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人物列錶
蔡元定 Cai Yuanding
趙構 Zhao Gou
南宋  (1107年六月12日1187年十一月9日)
姓:
名:
字: 德基
網筆號: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廟號: 高宗
陵墓: 永思陵
開端終結
在位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
绍兴1131年1162年

書法 brushwork《思陵翰墨志》
詩詞《漁父詞(並序·其一) Fisherman words And sequence first or firstly》   《漁父詞(其二) Fisherman words Second,》   《漁父詞(其三)》   《漁父詞(其四) Fisherman words Fourth》   《漁父詞(其五) Fisherman words Fifth》   《漁父詞(其六)》   《漁父詞(其七)》   《漁父詞(其八) Fisherman words The eight》   《漁父詞(其九)》   《漁父詞(其十)》   更多詩歌...

閱讀趙構 Zhao Gou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趙構 Zhao Gou在诗海的作品!!!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在位三十五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嶽飛等等。但恐懼將領權力過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采取求和政策,終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與金朝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處死嶽飛,罷免李綱張瀎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對金稱臣。從此南宋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格局。
高宗,名趙構(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帝。北宋滅亡後,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讓位後病死,終年81歲,葬於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裏處寶山)。
先後被封為廣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於金兵大舉南侵時,奉欽宗之命,與張邦昌一起出使金國求和。經過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時,州官宗澤勸阻他說:“金朝要你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了,求和還有什麽用,你此去豈不是自投羅網!”百姓也攔住了他的馬,不讓他北去。趙構害怕自己被金國扣留,便駐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稱河北兵馬大元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
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據說,趙構有一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衹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捨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纔幸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便將李馬藥啞,不久殺死了李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發動軍民抗金。不久,他罷免了李綱,啓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把宋軍防綫由黃河一綫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綫,從而使抗戰形勢逆轉。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輕易即渡過黃河,並在不到三個月之內即占領了西自秦州、東至青州一綫之廣大地區。
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他否定了張瀎“權都建康,漸圖恢復”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沉迷於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臨安後,又為形勢所逼,任用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後卻又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對金以求和為主,一味地屈膝妥協。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大舉入侵,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南下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嶽飛軍收復西京 (即洛陽),前鋒直抵朱仙鎮,離汴京僅45裏之遙。然而宋高宗卻惟恐有礙對金的和議,他與秦檜迫令張俊、楊沂中、嶽飛等撤軍,完顔宗弼(金兀術)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形成大軍壓境之勢。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大將入朝,明升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不久,更誣陷、冤殺了嶽飛,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
高宗對內還全力鎮壓了洞庭湖地區的鐘相、楊麽農民起義。紹興和議後則全力排斥打擊抗戰派,朝政完全被議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戰派官員被貶謫被迫害。高宗還嚴禁對議和不滿的呼聲,太學生張伯麟在壁上題詞:“夫差,你忘記越王殺害你的父親嗎?”結果被打幾十大板刺配吉陽充軍。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廢帝完顔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在采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為虞允文統帥的宋軍所擊敗,使南宋再次轉危為安。不過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了軍民的強烈反對。而使他的統治難以繼續鄭咦諍馱紫喑驢擋壬桃楹螅閱昀涎岱癡窈拖胍浴暗次模蒙裱 盡蔽榪塚詿文?月宣佈退位,禪位於太子趙慎,自稱太上皇,退居德奪宮。

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幹預些政事。有一天,他去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象個行者。”行者哭着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嚮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復他的職。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 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嚮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麽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嚮你求情。”孝宗無奈,衹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復職。”宰相衹得照辦。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趙構少即醉心書道,陸遊曾說:“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謂:“餘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衆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衆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墻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學<蘭亭序),便贈之與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說:“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這種以權貴的好惡而人為左右書體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但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貢獻還是不能抹殺的。著有《翰墨志》一捲,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圖題字》、《褚遂良倪寬贊》 等亦有指為構所書者。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趙構病死於臨安宮中的德壽殿。死後的廟號為高宗。

建炎元年(1127)——紹興三十二年(1162)
高宗像高宗趙構,生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五月二十一日,為徽宗第九子。母親韋氏是一個地位較低的嬪妃,並不受徽宗的寵愛。趙構本與皇位無緣,然而,靖康之變中,趙宋宗室多被金兵擄去,惟獨趙構成了漏網之魚,“中興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屬。靖康二年,時年21歲的趙構登基,重建趙宋政權。
但是,高宗這個“中興之主”實在是有名無實,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都無法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他的“恐金癥”不可救藥。高宗在位期間,無論抗金戰場上的勝負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面前極盡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的醜態。歷史安排了一個談“金”色變的君主來承擔抗金禦侮的使命,無論如何是難有成就的。流離朝廷:“泥馬渡康王”的傳說
大凡開國帝王,都會有不同於常人的傳奇,人們由此對他們“真命天子”的身份確信不疑,趙構也不例外。南宋民間流傳着“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趙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說北宋末年,時為康王的趙構赴金營為人質,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趙構脫逃,逃至磁州時,夜宿崔府君廟,夢神人告知金兵將至,趙構驚醒,見廟外已備有馬匹,遂乘馬狂奔。這匹馬居然載着趙構渡過黃河,過河後即化為泥塑之馬。
趙構赴金營為人質,歷史上確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經攻至開封城下,宋廷嚮金求和,金人要求以親王、宰相為人質,方可退兵。欽宗命康王趙構前往金營。接下來的事情就與傳說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了。在金營被軟禁了20餘天後,幸運降臨到了趙構的頭上。金人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懷疑趙構不是親王,將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樣,押着趙構北上,所以趙構根本無須逃跑。欽宗衹好命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赴金營為人質。在欽宗答應割地、賠款等要求後,金人暫時撤軍,肅王卻沒有被放還,而是被擄北去,當了趙構的替死鬼。
另一說為南宋初年,趙構已經即位,朝廷遷到揚州,金兵大舉南下,前鋒即將攻到揚州城下,趙構事先沒有得到戰報,此時聞訊,連夜倉皇出逃。他怕追兵趕上,藏匿在江邊神祠內,月光下忽然發現祠中泥塑馬動了起來,於是乘騎此馬渡過長江,逃到了杭州。
和前一個版本相比,後一個版本的真實成分似乎更大一些,除了緊扣故事主題的“泥馬渡江情”節外,其他情節都有據可查。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金人得知趙構重建趙氏政權,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南侵,目的是要趁趙構立足未穩,將其一舉消滅。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金朝分兵攻宋。高宗內心惟恐重蹈靖康之變的覆轍,不顧主戰派大臣和將領們的反對,於十月將朝廷遷至揚州。建炎三年二月,宗翰派兵奔襲揚州,攻陷天長,前鋒距離揚州城僅有數十裏。高宗此時正在後宮尋歡作樂,乍聞戰報,慌忙帶領少數隨從乘馬出城,急馳至瓜洲渡江逃跑。這次突如其來的驚嚇也給趙構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癥,他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代樓船其實,這兩個版本的內容大同小異,衹是在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間上出現了分歧,前者在北,後者在南;前者為即位前,後者為即位後。傳說固然都是些杜撰附會,甚至是無稽之談,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泥馬渡江”故事的地域和時間跨度,正顯示出趙構在北宋末南宋初的這段時期內從北到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即位前,在河北的逃跑途中,趙構和大臣在寒冷的曠野中燒柴溫飯,一起在茅捨下就食。即位不久,又發生兵變。扈從保駕的禦營司將領苗傅、劉正彥等人因不滿宦官的鬍作非為,包圍行宮,誅殺宦官,脅迫高宗讓位於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哲宗孟皇后垂簾聽政,改元明受。兵變歷時兩月,後由韓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復闢。僅僅過了半年,金兵突破了長江防綫,直撲宋廷所在地杭州而來。高宗退無可退,衹得入海避敵,在溫州沿海漂泊了4個月之久。前有惡浪,後有追兵,衣食物資也無法及時得到供給,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狀可想而知。一次,高宗饑餓難耐,命令停船靠岸,自己步行到一所寺院索食,僧人不及準備,衹好以5枚炊餅進獻,趙構居然連吃了三枚半,原本養尊處優的他方纔真切地體味到饑寒交迫的感受。
但是這一切似乎並未磨礪出趙構堅韌的意志,也沒有激發起他的鬥志;恰恰相反,曾經在金營作人質的經歷,讓趙構親眼目睹了金兵的強悍和兇殘,每當想起,他還心有餘悸。他拋棄了父兄被擄、國土淪陷的國仇傢恨和中原浴血奮戰的軍民,寧可忍受道路風霜,衹為保全自己的身傢性命。在逃跑途中,高宗還時時不忘嚮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營,在國書中竟然自稱“康王”,說自己未得金朝允許黃天蕩之役就登基稱帝,實為大錯,現在甘願放棄帝位,嚮金朝稱臣。卑躬屈膝、搖尾乞憐之態躍然紙上。高宗的哀求根本阻擋不了金兵繼續南下,倒是南宋廣大軍民的奮起抵抗,使金兵屢遭挫敗,加上江南氣候潮濕,河道密佈,不利於金朝騎兵作戰,金軍主帥完顔兀術决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軍民的不斷攻擊。撤至鎮江時,宋將韓世忠率水師截斷了金兵的歸路,將其逼入建康東北70裏處的黃天蕩,宋軍以8000人的兵力包圍10萬金兵。雙方相持48天,金兵屢次突圍均告失敗,最後用火攻纔打開缺口,得以撤退。兀術大軍剛逃出了韓世忠的包圍,抵達建康,又遭遇嶽飛所部阻擊,又被打敗,嶽飛收復建康。金軍此後再也不敢渡江。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獲悉金兵北撤,纔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運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員、軍隊集中此地,物資供應無法得到保證。相比之下,高宗對逃難時曾經停留過的臨安(杭州)念念不忘。那裏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錯,金人的騎兵無法馳騁,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處魚米之鄉,物産豐富,基本可以滿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來,杭州經過了長期的開發建設,已經一躍成為繁華秀麗的“東南第一州”,它對於剛剛飽經流離之苦、熱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紹興二年(1132),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終於獲得了喘息之機,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千古奇冤:嶽飛為什麽必須死
南宋政權雖然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外有金兵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再次南下,內有各地潰兵敗將組成的遊寇集團和農民的反抗武裝,極大中興四將圖地威脅着宋廷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高宗不得不拋開壓製武將的祖宗傢法,着意籠絡重用武將。當時最有名的將領就是南渡後的“中興四將”。其中,劉光世出身將門,其父官拜節度使,他本人早年曾隨父**方臘起義;張俊和韓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間就追隨趙構,在平定苗劉兵變中又都立有大功;而嶽飛則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但是在短短幾年間,他的戰功和威名就已超越其他諸將,紹興四年八月,在收復襄漢六郡之後,宋廷授他為清遠軍節度使,地位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不相上下。
高宗是在嚮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勢下纔重用武將的,其目的衹是自衛,並沒有北伐恢復的打算。嶽飛收復的失地,實際是從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手中奪取的。嶽飛出兵前,高宗明白他與其他將領衹守不攻的作風不同,特地下手詔,告誡他衹需收復偽齊所奪之地,千萬不可領兵北上,觸犯金人,否則就算立下戰功,也定要嚴懲。這一紙詔書,牢牢地束縛了嶽飛的手腳,加上嶽傢軍衹有不到三萬人的兵力,也無力進行北伐,因此嶽飛衹好在收復襄漢後,率主力退守鄂州。
偽齊銅印
面對金人的進攻,高宗始終不願放棄投降求和。儘管紹興四年以後,嶽飛、韓世忠等率軍先後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但高宗並不想利用這絶好時機進行北伐,宋軍的戰果衹是為他與金朝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就在各地抗金鬥爭接連取得勝利的時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絶。紹興七年年底,宋使王倫從金朝帶來了議和條件,金朝要求南宋稱臣、交納歲幣,作為交換,金朝答應廢黜偽齊,歸還徽宗帝後棺木和高宗生母韋氏,歸還河南地。高宗得到這個消息,欣喜異常,屈膝求和的决心更加堅定,他再派王倫使金,與金朝商量具體的和談事宜。
高宗議和的决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其中幾位手握重兵的大將的意見,對於和議能否順利簽定至關重要。紹興八年八月,高宗召韓世忠、張俊與嶽飛入朝,希望說服他們至少不反對和議。張俊嚮來害怕金兵,在歷次對金作戰中都極力避免與金兵交鋒,其為人又善於嶽飛像逢迎,所以馬上表態支持議和。而韓世忠與嶽飛則堅决反對,嶽飛更是對高宗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議。”這番義正詞嚴的話不禁使高宗對嶽飛心生嫌忌。
其實,在此之前,嶽飛已經在兩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這位抗金最堅决的大將個性耿直,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而在政治鬥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於保護自己。
紹興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兵權,高宗本來答應將劉光世率領的淮西軍隊撥給嶽飛指揮,嶽飛信以為真,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兵力大增,興奮之餘,立即提出要帶兵10萬,出師北伐,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絶將淮西軍隊交給嶽飛。對高宗的出爾反爾,嶽飛十分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離開本軍駐地鄂州,以為母守孝為名上了廬山。在高宗看來,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但當時金兵的威脅尚在,解除嶽飛兵權的時機並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對嶽飛好言撫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嶽飛返朝,嚮高宗請罪,高宗表示對其寬恕的同時,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中已經暗藏殺機。
高宗給嶽飛的手札
第二件事發生在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嶽飛好心建議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獨子趙旉8年前夭亡,他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時年纔 30歲,內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嚮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宋朝的祖宗傢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幹預朝政。所以,嶽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高宗對他的忌恨。
這兩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復上毫不妥協的立場,為嶽飛日後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紹興八年,高宗與金朝的媾和活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文武百官的反對之聲日益高漲,衹有秦檜極力支持高宗議和。十一月,金朝“詔諭江南使”張通古與宋使王倫南來。金使的稱號中將“宋國”稱為“江南”,敵對兩國互通信息,應稱“國信 ”,金朝卻稱“詔諭”,顯而易見,這是金人故意羞辱南宋。金人接下來的要求更令南宋臣民難以接受,金使居然要高宗跪拜受詔,奉表稱臣。為了苟安偷生,高宗對此並不介意,他冠冕堂皇地表示:“衹要百姓能免於刀兵之苦,朕可以犧牲自己的體面來換取和議。”然而,嶽飛手跡
天子有此“美意”,臣民們卻不願“領情”,朝廷內外群情激憤,抗議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臨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貼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檜)是細作(姦細)!”矛頭雖然是指嚮秦檜,實際上表達出對高宗的強烈不滿。儘管高宗惱羞成怒,將反對激烈的大臣一一貶謫,但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十二月,高宗以為徽宗守孝為藉口,由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嚮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朝的國書。
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嶽飛在接到升官詔書後,當即上書表示拒絶,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並重申自己率師北伐的宏圖大願。高宗和秦檜此時對嶽飛切齒痛恨,除掉嶽飛的陰謀已經在醖釀之中了。
果然不出嶽飛所料,紹興十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嶽飛率軍又奔赴抗金前綫。隨着金兵在川陝、兩淮等地的進攻相繼受挫,宋軍進入戰略反攻,嶽飛進軍中原。他命原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渡過黃河,聯絡河北義軍,結成“忠義巡社”,攻取河東、河北州縣,以實現他確立的“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同時親自領兵長驅直入,進駐郾城。七月,金將兀術集結大軍,從開封直撲郾城,嶽傢軍以寡敵衆,大敗金兵。接着,兀術又轉攻潁昌,嶽飛對此早有防範,事先已命長子嶽雲前往支援,兀術在潁昌再遭嶽傢軍的沉重打擊。嶽傢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距離開封衹有45裏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收復了黃河南北的部分州縣。金兵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嶽傢軍難”的慨嘆,並打算放棄開封,渡過黃河北逃。
抗金義軍印信
嶽傢軍的接連勝利當然不利於高宗和秦檜與金朝重開和議,他們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嶽飛立即班師。此時,數萬嶽傢軍由於收復失地很多,戰綫過長,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錡等部陸續班師,嶽飛要想在沒有後方支援、缺乏友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收復故土,實是難上加難。在形勢和君命的逼迫下,嶽飛違心地拒絶了兩河百姓要他繼續北伐的懇求,奉詔班師。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這樣被高宗和秦檜葬送了。
紹興十一年正月,兀術統領近10萬大軍捲土重來,直攻淮西。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嶽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嶽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錡、王德等已在柘臯大敗金兵。張俊準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嶽飛等回軍,不料兀術命孔彥舟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嶽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嶽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嚮以用兵神速著稱,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據說是當時嶽飛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軍隊乏糧,其中是否夾雜着對高宗阻撓他北伐的不滿情緒,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這件事還是成了後來秦檜陷害他的口實。
淮西之戰後,高宗加緊了削奪武將兵權的活動。由於南宋建立以來,他不得不倚重武將外抗金兵,內平遊寇,結果造成武將勢力崛起,對皇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將張俊、韓世忠和嶽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嶽飛為副使,名為升官,實際是奪去了三大將的兵權,三將所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於皇帝。
接着,高宗和秦檜將**的矛頭直指嶽飛。七月,秦檜死黨萬俟卨(mòqíxiè)秉承上意,上章彈劾嶽飛,他抓住嶽飛曾經擅離職守、私上廬山以及沒有及時應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並把張俊撤除淮東防務的事情栽贓到嶽飛頭上。嶽飛意識到自己處境險惡,上書辭職,懇求高宗“保全於始終”,能放過自己,但高宗對嶽飛的厭惡由來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僅憑上面的幾條“罪狀”,尚不足以置嶽飛於死地,秦檜又指使張俊脅迫嶽飛部下王貴、王俊,誣告嶽飛愛將張憲密謀要挾朝廷還兵給嶽飛,串通謀反。張憲被押送大理寺審訊,嚴刑逼供之下,張憲仍然不肯屈招。好不容易等來了除掉嶽飛的機會,高宗怎能因證據不足就輕易放過?他决定讓大理寺審理嶽飛一案。十月,嶽飛、嶽雲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御史中丞何鑄與大理卿周三畏奉詔審訊。何鑄反復訊問,實在得不到任何嶽飛謀反的證據,在審訊時,又看到嶽飛背部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深知嶽飛的忠心與清白,便嚮秦檜力辯其冤。秦檜擡出高宗來,明確告訴他:“此上意也。”也就是高宗要置嶽飛於死地。何鑄憤然道:“我豈是為區區一個嶽飛的性命,強敵未滅,無緣無故誅殺一員大將,勢必失去軍心,决非社稷長久之計!”何鑄既然對嶽飛下不了毒手,秦檜便奏請高宗,改命萬俟卨為御史中丞,鍛鑄冤獄。嶽飛身受酷刑折磨,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申辯的機會,他在獄中悲憤地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嚮高宗和秦檜發出了最後的抗議。
聽說嶽飛以謀反罪入獄,已經辭官在傢、明哲保身的韓世忠再也無法坐視不理,他當面責問秦檜,嶽飛謀反的證據究竟何在,秦檜答道:“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這件事情大概有吧。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高宗和秦檜殺害嶽飛的心意已决。在高宗看來,除去嶽飛,既可以使和談順利進行,又能震懾其他武將,收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真是一舉兩得。因此,他不惜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傢法,於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嶽飛,張憲、嶽雲斬首。
嶽飛墓
嶽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一生戎馬倥傯,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綫,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導的嶽傢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南侵的金兵。有人曾問嶽飛,天下何時才能太平,他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確,像嶽飛這樣既不蓄姬妾又不營私財的正派官員,在中國古代社會裏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當時的情勢下,嶽飛越是廉潔正直,高宗和秦檜對他就越是忌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一代抗金名將最終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保衛的朝廷之手,不禁令後世之人對他更生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妻妾
憲節皇后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國夫人,靖康之難時北遷,高宗遙册為皇后,紹興九年崩,後韋太後歸國,方知皇后早崩,其時中宮以經虛位達十六年。
憲聖慈烈皇后吳氏,自和義郡夫人、才人、婉儀、進貴妃。紹興十三年,立為皇后。高宗內禪,手詔後稱太上皇后,遷居德壽宮。孝宗即位,上尊號壽聖太上皇后,光宗即位更號壽聖皇太後。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後之號,慶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潘賢妃,侍奉高宗於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趙旉,紹興十八年薨。
張賢妃,初為才人,後晉婕妤、婉儀。死後追為賢妃。孝宗養母。
劉賢妃,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纍遷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
劉婉儀,初入宮,封宜春郡夫人。尋進才人,與劉賢妃俱被寵,進婉儀。
張貴妃,開封祥符人。初入宮,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進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進貴妃。紹熙元年薨。
馮美人
韓才人
吳才人,吳皇后族人
李才人
王才人
田郡君,名春羅,高宗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死於北遷途中。
薑郡君,名醉媚,高宗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北遷。


宋高宗僅有一親生之子趙旉,早夭。
養子趙伯琮,即宋孝宗,養母張賢妃
養子趙伯玖,更名趙璩,養母吳皇后


高宗為康王時,曾育有五女,後皆被擄。《新安縣志》載高宗其中一女於建炎三年被江西縣令鄧元亮於起兵勤王時於道上收養,長大後嫁給鄧元亮之子鄧自明。至宋光宗即位,趙氏帶長子面見光宗,光宗稱趙氏為皇姑,封為郡主,並把鄧自明追贈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後人散居到香港八鄉、屏山、廈門、大埔及粉嶺竜躍頭等地。
康大宗姬趙佛佑,北遷時四歲,後入洗衣院。
康二宗姬趙神佑,北遷時四歲,後入洗衣院。
康三宗姬,北遷時三歲,死於途中。
康四宗姬,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康五宗姬,北遷時二歲,死於途中。

宰相
李綱
黃潛善
汪伯彥
呂頤浩
朱勝非
杜充
範宗尹
秦檜
趙鼎
張瀎
瀋該
湯思退
陳康伯
朱倬
權邦彥
韓肖冑
王綸

名將
李綱
宗澤
韓世忠
嶽飛
嶽雲
梁紅玉
張瀎
張俊
麯端
吳玠
吳璘
劉光世
劉錡


Emperor Gaozong of Song (12 June 1107 – 9 November 1187), personal name Zhao Goucourtesy name Deji, was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and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e was the ninth son of Emperor Huizong and a younger half-brother of Emperor Qinzong. In 1127, during the wars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and Jurchen-led Jin dynasty, the Song capital Bianjing (present-day Kaifeng) fell to Jin forces in an event historically known as the Jingkang Incident. Emperors Huizong and Qinzong were taken prisoner by the Jurchens, while Zhao Gou managed to escape to southern China. He reestablished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Lin'an (present-day Hangzhou) and was proclaimed emperor. He reigned from 1127 until 1162, when he abdicated the throne in favour of his adopted son Zhao Shen (Emperor Xiaozong), and became a Taishang Huang ("Retired Emperor") until his death in 1187. He was a capable ruler who brought stability to the Song but was criticized by his reputation of sentencing his court members with trumped-up charges including Yue Fei, whom he executed.

He was the last descendant of Emperor Taizong to become emperor; subsequent Song emperors were descendants of Emperor Taizu.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