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dotus of Halicarnassus | |
哈利卡納蘇斯的希羅多德 | |
|
簡介
在古羅馬時代,希羅多德就被譽為“歷史之父”。所著《歷史》一書,共9捲。1~5捲第28章,敘述西亞、北非及希臘諸地區之歷史、地理及民族習俗、風土人情。第5捲第29章起,主要敘述波斯人和希臘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數十年間的戰爭。書名和分捲方法均出自希臘化時代的學者之手。該書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書中衆多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亦作《希臘波斯戰爭史》。希羅多德在歐洲史壇最先對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態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傳聞。他創造了敘述歷史的新方法,把記載史實和加以闡釋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於歷史事件,希羅多德並沒有首尾一貫地解釋發生的原因,時而訴諸神的意志和命運,時而認為取决於個別人物的才能,也有時藉助於對歷史或地理情況的分析。希羅多德雖然推崇雅典民主,但充分肯定古代亞非人民的文化成就。公元前四百多年,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灣岸邊高地上,一座新的墳墓面嚮着大海。經過的人,都會在墳前默默地站立致敬。墓前的石碑上刻着這樣的銘文:“這座墳墓裏埋葬着呂剋瑟司的兒子希羅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之中最優秀者,他是在多裏亞人的國度裏長大的,可是為了逃避無法忍受的流言蜚語,他使圖裏奧伊變成了自己的故鄉。” 這位客死異鄉的人,是偉大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他因《歷史》一書得到了人們無比的崇敬。
生平
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希羅多德就被尊稱為“歷史之父”,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大約在公元前484年,希羅多德誕生在小亞細亞西南海濱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臘人早年嚮海外開拓時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羅多德的父親是一個擁有豪富的奴隸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詩人。希羅多德從小學習勤奮,酷愛史詩。當時,他們城邦的統治者是一個通過陰謀篡奪了政權的傢夥。成年後的希羅多德隨叔父等人積極參與推翻篡位者的鬥爭。鬥爭遭到鎮壓,他的叔父被殺,他被放逐。後來,篡位統治者被推翻,他一度返回故鄉。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從此再沒有回去過。大約從30歲開始,希羅多德開始了一次範圍廣泛的旅遊,嚮北走到黑海北岸,嚮南到達埃及最南端,嚮東至兩河流域下遊一帶,嚮西抵達意大利半島和西西裏島維持生活,他還長途行商販賣物品。每到一地,希羅多德就到歷史古跡名勝處瀏覽憑吊,考察地理環境,瞭解風土人情,他還喜愛聽當地人講述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他把這一切都記下來,並一直隨身帶着。公元前445年前後,希羅多德來到了希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雅典。當時的雅典,經歷了希(臘)波(斯)戰爭,政治經濟都獲得了高度發展,一派欣欣嚮榮的景象,學術文化更是稱雄於希臘世界。希羅多德感到異常興奮,他積極參加各種集會和政治文化活動,並很快同政治傢伯裏剋利、悲劇傢索福剋勒斯等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一次他寫的詩還得了奬。贏得了大傢的贊譽。希羅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對於不久前結束的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在希臘波斯戰爭中打敗奴隸製大國波斯的侵略,十分欽佩,他不停地嚮有關的人打聽戰爭的各方面情況,收集了很多的歷史資料。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灣沿岸,建立了圖裏翁城邦,希羅多德跟隨雅典移民到了那裏,成了這個城邦的公民。他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來寫作《歷史》。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最終完稿,希羅多德於公元前425年離開了人間。
著作
希羅多德的《歷史》在希臘史學史上是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全書按內容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敘述了黑海北岸的色雷斯人、希臘城邦及波斯帝國的歷史、地理、民族和風俗習慣等,並記述了希波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記述希波戰爭的經過和結果,從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舉行反對波斯的起義,一直到公元前478前希臘人占領塞斯托斯城為止。後來又有人把全書分成九捲,還根據當時的慣例,用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文學和藝術的九位繆斯女神的名字,給各捲命名,所以這部書有時又被稱作《繆斯書》。《歷史》內容豐富,非常生動地敘述了西亞、北非以及希臘等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佈、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傢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古代社會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希羅多德從史詩、官府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和當時多種著作中,獲取了很多資料,更多的是利用他親身遊歷和實地調查采訪所獲得的大量資料。《歷史》是西方史學上的第一座豐碑,為西方歷史編纂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希羅多德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記敘分析有可取之處。關於希波戰爭,他譴責波斯遠征希臘,說波斯“不應當再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應當再奴役那些絲毫沒有招惹它的人們。”認為波斯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的軍隊成份太復雜,外加外綫作戰的睏難。雅典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實行民主政治,每個人都“盡心竭力”為自由而戰。希羅多德推崇希臘,稱頌雅典,嚮往奴隸主民主政治,但並沒有對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對的衹不過是波斯人入侵希臘的不義之舉,反對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時他甚至把波斯描繪成英雄的國度,並對它的文化作了選擇和歌頌。《歷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歷史》記載,約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集中商議選擇政治形式時,有三派分別主張采用民主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種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激烈的急診中,一個名歐塔涅斯的波斯人說:“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就在於它的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羅多德比較重視古代東方的文明和它對希臘的影響。《歷史》中記載埃及的太陽歷比希臘的歷法準確;希臘字母是從腓尼基人那裏學來的;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等等。《歷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采用了一種在東方文學中常見的結構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環環相扣,變化無窮,具有迷人的魅力。他還很善於刻畫人物,他筆下的國王、大臣、政治傢、學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如第一捲,描繪希臘政治傢梭倫和呂底亞王剋洛斯相見的對話,鼠目寸光的呂底亞王和聰穎賢達的梭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希羅多德的《歷史》,許多地方還帶有天命論和宿命論色彩,並且其中也夾雜了許多不足為據的神話傳說和無稽之談,但是,他首創了歷史著作的體裁,並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或成果所證實。
希羅多德無愧於“歷史之父”的光榮稱號。
著作介紹
《歷史》(《希臘波斯戰爭史》)
這部著作最初發表於公元前430年前後,原先並不分捲。後來亞力山大城的校註傢們把它分成9捲,每捲都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並且分別以希臘神話中的9位繆司(即分管各門藝術的女神)的名字作為各捲的標題。s
從內容上看,這部著作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從第1捲到第5捲的第27節為前半部,泛論波斯帝國的擴張過程、以及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西徐亞等地的情況;其中第1捲敘述了小亞細亞和波斯國王居魯士在該地區的武力擴張情況,第2捲記載了埃及的情況,第3捲描述了波斯帝國內部的宮廷政變和大流士的即位過程,第4捲記述了西徐亞的歷史,第5捲的前27節敘述了愛奧尼亞地區的希臘人反抗波斯人統治的鬥爭。
從第5捲的第28節起為後半部,專門敘述希波戰爭的經過;其中第5捲的下半部分寫了從愛奧尼亞人的反抗鬥爭到波斯人與整個希臘人的衝突;第6捲描寫了大流士率領波斯帝國軍隊入侵希臘、以及雅典人在馬拉鬆戰役中的勝利;第7捲敘述了薛西斯率領波斯軍隊再次入侵希臘以及溫泉關(塞摩彼萊)戰役的經過;第8捲描寫了雅典海軍在薩拉密海戰中的勝利;第9捲則以希臘人在布拉達亞戰役和密卡爾戰役中的勝利而結束全書。
在前半部中,希羅多德還保留着某些愛奧尼亞紀事傢的特徵,所記載的有關古代東方各國的見聞中,有些來自道聽途說,不一定可靠。但在後半部描寫希波戰爭的過程時,希羅多德表現出了嚴格的求真精神。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這部著作的前半部和後半部的體例及寫作風格是不同的,說明它决不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的。
究竟是先完成前半部,還是先完成後半部?對這個問題,史學界歷來多有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希羅多德的寫作活動延續了數十年之久:原先他衹是同其他紀事傢一樣,撰寫了若幹片斷的有關古代東方各國的紀事;後來他來到雅典,受到雅典文化氣氛的影響,纔立志要把希波戰爭的經過記載下來;當他成功地描述了希波戰爭的事跡之後,又把自己以前的舊作加以整理、與有關希波戰爭的敘述匯編在一起、經過加工通順、再加上導言,於是就完成了這部不朽的傳世之作。這部著作前後體例的轉換及其成書過程,正是希羅多德從一個普通的紀事傢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的具體寫照。
※ 由於所處時代的局限性,希羅多德在書中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矛盾。譬如:在估量史料和處理史料時,他充分表現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在分析歷史原因時,他堅持人本主義立場;但是在歷史觀上,他仍然保留了相當多的宿命論的痕跡。他相信人世間的一切確實都由一個超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縱着,相信神的啓示及其發出的各種預兆,相信奇跡、預言、幻象、夢兆、占卜等等。他在書中提到朕兆的地方多達35處。
有時為了神的榮光,為了宣揚自己的倫理道德觀,希羅多德竟然不顧歷史的真實性原則。譬如:他在第1捲的第29~33節中,有聲有色地描述了呂底亞國王剋洛蘇斯與梭倫就“幸福觀”進行對話的情景;實際上這段描寫是不符合事實的虛構,因為梭倫赴小亞細亞遊歷之事,發生在剋洛蘇斯當政前的三、四十年,這二人是不可能對話的。
然而瑕不掩瑜,《希波戰爭史》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瑰寶,希羅多德也無愧於西塞羅贈予他的“史學之父”的美名。
▲ 希羅多德研究歷史、撰寫史著,目的在於訓世教誨,即用歷史事實來進行道德規範教育。他認為:國傢的興盛和人事的成敗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他的這種重視歷史的垂訓作用的觀點和做法,對後來西方史學的發展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希羅多德在《希波戰爭史》的一開頭,就明確地說明了他研究歷史的目的:“在這裏發表出來的,乃是哈利卡納蘇斯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是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要把他們之間發生的戰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後世。”
希羅多德撰寫《希波戰爭史》,不僅是為了記述希波戰爭本身的過程,而且也是為了尋找戰爭中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原因;而尋找歷史事件的原因的目的,又是為了對人們進行教育。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贊美,是他這種觀點的具體體現;民主政治優於專製統治,這是他想對世人進行教育的中心內容。在他看來,希波戰爭實際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與波斯的獨裁政治之間的戰爭;雅典之所以擊敗波斯帝國,主要就是因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則是一個專製國傢。
通過敘事的手段來表達歷史事件、特別是戰爭和政治動蕩的社會原因,這是希羅多德為西方史學樹立的一個榜樣,後來成了一個長期被堅持的傳統。值得註意的是,希羅多德的歷史觀中雖然有宿命論的成分、相信命運和神意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時,仍然立足於人類本身的活動和動機。尤其可貴的是,他在最後一節中着重指出:一個民族的勇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希羅多德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始終表現出了執着的求真精神和嚴格的批判態度。他認為歷史就是對過去的研究,其中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證言”(或曰證據),即對事實的忠實陳述,不是史詩或戲劇中的神話傳說;二是對事實真相的探究。他從各個方面廣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和口頭的資料,包括祭司、旅行傢、事件目擊者等留下的各種記載和描述,也包括各種官方的和私人的文獻,把一切他認為有價值的事情都當作歷史寫作的素材。儘管他在某些地方失於輕信,但是他仍不愧為那個時代少有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曾在著作中寫道:“我的責任是報道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這些全是真實的。我的這項聲明適用於我的全部著作。”
他在處理史實的過程中,往往把有關同一事件的不同說法或者記錄進行核對,互相參證,並明確地告訴讀者:哪些是毋庸置疑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有爭議的、需要暫時存疑的。有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記述的可信性,他就讓歷史人物自己說話,並在後面加上自己的簡要評註。他的這種誠信不欺的治學態度,正是他那種求真精神的直接反映。
▲希羅多德撰寫的《希波戰爭史》取材廣泛、規模宏大、史料充實、內容豐富,是一部“通史”之作。希羅多德寫作的主題是希波戰爭,但是他並沒有將此書寫成戰爭史或軍事史。他以極其廣阔視野,不僅敘述了希臘的狀況,而且把他當時所知道的整個“世界” 的歷史狀況都納入了自己的寫作範圍。在他的著作中,埃及、巴比倫、敘利亞、波斯、西徐亞的歷史和文化都占有相當多的篇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都一視同仁:他不僅盛贊希臘文化的輝煌,而且明確指出這些古代東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對所謂的“蠻族”文化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不應該互相抱有偏見或者相互歧視。希羅多德還認為,希波戰爭實際上是希臘文化和古代東方文化之間的衝突,不瞭解這兩種文化的特徵,就無法深刻理解這場文化衝突的真正因果所在。因此,他在著作中不僅記述了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而且敘述了各國各地區的地理形勢、經濟生活、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希羅多德的《希波戰爭史》實際上是一部把文化史和描述性社會學結合在一起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是西方史學的奠基之作,而且也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
▲通過《希波戰爭史》我們可以看出:希羅多德在搜集史料和考證史料方面是一位嚴肅認真、態度嚴謹的學者,而在敘事抒情方面又表現出詩人的風範,兼有學者和詩人兩者之長。他用愛奧尼亞方言、采取散文的形式進行寫作,詞彙豐富、文筆華美;敘事簡明扼要,文章曉暢可頌且有韻緻;同時他還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故事插敘的描寫手法,堪稱語文大匠。特別是他對溫泉關戰役和薩拉密戰役的描寫,真是氣勢恢宏、有聲有色,是古典歷史名篇中的上乘佳作。因此,《希波戰爭史》一書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開創了西方歷史寫作中的敘述體體裁,成為西方歷史著作的正宗。
Herodotus (/hɪˈrɒdətəs/; Ancient Greek: Ἡρόδοτος, Hēródotos, Attic Greek pronunciation: [hɛː.ró.do.tos]; c. 484 – c. 425 BC) was an ancient Greek historian who was born in Halicarnassus in the Persian Empire (modern-day Bodrum, Turkey). He is known for having written the book The Histories (Greek: Ἱστορίαι Historíai), a detailed record of his "inquiry" (ἱστορία historía) on the origins of the Greco-Persian Wars. H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writer to have treated historical subjects using a method of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pecifically, by collecting his materials and then critically arranging them into an historiographic narrative. On account of this, h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History," a title first conferred on him by the first-century BC Roman orator Cicero.
Despite Herodotus'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little is known about his personal life. His Histories primarily deals with the lives of Croesus, Cyrus, Cambyses, Smerdis, Darius, and Xerxes and the battles of Marathon, Thermopylae, Artemisium, Salamis, Plataea, and Mycale; however, his many cultural, ethnographical, geographical, historiographical, and other digressions form a defining and essential part of the Histories and contain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Herodotus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the fact that his book includes many obvious legends and fanciful accounts. Many authors, starting with the late fifth-century BC historian Thucydides, have accused him of making up stories for entertainment. However, Herodotus states that he is merely reporting what he has seen and been told, on several occasions saying that he does not himself believe the story that he reports. A sizable portion of the information he provides has since been confirmed by historians and archaeolog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