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蔣春霖 Jiang Chunlin(清代)朱彝尊 Zhu Yizun(清代)潘永因 Pan Yongyin(清代)
陳廷敬 Chen Tingjing(清代)倉央嘉措 Tshangs-dbyangs-rgya-mtsho(清代)普荷 Pu He(清代)
鄭燮 Zheng Xie(清代)金農 Jin Nong(清代)惲壽平 Yun Shouping(清代)
汪士慎 Wang Shishen(清代)張大受 Zhang Dashou(清代)寧調元 Ning Diaoyuan(清代)
吳淇 Wu Qi(清代)李方膺 Li Fangying(清代)俞樾內子 Yu Yuenazi(清代)
俞樾 Yu Yue(清代)宋犖 Song Luo(清代)律然 Lv Ran(清代)
曹雪芹 Cao Xueqin(清代)納蘭性德 Na Lanxingde(清代)呂撫 Lv Fu(清代)
錢謙益 Qian Qianyi(清代)吳偉業 Wu Weiye(清代)顧炎武 Gu Yanwu(清代)
顧貞觀 Gu Zhenguan(清代)陳維崧 Chen Weisong(清代)王士禎 Wang Shizhen(清代)
查慎行 Cha Shenhang(清代)袁枚 Yuan Mei(清代)黃景仁 Huang Jingren(清代)
龔自珍 Gong Zizhen(清代)黃遵憲 Huang Zunxian(清代)秋瑾 Qiu Jin(清代)
何文煥 He Wenhuan(清代)馮班 Feng Ban(清代)王夫之 Wang Fuzhi(清代)
孫濤 Sun Tao(清代)郭麟 Guo Lin(清代)楊夔生 Yang Kuisheng(清代)
萬斯同 Mo Sitong(清代)畢沅 Bi Yuan(清代)汪楫 Wang Ji(清代)
湯球 Shang Qiu(清代)黃奭 Huang Shi(清代)黃以周 Huang Yizhou(清代)
張廷玉 Zhang Tingyu(清代)佚名 Yi Ming(清代)王秉滔 Wang Bingtao(清代)
白君琳 Bai Junlin(清代)李清馥 Li Qingfu(清代)陳芳生 Chen Fangsheng(清代)
孫星衍 Sun Xingyan(清代)朱伯廬 Zhu Balu(清代)章學誠 Zhang Xuecheng(清代)
𠔌應泰 Gu Yingtai(清代)高鶚 Gao E(清代)蒲鬆齡 Pu Songling(清代)
吳敬梓 Wu Jingzi(清代)李汝珍 Li Ruzhen(清代)醒世居士 Xing Shijushi(清代)
黃宗羲
清代  明清(1610年1695年)
籍貫: 浙江寧波余姚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賜姓始末》
社交禮儀 Social poise and grace.《深衣考》
儒傢類 Confucian class《明夷待訪錄》
學案 Case Studies《宋元學案》
《明儒學案》

閱讀黃宗羲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黃宗羲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漢族,字太衝,號梨洲,學者尊為南雷先生,浙江寧波余姚明偉鄉黃竹浦(今黃埠鎮)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傢、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傢。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傢(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啓蒙之父”之譽。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歷進士,天啓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傢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裏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捲)。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裏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徵,皆辭免。
  
  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傢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咨之”(《清史稿》480捲)。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製制度者,真堪稱是中國思想啓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
  
  《明夷待訪錄》一書計十三篇。“明夷”本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辭有曰:“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為“離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陽(離),“夷”是損傷之意。從卦象上看,太陽處“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來臨的情況,意光明受到傷害。這暗含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懣和指責,也是對太陽再度升起照臨天下的希盼。指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是等待賢者來訪,讓此書成為後人之師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陽,亦稱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誅鋤”之解,又有“視之不見”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國之痛。該書通過抨擊“傢天下”的專製君主制度,嚮世人傳遞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這在當時黑暗無比社會環境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首篇。黃宗羲在開篇就闡述人類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他說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也就是說,産生君主,是要君主負擔起抑私利、興公利的責任。對於君主,他的義務是首要的,權力是從屬於義務之後為履行其義務服務的。君主衹是天下的公僕而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並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産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均見《原君》)。對君主“傢天下”的行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黃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學、經學、地理、律歷、數學、詩文雜著為類,多至50餘種,300多捲,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製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象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黃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編定《南雷文案》,又刪訂為《南雷文定》、《文約》。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以及其後開始草創,並由後人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學案》這兩部著作在中國史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開創了中國史學上的新體裁,即“學案體”。學案體以學派分類的方式介紹一定時代的學術史,這種體裁被清人取用,成為編寫中國古代學術史的主要方式。
  生平、家庭
  
  父黃尊素登萬歷年間進士第,亦為東林黨人。黃尊素曾任監察御史(明熹宗天啓中),受閹黨所害。
  崇禎皇帝即位,黃宗羲懷錐入京伸冤,審訊時,以錐擊刺閹黨黨人許顯純,毆打崔應元。審訊閹黨黨人李實之時,又以錐刺李實。聲名四起,人稱“姚江黃孝子”,明思宗嘗嘆其為“忠臣孤子”。從父遺命,師事晚明儒學殿軍劉宗周,得蕺山之學。又苦讀史書,由明代《十三朝實錄》開始,進而遍讀“廿一史”。
  曾參加抗清活動,參與對閹黨鬥爭,並成為“復社”領導人之一,與“幾社”、“應社”等士人往來,南明弘光年間,阮大鋮搜捕復社人士,指為東林黨餘孽,黃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獄。弘光朝覆滅,乃逃回家乡。清兵南下時,曾組織“世忠營”武裝抵抗。
  明亡,屢拒清廷徵召,隱居著述講學。康熙帝曾接連兩次徵召黃宗羲赴京任傅學鴻儒,均遭黃拒絶。康熙下令地方官員盡錄黃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黃宗羲,曾邀黃赴京主持史局。
  
  黃宗羲和他的兄弟黃宗炎、黃宗會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有“浙東三黃”之謂。後代中的黃百傢亦是清代著名學者。參見條目:
  *浙東三黃
  *余姚黃氏傢族
  
  學術
  
  宗羲學識淵博,大凡天文、歷算、音律、經史百傢,釋道、農工等無不深究。治學以捍衛陽明心學自任,力主誠意慎獨之說。亦重史學之鑽研,服膺者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皆以史學名傢,蔚為浙東學派。
  黃宗羲從文學角度強調“性情”,反映現實,表達真意。其詩風格樸實,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強意志。
  天文歷算
  黃宗羲並精通天文歷算和數學。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閻若璩等人考證古文《尚書》是係古人偽作,給當時思想界帶來很大震動。黃宗羲通過對照《國語》,認為古文《尚書·湯誥》是後人“誤襲周製以為《湯誥》”。並得結論“今因推日食於昭十七年六月”(魯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見《夏書》本文不同孔書、左氏而非偽也,則不能不致疑於古文矣”。西人FredEspenak的數據表明黃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確。
  瀋括於《夢溪筆談·技藝》中說:“淮南人衛樸精於歷術,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蝕三十六,諸歷通驗,密者不過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樸乃得三十五,惟莊公十八年一蝕,今古算皆不入蝕法,疑前史誤耳”。瀋括之說,世後沒人懷疑。黃宗羲作《春秋日食歷》,對此觀點進行進行了分析和修正。黃宗羲用西漢三統歷推算出魯莊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閏,並用授時歷並參考西方歷法,說明了比月頻食是不可能發生的。黃宗羲發現《春秋》中記載的兩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後不食”,並論證了《春秋》中魯襄公二十四年有關月食的記錄是錯誤的,而魯莊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記錄是可靠。
  黃宗羲用歷算的方法對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代進行了探討,寫有《歷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確切生辰日期,並論證了周正建子和周歷改月。
  黃宗羲參考西方天文學中本均輪的理論(托勒密的理論)考察了中國“日高於月”的說法。
  數學
  黃宗羲在有限性、無限性的觀念認識上亦有所建樹。他數學上糾正了朱熹《壺說書》中的相關錯誤。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盤和《數術記遺》中記載的計算器的區別。他對鄉射侯製進行了詳細數學分析。
  黃宗羲亦對中國和西方數學進行了平行比較,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他認為西方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過是對中國古代算術的竊取和修改。
  樂律
  黃宗羲詳細註解了蔡元定樂律學,糾正了朱熹註《孟子》中的相關樂律錯誤。
  地理
  黃宗羲詳細刊校了《水經註》,批駁了“分野說”。
  思想
  
  主、民本思想
  黃宗羲和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國民本與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訪錄》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官員應當“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學校指一種機構)、“公其非是於學校”等觀點。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仍屬治權在君,並沒有到達近代民主思想的標準,也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權理論上還超越了歐洲的盧梭。
  黃宗羲定律
  黃宗羲定律是指中國歷史上賦稅改革歷朝歷代都有進行,雖賦稅改革目的很多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改善國傢財政,每次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在短時間內確實有下降,但隨後又增長到比改革進行前更高的水平,國傢財政最後也得不到改善。
  溫傢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曾提到這一定律。
  哲學觀點
  哲學上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認為“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論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觀點又有唯心論的傾嚮。這與黃宗羲服役陽明學,深受其影響有關。黃認為王學中“緻良知”的“緻”,就是“行”,兩者別無二緻。
  政治、經濟觀點
  主張土地改革,賦稅改革,政治制度改革。
  反對傳統重農抑商,認為並強調“工商皆本”。
  文學觀點
  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社會,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這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不滿明代文學的刻意摹擬,摘抄剽竊之風。
  黃宗羲賦稅思想
  黃宗羲是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傢。黃宗羲反對日益苛重的賦稅徵收。他說“吾見天下之田賦日增,而後之為民者日睏於前,”指出江南的田賦特重,有些田畝將一年的産量“盡輸於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於“暴稅”的三害“有積纍莫返之害”,指稅製每經過一次改革,都導致賦稅的進一步加重;“所稅非所出之害”,指田賦徵銀,銀非農業生産之所出,納稅者因折銀而加重負擔;“田土無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個標準徵稅,造成負擔不均。黃宗羲提出的賦稅主張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賦”,定稅的標準應“以下下為則”;第二,徵收田賦“必任土所宣,出百𠔌者賦百𠔌,出桑麻者賦布帛,以至雜物皆賦其所出”,生産什麽繳納什麽,不強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質優劣計算畝積,分別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為五畝,即把土地分為五等,據等徵稅,消除因土地質量不同而帶來的賦稅負擔不均的問題。
  
  教育
  
  宗羲並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傢。黃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訪錄》中專門列出《學校》一章。他認為學校中也要析講時事時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對政府行為有所監督。認為學校的領導(“學官”)需要有較大的權力。學校也應廣開言路,成為輿論場所。這種學校議政,參與是非判斷,言論倡民主的觀點在當時非常新穎。
  黃宗羲並認為“學貴履踐,經世致用”,這種理論實踐並重的教育學習觀點與他深受陽明學中“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密不可分。
  黃宗羲在今浙江寧波、紹興等地辦學講學,培養了很多學生。
  
  著名弟子
  
  *萬斯同
  *萬斯大
  *全祖望
  *章學誠
  *邵晉涵
  *仇兆鰲
  
  著作
  
  《明儒學案》(中國第一部學術史)
  *《宋元學案》(全祖望補足)
  *《明史案》(迄今未見)
  *《明文海》
  *《明夷待訪錄》
  *《行朝錄》
  *《今水經》
  *《大統歷推法》
  *《四明山志》
  *《南雷文定》
  今人編有《黃宗羲全集》
  遺跡
  
  黃宗羲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傢、史學家黃宗羲(l6l0-l695),字太衝,號南雷,學者尊稱為梨洲先生。他死後就葬在余姚城東南10公裏的化安山下的竜山東南麓,現屬陸埠鎮十五嶴村。古時候這一帶三面青山環抱,林木蔥鬱,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正如先生詩中描述的:“昔年曾此作鄰傢,依舊水聲徹夜嘩。風景過清銷不盡,滿溪明目浸桃花。”
  抗清鬥爭失敗後,梨洲先生於晚年建竜虎山草堂於化安山,從事讀書著述。清康熙二十七年(l688年)鼕,先生79年歲時,就在此自覓墓地,營建了極其簡樸的生壙,並作詩留存:“空𠔌登登相杵頻,野狐蛇鼠不相親。應知難免高人笑,苦戀生身與死身。”全詩形象生動,仿佛聽到了當年築墓時彼此交響的舂杵聲。梨洲先生還作《梨洲末命》《葬製或問》篇告誡兒孫,他死後就用平時穿的衣服入殮,“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一概不用”。他又引現世之例吟詩明志:“聞說始寧有趙君,不將棺木自纏身。人間亦有奇於我,比例無煩及古人。”進一步闡明“不棺而葬”,不僅古已有之,今人也有先我而行的。其用意是痛心疾首,明亡於清,“期於速朽,而不欲顯言其故也”(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他還囑托後人,墓前拜壇下小田可“分作三池種荷花”“能於墳上植梅五株”就非常感謝了。若“再有石條兩根,可移至我壙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勉勵後生以先賢的高風亮節、著述傳文,作自生的楷模。臨終前,梨洲先生又再次作詩示季子百傢:“築墓經今已八年,夢魂落此亦欣然。莫教輸與鳶蟻笑,一把枯骸不自專。”先生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從儉而葬”,使“百傢不敢不遵也”。他長逝後,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並由清初著名史學家鄞縣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肖山毛奇齡撰寫墓志銘。
  “文革”中,黃宗羲墓被毀。l98l年部分修復,墓坐西朝東南,正面形似荷葉山墻,用條石錯縫疊砌。中間直竪石刻墓碑,上鎸隸書“黃公梨洲先生墓”七個大字。碑前置有石祭,用鵝卵石鋪設的拜壇,兩側各置一條石凳。墓四周叢山巍巍,緑陰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
  
  軼事
  
  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傢黃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黃宗羲由於他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過嘉興府學訓導的範友仲幫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閣。原來範欽後代為防止藏書失散,還議定藏書由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全部藏書,還為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作出了貢獻。
  
  現在所看到的大門兩旁對聯是鐘鼎文,讀作“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對聯說明了天一閣藏書樓歷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傢黃宗羲登上天一閣藏書樓以後的感嘆心情。黃宗羲號南雷,他曾賞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