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程顥在诗海的作品!!! |
[年譜]
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明道先生生於黃陂。
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二歲。弟程頤生。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三歲。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四歲。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五歲。
公元1037年,宋仁宗景祐四年丁醜,六歲。
公元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七歲。
公元1039年,宋仁宗寶元二年己卯,八歲。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九歲。
公元1041年,宋仁宗慶歷元年辛巳,十歲。能賦詩。[1]
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壬午,十一歲。
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癸未,十二歲。居癢序中,如老成人,見者無不愛重。戶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於女。
公元1044年,宋仁宗慶歷四年甲申,十三歲。
公元1045年,宋仁宗慶歷五年乙酉,十四歲。
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丙戌,十五歲。受學於周敦頤,概然有求道之志。[2]
公元1047年,宋仁宗慶歷七年丁亥,十六歲。
公元1048年,宋仁宗慶歷七年戊子,十七歲。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己醜,十八歲。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庚寅,十九歲。
公元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辛卯,二十歲。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二十一歲。母侯氏卒。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二十二歲。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二十三歲。
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二十四歲。隨父親程珦到鳳州。[3]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丙申,二十五歲。赴京師應舉,在諸儒中享有盛譽。[4] 與呂希哲、張載等人講論於相國寺。[5]河間劉立之來從先生。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歲。三月,中進士。[6]“先生再見周子於合州”。[7]
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戊戌,二十七歲。調鄠縣主簿。在鄠縣期間作《定性書》。[8]
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二十八歲。仍主簿鄠縣。
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二十九歲。主簿鄠縣,遊鄠山諸勝,作《遊鄠縣山詩十二首》。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
公元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辛醜,三十歲。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三十一歲。攝上元令。
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三十二歲。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三十三歲。移澤州晉城令。過磁州省親,邢恕以師禮來見。[9]
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三十四歲。令晉城。
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三十五歲。令晉城。作《晉城縣令題名記》。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三十六歲。晉城令任期滿,改著作佐郎。是年,程父知漢州,二程兄弟侍行,旋歸洛。[10]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三十七歲。子端慤卒,作《程邵公墓志》。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三十八歲。王安石執政,以先生為條例司屬官。八月,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作《論王霸劄子》、《論十事劄子》等著名奏疏。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寧三年庚戍,三十九歲。上書論新法之害。改京西路提刑,又改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辛亥,四十歲。仍任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四十一歲。以親老求監局,罷歸洛陽。
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癸醜,四十二歲。居洛講學。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四十三歲。得監西京洛河竹木務。王安石罷相,陳襄薦先生,神宗善之而不能用。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四十四歲。仍居洛陽,監西京洛河竹木務。十月,出現慧星,“應詔論朝政極切”。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四十五歲。仍居洛陽,監西京洛河竹木務。
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四十六歲。仍監西京洛河竹木務。五月,因河南府尹賈昌衡等舉薦,遷太常丞。[11]七月,邵雍卒,明道作《邵堯夫先生墓志銘》。時張載罷太常禮院歸,過洛時與二程兄弟論學,蘇季明錄為《洛陽論議》,載《遺書》捲十,內多論及時政。十一月,張載卒,先生作詩哭之。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四十七歲。三月,赴蒲城祈雨,作《陪陸子履遊白石、萬固》與《下白石嶺、先寄孔周翰郎中》兩詩。是年鼕,差知扶溝縣。謝良佐來從學。[12]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四十八歲。仍知扶溝縣事。二月,召判武學,既而罷之。[13]設庠序,召遊定夫職學事。[14]藍田呂大臨東見先生,記有《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收在《遺書》捲二,著名的《識仁篇》即載於其中。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庚申,四十九歲。仍知扶溝縣事。九月,改官製,除奉議郎。鼕,罷扶溝縣。
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辛酉,五十歲。寓穎昌,韓持國維從先生遊。[15]時李端伯從學於二程,並記錄有二程與韓維的問答語,即《遺書》捲首《端伯傳師說》。[16]楊時以師禮來見,遊定夫、謝良佐等隨從學之。[17]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戍,五十一歲。居洛講學。楊時寄書問《春秋》,明道答之。[18]是年鼕,劉質夫絢以師禮來見,記有《戍鼕見伯淳先生洛中所聞》,載《遺書》捲十二。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五十二歲。八月,劉質夫再見明道於洛陽,記《亥八月見先生於洛所聞》,載《遺書》捲十三。“以親老求近鄉監局,得監汝州酒稅。”(《明道行狀》)[19]九月,劉絢、朱光庭先生到汝州。[20]劉絢錄《亥九月過汝所聞》,載《遺書》捲十四。十一月,先生遣外甥張敷往祭富弼,作《祭富韓公文》(載《文集》捲三)。同年,楊時再寄書與論《春秋》。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五十三歲。仍監汝州酒稅。夫人彭氏卒。
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豐八年,五十四歲。二月,女孝女卒。三月,神宗崩,哲宗繼位,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明道改承議郎。六月,朝庭召明道為宗正寺丞,未行,於六月十五日以疾卒。十月,其弟伊川將明道葬於伊川先塋,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註釋:
1、《明道行狀》載:“數歲,誦詩書,強記過人。十歲能為詩賦”。
2、《明道行狀》稱:“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歲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概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傢,出入於老釋幾十年,乃返諸六經而後得之”。張伯行《周濂溪年譜》載:“慶歷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興國縣程公珦,假倅南安,視先生氣貌非常人,與語,果知道者,因與為友,令二子師事之。……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楊希閔認為明道見周敦頤為慶歷七年事,見《宋程純公年譜》。
3、諸星杓:《程子年譜》:“先生侍太中至鳳州”。
4、劉立之說:“踰冠,應書京師,聲望藹然,老儒宿學,皆自以為不及,莫不造門願交”。(《門人朋友敘述並序》,《遺書》附錄)
5、《伊洛淵源錄》捲七載:“(呂希哲)嘗言往與二程諸公遊,一日會相國寺,論事詳盡。伯淳忽嘆曰:‘不知此地至古至今,更曾有人來此地說此話邪。’”《二程遺書》捲二上載:“伯淳嘗與子厚在興國寺曾講論終日,而曰:‘不知舊日曾有甚人於此處講此事。’”此兩段文字記載略同,管道中疑此二事恐為一事,見《二程研究》,第227頁,近乎是。
6、《明道文集》捲三《遊鄠縣山詩序》:“嘉祐二年,始應舉得官”。
7、諸星杓:《程子年譜·明道先生》。
8、此書可能是嘉祐三年或嘉祐四年作,現在無法證實。
9、諸星杓稱,先生於治平元年罷上元,過磁州省親,二年始赴任晉城。(《程子年譜》)楊希閔謂於治平三年令晉城。(《程純公年譜》)
10、參見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39頁。
11、《繼資治通鑒》捲七二:“五月,庚戌,朔,監西京抽稅竹木務、太子中允程顥改太常丞,以知河南府賈昌衡等言顥通古今,行誼修潔,改官八年,未嘗磨勘故也”。
12、《外書》捲十二:“謝顯道習舉業,已知名,往扶溝見明道先生受學,志甚篤”。
13、《續通鑒綱目》載:“顥自知扶溝縣召判武學,命下數日,李定、何正臣劾其學術迂闊,趨嚮僻異且新法之初,首為異論,復罷之”。《明道行狀》所記略同。
14、管道中:《明道年譜》,載《二程研究》第261頁。盧連章以遊定夫職學事為元豐元年。《二程學譜》,第21頁。
15、韓維《明道先生墓志銘》:“先生之罷扶溝,貧無以傢,至穎川而寓止焉。大夫(指明道父)以清德退居,弟頤樂道不仕。先生與正叔,朝夕就養無違志。閨門之內,雍肅如禮。傢無儋石之儲,而愉愉也。予方守穎川,遂得從先生遊。”轉引自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63頁。
16、諸星杓:《程子年譜·明道先生》捲四。
17、《程氏外書》捲十二《龜山語錄》載:“明道在穎昌,先生尋醫,調官京師,因往穎昌從學。明道甚喜,每言曰:‘楊君最會得容易。’及歸,送之出門,謂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寧,出入潞公門下求教。潞公雲:‘某此中無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從之。’因使人送明道處。志寧乃語定夫及先生,先生謂不可不一見也,於是同行。時謝顯道亦在。”
18、見毛念恃《龜山年譜》,但明道答書不見於現存的《二程集》中。
19、李希閔以明道監汝州酒稅為元豐五年事。(《宋程純公年譜》)然元豐五年鼕,明道尚在洛陽講學,據此應可認為明道赴汝州時應是元豐六年。
20、《外書》捲十二:“朱公掞來見明道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郭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