姓: | 靳 |
名: | 佩芬 |
出生地: | 寧河縣蘆臺鎮 |
閱讀羅蘭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
羅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於寧河縣蘆臺鎮。著名臺灣作傢,名震寰宇的文壇巨匠。她已出版《羅蘭小語》5輯,《羅蘭散文》11 輯,《緑色小屋》、《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等長短篇小說5部,“堪稱新傳記之範本”的自傳性文學《歲月沉沙》三部麯,以及詩論、遊記、詩歌 劇、廣播作品31部。羅蘭的作品多次獲奬。1969年《羅蘭散文》獲臺灣“中山文藝奬”;1994年獲廣播金鐘奬特別奬;1996年《歲月沉沙》三部麯獲臺灣文學界最高桂 冠〖CD2〗第二十一屆文學奬。
祖父靳蘭田,頗通文墨,風流倜儻,曾在蘆臺創辦東羅漢會,自當會頭。父親靳東山,就讀於天津高等工業學院化工係,天津鹼廠創始人之一,擅長舊體詩詞及民族樂器。羅蘭生長在這樣書香氣息濃郁的家庭,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和啓蒙,對文學與音樂産生濃厚興趣。志趣、勤奮、修養加天賦,鋪就了她登上文學殿堂的成功之路。
羅蘭,19歲時曾在鄉下任教,一邊教書,一邊如饑似渴地學習,遍讀《古文觀止》、《紅樓夢》、唐詩宋詞等,就連《辭源》也當作小說細細研讀。後來,經同學推薦,到天津女師附小教音樂課,曾組織音樂團體到廣播電臺主持《音樂欣賞》和歌唱指導等節目,這使她的音樂修養大有長進,不久便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女師院音樂係,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大學音樂專業學習。1948年4月,大學尚未畢業,衹身闖蕩世界,去了臺灣,毛遂自薦當上臺灣廣播電臺播音節目主持人。在這個節目裏,羅蘭用自己的經歷、體驗和理解,談生活、談理想、談道德、談修養、談友誼、談愛情,凡涉及人生的話題無所不談,節目辦得新穎活潑、簡潔明快,富有深刻哲理又淺顯通俗,受到聽衆普遍歡迎和高度贊譽。
羅蘭[臺灣作傢] - 作品
羅蘭[臺灣作傢]
羅蘭44歲時,出版第一本書《羅蘭小語》第一輯之後,創作激情如大海波濤奔涌,一發不可收,成為每年都出二三個集子的高産作傢。至今,她已出版《羅蘭小語》5輯,《羅蘭散文》11 輯,《緑色小屋》、《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等長短篇小說5部,“堪稱新傳記之範本”的自傳性文學《歲月沉沙》三部麯,以及詩論、遊記、詩歌劇、廣播作品 31 部。羅蘭的作品多次獲奬。1969年《羅蘭散文》獲臺灣“中山文藝奬”;1994年獲廣播金鐘奬特別奬;1996年《歲月沉沙》三部麯獲臺灣文學界最高桂冠〖CD2〗第二十一屆文學奬。
羅蘭先後出任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國際筆會監事,國際女記者及女作傢協會監事等職。1987 年她的名字列入英國劍橋名人錄。羅蘭對生育她的故鄉蘆臺有着深厚感情和難以割捨的愛。她曾幾次回蘆臺老傢省親,每次來都要看看她小時的老傢“靳嚮善堂”遺址,寫了不少追憶家乡風土人情的文章。1996年6月,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傢學者參加的羅蘭作品研討會。
羅蘭[臺灣作傢] - 影響
臺灣作傢羅蘭曾在散文《夏天組麯》
出版作品除《羅蘭小語》外,還包括散文、小說、遊記、詩歌、詩論等。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傢協會“終身成就奬”。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嚮中國內地讀者推介臺灣作傢羅蘭和她的作品,其後陸續出版了《羅蘭小語》、《羅蘭散文》以及部分書信體文集和論文集,獲得極大反響,在中國內地迅即形成“羅蘭熱”。其中《羅蘭小語》曾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熱衷的“勵志書”。《羅蘭小語》、《羅蘭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廣播電臺做主持人嚮廣大青少年進行教誨、或交流心得體會談心式的作品。由於它充滿關愛,充滿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僅廣受臺灣青少年的喜愛,而且經過歲月沉澱之後,又在大陸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熱潮。由於出生於中國傳統的書香世傢。她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藴含着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藴,含蓄、雋永;洋溢着中國式的哲思,睿智、通達;體現着作傢對現代社會的深層思考,深刻、清醒。
羅蘭[臺灣作傢] - 文集
葉紜
臺灣女作傢羅蘭
聽,聽啊。
也是愛情
二弟
鼕暖
變
夕陽
夜闌
孩子、母雞、鼕日
彩兒
戀愛的結果
春曉
沒根的人
畫馬的孩子
盼
蟬聲,靜寂的世界
陌生的愛情
風外杏林香
羅蘭[臺灣作傢] - 準備為老年人寫點東西
臺灣作傢羅蘭
羅蘭表示,寫作好像在跟別人聊天,完全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需求,有沒有掌聲對她的寫作影響不大。她說:“我的快樂不是建立在別人身上,而是來自世界和大自然。”
羅蘭表示,她還會繼續寫作,並準備給老年人寫點東西。她說:“老人不是小孩,老人應該把老人的一些想法表達出來,挖掘出來。”
羅蘭[臺灣作傢] - 評價
羅蘭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作傢。1998年祖國大陸發生水患,她憂心忡忡。她曾講到,如果健康狀況允許,她將沿着長江為災區進行演講募捐,並捐獻她新作的稿酬。她對“臺獨”分裂勢力極為憤慨。由於羅蘭多年作電臺的“主持人”角色,常常敞開心扉與青少年們進行心靈交流,因而與她談話,非常輕鬆自然。於無意中進入境界;於無求中結出果實;於平淡中顯出深刻。《羅蘭小語》中的那種哲思和《羅蘭信箱》中的那種交流方式,已經成了她交友交流中的習慣。羅蘭不管做什麽事,既不苛求別人,也不有意擡高自己,總是有一片好的心境。她說:“把心力用來做點對得起自己和社會的工作,比奔走鑽營,患得患失地經營錢財要心安理得多了。”
羅蘭[臺灣作傢] - 榮譽
臺灣作傢羅蘭
羅蘭的作品多次獲奬。1969年《羅蘭散文》獲臺灣“中山文藝奬”;1994年獲廣播金鐘奬特別奬;1996年《歲月沉沙》三部麯獲臺灣文學界最高桂冠第二十一屆文學奬。
羅蘭先後出任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國際筆會監事,國際女記者及女作傢協會監事等職。1987年她的名字列入英國劍橋名人錄。
羅蘭[臺灣作傢] - 散文片斷欣賞
音樂傢是很華麗的,這華麗,來自氣質,而非來自財富與名譽。
“腹有詩書氣自華”,音樂更能給人增加一層在此之上的光輝。“韻律”反映在舉止上,也反映在對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欣賞與選擇上,環境與個人格調的形成,也是一種對“韻律”的欣賞力。
我常覺得歐洲許多國傢的環境之美,和“音樂”有互為表裏的關係。
愛音樂的人可以忍受貧窮,但不能忍受俗氣。
音樂是直接訴諸感情的藝術,一首音樂作品,如果沒有動用感情,它就不是一首動人的音樂。
音樂不是求名譽與獲利的工具。如果抱着這樣的心態去學音樂,那起步時的層次就低了,又如何能成為傑出的音樂傢?
人們愛音樂,是因為感情需要得到共鳴,所以有很多時候,“音樂”會和“愛情”混在一起——那會令你沉醉。
音樂是人類超越了時空所收到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