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劉禹錫 Liu Yuxi(唐代)張志和 Zhang Zhihe(唐代)
李白 Li Bai(唐代)溫庭筠 Wen Tingyun(唐代)王維 Wang Wei(唐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唐代)李商隱 Li Shangyin(唐代)竇鞏 Dou Gong(唐代)
杜甫 Du Fu(唐代)韓愈 Han Yu(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
韋承慶 Wei Chengqing(唐代)盧綸 Lu Lun(唐代)皇甫鬆 Huangfu Song(唐代)
無名氏(唐) Wumingshi(唐代)虞世南 Yu Shina(唐代)王績 Wang Ji(唐代)
王梵志 Wang Fanzhi(唐代)寒山 Han Shan(唐代)盧照鄰 Lu ZhaoLin(唐代)
駱賓王 Luo Binwang(唐代)杜審言 Du Shenyan(唐代)蘇味道 Su Weidao(唐代)
楊炯 Yang Jiong(唐代)劉希夷 Liu Xiyi(唐代)宋之問 Song Zhiwen(唐代)
瀋佺期 Shen Quanqi(唐代)郭震 Guo Zhen(唐代)陳子昂 Chen Ziang(唐代)
賀知章 He Zhizhang(唐代)顧況 Gu Kuang(唐代)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
鄭符 Zheng Fu(唐代)李端 Li Duan(唐代)劉采春 Liu Caichun(唐代)
張若虛 Zhang Rexu(唐代)張九齡 Zhang Jiuling(唐代)韋莊 Wei Zhuang(唐代)
王之渙 Wang Zhihuan(唐代)孟浩然 Meng Haoran(唐代)李頎 Li Qi(唐代)
祖詠 Zu Yong(唐代)韋應物 Wei Yingwu(唐代)岑參 Cen Shen(唐代)
崔護 Cui Hu(唐代)韓翎 Han Hong(唐代)劉方平 Liu Fangping(唐代)
綦毋潛 Qiwu Qian(唐代)王翰 Wang Han(唐代)元結 Yuan Jie(唐代)
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孟郊 Meng Jiao(唐代)高適 Gao Shi(唐代)
李賀 Li He(唐代)李隆基 Li LongJi(唐代)王灣 Wang Wan(唐代)
常建 Chang Jian(唐代)劉長卿 Liu Changqing(唐代)錢起 Qian Qi(唐代)
李商隱 Li Shangyin
唐代  唐(813年858年)

詩詞《夜雨寄北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晚晴 Reaching》   《韓碑 THE HAN MONUMENT》   《蟬 A Cicada》   《風雨 Wind and Rain》   《落花 Falling Petals》   《涼思 Thoughts in the Cold》   《北青蘿 North Among Green Vines》   《錦瑟 The Inlaid Harp》   《無題 To One Unnamed》   更多詩歌...

閱讀李商隱 Li Shangyin在诗海的作品!!!
  字義山,懷州河內人。令狐楚帥河陽,奇其文,使與諸子遊。楚徙天平、宣武,皆表署巡官。開成二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奬譽甚力,故擢進士第,調弘農尉,以忤觀察使,罷去。尋復官,又試拔萃中選。王茂元鎮河陽,愛其纔,表掌書記,以子妻之,得侍御史。茂元死,來遊京師,久不調,更依桂管觀察使鄭亞府為判官。亞謫循州,商隱從之,凡三年乃歸。茂元與亞皆李德裕所善,綯以商隱為忘傢恩,謝不通。京兆尹盧弘正表為府參軍,典箋奏。綯當國,商隱歸,窮自解,綯憾不置。弘正鎮徐州,表為掌書記。久之,還朝,復幹綯,乃補太學博士。柳仲郢節度劍南東川,闢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府罷,客滎陽卒。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樊南甲集》二十捲、《乙集》二十捲,《玉溪生詩》三捲。今合編詩三捲。
  生平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賞識,後李黨王夢元愛其纔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鬱不得志,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又將唐詩推嚮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詩人,杜牧與他齊名。
  傢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皇族宗室身份。不過,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現實利益。
  李商隱傢世,有記載可以追溯到他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今河南獲嘉縣)令。
  早年
  在李商隱10歲前後,他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睏,要靠親戚接濟。在傢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責任。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傢用。
  李商隱早年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傢族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時間,將寄葬在各地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於從小孤貧,傢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經歷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麯折坎坷仕途生涯。
  李商隱啓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父親,對他影響最大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文章(《纔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專傢,對李商隱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子弟交遊。在令狐楚幫助下,李商隱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仕途。在這一時期(太和四年,830)《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感激之情以及本人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竜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仕途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展,主要入口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認可;後者是一些有勢力官僚自己培養政治團隊,如果表現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舉薦成為朝廷正式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考取科舉資格,也有作為幕僚經歷。
  李商隱青年時期得到令狐楚賞識,並有機會跟隨他學習“四六文”(駢體文),從而自然而然地成為令狐楚幕僚。但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經歷,使得他一生都被牽纍在牛李黨爭政治漩渦中。
  牛李黨爭源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他。由此,李吉甫與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怨,這筆恩怨後來被李吉甫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李黨”在數十年中互相攻訐,爭鬥不休,成為晚唐政治一大矛盾。
  李商隱最初府主令狐楚屬於“牛黨”,在他幫助下,李商隱步入政壇。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協助李商隱中了進士。在令狐楚去世後,李商隱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並受到其賞識,娶了他女兒為妻。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成員。這樁婚姻使他被牛黨視為李黨中人。但李商隱本人可能原想置身於牛李黨爭之外,他交往有牛有李,詩文中對兩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評。然而,在政治鬥爭中想要保持中立,顯然衹能是一廂情願。結果是李商隱兩邊不討好,令狐綯尤其厭惡他,認為他忘恩負義。在令狐綯官居高位後,李商隱曾多次嘗試補救,包括寫了一些詩給令狐綯(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顧念舊情,但令狐綯始終不理睬他。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仕途顯然無法順利,他曾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兩入秘書省,但衹是短期地擔任過低級官職。李商隱也在基層政府做過小官(開成四年-五年:弘農縣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樣短暫和坎坷。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一些外派官員幕下供職。事實上,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得勢,李商隱從來沒有機會晉升。他政治生涯結束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時他追隨????鐵轉運使柳仲郢,擔任????鐵推官,當柳被調任兵部尚書時,他也隨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後不久即病故。
  其晚年喪偶和官場失意時他篤信起佛教。
  社交
  有人根據李商隱部分詩作風格,推想他性格內嚮(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編·第十一章)。這種猜測多少有些武斷。如果從李商隱另外一些活潑幽默作品來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結論。現存資料(主要是他本人詩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隱社交範圍廣泛,他是一個樂於交往而且頗受歡迎人。
  李商隱交往圈裏人物分為四類:
  與仕途生計有關人物。包括令狐楚、令狐綯、崔戎、王茂元、李執方、盧弘止、鄭亞、柳仲郢、李回、杜悰、蕭浣、楊虞卿、楊嗣復、周墀、姚合、孫簡等人。 互相酬和詩友。包括杜牧、溫庭筠、白居易等人。
  政見或信仰志同道合朋友。包括劉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禮節性交遊或親戚之間來往。包括令狐緒、韓瞻以及他在各個階段同事。
  與令狐楚交往
  在父親去世後,幼年李商隱陪同母親回到河南故鄉,這裏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而且相當艱苦環境,沒有家庭或傢族影響力幫助他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進入一個社交圈。李商隱憑藉才華、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社會關係網絡。早在十六歲,他就開始與當地一些知識分子交往,將自己作品散發給他們閱讀,獲得了一定名氣——也許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註意。
  認識令狐楚是李商隱一生中最重要事件之一,他後來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令狐楚幫助李商隱進入士大夫社會階層,同時也使他捲入了黨爭旋渦。從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開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們一直保持着非常親密關係。李商隱以謙卑誠懇態度贏得了令狐楚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現這種信任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際召喚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這並非普通遺書,而是要上呈給皇帝政治遺言。令狐楚本人就是這種文體高手,而他寧願讓李商隱幫助完成自己一生總結。另一方面,他們兩人之間又有非常微妙距離感。李商隱在一些場合稱呼令狐楚為“四丈”,顯得相當親近,但他從不會放鬆到忘記時時表達感激之情地步。當然,與其說李商隱謹小慎微地保持了距離,倒不如說令狐楚態度給定了雙方交往界限。
  在與令狐楚交往過程中,李商隱學會了如何與既有身份又欣賞自己才華人融洽相處。這樣人對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樂、老師、長輩、上司、贊助者……簡言之,他們會對其個人仕途和生活産生很大影響力。
  愛情
  李商隱畫像李商隱愛情生活,被許多研究者關註,部分原因在於李商隱以《無題》為代表詩歌中,表現出一種撲朔迷離而又精緻婉轉感情,容易被人視為豐富愛情體驗表達。
  關於李商隱愛情,猜測部分遠遠多於有實際證據,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此津津樂道,甚至象閱讀偵探小說一樣揣摩分析他詩文,希冀發現切實憑據。下面這些女子被認為是與李商隱有過感情糾葛
  柳枝。柳枝名字出現在李商隱寫於開成元年(836)年一組詩(《柳枝五首》)中。他還為在這組詩寫了一個長長序言,講述了柳枝故事:她是一個洛陽富商女兒,活潑可愛,開朗大方,在一個偶然機會聽到李商隱詩(《燕臺詩》),心生愛慕,於是主動與他約會。但李商隱失約了。他後來得知,柳枝被一個有權勢人收為妾。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如果不是李商隱杜撰,這一段沒有結果感情很可能就是他初戀。
  宋華陽。李商隱在青年時期曾經在玉陽山修習道術,因此有人猜想他在這期間與女道士發生過戀情。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等詩中,李商隱提到了“宋華陽”名字,於是宋華陽就被認為是李商隱戀人。還有一種誇張說法是:李商隱曾經和宋華陽姐妹二人同時戀愛。蘇雪林在《玉溪詩謎》中[5]對於這個故事進行了最大限度想象發揮。
  錦瑟。李商隱有一首著名《錦瑟》詩,劉攽在《中山詩話》中提到,有人猜測“錦瑟”是令狐楚傢一位侍兒,李商隱在令狐傢受學期間,曾與她戀愛,但終於沒有結果。
  荷花。民間傳說他在與王氏結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戀人,兩人十分恩愛。在他進京趕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隱陪伴荷花度過最後時光。這段悲劇給他造成很大打擊,以後詩中他常以荷花為題也是對舊情眷戀。
  王氏。王氏是李商隱妻子。但有人從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中(“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推斷王氏為李商隱再婚妻子。如果這種看法成立,李商隱應該還有一位初婚妻子,但關於這方面信息幾乎空白。李商隱與王氏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後,他寫下《房中麯》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其中最著名,是在他離傢赴蜀地宦遊途中所作《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傢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對於李商隱愛情生活研究,以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1927)最為著名。此書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為《玉溪詩謎》。蘇雪林研究,繼承了程夢星、馮浩等人成果,拓寬和豐富了這一領域內容。例如,通過她考證,多數人接受了李商隱與女道士戀愛經歷。不過,蘇雪林猜測和推理幾乎不加節制,從而構畫出幾段離奇戀情,包括他曾與宮女偷情。
  詩歌
  李商隱通常被視作唐代後期最傑出詩人,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和韓愈影響。[6]許多評論傢認為,在唐朝優秀詩人中,他重要性僅次於杜甫、李白、王維等人。就詩歌風格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贊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人,所針對都是他鮮明個人風格。後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
  根據劉學鍇、餘恕誠整理研究[7],李商隱流傳下來詩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
  從吟詠題材來看,李商隱詩歌主要可以分為幾類:
  政治和詠史。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知識分子,李商隱寫了大量這方面詩歌,留存下來約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韓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隨師東》、《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較重要作品。李商隱早期政治詩指陳時局,語氣嚴厲悲憤,又含有自我期許意味,很能反應他當時心態。在關於政治和社會內容詩歌中,藉用歷史題材反映對當代社會意見,是李商隱此類詩歌一個特色。《富平少侯》、《北齊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代表。
  抒懷和詠物。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心中抱負無法得到實現,於是就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鬱悶和不安。《安定城樓》、《春日寄懷》、《樂遊原》、《杜工部蜀中離席》是流傳得較廣幾首。值得註意是,這類內容作品中許多七言律詩被認為是杜甫詩風重要繼承者。
  感情詩。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吟詠內心感情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部分,也獲得了後世最多關註。《錦瑟》、《燕臺詩》、《碧城三首》、《重過聖女祠》等,保持了與無題詩類似風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等,則反映出李商隱感情詩另一種風格意境。
  應酬和交際。在李商隱用於交際詩作中,寫給令狐綯幾首(《酬別令狐補闕》、《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見寄》、《寄令狐學士》、《夢令狐學士》、《令狐捨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特別引人註意,為解釋他與令狐綯關係提供了直接證據。
  詩風
  李商隱詩具有鮮明而獨特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無題詩堪稱一絶。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絶也有不少傑出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七絶“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為何。而典故本身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意義。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為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為是詩人自述,衆說紛紜。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風格,形成了他作詩獨特風格。據宋代黃鑒筆記《楊文公談苑》記載,李商隱每作詩,一定要查閱很多書籍,屋子裏到處亂攤,被人比作 “獺祭魚”。明王士楨也以玩笑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戲仿元遺山論詩絶句》)批評意見[8]認為他有時用典太過,犯了晦澀毛病,使人無法瞭解他詩意。魯迅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1934年12月緻楊霽雲信)
  此外,李商隱詩詞藻華麗,並且善於描寫和表現細微感情。
  無題詩
  李商隱以無題詩著名。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7]裏所收詩歌統計,基本可以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共有15首: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回)
  《無題》(萬裏風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詩集中經常被標為“無題”(五律“幽人不倦賞”、七絶“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戶外重陰”),經馮浩、紀昀等人考訂,認為多半是由於版本問題而産生原題丟失情況,並非真正無題詩。
  有些研究者(如楊柳[9])認為李商隱詩集中部分有題目詩也應該屬於無題詩一類,理由是這些詩題目往往是從詩首句中取前幾字為題(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詩題與內容本身毫無聯繫(如《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這樣標準來看,李商隱詩集中可以歸入無題詩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說並沒有得到多數人支持。
  另一方面,許多人傾嚮於將《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詩與無題詩相提並論,認為它們在寫法和意境有相似地方,都是通過隱晦筆觸表現一種微妙復雜感情。事實上,正是這種一言難盡情形,使得無題詩吸引了衆多研究者,都試圖對這些詩真正含義作出解釋。然而沒有一個人註解能夠非常令人信服闡明詩中涵義。
  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註》總結了前人關於無題詩箋註工作[10],從中可以看出諸傢觀點之大不同:“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持偏見,互持莫决。餘細讀全集,乃至實有寄托者多,直做豔情者少,夾在不分,令人迷亂耳。”
  文章
  李商隱寫作,除詩歌以外成就被論及得較少。事實上,他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傢之一。這種文體註重文辭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專傢,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舊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隱“尤善為誄奠之辭”。由於當時章奏中使用駢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確,因此對於用典要求很高。而擅長寫作駢體文李商隱,養成了用典習慣,因此被認為這是他詩歌中喜歡用典原因[3]。
  李商隱曾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捲共832篇。根據《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記載,李商隱文集,除了自編兩集,還有另外一些。但前述這些文集,都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可以看到李商隱文章,是朱鶴齡、徐炯、馮浩、錢振倫、錢振常、張采田、岑仲勉、劉學鍇、餘恕誠等人,先後從《全唐文》、《文苑英華》、《唐文粹》等書中搜輯、考證而得到。最新匯編文集《李商隱文編年校註》(劉學鍇、餘恕誠,中華書局, 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駢體文,也有少量被稱為“古文”散體文。
  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李商隱駢體文評價很高,認為衹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箋註
  由於李商隱詩意比較隱晦,因此一些李商隱詩愛好者嘗試着為這些難懂詩註解。宋代蔡縧《西清詩話》裏提到劉剋箋註李商隱詩;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裏提到鄭潛庵編《李商隱詩選》;明代唐覲《延州筆記》裏提到張文亮註過李商隱詩。但這些註本或選本都沒有流傳下來。事實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隱詩箋註並不算多。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曾感嘆說:“詩傢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明朝末年道源和尚,也曾為李詩作註,清朝初年,朱鶴齡在道源註本基礎上,刪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補了很多,完成《李義山詩註》三捲。這是目前可以看到最早李商隱詩歌完整註本。此後又經過陸昆曾(《李義山詩解》)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註》)、屈復(《玉溪生詩意》)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註》)、馮浩(《玉溪生詩詳註》)等多人註解考證,已經能夠對李商隱詩中典故大致瞭解,但是對於許多詩涵義仍然沒有定論。
  在文章整理方面,李商隱曾自編《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鶴齡曾輯錄《文苑英華》等書,編成《李義山文集》,但有明顯疏漏。清徐樹榖、徐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兩人分擔了箋、註工作,成書《李義山文集箋註》,是第一個比較完整註本。之後,馮浩又對《李義山文集箋註》進行考訂改編,著《樊南文集詳註》。錢振論、錢振常兄弟從《全唐文》中找到徐註本、馮註本均未收入佚文兩百多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
  影響
  施蟄存認為,李商隱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人比愛好李、杜、白詩人更多。在清代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詩作2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傢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衆中巨大影響。
  晚唐時期,韓偓、吳融和唐彥謙已經開始自覺學習李商隱詩歌風格。到了宋代,學習李商隱詩人就更多了。據葉燮說:“宋人七絶,大概學杜甫者什六七,學李商隱者什三四。”(《原詩》)北宋初期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隱,經常互相唱和,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並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稱為西昆體。在當時頗有影響。此外,王安石對李商隱也評價很高,認為他一些詩作“雖老杜無以過也”(《蔡寬夫詩話》)。王安石本人詩歌風格也明顯受到李商隱影響。
  明朝詩人從前、後七子到陳子竜、錢謙益、吳偉業,都受到李商隱影響。清朝喜歡寫豔情詩人更是專學李商隱無題詩,例如王彥泓《疑雲集》和《疑雨集》。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小說中香豔詩也是受到他影響。
  關於李商隱對後世影響,可以參看吳調公《李商隱對北宋詩壇影響》、《李商隱在清代餘波綺麗》、王玉祥《李商隱對蘇曼殊詩影響》、王兆陽《論李商隱詩對詞獨特風格形成影響》、劉學鍇《李商隱詩與唐宋婉約詞》等論文。
  傳說
  與李商隱有關傳說,散見於後世史料筆記中。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記載:在令狐楚去世後多年某個重陽節,李商隱拜訪令狐綯,恰好令狐綯不在傢。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曾經多次嚮身居高位令狐綯陳訴舊情,希望得到提攜,都遭到對方冷遇。感慨之餘,就題了一首詩在令狐綯傢廳裏:“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委婉地諷刺令狐綯忘記舊日友情。令狐綯回來看到這首詩,既慚愧又惆悵,於是令人將這間廳鎖起來,終生不開。後來又有人說,這首詩令狐綯惱羞成怒,很想鏟除題詩墻壁,但由於這首詩裏有出現了他父親名字(“楚”),按照當時習俗,他無法毀掉詩作,就衹好鎖上門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隱。
  宋姚寬《西溪叢語》中記載唐末流傳一個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遊玩,有人提議以木蘭為題作詩。於是衆人一邊飲酒一邊輪流賦詩。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貧窮書生,口占一絶:“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徵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罷隱身而去。大傢都感到驚奇,後來得知,這人就是李商隱鬼魂。在另一個版本(宋李頎《古今詩話》)中並沒有鬼魂出現,是一群詩人在長安聚會時,有人朗誦這首詩,大傢纔發現原來他就是李商隱。
  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中說:白居易晚年非常喜愛李商隱詩,曾經開玩笑地說:希望我死後能夠投胎當你兒子。後來李商隱兒子袞師出生,李商隱為他取小名叫“白老”。
  宋李頎《古今詩話》中記載:北宋楊億、劉筠等人互相以詩唱和,創立“西昆體”,以學習李商隱詩歌風格著名。當時有一位職業演員扮演李商隱,穿着破爛衣服,對別人說:楊億他們生生撕破了我衣服。引起大傢笑聲。有人用這個故事來諷刺“西昆體”詩派對李商隱繼承是生吞活剝。
  
  [李商隱]
    可以說,晚唐詩以李商隱為代表,在盛唐詩、中唐詩之後,開創了唐詩第三重境
  界。從這三重境界前後相續軌跡中可以看出,第一,隨着時代盛衰變化,詩人
  理由宏放開朗轉為沉潛細膩,詩歌情感由清晰轉為隱晦,氣勢由張揚轉為收斂;第二,
  隨着詩歌技巧發展,語言由通脫平易變得越加雕琢邃密,結構由自然舒展變得精緻工
  細;第三,隨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縮小和對現實失望,詩內容由主要嚮外部世界攝
  取轉為更多嚮內心體驗搜尋。但儘管這第三重境界在氣概上不免有衰颯式微之感,但從
  詩歌發展角度看,它畢竟峰回路轉,通過嚮內心世界深入,別開了一個新詩歌天地。
  在藝術上,它有它特別之處,那就是近體詩語言技巧精細綿密,情感表達方式
  徐含蓄,結構佈局斂約回環,意境深邃朦朧。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唐文宗開成
  二年(837)進士。少年得志,卻長期沉淪下僚,一生為寄人籬下文墨小吏。有《李
  義山詩集》。
    李商隱思想具有一些反傳統傾嚮,尤其在文學上,他反對儒傢道統對文學
  治權力。在《上崔華州書》中,李商隱明白表示不喜歡“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
  論調,他認為“道”並不是周公、孔子專利品,也沒有古今之分,自己與周、孔都
  能施行,所以,自己寫文章“直揮筆為文,不愛攘取經史”,即直抒胸臆。他又在《獻
  相國京兆公啓》中說:
    “人稟五行之秀,備七情之動,必有詠嘆以通性靈,故陰慘陽舒,其途不一,安樂
  哀思,厥源數千。”總之在他心目中,在文學中最重要是個人活生生思想情感。這
  些觀點,在唐代具有少見透徹和真率。
    同杜牧一樣,李商隱人生理想仍是士大夫傳統模式,相信由仕進為宦而治天下
  是人生首要責任,而且真心誠意地關心社會,對政治傾註了極大熱情。他許多由
  個人真實情感而發政治詩,實際上要比那些從功利觀念出發詩人作品更有激情。
  如大和九年甘露之變發生後,他曾寫了《有感二首》、《重有感》來惋惜誅殺宦官
  敗;在正直文人劉蕡去世時,也曾寫了《哭劉蕡》、《哭劉司戶蕡》、《哭劉司戶二
  首》,一再嘆息“空聞遷賈誼,不待相孫弘”、“一叫千回首,天高不為聞”。平時,
  他也常常在詩中藉古諷今,抨擊君主荒唐誤國(如《南朝》、《齊宮詞》、《隋
  宮》),斥責藩鎮割據(如《韓碑》、《隨師東》、《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
  昭義攻討》),憫嘆民不聊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但社會本身衰敗和個
  人潦倒遭遇,又使他深感失望與憤慨,因而在詩中發出“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
  問鬼神”(《賈生》)那樣藉古人自況懷才不遇感嘆,而“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風雨》),則更有一種孤孑而衰颯意味了。入世不得,
  出世也不得,造成他心中難堪、憂鬱與痛苦。正如崔珏《哭李商隱》所言:
    “虛負凌雲萬丈纔,一生襟抱未曾開”。
    在個人生活方面,李商隱是一個極重感情人。據說,他早年曾苦戀過一個女道士,
  並且可能有其他戀愛經歷,但都沒有結果;婚後,他與妻子感情極好,然而妻子又在
  他三十九歲時去世。因此,在他心靈中,愛情帶來痛苦也是極深
    政治上失意潦倒,生活經歷中愛而不得和得而復失悲哀,使李商隱常被一種感
  傷抑鬱情緒糾結包裹,這種感情基調影響了他審美情趣。從文學淵源來說,在最能
  代表李商隱風格那些詩中,不難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駢文用典精巧、穠麗綿密特點,
  杜甫近體詩音律嚴整成就,韓愈、李賀等人煉字着色瑰奇新穎長處;但由於自身情
  感基調與審美情趣原因,也出於大詩人對藝術獨創性追求,他把前人這些特點融
  匯再造為自己獨特風格。他擅長用精美華麗語言,含蓄麯折表現方式,回環往復
  結構,構成朦朧幽深意境,來表現心靈深處情緒與感受。在他無題詩(包括以
  篇首數字為題而實際仍為無題詩)中,這種特點尤其顯著。
    在李商隱詩中,意象、結構、意境都是非常獨特
    首先,我們看到李商隱非常喜愛而且擅長用典故,也非常善於捕捉富於情感表現力
  意象。如著名七律《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
  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衹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四句各用了一個典故:第三句用《莊子·齊物論》中莊生夢蝶故事,呈現了
  一種人生恍惚迷惘;第四句用《華陽國志》中蜀王望帝化為杜鵑,每到春天便悲啼不
  止、直至出血故事,包含了一種苦苦追尋而又毫無結果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
  裏海中鮫人泣淚成珠故事,在這裏具有濃厚傷感意味;第六句雖不知出自何典,但
  中唐人戴叔倫曾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可望而不可即詩景(見司空圖《與
  極浦書》),這裏大致也是指一種朦朧虛幻感覺。
    這樣,四句中四個典故便傳達了迷惘、悲哀、傷感、虛幻情緒體驗,並與開頭兩
  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中“無端”,末尾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
  衹是當時已惘然”中“惘然”交相映襯,構築起全詩朦朧、傷感地追憶華年情緒氛
  圍。
    李商隱使用包括典故在內各種意象時,都經過精心選擇。一方面,這些意象大
  都是色彩穠麗或神秘譎詭、本身就帶有一定美感,諸如“雲母屏風”、“金翡翠”、
  “綉芙蓉”、“舞鸞鏡匣”、“睡鴨香爐”、“紅燭殘花”、“鳳尾香羅”等等,使詩
  歌呈現出一種令人目眩視覺效果;另一方面,這些意象又大都藴含有一定哀愁、彷
  徨、傷感等感情色彩,像《錦瑟》中那幾個典故一樣。此外,感覺凄冷而逗引愁思
  月、露、細雨、夕陽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歡寫。以《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為例:
    蘆葉梢梢夏景深,郵亭暫欲灑塵襟。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為關外心。思子臺邊
  風自急,玉娘湖上月應沉。清聲不遠行人去,一任荒城伴夜砧。
    詩人獨居關外荒城,所見所聞,是蘆葉瑟瑟,風急月沉,一夜砧響,不絶如縷,全
  詩選擇都是令人感覺凄涼意象,表現他“有感”,即流落天涯,內心寂寞、荒疏、
  冷清感受。
    其次,李商隱詩在結構上比起盛、中唐詩人來要收斂細密。盛、中唐詩結構常
  是平行或遞進式,一層一個視境,一層一個意藴,境界開闊舒展,如高山遠眺,而李
  商隱詩卻迂回麯折,全詩往往吟詠是一種情緒,而在不同角度上疊加復重,猶如人
  在深𠔌徘徊,纏綿無休。如《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
  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二句點出別離之苦,以東風無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緒,三四句寫相思不斷,又以春
  蠶絲盡蠟炬幹寫心情灰暗失望和糾纏固結,五六句再寫相思之苦,以鏡中白發、夜月
  寒光來映襯兩地別愁蕭瑟,七八句再藉青鳥傳書典故,寄托自己希望,卻又以蓬
  山暗喻人神阻隔,終於衹能通音信而不能見面,增添了一層愁苦,全詩回環起伏,緊緊
  圍繞着別愁離恨來製造濃郁傷感氣氛。而《促漏》一詩:
    促漏遙鐘動靜聞,報章重疊字難分。舞鸞鏡匣收殘黛,睡鴨香爐換夕薫。歸去定知
  還嚮月,夢來何處更為雲。南塘漸暖蒲堪結,兩兩鴛鴦護水紋。
    全詩從靜夜鐘漏聲寫起,在朦朧中將讀者牽入一個幽渺隱密而寧靜世界,這裏閃
  爍着穠豔而凄涼色澤和氣息,給人以虛幻和神秘感覺。而後點出一場幽會已經過去,
  歸去之人卻仍在月下徘徊難眠,來日悠悠,更不知這樣雲雨幻夢在何處重現。最後畫
  面轉為明亮,寫南塘中蒲草結,鴛鴦遊,水波蕩漾,更令人觸目傷心。一層又一層地渲
  染,首尾回應,烘托出寂寞和孤單之情。這種利用視角變化而形成回環往復結構,
  在七絶《夜雨寄北》中也同樣使用得非常巧妙: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句詩先在實境中想象虛境,又把眼前實境變成虛境中虛境,像電影蒙太奇一樣
  重疊,表現了詩人對妻子深長感情。
    李商隱詩歌有許多寫得意境朦朧迷幻,構成了一種顯著特徵。這裏面有些具體原因,
  譬如他特殊經歷造成了壓抑心理,他某些秘密戀愛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時我們也
  要註意到,詩歌終究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一定藝術特色總是和詩人有意追求分不
  開。李商隱那些朦朧詩篇,雖然不大容易讀“懂”,卻有很強感染力,受到人們普
  遍喜愛,那就是因為它有真實藝術生命。這種特殊效果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因素構成:
    首先,李商隱詩歌所要表現內容與一般詩歌不同,他並不打算用詩來記述具體
  人物事件,而且,他也不是直接抒發單純明了喜怒哀樂之類情感,他着重表達
  對某些人生經歷內心深層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多方面,流動不定,有時連自己
  也難於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轉達,因而衹能用象徵手段作印象式表現,由此造成意境
  朦朧。但是,詩人也不是沒有控製晦澀程度,他還是作了必不可少點明,像《錦
  瑟》詩,雖然無法知道它所表達傷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憶華年”,卻讓人們
  瞭解其範圍是在對過去美好年華追憶。所以,這一類詩要作詳盡解析簡直不可能,
  但它情緒卻是可以感受
    第二,李商隱詩在構成傷感寂寞意境時,甚少使用老一套已經缺乏活力意象,
  而是經常使用一些有着穠麗詭異色彩非自然意象,這不僅在朦朧中閃耀起具有刺激性
  光彩色澤,而且它總是成為強烈生命欲望象徵,前面對《促漏》詩分析即可作
  為一例。因此,這一類詩中情緒雖然偏於低沉,卻毫不衰弱。
    第三,他詩境通常不是全景式掃描,也不是幾種相關意象平面綴聯,而常常
  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幹精巧象徵從多個方面疊合起來,構成多棱面、意藴復雜境界。
  這樣詩氣勢縮小了,內涵卻擴大了,它要求讀者投入更積極參與、更多聯想。
    總之,李商隱創作證明了詩歌並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事實,而可以以朦朧
  態表現復雜變幻內心情緒,這是一大貢獻。還有,近體詩尤其七律,在他手中也更成
  熟了,因為反復回環、重疊復沓結構、凝煉濃縮象徵性意象正好與限製字數、聲律
  回環復沓近體詩相吻合。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Li Shangyin (Traditional Chinese: 李商隱; Pinyin: Lǐ Shāngyǐn, also known as 李義山, Li Yishan) (between 810 and 813- 858), was a Chinese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born in Henei (now Qinyang, Henan Province). Along with Li He, he was much admired and "rediscovered"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young Chinese writers for the imagist quality of his poems. He is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his tantalizing "no title" (無題) poems.
  Li had a moderately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although he never obtained a high position, either because of factional disputes, or because of his association with Liu Fen (劉蕡), a prominent opponent of the eunuchs.
  Li was a typical Late Tang poet: his works are sensuous, dense and allusive. The latter quality makes adequate translation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political, biographical or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supposed to be contained in some of his poems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many centuries in China.
  His most famous and cryptic poem is called "Jin Se" (錦瑟) (the title is only taken from the first two characters of the poem, thus also a "no title" poem), which consists of 56 characters and a string of images. His "no title" poems are regarded as "pure poetry" by some modern critics.
  Although more famous for his sensuous poems, Li indeed wrote in many styles. He can be either satirical, humorous or sentimental. Moreover, some ancient critics hold that he is the only poet who, in some of his poems, succeeds in imitating the masculine quality of Du Fu's works.
  Influence
  In 1968, Roger Waters of the rock band Pink Floyd borrowed lines from his poetry to create the lyrics for the song 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 from the band's second album A Saucerful of Secrets
  Part of a poem by Li Shangyin is recited by a minor character in the Mortuary in the computer role-playing game Planescape: Torment.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