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 人物列錶
莊子 Zhuang Zi(宋國)墨子 Mo Zi(宋國)子啓 Zi Qi(宋國)
子衍 Zi Yan(宋國)子稽 Zi Ji(宋國)子申 Zi Shen(宋國)
子共 Zi Gong(宋國)子熙 Zi Xi(宋國)子鮒祀 Zi Fusi(宋國)
子舉 Zi Ju(宋國)子覵 Zi Jian(宋國)宋哀公 Song Aigong(宋國)
子撝 Zi Wei(宋國)子司空 Zi Sikong(宋國)子力 Zi Li(宋國)
子和 Zi He(宋國)子與夷 Zi Yuyi(宋國)子馮 Zi Feng(宋國)
子捷 Zi Jie(宋國)子遊 Zi You(宋國)子禦說 Zi Yushui(宋國)
子茲甫 Zi Cifu(宋國)子王臣 Zi Wangchen(宋國)子杵臼 Zi Chujiu(宋國)
子鮑 Zi Bao(宋國)子瑕 Zi Xia(宋國)子成 Zi Cheng(宋國)
子佐 Zi Zuo(宋國)子頭曼 Zi Touman(宋國)子得 Zi De(宋國)
子購由 Zi Gouyou(宋國)子田 Zi Tian(宋國)子闢兵 Zi Bibing(宋國)
戴剔成 Dai Ticheng(宋國)戴偃 Dai Yan(宋國)
墨子
宋國  战国(前479年前381年)
名: 墨翟
籍貫: 山東棗莊市木石鎮

軍事類 Military class《墨子城守各篇簡註》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墨子》

閱讀墨子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墨子,漢族。中國先秦墨傢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傢、科學家、人權活動傢。
  (約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傢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傢並稱“顯學”。出生於山東滕州,也有少數學術界人士認為墨子出生於河南魯山。
  
  【墨子生卒考】
  
  墨子生年,自司馬遷已不詳,僅附著於《孟荀列傳》,雲:“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二說相較,後者為是。《漢志》雲:“墨子在孔子後,”《後漢書張衡傳》註云:“公輸般與墨翟並當子思時,出仲尼後,”皆是也。餘考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後,五十年前。時墨子年三十餘,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當死於其時,年壽蓋逾八十。(葛洪《神仙傳》:“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學道。”孫詒讓《閑詁》謂其說虛誕不足論。然墨子年壽必逾八十,餘尉或可墨子壽八十二,後世遂謂其入山學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則此事無足深論。)上推墨子生年,當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猶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啓超《墨子年代考》頗精密,然謂墨子生於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間。)約當孔子卒後十餘年,卒於周安王中葉,(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約當孟子生前十餘年,則猶微有誤。餘考墨子之生,至遲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後十年。其卒當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較梁《考》移前十許年。以止楚攻宋一事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謂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於鄭繻公被弒之後三年。因謂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鄭繻公被弒,在安王六年,故黃式三謂魯陽文君將攻鄭,在此年也。即棄去一年計之,鄭繻被弒後三年,亦僅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蓋一時之誤。
  《淮南要略》稱:“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蓋墨子初年,正值孔門盛時,故得聞其教論,受其術業,非謂墨子親受業於孔子也。《墨子耕柱篇》:“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對曰雲雲,子墨子聞之,曰:葉公未得其問,仲尼亦未得所以對。”今按:墨子幼年,正當孔子晚節,或竟不及與孔子並世。孔子遊蔡,遇葉公,墨子尚未生。此雲聞其問答,亦得之傳聞,非謂其時墨子已生,有知識,能雲雲也。《耕柱篇》又載子夏之徒問鬪於子墨子。孫詒讓《墨子閑詁》曰:“《史記索隱》引《別錄》雲: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後。”此亦誤。《論語》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豈得謂子張在子夏後?謂墨子年事較晚於子夏則可,謂墨子在七十子後則非也。
  
  【生平】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出生在山東棗莊市木石鎮。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傢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衹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傢。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製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傢,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傢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傢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捨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傢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纔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許是洞察到人性的弱點,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揚敬天事鬼,以震懾當時權力不受約製的天子國君,遂形成墨傢宗教觀,也因此受到後人的麯解與批評。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觀。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着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併戰爭。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傢“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啓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傢崛起以前,墨傢是先秦和儒傢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傢同時也是一個有着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傢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傢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盤論戰,成功地製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在《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傢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這就是後來他寫的名篇《所染》。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傢、科學家
  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製兵、以戰製戰、以術製術、以器製器。為此,他寫了《非攻》、《備城門》等一係列軍事名篇。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傢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衆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為大衆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墨翟為“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鬍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墨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傢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裏籍考】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宋人說歷來為墨學界絶大部分人所認可。
  宋人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歷代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說
  清代畢沅註《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註,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
  魯人說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遊歷很廣,這並不能說明墨子是魯人)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墨子曾在魯國居住過,這也不能說明墨子是魯國人)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滕州說的提出
  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裏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其他學說
  印度人鬍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首次提出墨子為印度人。他認為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但回教徒之說法顯然不符事實,因為先知默罕默德出生於約公元570(另一說為公元571年),而伊斯蘭教於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於公元7世紀中葉(唐朝)從阿拉伯傳入中國。與墨子活動時間相差千年。回教源於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創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稱之為回教實屬不妥,或許會引發宗教爭議。
  
  【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傢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傢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傢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傢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傢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衹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製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為衹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傢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傢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着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傢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傢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傢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係。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着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决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裏,天志兼愛而不不製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衹要大傢“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啓蒙,墨傢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傢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係。
  
  【著作】《墨子》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傢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傢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傢的思想。
  墨子及墨傢學派的著作匯編,在西漢時劉嚮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傢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傢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傢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係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傢作品,這是研究墨傢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傢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戰國末期,墨傢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註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傢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着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傢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係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係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嚮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衹存六十篇,目前衹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衹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傢之言。
  按梁啓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名傢之言,混有雜傢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傢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傢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傢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傢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傢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這一類是代表墨傢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啓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竜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竜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
  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傢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禦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傢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纔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纔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傢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綫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綫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傢乃至諸子百傢更為颳目相看。
  
  【貢獻與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製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産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傢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傢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着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着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着有窮,在連續中包含着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闢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絶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着,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顔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2.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係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綫間的公垂綫相等”意思相同。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麯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於直綫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綫即為直綫。三點共綫為直綫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綫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墨子把點、綫、面、體分別稱為“端”、“尺”、“區”、“體”,並給出了它們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類似。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製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製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製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製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捲中所說:“商代的數字係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製,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在由魯國通往楚國的路上,一個穿着粗麻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急匆匆地趕路。衹見他渾身塵土,汗如水註,但並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
  一路之上,人煙稀少,路旁有大片大片荒蕪的田地,荒地上間或還可以看到橫陳的屍體和白森森的殘骨。
  他是誰呢?是什麽原因使他如此奔波呢?
  大約公元前450年左右,正值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初期。當時諸侯各自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各諸侯之間互相攻伐,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兼併戰爭頻頻發生。
  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禍,給國傢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大批的老百姓在戰爭中死去,傢園被毀,國傢危亡。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現在,據說楚國的著名機械製造傢公輸般,正夜以繼日,為楚國製造新的攻城器械,準備攻打宋國。這無疑是在無窮的戰爭中,又撒了一把????。
  這個不幸的消息,激起了這位匆匆趕路之人的憤怒,他就是大名顯赫的政治傢、思想傢和科學家魯國人墨翟,人們尊稱他為墨子。現在,他正要趕往楚國去,準備阻止楚王發動的不義之戰。
  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墨子來到了楚國的都城郢,已是非常勞累、疲睏,但他顧不上休息,便去見楚王和公輸般。
  他運用自己的辯纔和機智,嚮楚王和公輸般陳述利害,說明了如發動這場不義之戰,對兩國都不會有好處。
  儘管楚王和公輸般在墨子面前理屈詞窮,但是仍然堅信自己有先進的攻城器械,打敗宋國如囊中取物。所以,這場仗是勢在必打,任何人勸說均無濟於事。
  墨子見此,便說道:“你說你們有先進的攻城器械,那麽,你們真能打敗宋國嗎?”
  說着,墨子便在桌上擺起實物圖來,讓公輸般用他製造的器械來攻打。公輸般多次演示了攻城的器械和技術,都被墨子一一擊退,公輸般失敗了。
  公輸般雖然失敗了,但他並不死心,便想陰謀殺害墨子,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墨子一眼便識破了公輸般的陰謀,便堅定地說:
  “你的意思是想先把我殺了,再去攻打宋國,但是,你錯了,我的學生禽滑釐等300餘人,正拿着我的守城器械,按照我的守城部署,正等着你們去進攻呢。
  “所以說,你們即使殺了我,宋國同樣也是攻不下來的。相反,卻落個被天下人恥笑的駡名!”
  在看到攻取宋國已經無望的情況下,楚王不得不放棄這場不義之戰。這個故事可以使人看到墨子的膽略和才智,是如何的出類拔萃和勝人一籌。
  墨子,是墨傢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他是我國古代卓有貢獻的自然科學家。
  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40年(前48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王6年(前420)左右,出生於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本人曾經當過製造器械的工匠。
  在認識論上,墨子重視生産知識,承認外部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強調感性直觀是認識的來源和根據。這在2000多年前,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無疑,這也是墨子和他的學派,能夠在自然科學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重要原因。但是,墨子過分誇大了感性的作用,又陷入了狹隘經驗論的錯誤。
  墨傢學派的總匯《墨子》原共71篇,現存53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存起來稱《墨經》。
  這四篇再加上《大取》、《小取》兩篇,稱為《墨辯》。也有人把這6篇放在一起總稱為《墨經》。
  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社會科學範疇的廣阔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
  在這部書中,其中有很多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可以這樣說,《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首先,《墨經》中記述了豐富的力學知識。力學,是研究機械運動的科學。《墨經》中有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動,城徙也。”
  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物體位置的移動,就是機械運動。這跟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是完全一致的。書中又進一步闡述了平動、轉動和滾動等幾種不同形式的機械運動。
  《墨經》中關於力的定義是從人的體力概念引申出來的。書中寫:“力,形之所以奮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力是使人的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原因。
  當時,我國人民已經認識到浮力原理,並且在生産中有了廣泛的應用。書上寫道:“形體大的物體,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淺,是因為物體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緣故。
  這說明了墨子不僅定性地認識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關係,而且有了定量的概念。這和後來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創立的浮力原理是一致的,衹是表述得不夠完整。
  《墨經》討論了杠桿的平衡問題。設有一杠桿,一頭懸挂砝碼,另一端懸挂重物。支點的一邊叫標(力臂),另一邊叫本(重臂)。如果兩邊平衡,杠桿必是水平的。
  《墨經》不僅清楚地敘述了種種杠桿的實驗結果,更加可貴的是對這些實驗做了正確地解釋。
  例如,它解釋了“標”一端下垂的實驗現象,認為是由於力臂和砝碼的聯合作用大於重臂和重物的聯合作用的緣故。
  這個解釋不僅考慮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還考慮了距離和平衡的關係,雖然並沒有得出明確的定量關係,但是實際上提出了力矩的概念。
  可以說,墨子已經發現了杠桿的平衡原理。
  在《墨經》中,還記載着豐富的幾何光學知識。
  墨子和他的學生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且提出了精闢的解釋:
  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着小孔站在屋外,屋裏相對的墻上就出現了一個倒立的人影。
  為什麽會出現這奇怪的現象呢?
  墨子解釋道:這是因為光綫像射箭一樣,是直綫行進的。人體下部擋住了直射過來的光綫,穿過小孔,成影在上邊;人體上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綫,穿過小孔,成影在下邊,就成了倒立的影。
  墨子並指出,人的位置離墻壁由遠及近,暗室裏的影也由小變大,倒立在墻上。這是對光直綫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書中還利用光綫直綫傳播的原理,解釋了物體和投影的關係。
  墨子認為,光被遮擋就産生投影,物體的投影,並不跟隨物體一起移動。如飛翔着的鳥兒,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飛動着,實際上並不是這種情況。
  墨子指出,飛鳥遮住了直綫前進的光綫,形成了影子。在一瞬間,飛鳥移動了位置,原來光綫照射不到的地方,舊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現新的影子。
  這就是說,鳥在飛翔中,它的影子並不跟着移動,而是新舊投影的不斷更新。在2000多年前,能這樣深入細緻地研究光的性質,做出正確解釋,確是難能可貴的。
  墨子和他的學生們對鏡子成像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成像的理論。
  《墨經》關於四面鏡成像的敘述,沒有說明物體在凹面鏡球心和焦點之間的時候的成像情況,顯然不夠全面、嚴密,但是在科學還處於萌芽時期的古代,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凸面鏡成的像衹有一種:像是正立而縮小的虛像,位於鏡子的背面;物體距鏡近,像大,反之,就小。墨子在描寫凸面鏡時,是符合實際的。
  在聲學方面,《墨子》也有記述,當時設計了一種地下聲源定嚮裝置。其方法如下:沿城墻根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約兩尺為止,然後在井下放置一個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甕,甕口蒙上皮革,做為地下共鳴箱。
  這時,讓聽覺靈敏的人伏在甕口諦聽,遇有敵人挖坑道攻城,就可以根據各陶甕的響聲大小確定來敵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給敵以迎頭痛擊。
  此外,《墨經》中還提出了“端”、“尺”、“區”、“穴”等概念,大致相當於近代幾何學上的點、綫、面、體。
  墨傢關於“端”的概念的論述,還包括了“原子”的含義,認為“端”是組成物體的最小單位。
  如果這些理解沒有錯誤的話,那麽可以說,早在2000多年前,《墨經》中已經出現了現代原子學說的萌芽思想,無論是哲學發展史還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都占據一定的地位。
  從上可知,墨子和墨傢學派的科學成就,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應該是相當傑出的。他們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是和他們重視實驗、敏於觀察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分不開的。
  以上情況也說明了另一個情況,就是在我國古代,還沒有建立在嚴密的科學實驗和嚴格的數學方法基礎上的物理科學,沒有形成獨立的物理學學科。但是,在實踐中卻積纍了豐富的物理學方面的知識。
  3.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嚮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産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着,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於杠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在人們一般都習慣於把杠桿定理稱為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得出杠桿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應稱之為墨子定理纔是公允的。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這裏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係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捲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緻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着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着物體在運動着,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着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於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衹是新舊影像隨着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為名傢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綫産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産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衹有本影出現。
  接着,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綫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綫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綫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係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係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嚮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衹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裏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綳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了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藴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4.機械製造方面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製造的大傢,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橰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着很大的影響。
  
  5.哲學方面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部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藴涵着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衹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係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繫,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繫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係統分明的體係,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學造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為佼佼者之一。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着後來墨傢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註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此實為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
  
  【墨子(林建榮)】
  
  原名林建榮。曾署筆名林墨,林秦嶽,齋號八風堂,半開堂,起虎堂。1971年3月出生於福建漳州。九十年代移居香港,畢業於香港時裝設計學院。現為香港專業設計師協會院士,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書協、美協會員,南北印社社長。
  自1982年始受教於韓天衡、鄭玉水二先生習金石書畫鑒賞。1988年以來,作品在專業報刊多有發表。並曾榮獲廣西舉辦的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一等奬,國際竜鳳書畫篆刻大展賽一等奬,花山杯海內外書畫篆刻大展賽一等奬;作品參加二、三屆篆刻藝術展,首屆國際篆刻交流展,新概念篆刻展,第三屆中青展,第六屆全國展等等;書畫篆刻作品分別參加94、96、98、2001年香港歷屆藝術雙年展。香港亞洲電視臺、國際廣播電臺、福建電視臺等新聞媒介曾作過專題報道。
  
  【墨子名言】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譯文】興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禍害。
  兼愛。
  【譯文】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譯文】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
  尚賢
  【譯文】不分貴賤地推薦、選拔、使用德纔兼備的人。
  尚同。
  【譯文】政令、思想、言語、行動等要與聖王的意志相同一。
  節用。
  【譯文】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勤儉節約。
  節葬。
  【譯文】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
  非樂。
  【譯文】反對奢靡的音樂活動,提倡節約人財物力。
  非命。
  【譯文】反對命運之說,主張強力從事。
  天志。
  【譯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興利除害。
  明鬼。
  【譯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
  兼相愛,交相利。
  【譯文】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