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劉禹錫 Liu Yuxi(唐代)張志和 Zhang Zhihe(唐代)
李白 Li Bai(唐代)溫庭筠 Wen Tingyun(唐代)王維 Wang We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唐代)李商隱 Li Shangyin(唐代)竇鞏 Dou Gong(唐代)
杜甫 Du Fu(唐代)韓愈 Han Yu(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
韋承慶 Wei Chengqing(唐代)盧綸 Lu Lun(唐代)皇甫鬆 Huangfu Song(唐代)
無名氏(唐) Wumingshi(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王績 Wang Ji(唐代)
王梵志 Wang Fanzhi(唐代)寒山 Han Shan(唐代)盧照鄰 Lu ZhaoLin(唐代)
駱賓王 Luo Binwang(唐代)杜審言 Du Shenyan(唐代)蘇味道 Su Weidao(唐代)
楊炯 Yang Jiong(唐代)劉希夷 Liu Xiyi(唐代)宋之問 Song Zhiwen(唐代)
瀋佺期 Shen Quanqi(唐代)郭震 Guo Zhen(唐代)陳子昂 Chen Ziang(唐代)
賀知章 He Zhizhang(唐代)顧況 Gu Kuang(唐代)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
鄭符 Zheng Fu(唐代)李端 Li Duan(唐代)劉采春 Liu Caichun(唐代)
張若虛 Zhang Rexu(唐代)張九齡 Zhang Jiuling(唐代)韋莊 Wei Zhuang(唐代)
王之渙 Wang Zhihuan(唐代)孟浩然 Meng Haoran(唐代)李頎 Li Qi(唐代)
祖詠 Zu Yong(唐代)韋應物 Wei Yingwu(唐代)岑參 Cen Shen(唐代)
崔護 Cui Hu(唐代)韓翎 Han Hong(唐代)劉方平 Liu Fangping(唐代)
綦毋潛 Qiwu Qian(唐代)王翰 Wang Han(唐代)元結 Yuan Jie(唐代)
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孟郊 Meng Jiao(唐代)高適 Gao Shi(唐代)
李賀 Li He(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王灣 Wang Wan(唐代)
常建 Chang Jian(唐代)劉長卿 Liu Changqing(唐代)錢起 Qian Qi(唐代)
李善
唐代  唐(630年689年)

詩歌文集 poetry corpus《昭明文選》
詩詞《句 sentence》   

閱讀李善在诗海的作品!!!
  唐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郡望江夏平春(今屬湖北)。性方正清雅,有士君子之風。曾任崇賢館學士、蘭 臺郎等職。學識淵博,但不長於作文,故人稱為“書簏”。曾流放姚州,後遇赦還,寓居汴、鄭之間。以講《文選》為業,學生多自遠方而至,傳其業,號“《文選》學”。所著有《文選註》六十捲。
  
  文選李善註 六十捲 唐 李善 撰
  
  李善初師事曹憲學《文選》,頗能承繼其業。顯慶中,纍補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後除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乾封中,出為涇城令。鹹亨二年,坐與賀蘭敏之善,流姚州。遇赦還,寓居汴、鄭間,以講授《文選》為業。時從其學者甚多,頗能傳其業,號"文選學"。 其所註《文選》,係《文選》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權威著作。徵引繁富,多後人未見之書。雖"釋事忘義",為人所嗤,然於語源及典故之註釋,極為詳盡。學界甚至認為,自從有了此書,《文選學》即為《文選李善註》之學。《文選李善註》之學,則包括《文選李註》之文獻學,《文選李註》之小學,《文選李善註》之文論學。此書所引群書,歷代文獻傢都認為是珍本的寶藏,古佚的淵藪。清儒之校勘、輯佚,即大大利用了此書。此書除大量引用古代小學典籍,足供輯佚、考異之用,書中專為《文選》中文字所作的音釋,也是漢語史上的瑰寶。另外,此書對於文學理論和批評也很有見地,啓發了後世不少文論傢。總之,李善在《文選》學上的成就,不僅超過了他的同門許淹、魏模和公孫羅等人,而且比他的老師曹憲,也有了一大突變,成為《文選》學史上的集大成者。
  此書今知其最早的刻本為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校刻及仁宗大聖七年(1029)重刻本,今存全帙刻本,則以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為最早。清嘉慶十四年(1809)番陽鬍剋傢囑顧廣圻(千裏)、彭兆蓀據尤本校勘重雕,世稱"鬍刻",成為近代《文選》最流行的一個本子。中華書局1977年把鬍刻本縮小影印出版,加了斷句,並將尤刻與鬍刻較重要的異文校出,和篇目索引、著者索引一起附在書後,以備讀者查檢。另,哈佛燕京引得編纂處所編《文選註引書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日本學者斯波六郎編《文選索引》(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7-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也為進一步研究此書提供了便利。(沉思麯)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