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 人物列錶
班固 Ban Gu(漢代)蔡文姬 Cai Wenji(漢代)佚名 Yi Ming(漢代)
梁鴻   Liang Hong(漢代)枚乘 Mei Cheng(漢代)賈誼 Gu Yi(漢代)
淮南小山 Huai Naxiaoshan(漢代)司馬相如 Sima Xiangru(漢代)王逸 Wang Yi(漢代)
東方朔 Dongfang Shuo(漢代)王褒 Wang Bao(漢代)班婕妤 Ban Jieyu(漢代)
趙壹 Zhao Yi(漢代)秦嘉 Qin Jia(漢代)班彪 Ban Biao(漢代)
班昭 Ban Zhao(漢代)張衡 Zhang Heng(漢代)蔡邕 Cai Yong(漢代)
禰衡 Mi Heng(漢代)孔融 Kong Rong(漢代)毛亨 Mao Heng(漢代)
荀悅 Xun Yue(漢代)趙曄 Zhao Ye(漢代)韓嬰 Han Ying(漢代)
劉歆 Liu Xin(漢代)魏伯陽 Wei Bayang(漢代)鄭玄 Zheng Xuan(漢代)
戴聖 Dai Sheng(漢代)戴德 Dai De(漢代)董仲舒 Dong Zhongshu(漢代)
何休 He Xiu(漢代)趙岐 Zhao Qi(漢代)劉熙 Liu Xi(漢代)
馬融 Ma Rong(漢代)桓寬 Huan Kuan(漢代)陸賈 Liu Gu(漢代)
王符 Wang Fu(漢代)迦葉摩騰 Mahākāśyapa Matanga(漢代)竺法蘭 Du Falan(漢代)
安世高 An Shigao(漢代)支婁迦 Lokakasin(漢代)黃石公 Huang Dangong(漢代)
公孫弘 Gongsun Hong(漢代)氾勝之 Fan Shengzhi(漢代)劉安 Liu An(漢代)
王充 Wang Chong(漢代)仲長統 Zhongchang Tong(漢代)應劭 Ying Shao(漢代)
李膺 Li Ying(漢代)辛氏 Xin Shi(漢代)郭憲 Guo Xian(漢代)
黃憲 Huang Xian(漢代)桓譚 Huan Tan(漢代)揚雄 Yang Xiong(漢代)
史遊 Shi You(漢代)許劭 Xu Shao(漢代)京房 Jing Fang(漢代)
徐嶽 Xu Yue(漢代)焦延壽 Jiao Yanshou(漢代)許負 Xu Fu(漢代)
公孫弘
漢代  西汉(前200年前121年)

軍事類 Military class《握奇經》

閱讀公孫弘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字季,一字次卿,西漢淄川國(郡治在壽光南紀臺鄉)薛人。少時,傢貧寒,曾為富人在海邊牧豚(放豬)維持生活。年輕時,他曾任過薛縣的獄吏,因無學識,常發生過失,故犯罪免職。為此,他立志在麓臺(望留鎮麓臺村)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老師鬍母子始修《春秋公羊傳》(也稱《公羊春秋》,儒傢經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下詔訪求為人賢良通文學之人。當時,公孫弘年已六十,他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徵,被任命為博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歸來後陳述的情況不合帝意,武帝認為他無能,再被免職。於是,公孫弘便稱病辭官,在傢賦閑。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詔書徵求文學儒士,淄川國便推舉年已七十歲的公孫弘應詔,他一再推辭,不肯前去應詔。他說:“我出使匈奴,因沒有才幹被罷歸,請大傢另舉賢者。”但最後,他還是應選。
  
  公孫弘到了太常,所徵百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處為下策。後來,上奏天子,天子卻拔升公孫弘的對策為第一名,待入見天子是,公孫弘豐儀魄偉,深得天子喜愛,又被拜為博士。
  
  當時,朝廷註重與西南夷的通,並在巴蜀設立了郡縣,由於賦役酷虐,百姓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歸來奏對,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駭。可是,時過事轉,皇帝並未深究其事。
  
  公孫弘長相恢弘奇偉,美姿容。由於晚年力學,所以廣見博識。平時,善於辯論,通曉文書、法律,又能以儒傢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積闡述,漢武帝非常賞識他。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於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於生活不夠節儉。”於是,他在傢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後母去世,他視為親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捨,從不固執己見和違逆聖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馴良守禮之德,其認為他口行敦厚,善於言詞,有文彩,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便升任他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
  
  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後,窺伺上意,據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場態度,然後纔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采納。他這種表裏不一,前後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漢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皇帝聽後,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歐免官,皇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
  
  當時,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海郡(在今朝鮮),北築朔方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屢次柬言停辦,皇帝不采納,並領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朔方郡的好處,經衆位陳明其利害關係,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營西南夷與滄海郡,專力經營朔方郡”。皇帝恩準了他的請示。
  
  歷史記載,公孫弘的才幹,不在他人之下,當時,不可能一條理由也沒有。他之所以這樣做,恐違皇命與己不利,順應皇主纔是上策。
  
  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衆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着在騙人嗎”?皇上就以此事問公孫弘,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做齊國之相,有三歸之臺,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是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
  
  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澤免相,皇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壽(濰城區望留鎮)侯。歷史上丞相封侯者是從公孫弘開始。
  
  公孫弘為人,表面十分寬和。他位高祿重,節儉律己,不奢華,以人為先,所以時時被人稱道。他的故舊,賓客,親朋摯友生活睏難,公孫弘全力助之,因而傢無餘財,世人誇他賢明。但公孫弘內心並非如此,他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表面偽善,暗中報復。陰謀“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就是他這種偽善心理的寫照。
  
  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天子面與其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臺。於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裏尋機報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後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裏的處罰,但聽了公孫弘的進言後,信以為真,便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為人廉直,是當時的大學問傢。他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把儒傢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傢的思想,排斥以外。漢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長安興辦太學(當時,是西漢最高學府)。同時,下令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教育係統。在仲舒的輔佐下,漢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尤其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遠遜於董仲舒。公孫弘平素,兩面三刀,見風使舵,仲舒對此十分痛絶。公孫弘心明如鏡,深恨董仲舒。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孫弘便嚮皇帝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漢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膠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傢,現在有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於是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以避位讓賢,漢武帝沒有應允。
  
  過了一段時日,公孫弘病漸好轉,便再度入廷辦理政務,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齡卒於相位。卒後,青銅鑄棺,葬於麓臺,至今,墓址尚存。
  
  公孫弘為相數年,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著作《公孫弘》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已失)。他起身於鄉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纔,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捲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後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