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韓愈 Han Yu(唐代)魏徵 Wei Zheng(唐代)李百藥 Li Baiyao(唐代)
長孫無忌 Changsun Moji(唐代)顔師古 Yan Shigu(唐代)令狐德棻 Linghu Defen(唐代)
張鷟 Zhang Zhuo(唐代)劉知幾 Liu Zhiji(唐代)丘悅 Qiu Yue(唐代)
吳兢 Wu Jing(唐代)李絳 Li Jiang(唐代)李德裕 Li Deyu(唐代)
張固 Zhang Gu(唐代)鄭綮 Zheng Qi(唐代)馮贄 Feng Zhi(唐代)
佚名 Yi Ming(唐代)範攄 Fan Shu(唐代)溫大雅 Wen Daya(唐代)
房玄齡 Fang Xuanling(唐代)姚思廉 Yao Sailian(唐代)李延壽 Li Yanshou(唐代)
李大師 Li Dashi(唐代)裴庭裕 Pei Tingyu(唐代)張瑩 Zhang Ying(唐代)
王方慶 Wang Fangqing(唐代)李肇 Li Zhao(唐代)杜佑 Du You(唐代)
鄭處誨 Zheng Chuhui(唐代)趙元一 Zhao Yuanyi(唐代)王定保 Wang Dingbao(唐代)
劉肅 Liu Su(唐代)李濬 Li Jun(唐代)高彥休 Gao Yanxiu(唐代)
蘇鶚 Su E(唐代)呂道生 Lv Daosheng(唐代)劉餗 Liu Su(唐代)
尉遲樞 Weichi Shu(唐代)徐炫 Xu Xuan(唐代)姚汝能 Yao Runeng(唐代)
李淳風 Li Chunfeng(唐代)李躍 Li Yue(唐代)崔令飲(唐代)
李玫 Li Mei(唐代)朱揆 Zhu Kui(唐代)李繁 Li Fan(唐代)
郭湜(唐代)李瀚 Li Han(唐代)張守節 Zhang Shoujie(唐代)
許嵩 Xu Song(唐代)鄭回 Zheng Hui(唐代)韓昱(唐代)
杜寶 Du Bao(唐代)杜延業(唐代)李瀎 Li Jun(唐代)
李自良(唐代)李淖 Li Nao(唐代)餘知古 Yu Zhigu(唐代)
令狐澄(唐代)
顔師古
唐代  唐(581年645年)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大業拾遺記》
詩詞《奉和正日臨朝 Feng and Working day hold court audience》   

閱讀顔師古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顔師古在诗海的作品!!!
  字籀,(《舊唐書》雲:顔籀,字師古。)雍州萬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齊黃門侍郎之推之孫。唐初儒傢學者,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博覽群書,尤精訓詁。隋末為安養尉,高祖入關,謁見長春宮,授朝散大夫。纍遷中書捨人,專掌機密。太宗初,擢中書侍郎。考定五經,多所釐正,頒其書令天下學習。所註班固《漢書》、《急就章》,大行於世。終秘書監、弘文館學士。集六十捲,今存詩一首。
  
  顔師古是名儒顔之推的孫子,父親為顔思魯。少傳傢業,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傢,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
  隋文帝仁壽年間,由尚書左丞李綱舉薦,任安養縣(今湖北襄樊)尉。尚書左僕射楊素見其年少,問他:“安養劇縣,子何以治之?”顔師古回答:“割雞焉用牛刀。”楊素驚其誇口。後來果然以政績突出聞名。後因坐事免職居長安,十年不得官,傢貧,以教授為業。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入關,顔師古從父至同州朝邑長春宮謁見,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職。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王朝,拜顔師古為敦煌公府文學,轉起居捨人,再遷中書捨人,掌機密,專典皇帝詔敕。軍國政務等重大詔令皆出於顔師古之手,其文才當時未有敢於與其相比者。顔師古勤於政事,又擅長文辭,其所擬製誥册奏之工整美好,名冠當時。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顔師古被擢為中書侍郎,封琅琊縣男。後因坐事兩次被貶。顔師古聰敏好學,精於訓詁。
  
  太宗當朝,為了適應大一統政治的需要,也為了國子監經學教育之亟需,重視對傳統文化典籍的整理,因古籍久遠,且輾轉傳抄,文多訛誤,貞觀四年(630),着手進行五經版本的統一和整理,"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顔師古考定《五經》"(《舊唐書·儒學傳》序),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五經文字從來未曾校定過,師法、傢法各異,今文、古文不同。東漢末的蔡邕曾" 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奏請"正定六經文字",但在亂世中除留下熹平殘碑外,不可能做到"正定文字"。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使經學呈各種變異形態。官學體製繁雜,時開時停,各有師承,因襲舊說,在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形成了各有所本、各有所師的復雜情況。當時,顔師古正坐事免官,閑居在傢之際,奉唐太宗之命,潛心於五經的考定。師古利用"秘書省"珍藏的大量經籍圖書,以晉、南朝宋以來古今本為依據,悉心加以校正。這實際上是對漢魏兩晉南北朝及隋朝以來,五經版本與文字的一次大清理。歷時兩年多,選校了《周易》、《尚書》(今文、偽古文混合本)、《毛詩》、《禮記》、《左傳》等五種為"五經定本",並呈獻給唐太宗。太宗十分重視,特地請諸儒評議,當時諸儒因受傳習的束縛,爭相非議。顔師古乃廣引晉、宋以來典籍,一一加以解答,援據詳明,皆出於諸儒意外,自此莫不嘆服。唐太宗知道以後,"稱善者久之"。(《册府元龜》捲六0一)。
  
  貞觀七年(633),"頒其所定書【指《五經定本》】於天下,令學者習焉"(《貞觀政要》捲七)。稍後孔穎達等奉敕編撰《五經正義》,也是以"五經定本"作為其底本的。這樣,顔校的"五經定本"以封建王朝法定的經典形式,頒行全國,作為中央官學至地方州縣各級學校的標準教科書,成為朝廷取士的圭臬,直至宋代數百年間,士人謹守,無有異議。這是空前的盛舉,對於學習者來說,剋服了求經無所適從的苦惱。
  
  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顔師古被任命為秘書少監,專管校定古書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難字,他都能一一辨析,並說明其本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顔師古奉詔與博士撰寫成《五禮》,進爵為子。後又奉太子承乾之命註《漢書》。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書成,進秘書監,以文學入選崇賢、弘文兩館學士。《漢書註》是顔師古晚年力作,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成績最大,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當時即有“杜徵南(杜預)、顔秘書(顔師古)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之稱譽。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顔師古隨從太宗徵遼東,途中病故,終年65歲,謚曰“戴”。顔師古一生著述很多,與人合撰的有《五經正義》百餘篇、《隋書》八十五捲、《大唐禮儀》一百捲、《令》三十一捲。自撰的《急就章註》一捲、《漢書註》一百二十捲、《匡謬正俗》八捲、《顔師古集》六十捲。此外還有《安興貴傢傳》和《玲圖》等。現存於世者僅有《匡謬正俗》和《漢書註》等。在顔師古的著述中,《匡謬正俗》、《急就章註》和《顔氏字樣》,承祖先之餘緒,啓三唐之門戶,作為唐代正字學的先驅者而永垂史册。《匡謬正俗》、《急就章註》,皆為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專著,訓釋與考據都頗為精當;《漢書註》為歷史學名著。
  
  顔師古工書,然書跡無傳,有人認為顔師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記銘》亦為其所書。
  
  顔師古兄弟四人。二弟顔相時,三弟顔勤禮,字敬之,顔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識量宏遠,工於篆籀,尤精訓詁,與兩兄師古、顔相時同為弘文、崇賢兩館學士,校定經史。四弟顔育德,任太子通事捨人,於司經校定經史。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