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佚名 Yi Ming林志穎 Jimmy Lin周傑倫 Jay Chou
孫燕姿 Stefanie Sun王心凌 Cyndi Wong林俊傑 wayne,Lam JJ
信樂團 Xin Letuan劉德華 Andy Lau張靚穎 Jane Zhang
譚詠麟 Alan Tam鄧麗君 Teresa Teng王菲 Faye Wong
蔡依林 Jolin Tsai張學友 Jacky Cheung屠洪剛 Tu Honggang
梁靜茹 Fish Leong謝霆鋒 Nicholas Tse遊鴻明 Chris Yu
羅大佑 Lotayu薛之謙 Jacky梁詠琪 Leung Wing Kei
刀郎 Dao Lang黃徵 Shawn Huang宋祖英 Song Zuying
範瑋琪 Fan Weiqi蕭亞軒 Elva Hsiao許巍 Xu Wei
李剋勤 Hacken Lee吳奇隆 Nicky Wu羅志祥 Show
孫楠 Sun Man黃義達 Yi DA鬍彥斌 Anson Hu
東來東往 Danny弦子 Xian Zi韓紅 Han Hong
蔡琴 Tsai Chin溫嵐 Wen, Landy鄭源 Jacky
王傑 Dave,Wang Chieh劉歡 Liu Huan陳楚生 Chen Chusheng
周傳雄 Zhou Chuanxiongs.h.e孟庭葦 mai
湯潮 Tony齊秦 Chyi Chin陳小春 Jordan Chan
伍佰 Wu bai張韶涵 Angela Chang莫文蔚 Karen Mok
阿木 A Mu陳百強 Danny Chan範逸臣 Fan Van
花兒樂隊 THE FLOWERS後弦 HOHO吳剋群 Kenji Wu
周筆暢 Zhou Bichang李聖傑 Sam Lee小虎隊 Xiao Hudui
王利器
現代中國  (1912年1998年)

儒傢類 Confucian class《陸賈新語註釋》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顔氏傢訓集解》
《風俗通義校註》

閱讀王利器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書為曉者傳
  王利器先生學術及其他
  盧仁竜
  
  (一)
  
   1998年7月25日,王利器先生以87歲高齡謝世。從此,中國學術界失去了一位成就卓著的巨匠。他留下了四十多種享譽中外的專著,這些學術名著,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水平的代表與反映,在當代學人中,他的著述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無人可比。他以自己的勤奮、博學,給學術界塑造了一道獨有的學術景觀,給世人也給社會樹立了一個難以超越典範。可以說,這也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的幸運。
  
   早在80年代末,我一直想編一份王先生的論著目錄,終因太難而放棄了,今天,在王先生親屬的協助下,總算編定了一份專著簡表,再一次得以領略王先生的學術風采……
  
   我是1986年開始有緣嚮王先生拜謁問學的,自88年開始,我不僅陸續編發了王先生的數部專著,而且登門問學造訪之繁,幾乎月有數次,每次所見,皆在奮筆疾書,新作迭出,大多數情況下,無論長篇巨製還是短札小記,我多成為第一位讀者。十多年來,讀先生著作,嚮先生問學,同先生談論掌故,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慶幸可以說是外人難以曉諭的。今年6月底,我還應日本方面的要求,嚮王先生索要照片和文章,王先生一如既往的欣然允諾,不期,他的文章成為絶筆,這次面晤,竟成永訣。
  
   我過去也雖草擬過幾篇文章,或介紹王先生之學,或評價他的新著。今天,王先生謝世,我覺得更有必要再一次嚮世人介紹他的學術之路,儘管可能衹及皮毛,難以縷述,但也不辭其咎。
  
  (二)
  
   王先生於1912年,生於四川江津一個富裕家庭,十三年的私塾教育為他日後的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走上學術道路是從三十年代開始的,1931年,他考入重慶大學預科班。1937年,他進入國立四川大學中文係學習,十年間,他在四川蜀學名傢:如嚮宗魯、龐俊、趙少鹹、吳芳吉、呂子方、文幼章、龔嚮農、林山腴等的培養、熏陶下,走上了國學研究之路。他們帶給王先生的是專心嚮學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風,以及廣博的視野。蜀學名傢們的學術風範,更激發了王先生為學術獻身的精神。從此,嚴謹的學風,勤奮的探討,成了王先生一生奉行的圭臬。
  
   儘管大學四年,時局動亂不平,由於他基礎牢固,勤奮探求,終於撰就出了《風俗通義校註》。這一專著,不僅反映了他此時已熟識了校勘之法,具有了很豐富的典籍知識,而且也標志着他真正走上了校勘、考釋古籍這條艱苦的學術之道。
  
   如果說私塾教育和蜀學精英厚福了王先生,那四十年代,他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師從傅斯年,更是把他推上了學問的新階段。問學古人,對策時賢,成了他中央研究院的生活。作為傅斯年唯一的一個研究生,入學三年之後,嚮傅先生提交了一份令學術界滿意的成果──《呂氏春秋比義》,凡二十四册,字數達二百萬言,榮獲當時教育部頒發的最高奬── 一等奬。
  
   1945年畢業後,王先生被母校四川大學文科所聘為講師,兼任光華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北大復員。應北大之聘,回校任教,在中文係講授校勘學及《史記》、《莊子》、《文心雕竜》等專書。北平解放,繼續留任。此後他一面教學,一面研究,並應文化部藝術局的邀請,參加《杜甫集》與《水滸全傳》的整理工作。 195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全傳》,就是出於王先生之手。隨後,又參與了其它文學古籍的整理出版。1956年院係調整,正式調入文學古籍刊行社工作。在鄭振鐸先生直接領導下,致力於文學遺産,特別是古典小說和歷代詩集的整理出版工作。在文學古籍刊行社期間,他忘我地工作,這個實際上以他為主的刊行社,幾年間出版(包括影印)了大量的文學名著,特別是小說、戲劇,而今都是中年學者的案頭書。
  
   從1945年到1957年十餘年間,王先生繼續校理古書,先後出版了《文心雕竜新書》、《????鐵論校註》、《世說新語》。還撰寫了《經典釋文考》(北京大學成立五十周年國學論集)等長文。《文心雕竜新書》在遴校版本、稽典考辨等方面,最具功力與特色。1980年,王先生再加增訂,易名為《文心雕竜校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人民日報》曾評為“《文心雕竜》從此有了可讀之本。”《????鐵論校註》尤有可敘之處。當時郭沫若、楊樹達、馬非百、王諍佩諸先生同治《????鐵論》,王先生在衆多強手之中,獨造勝境,所獲多有他賢所不及。郭沫若曾致書譽之。1953年5月27、28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他的《水滸與農民戰爭》一文。在學術界,甚至思想文化界産生了重大影響。此文也標志着王先生已真正踏上了通俗小說研究這一新興陣地。其後,有關論文連篇纍牘、相繼刊布,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無疑,他是新中國真正研究古典小說戲劇的開拓者或先行者。
  
   1957年的反右風暴,衝垮了王先生寧靜的書齋。隨之而來,四清、下幹校、批判,都沒有放過他。十年動亂中,他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關了四年牛棚,然後又下放到湖北鹹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更為殘酷的是,他一傢從北大教授所住四合院(東四十條)中被趕出來,積存多年的三萬餘册古書,其中有敦煌捲子、宋元善本,明清住刻等,一概沒收歸公。(歸還時方知不少曾被江青、康生看中。)幾十年來抄錄的數萬張卡片蕩然無存。這近二十年的動蕩和風雨,其所經受的挫與壓製是難以形容的。然而那個時代折了多少人的筆,王先生雖然迎來了滿頭霜雪,然而卻積下了數尺書稿。陰霾掃淨之日,在別人還在撫今追昔之際,他卻對舊稿稍事梳,在學術殖荒之年,陸續交出了十餘部書稿:《文鏡秘府論校註》、《九龠集》、《鄭康成年譜》、《李士禎李煦父子年譜》、《越縵堂讀書簡端記》、《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麯史料》等,尚且不算遺失了的《漢書補註補》與《兩唐志藝文志註釋》兩稿。這些著述數量之大、質量之高,涉及面之廣,引起了不少人的驚嘆。
  
   1977年以來,王先生被提前退休,從此以著述講學為務,奮力筆耕,每天工作在十三四小時以上,常常是夜半掌燈,或箋校古籍,或輯錄資料,或闡史論文,廣積薄發。就這樣,一部部古籍箋校稿,一篇篇長篇大製從他手中飛出。自1980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專著問世,這還不包括重印。他的新著一問世,臺灣、日本也多有翻印。他的專著不僅為八十年代學術荒漠帶來了文化上的甘泉,更為九十年代的學術繁榮增添了異彩。
  
   由於王先生在學術上的重大建樹,引起了域外學者的強烈反響。1985年,日本文部省特邀他到日本各大學作巡回講演。全日本漢學水平較高的京都大學、東京大學、關西大學、九州大學、神戶大學、高野山大學等諸學府無不歡慶之至。王先生的演講,廣泛涉及文學、史學、哲學各方面。所作講演,大部分被譯成日文。從此,日本學界無不目為絶學之士。
  
  (三)
  
   整理古籍,纂集文獻,自來被視為傳承文化命脈的大事,二十世紀以來,以掃蕩舊文化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主要幹將如鬍適、魯迅、傅斯年,也無不以懂理故籍為使命。整理國故在二三十年代同樣如火如荼,建國以來,古籍整理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新戰略,先後撥專款成立了三屆古籍整理小組。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二十世紀的學者也是各具特色。或以思想啓蒙為先導,以闡發文化為主體,或以重構歷史典籍為重任,他們對疏理古籍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尤其在自己關註的領域內,象顧頡剛主持校理二十四史,鬍適校《水經註》和禪宗文獻。但整個二十世紀,如王先生一樣,傾其一生精力從事古籍校註,並如此成績斐然,罕有其匹。王先生以宗教徒般的熱誠投身其間,從未滿足,終生樂而不廢,這種忘我的學術精神,可謂真正體現了老一代知識分子弘揚民族文化的獻身精神。
  
   校註古籍是一件極難的學術事業,要真正箋釋好名傢經典,要比完成一部專著要睏難得多,而王先生以極其廣博的學識,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名著的箋釋,而且這些經典名著産生於不同的時代,有的是先秦兩漢的,有的是明清兩代的,或文學、或歷史、或哲學。王先生出入其中,舉凡經史名著、筆記小說、方志雜記、檔案手稿等各種文獻資料,若有神遣,紛來筆底。近年來,王先生更以“小說解經”、“真誥與讖緯”、“肘後方解題”之類專題論文,稱譽學壇。
  
   王先生博及各科,廣及歷代,全得之於他從來不局守一隅,走窄深的道路。而是不斷開拓進取,視文獻為寶藏,對故書不分軒輊,皆加采獲,充分體現了廣取博收的學術風範。當然,他年屆中年以後,約束自己每天堅持讀未讀過的書,以廣見聞。校勘考據是他的“正宗”,並已臻於大成;但是,他卻多有“旁鶩”,佛道兩藏,小說戲文,甚至醫簡雜册,無不在珍重之列。象《風俗通義》、《顔氏傢訓》,原書所涉甚廣,為古書中最為博識者。王先生能優遊其中,就是他博搜廣考的最好表現。近年來,日日增多的中外登門求教者,都能立獲確解,釋然而去。近年來他一直想為《金樓子》捐故技,於《道藏》用大功,可惜天不假年!
  
   王先生學問之博而精,全得之於他的勤學無比。自中學起,王先生即形成三更早起勤讀之習。當別人正酣然入夢之際,他便開始檢讀群書、揮毫為文了。幾十年來,無一日不是如此。近十年來,雖年逾八十,著作衆多,仍然積習“難改”。此外,王先生可謂勤學有方,尤其在勤錄資料與勤於著述上。勤於著述無須細說,勤錄資料之處則表現在他自從確立志學之日起,他即開始抄錄卡片,一生所積甚夥,這裏拈一倒即可明之。如他曾有治日本滕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之意,便將全書每條抄錄成卡片。一部如此衆不經意之書,竟錄有一捆卡片,雖顯“拙”態,由此可窺其它了。
  
  (四)
  
   綜觀王先生的全部著述及學術生涯,我們深有感慨:二十世紀並不是一個平靜的時代,學術的氛圍也很不理想,但王先生撰就出如此衆多的專著,為二十世紀的學術界貢獻了一個典範。這充分說明了一條,一個人學術成就的高低與其說關乎時代,不如說係於個人的努力追求。時代讓王先生廢學二十年,而王先生卻為學術界塑造了前所罕有的學術景觀。
  
   儘管王先生在學術界內也許名震天下,但我想恐怕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的單位。儘管近四十年來,恐怕沒有人在古籍整理出版上能超過他,但代表中國古籍整理最高水平的三屆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他連一屆“學術顧問”也沒入圍,遑論“學部委員”之類的稱號。其實王先生56年以來,一直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人籍位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理想狀態。有人感到王先生生前也許過於孤寂,但我相信:學術界不會忘記他,文化界不會忘記他。曹丕曾言,文章乃不朽之盛事。王先生生命之不朽,將永遠憑籍着那些融入他智慧與生命的經典之作。而高高的稱謂與顯赫的職位將顯得那麽的無聊。王先生多年一直以陸賈的名言“書為曉者傳”為齋名。我相信,王先生所傳之作將永遠都會有“曉者”。
  
   王先生的仙逝,不少人嘆息,如果王先生能多活幾年,我們的學術界必會多一份碩果。是啊,著作儘管未能寄托他全部的學識,但已經耗盡了他的生命。他的仙逝讓生命得以安詳,從此不再辛勞,對於熱愛王先生的人來說,也許是另一種寄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