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楊表正 Yang Biaozheng徐上瀛 Xu Shangying冷謙 Leng Qian
楊掄汪芝
宋濂 Song Lian
明代  (1310年十一月4日1381年六月24日)
姓:
名:
字: 景濂
網筆號: 潛溪; 玄真子: 玄真道士: 玄真遁叟; 文憲; 淵穎
籍貫: 浙江浦江縣

正史 history books written is biographical style《元史》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洪武聖政記》
人物傳記 Biography《諸子辯》

閱讀宋濂 Song Lian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4日),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謚文憲(私謚淵穎),浙江浦江縣人。初政治傢、文學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鬍惟庸案牽連,被明太祖謫死地。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義烏)人,明初文學家。他傢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傢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捲,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製造。後因牽涉鬍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東陽馬生序》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纍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製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鬍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宋濂其人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啓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傢。他以繼承儒傢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製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註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傢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捲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捲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一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一炬,種子斷絶,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琅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文學觀由來已久,但這裏也有區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傢,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的工具性,但並不輕視“文”;宋代理學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於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宋濂的文學思想便是沿着理學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一文中,他強調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裏,文亦在哪裏。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雲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傢,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衹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纔“得其心髓”,纔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范晔《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睏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志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捨,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志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註,獨取遺經”而自成一傢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麽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徵,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麽“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製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送東陽馬生序及翻譯

餘幼時即嗜學。傢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藉於藏書之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𠔌中,窮鼕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捨,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纔之過於餘者乎?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傢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嚮藏書的人傢求藉,親手抄錄,計算着約定的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跑着送還人傢,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藉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跑到百裏之外,手拿着經書嚮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嚮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嚮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𠔌之中,嚴鼕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捨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用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纔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捨的求學者都穿着錦綉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挂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着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傢。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麽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鼕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藉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傢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瞭解我嗎!

宋濂經典

宋濂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一。尤長散文,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竜門子》、《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捲。

宋濂後裔

宋濂,字景濂。出生於金華潛溪(今金東區傅村鎮),後舉傢遷居浦江青蘿山。少時就學於金華聞人夢吉。後慕名至浦江東明精捨從吳萊學,又遊學於柳貫、黃溍之門。至元二年(1336),應浦江義門鄭氏之聘,講學於浦江青蘿山下東明精捨。前後主講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書院山長。元至正九年(1349),被薦為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謝,隱居竜門山著書講學。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開郡學,聘為五經師。次年,應徵至應天(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修起居註。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備顧問,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總裁官,書成,升翰林學士。四年,調任國子司業,次年升贊善大夫。太祖徵召四方儒士,擇少年俊異者入宮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師。六年升侍講學士,知製誥兼修國史。十年,致仕歸裏。
宋濂勤奮好學,著作甚豐。係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捲。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如今有兩部宋濂後裔宗譜《長陵宋氏宗譜》(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孫宋懌、曾孫宋信後裔)和《潛溪宋氏宗譜》(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濂孫宋愷後裔),寫成《宋濂後裔祖籍考》在《浙江日報》、《古今談》和《蘭溪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傢譜提要》中又發現了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蘭溪),這破解了宋濂孫宋慍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謎,此對於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東學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該宗譜為清宋永壇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捲1-5。
宋濂後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為宋憲,唐時自京兆遷吳興,繼遷婺州烏傷(義烏),而金華,而浦陽。始遷祖慍,明洪武間自浦陽避居蘭溪,傢於城南15裏橫山鄉聚鳳岩。明名臣宋濂出於是祖。捲一凡例、傢規等,錄有明方孝儒撰《潛溪先生祭文》,捲二像贊,餘捲載世係、世譜等。該宗譜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從宋濂後裔故鄉蘭溪宋宅傳來消息,他們將聯合所有的宋濂後裔和有關部門修葺“宋氏傢廟”,籌建宋濂紀念館,相信這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的發現,對此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傢譜總目》共收五部宋濂後裔的傢譜。
其提要分別如下:
一、[蘭溪]浦陽長陵宋氏宗譜:十六捲/宋安成編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書名據書名頁題.—12修本始祖:伯成,宋代自嚴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鎮)公村村遷居浦江縣邑城(今浦陽鎮)。始遷祖:信,明建文年間(1369~1402)自浦江縣邑城遷居本邑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係修錄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亞慶芳昌萬福俊殷富道安澤連玭清洪庸榮乾傑仁聖禎祥瑞雍熙福壽隆慈和積善厚忠孝顯文宗。捲一:源流、譜序、圖像、年表;捲二:傳贊、議約;捲三、四:世係圖;捲五~十五:行傳;捲十六:墳圖、助約。珍貴史料:議約、助約。收藏單位: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宋其信、宋來今
二、[金華]金華上目宋氏宗譜:□□.—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捲一~六.—書名據捲端題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愷,行傳,宋代自浦江縣遷居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芝麻山頭村(今屬赤鬆鄉)。世係修錄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傳曾壽慶瑞華昂惟榮祥臯嘉彬美仁義禮智信。捲一:墓圖;捲二:世係圖;捲三~六:行第。
三、[蘭溪]潛溪宋氏宗譜:四捲/宋學炳等編纂.—1923年同樂堂木刻本.—4册.—書名據書名頁題.—10修本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瓚,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縣感德鄉孝門橋村(今屬鄭宅鎮)上壽羅山自然村遷居本邑通化鄉樟樹潭村(今蘭溪市橫溪鎮下溪前村)。本譜始修於明代。世係修錄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愷悌純懷允恭剋讓係厚熙倫紀綱常。捲一:譜序、譜記、像贊、行狀;捲二:世係圖、宅圖、祀産、議約;捲三:行傳引、行傳;捲四:行傳。
珍貴史料:議約。收藏單位:蘭溪市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永劍
四、浦江宋氏宗譜:十四捲.—1945年木活字本.—14册.—書名據封簽題.—10修本始遷祖:子啜,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浦江縣通化鄉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溪市橫溪鎮宋宅村)遷居本邑覺寺村(今前吳鄉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係修錄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國登傢承祖德元士紹其賢寅恭懷輔佐希遇樂良田。捲一:傢寶、譜序、祖像、墓志銘、譜例;捲二:像贊、傳略;捲三:像贊、傳略、壽序、詩文;捲四:祭儀、祭約、助銀、田産、墓圖、墳圖;捲五、六:世係圖;捲六~十四:行傳。
五、[鬆陽]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譜:二捲.—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捲二.—3修本始祖:韜,濂第三子(筆者按:此處估計記載有錯誤,其可能是宋濂的後裔),明永樂年間(1403~1424)自浦江縣遷居鬆陽縣宋村村(今三都鄉呈回村)。始遷祖:回一,明正統年間(1436~1449)自鬆陽縣宋村村遷居本邑朱竹村(今屬三都鄉下田村)。本譜始修於清鹹豐六年(1856)。世係修錄至第十八世,排行字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記成俱二(顯)葉道子恆文萬士有運顯(禮)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禮智。捲二:世係。收藏單位:鬆陽縣板橋畲族鄉大毛科村宋華發


Song Lian (宋濂, 1310–1381), style name Jinglian (景濂), was a Chinese historian and politicia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a literary and political advisor to the Ming dynasty founder, and one of the principal figures in the Mongol Yuan Dynasty Jinhua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As a head of the official Bureau of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Song Lian directed compilation of the official dynastic history of the preceding defunct Yuan Dynasty.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Yuan, commissioned by the court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completed in 1370, it formalized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preceding Chingizid Yuan Dynas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ng Lian, the official dynastic history broke with the old Confucian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and established a new historical paradigm professing that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was equal in influence to the great Confucian classics in directing the human affairs.

In Asian historiography, Yuanshi is a major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TungusicMongol, and Turkic peoples.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