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 人物列錶
劉晝 Liu Zhou(北齊)顔之推 Yan Zhitui(北齊)高洋 Gao Yang(北齊)
高殷 Gao Yan(北齊)高演 Gao Yan(北齊)高湛 Gao Zhan(北齊)
高緯 Gao Wei(北齊)高恆 Gao Heng(北齊)高延宗 Gao Yanzong(北齊)
高湝 Gao Jie(北齊)高紹義 Gao Shaoyi(北齊)高澄 Gao Cheng(北齊)
高歡 Gao Huan(北齊)高樹 Gao Shu(北齊)萬天懿 Wan Tianyi(北齊)
顔之推
北齊  (531年591年)
籍貫: 建康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還冤記》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顔氏傢訓》

閱讀顔之推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顔之推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顔之推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公元531—約595年)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傢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20年,纍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徵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顔氏傢訓》和《還冤志》等。《顔氏傢訓》共二十篇,是顔之推為了用儒傢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係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傢、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傢教規範”。
  
  (一)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顔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儘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顔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顔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傢之道,即儒傢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於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於“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顔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傢,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於國傢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傢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傢實際有用的人才。顔之推的這種觀點,衝破了傳統儒傢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論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顔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傢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傢的經學教育並兼及“百傢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於“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於《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傢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顔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值得註意的是,顔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産知識,這與孔子輕視農業生産的態度有所不同。
  
  (三)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1.虛心務實:顔之推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度,他反對妄自尊大,驕傲浮誇的學風。
  2.博習廣見:顔之推指出:“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他認為衹有盡可能地擴大獲取知識的範圍,並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鑒別,才能更接近客觀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覽群書,又要接觸世務,籍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3.勤勉惜時:顔之推強調學習要刻苦鑽研,勤勉努力,他羅列了歷史上許多動人事例,說明即使遲鈍的人,衹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同時,他認為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應珍惜時光,年幼“固須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機”,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他說早年學習“如日出之光 ”,前途無量;而“老而學者”,雖然如“秉燭夜行”,但總比“瞑目而無見”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顔之推贊賞《尚書》中的“好問則裕”和《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提倡師友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啓明,認為衹有在學習上好問求教與切磋交流,才能較快地增進知識而避免錯誤。
  
  (四)論家庭教育
  
  1.提倡盡早施教
  顔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還應在兒童未出生時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後,便應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顔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意“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後,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顔之推認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根據幼童階段與成年以後的不同心理特徵,說明幼年時期受外界幹擾少,精神專註,記憶力旺盛,能保持長久的記憶。而成年人思想復雜,精神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時期,心理純淨,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顔之推認為這個時期,兒童受到的好的教育與環境影響,抑或壞的教育與環境影響,都會在兒童心靈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長大以後也難以改變。
  
  2.提倡嚴格教育
  顔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當從嚴入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為兒童細小而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嚴肅莊重,有一定威信。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為善於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處理好兩者關係,“無教而有愛”,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3.註重環境習染
  顔之推繼承孔子、孟子等儒傢學者關於“慎擇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於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為家庭教育要註意選鄰擇友,是因為兒童的心理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定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的為人處世給兒童以“熏漬陶”、“潛移暗化”。因此,鄰友對於兒童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遊”的道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擇友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賢人是難以找到的,但有優於我者,便很可貴的了。對他就應景仰嚮慕,與之交遊,嚮他學習。
  
  4.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成為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學習語言應註意規範,不應強調方言,要重視通用語言。
  
  5.註重道德教育
  顔之推承襲了孔孟以孝悌仁義等道德規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十分註意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認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德藝周厚”,以德育為根本。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並為道德教育服務。由於德藝二者關係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過閱讀記載前人道德範例書籍的途徑來進行道德教育。
  
  顔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倫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樹立仁義的信念為主要任務,以實踐仁義為最終目的。他教育子女為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應不惜任何代價,以至犧牲生命。他認為立志尤為重要,士大夫子弟衹有確立遠大的志嚮、理想,纔經得起任何磨難,堅持不懈,成就大業。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他教育子女以實行堯舜的政治思想為志嚮,繼承世代的傢業,註重氣節的培養,不以依附權貴、屈節求官為生活目標
  
  顔之推根據自己積纍的經驗與當時的現實,還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強調的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輕薄”的反義)。他認為“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歷史上許多文人都由“輕薄”而終為敗纍,殘遇殺禍。他認為要吸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就必須養成忠君、孝順、謙恭、禮讓這些“厚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窮”的情性任其發展,不加以限製,就是如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的大人物,也會自取敗纍,至於一般士庶更不用說了。其三,“無多言”、“無多事”。顔之推欣賞“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的銘言,認為“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得失”、 “獻書言計”等,都屬於多言性質。同理,也不應該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於主持公道,打抱不平,“遊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為也”。由此可見,顔之推所傳授給子女的為人之道,是他歷官四朝的經驗總結,在政治腐敗、朝政多變的封建專製社會裏,不失為一種在喪亂之世明哲保身,以免 “殺身之禍”的處世哲學。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做人處世方法是不足為訓的,它反映了消極遁世、利己主義的思想情緒,與先秦儒傢的積極入世態度也有很大的距離。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