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邵雍 Shao Yong(宋代)倪樸 Ni Pu(宋代)艾性(宋代)劉摯 Liu Zhi(宋代)
楊甲 Yang Jia(宋代)真桂芳 Zhen Guifang(宋代)朱勝非 Zhu Shengfei(宋代)曽季狸(宋代)
朱思本(宋代)呂大亨(宋代)周孚 Zhou Fu(宋代)
張先
宋代  北宋(990年1078年)

詩詞《玉樓春·乙卯吳興寒食 Yu louchun YiMao Wuxing Cold Food》   《天仙子 henbane》   《卜算子二 Divination operator twain》   《定西番 _Set_ Zephaniah》   《更漏子 change loophole》   《更漏子 change loophole》   《歸朝歡 Go towards Huan》   《河滿子 River Mitsuko》   《畫堂春二 Painting spring church twain》   《翦牡丹 cut with scissors peony》   更多詩歌...

閱讀張先在诗海的作品!!!
  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捲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捲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
  《宋史》無傳,《宋史翼》捲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如《天仙子》,宋祁極為贊賞,稱之為「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他自己也很得意,連同《歸朝歡》中「嬌柔懶起,簾壓捲花影」、《剪牡丹》中「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自稱「張三影」。《一叢花令》中有「沉思細想,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刻劃閨中怨女心理活動極為細膩生動。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詩歌在當代也享有盛名。
  
  [北宋中期詞]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吳江知
  縣,晏殊當京兆尹時,聘他任通判,後歷官至都官郎中。有《張子野詞》。他與晏殊交
  情很深,詞作題材也與晏殊相似,不過他生性浪漫,寫男女之情——
    即《古今詩話》所說“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更多些。
    他詞風清新明麗,語言在流暢中時時有精巧尖新表現。由於他善於寫“影”,
  時人曾據其三個佳句,譽之為“張三影”(見《高齋詩話》),而實際可以標舉例子
  還不止三個。如《青門引》中“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鞦韆影”,《木蘭花》中“中
  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天仙子》“雲破月來花弄影”,《剪牡丹》中
  “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都是體會很細、用力很深。在表達情感方面,張先也往
  往能夠寫得傳神、耐人尋味,像《天仙子》末尾: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完全是通過視覺、聽覺和聯想,來表現作者惜春之情;而《一叢花令》,則在以
  濃重筆調描述少婦孤單寂寞之後,以“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句收束,活脫地反
  映出少婦既怨恨“郎”又怨恨自己不幸命運心理;《千秋歲》中“天不老,情難絶。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寫戀情糾結難解,也給人以很深印象。
    在當代詞人中,張先較早、較多地寫了長調詞,其中以慢詞為多①,如《謝池春
  慢》、《破陣樂》、《剪牡丹》、《卜算子慢》、《山亭宴慢》等均是。這一類詞作容
  量大,層次多,結構上變化要求比較高,對於表述比較復雜內容、造成比較闊大
  氣勢,是更有利。下面是張先《卜算子慢》:
    溪山別意,煙樹去程,日落采蘋春晚。欲上徵鞍,更掩翠簾相眄,惜彎彎淺黛長長
  眼。奈畫閣歡遊,也學狂花亂絮輕散。水影橫池館,對靜夜無人,月高雲遠。一餉凝思,
  兩袖淚痕還滿。恨私書,又逐東風斷。縱西北層樓萬尺,望重城那見!
    ①慢詞一般字數較多。但“慢”本意是“調長拍緩,蓋古曼聲之意”(《詞
  譜》),兼指體製和音樂上特徵,與單從字數說“長調”不是等同概念。
    上闋從別離處景色、送別時心情寫到追憶歡聚、怨恨別離感慨,下闋接着寫別後
  孤寂、沉思與懷念以及遠人不可見悲傷,一層層展開。雖說張先長調寫得還嫌單薄,
  但為後代詞人提供了經驗,為宋詞發展開啓了一條新路。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