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 人物列錶
劉義慶 Liu Yiqing(南朝宋)劉裕 Liu Yu(南朝宋)劉翹 Liu Qiao(南朝宋)
劉義符 Liu Yifu(南朝宋)劉義隆 Liu Yilong(南朝宋)劉劭 Liu Shao(南朝宋)
劉駿 Liu Jun(南朝宋)劉子業 Liu Ziye(南朝宋)宋明帝 Song Mingdi(南朝宋)
劉昱 Liu Yu(南朝宋)劉準 Liu Zhun(南朝宋)劉子勳 Liu Zixun(南朝宋)
王弘 Wang Hong(南朝宋)檀道濟 Tan Daoji(南朝宋)顔延之 Yan Yanzhi(南朝宋)
慧簡 Hui Jian(南朝宋)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南朝宋)沮渠京聲 Juqu Jingsheng(南朝宋)
慧詢 Hui Xun(南朝宋)紹德 Shao De(南朝宋)智嚴 Zhi Yan(南朝宋)
法盛 Fa Cheng(南朝宋)寶雲 Bao Yun(南朝宋)翔公 Xiang Gong(南朝宋)
佛陀什(南朝宋)求那跋摩 Guṇavarman(南朝宋)陸修靜 Lu Xiujing(南朝宋)
僧璩(南朝宋)竺道生(南朝宋)僧伽跋摩(南朝宋)
功德直 Gong Dezhi(南朝宋)鍄良耶捨 Liangliangyeshe(南朝宋)疆良耶捨 Jiangliangyeshe(南朝宋)
惠簡(南朝宋)先公 Xian Gong(南朝宋)雷次宗 Lei Cizong(南朝宋)
虞通之 Yu Tongzhi(南朝宋)段國(南朝宋)雷學所(南朝宋)
宗炳 Zong Bing(南朝宋)
檀道濟
南朝宋  (?416年436年)
籍貫: 高平金鄉

  檀道濟(?-436),南朝宋將領。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糧盡退兵,敵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被殺時怒曰:“乃壞汝萬裏長城!”
  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姊流寓京口。晉安帝隆安末年,隨劉裕鎮壓孫恩、平定桓玄之亂,以軍功先後封吳興縣五等侯、作唐縣男。據最新研究成果,大傢耳熟能詳的《三十六計》為檀道濟所著。
  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嚮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後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扺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剋滎陽,直抵成臯(今河南滎陽)。秦徵南將軍姚洸屯戍洛陽,急嚮關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臯,並會同其它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衹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徵是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裏,並申明晉軍入城後,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剋澠池,抵潼關。檀道濟和瀋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今山西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後秦守軍戰鬥力甚強,城堅難下。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
  劉裕東歸後,任檀道濟為徵虜將軍、琅琊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喪,大舉南進,共出數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兗州、豫州大部分地區很快被魏軍奪占。檀道濟聞警,率軍救援。軍至彭城,司、青二州並告危急,檀道濟領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軍薄弱,便統兵兼程往救。魏軍見宋援軍將至,撤去青州治所東陽(今山東費縣西南)之圍。檀道濟兵至東陽,軍糧耗盡,衹得停止追擊,又見東陽城已殘敝不堪,移青州治所於不其城(今山東即墨西南),爾後回軍湘陸(今山東魚臺東南),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次年,因少帝遊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當睌,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謝晦心懷恐懼,輾轉難寐,而檀道濟觸床即鼾聲如雷。為此,謝晦深深佩服檀道濟的鎮靜和膽量。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後令,廢少帝,迎劉義隆入承大統。
  文帝繼位之初,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徐羨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羨之畏罪自縊,傅亮被縛誅殺。當時,謝晦已出鎮荊州,聞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後算賬,便擁三萬精兵抗拒朝命。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現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幹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徵,入關十策,有九策出於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决勝於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銜命徵討,可一戰擒之。」文帝大喜,遂親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徵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進軍河南,收復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親自率軍反擊,擊潰了到彥之等部,劉宋前綫部隊一片混亂,很多地方紛紛失守,退駐滑臺。
  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臺,軍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前行,大破魏軍,並乘勝北進,前後二十餘日,連戰三十餘次,宋軍多捷,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糧草。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斷了軍糧,就沒法維持下去,準備從歷城退兵。宋軍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營投降,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就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點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着竹籌唱着計數,另一些兵士用鬥子在量米。其實檀道濟在營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鬥鬥的沙土,衹是在沙土上覆蓋着少量白米罷了。有人偷偷地嚮營裏望了一下,衹見一隻衹米袋裏面都是雪白的大米。這個消息馬上被魏兵的探子聽到了,趕快去告訴魏將。說檀道濟營裏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决戰,準是又打敗仗。魏將得到情報,以為前面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殺了。
  到了天色發白,檀道濟命令將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輛馬車,大模大樣地沿着大路嚮南轉移。魏將安頡等人被檀道濟打敗過多次,本來對宋軍有點害怕,再看到宋軍從容不迫地撤退,吃不準他們在哪兒埋伏了多少人馬,不敢追趕。檀道濟靠他的鎮靜和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以後,北魏也沒敢輕易進攻宋朝。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後,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製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絶後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嚮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禦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傢,國傢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啓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衆將北伐。東綫屢遭睏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鬍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宋武帝劉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後,過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是姓,燾音dào)滅北涼,統一北方。從東晉滅亡後的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裏,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南朝先後換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的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合起來稱為南北朝。
  檀道濟與濟南的歷史淵源
  記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檀道濟與濟南有着很深的淵源,其著名的“唱籌量沙”事例就和濟南有關。“唱籌量沙”出自《南史·檀道濟傳》,講的是與北魏的一場作戰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檀道濟以智退敵的故事,而這一故事發生地就在今濟南歷城區。
  公元431年,劉宋進軍北魏,攻占河南後,又被魏軍收復。檀道濟遂率軍北徵,與魏軍交戰30餘次,多獲所勝。戰至歷城梁王莊(今山東濟南東郊王捨人莊之位置)時,由於魏軍力量雄厚,檀道濟軍資匱乏,打算撤退。此時有投降北魏的人告密說檀軍糧草已用盡,於是檀軍內部人心惶惶,皆懼魏軍趁勢來攻。久經沙場的檀道濟聰智多慧,便趁夜間拿沙子當作糧食,邊讓人來稱量,邊高聲呼籌計數,把量過的沙子堆成一堆堆的,又在沙堆上面撒上一層薄薄的糧食。第二天,成堆的“糧食”便出現在檀軍面前,來探風聲的魏軍回去便報告說檀軍仍有成堆的糧食,檀軍無糧的消息是假的。魏軍將領聽後懼怕,不敢追擊,還將告密的人斬首示衆。檀軍藉此安全撤退。這些土堆就是現在的糧塚,後人為紀念檀道濟,又建檀公祠。明崇禎六年 (1633年)記載,梁王莊的“糧塚”原有72個,現今保存3個。此莊原名糧傢莊,以糧字沿用為梁字至今。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