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周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鼎 Zhao Ding(宋代)
程顥
宋代  北宋(1032年1085年)

詩詞《郊行即事 Rural bank That is something》   《偶成 Even as》   《遊月陂 Yu Pei month》   《春日偶成 Spring Even as》   《題淮南寺 Huai title South Temple》   《秋月 Moon》   

閱讀程顥在诗海的作品!!!
程颢
程颢
  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洛陽人。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其傢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傢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舉進士後,歷官京兆府都縣主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於學術。《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傢,出人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並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係。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己。不至聖人而自己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傢經典為教材,以儒傢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註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於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為求學統淵源,於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於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於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兩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其著述後人輯錄為《河南二程遺書》,其中包括楊時編輯之《粹言》、朱熹編輯之《遺書》(即《二程語錄本》原本)、《外書》和程顥之《文集》。
  
  [年譜]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明道先生生於黃陂。
  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二歲。弟程頤生。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三歲。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四歲。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五歲。
  公元1037年,宋仁宗景祐四年丁醜,六歲。
  公元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七歲。
  公元1039年,宋仁宗寶元二年己卯,八歲。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九歲。
  公元1041年,宋仁宗慶歷元年辛巳,十歲。能賦詩。[1]
  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壬午,十一歲。
  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癸未,十二歲。居癢序中,如老成人,見者無不愛重。戶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於女。
  公元1044年,宋仁宗慶歷四年甲申,十三歲。
  公元1045年,宋仁宗慶歷五年乙酉,十四歲。
  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丙戌,十五歲。受學於周敦頤,概然有求道之志。[2]
  公元1047年,宋仁宗慶歷七年丁亥,十六歲。
  公元1048年,宋仁宗慶歷七年戊子,十七歲。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己醜,十八歲。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庚寅,十九歲。
  公元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辛卯,二十歲。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二十一歲。母侯氏卒。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二十二歲。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二十三歲。
  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二十四歲。隨父親程珦到鳳州。[3]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丙申,二十五歲。赴京師應舉,在諸儒中享有盛譽。[4] 與呂希哲、張載等人講論於相國寺。[5]河間劉立之來從先生。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歲。三月,中進士。[6]“先生再見周子於合州”。[7]
  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戊戌,二十七歲。調鄠縣主簿。在鄠縣期間作《定性書》。[8]
  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二十八歲。仍主簿鄠縣。
  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二十九歲。主簿鄠縣,遊鄠山諸勝,作《遊鄠縣山詩十二首》。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
  公元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辛醜,三十歲。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三十一歲。攝上元令。
  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三十二歲。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三十三歲。移澤州晉城令。過磁州省親,邢恕以師禮來見。[9]
  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三十四歲。令晉城。
  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三十五歲。令晉城。作《晉城縣令題名記》。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三十六歲。晉城令任期滿,改著作佐郎。是年,程父知漢州,二程兄弟侍行,旋歸洛。[10]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三十七歲。子端慤卒,作《程邵公墓志》。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三十八歲。王安石執政,以先生為條例司屬官。八月,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作《論王霸劄子》、《論十事劄子》等著名奏疏。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戍,三十九歲。上書論新法之害。改京西路提刑,又改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辛亥,四十歲。仍任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四十一歲。以親老求監局,罷歸洛陽。
  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癸醜,四十二歲。居洛講學。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四十三歲。得監西京洛河竹木務。王安石罷相,陳襄薦先生,神宗善之而不能用。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四十四歲。仍居洛陽,監西京洛河竹木務。十月,出現慧星,“應詔論朝政極切”。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四十五歲。仍居洛陽,監西京洛河竹木務。
  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四十六歲。仍監西京洛河竹木務。五月,因河南府尹賈昌衡等舉薦,遷太常丞。[11]七月,邵雍卒,明道作《邵堯夫先生墓志銘》。時張載罷太常禮院歸,過洛時與二程兄弟論學,蘇季明錄為《洛陽論議》,載《遺書》捲十,內多論及時政。十一月,張載卒,先生作詩哭之。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四十七歲。三月,赴蒲城祈雨,作《陪陸子履遊白石、萬固》與《下白石嶺、先寄孔周翰郎中》兩詩。是年鼕,差知扶溝縣。謝良佐來從學。[12]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四十八歲。仍知扶溝縣事。二月,召判武學,既而罷之。[13]設庠序,召遊定夫職學事。[14]藍田呂大臨東見先生,記有《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收在《遺書》捲二,著名的《識仁篇》即載於其中。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庚申,四十九歲。仍知扶溝縣事。九月,改官製,除奉議郎。鼕,罷扶溝縣。
  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辛酉,五十歲。寓穎昌,韓持國維從先生遊。[15]時李端伯從學於二程,並記錄有二程與韓維的問答語,即《遺書》捲首《端伯傳師說》。[16]楊時以師禮來見,遊定夫、謝良佐等隨從學之。[17]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戍,五十一歲。居洛講學。楊時寄書問《春秋》,明道答之。[18]是年鼕,劉質夫絢以師禮來見,記有《戍鼕見伯淳先生洛中所聞》,載《遺書》捲十二。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五十二歲。八月,劉質夫再見明道於洛陽,記《亥八月見先生於洛所聞》,載《遺書》捲十三。“以親老求近鄉監局,得監汝州酒稅。”(《明道行狀》)[19]九月,劉絢、朱光庭先生到汝州。[20]劉絢錄《亥九月過汝所聞》,載《遺書》捲十四。十一月,先生遣外甥張敷往祭富弼,作《祭富韓公文》(載《文集》捲三)。同年,楊時再寄書與論《春秋》。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五十三歲。仍監汝州酒稅。夫人彭氏卒。
  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豐八年,五十四歲。二月,女孝女卒。三月,神宗崩,哲宗繼位,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明道改承議郎。六月,朝庭召明道為宗正寺丞,未行,於六月十五日以疾卒。十月,其弟伊川將明道葬於伊川先塋,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註釋:
  1、《明道行狀》載:“數歲,誦詩書,強記過人。十歲能為詩賦”。
  2、《明道行狀》稱:“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歲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概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傢,出入於老釋幾十年,乃返諸六經而後得之”。張伯行《周濂溪年譜》載:“慶歷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興國縣程公珦,假倅南安,視先生氣貌非常人,與語,果知道者,因與為友,令二子師事之。……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楊希閔認為明道見周敦頤為慶歷七年事,見《宋程純公年譜》。
  3、諸星杓:《程子年譜》:“先生侍太中至鳳州”。
  4、劉立之說:“踰冠,應書京師,聲望藹然,老儒宿學,皆自以為不及,莫不造門願交”。(《門人朋友敘述並序》,《遺書》附錄)
  5、《伊洛淵源錄》捲七載:“(呂希哲)嘗言往與二程諸公遊,一日會相國寺,論事詳盡。伯淳忽嘆曰:‘不知此地至古至今,更曾有人來此地說此話邪。’”《二程遺書》捲二上載:“伯淳嘗與子厚在興國寺曾講論終日,而曰:‘不知舊日曾有甚人於此處講此事。’”此兩段文字記載略同,管道中疑此二事恐為一事,見《二程研究》,第227頁,近乎是。
  6、《明道文集》捲三《遊鄠縣山詩序》:“嘉祐二年,始應舉得官”。
  7、諸星杓:《程子年譜·明道先生》。
  8、此書可能是嘉祐三年或嘉祐四年作,現在無法證實。
  9、諸星杓稱,先生於治平元年罷上元,過磁州省親,二年始赴任晉城。(《程子年譜》)楊希閔謂於治平三年令晉城。(《程純公年譜》)
  10、參見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39頁。
  11、《繼資治通鑒》捲七二:“五月,庚戌,朔,監西京稅竹木務、太子中允程顥改太常丞,以知河南府賈昌衡等言顥通古今,行誼修潔,改官八年,未嘗磨勘故也”。
  12、《外書》捲十二:“謝顯道習舉業,已知名,往扶溝見明道先生受學,志甚篤”。
  13、《續通鑒綱目》載:“顥自知扶溝縣召判武學,命下數日,李定、何正臣劾其學術迂闊,趨嚮僻異且新法之初,首為異論,復罷之”。《明道行狀》所記略同。
  14、管道中:《明道年譜》,載《二程研究》第261頁。盧連章以遊定夫職學事為元豐元年。《二程學譜》,第21頁。
  15、韓維《明道先生墓志銘》:“先生之罷扶溝,貧無以傢,至穎川而寓止焉。大夫(指明道父)以清德退居,弟頤樂道不仕。先生與正叔,朝夕就養無違志。閨門之內,雍肅如禮。傢無儋石之儲,而愉愉也。予方守穎川,遂得從先生遊。”轉引自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63頁。
  16、諸星杓:《程子年譜·明道先生》捲四。
  17、《程氏外書》捲十二《龜山語錄》載:“明道在穎昌,先生尋醫,調官京師,因往穎昌從學。明道甚喜,每言曰:‘楊君最會得容易。’及歸,送之出門,謂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寧,出入潞公門下求教。潞公雲:‘某此中無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從之。’因使人送明道處。志寧乃語定夫及先生,先生謂不可不一見也,於是同行。時謝顯道亦在。”
  18、見毛念恃《龜山年譜》,但明道答書不見於現存的《二程集》中。
  19、李希閔以明道監汝州酒稅為元豐五年事。(《宋程純公年譜》)然元豐五年鼕,明道尚在洛陽講學,據此應可認為明道赴汝州時應是元豐六年。
  20、《外書》捲十二:“朱公掞來見明道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郭曉東)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