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h Paul Remark | |||
埃裏希·瑪麗亞·雷馬剋 | |||
埃裏希·瑪利亞·雷馬剋 | |||
埃裏希·保羅·雷馬剋 | |||
閱讀埃裏希·馬裏亞·雷馬剋 Erich Maria Remarque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1927年下半年,雷馬剋開始寫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在醖釀、構思的小說《西綫無戰事》(In Westen nichts Neues)。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他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可是那手稿卻在抽屜裏擱置了半年。一傢書店不願意出版這部作品,另一傢出版社總算將它接受下來了。先在《福斯報》上連載,隨後作了一些修改,印成單行本出版。連載的時候,那份報紙的銷數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人們都說十九世紀英國讀者爭先搶購狄更斯連載小說的盛況,居然重見於今日的德國。1929年1月全書出版以後,更引起了德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傢的轟動。僅在德國國內,第一年就銷售了一百二十萬册。同年3月,首先被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每册定價雖高達七先令六便士,但六周之內銷售了二十七萬五千册。把其他許多語種的譯本一並計算在內,此書總發行量當在五百萬册以上,這在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意外的成功,使雷馬剋的整個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原先是個無名小卒的記者,竟然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傢。有的人喜歡他,有的人厭惡他,有的人稱頌他,有的人低毀他,一時間對他本人和這部作品展開了激烈的論爭。他一嚮抱着置身事外的態度,既不願意接見為此而來訪的客人,更不願意參與有關他作品的爭論。而且他從來都以不問世事自居,他也確實從來不參加任何社會運動,不料到了1930年,納粹黨還是找到他頭上來了。他們攻擊他在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采取反對英雄主義的態度,而在他們看來,這種在軍事衝突中表現出來的個人英雄主義,正是錘煉國傢社會主義的鋼鐵精神的熊熊烈火,因此他們决不能寬恕他對這個納粹神話的挑戰。正好那時根據《西綫無戰事》改編拍攝的美國影片準備在柏林放映,區的納粹黨魁戈培爾便利用這一時機,唆使一幫希特勒青年團員嚮那傢劇場進行破壞和搗亂,達到了禁演這部影片的目的。這一行動,迫使雷馬剋不得不離開柏林,甚至不得不離開德國。他後來說:“1931年,我不得不離開德國,因為我的生命遭受到威脅。我既不是猶太人,而且在上也並不左傾。當時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樣,是個戰鬥的和平主義者。”離開伯林以後,他到了瑞士,定居於馬喬列湖上的竜𠔌港,納粹政變的消息他就是在那裏聽到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後,雷馬剋的作品跟托馬斯.曼。亨利希.曼、布萊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開燒毀,隨後又因為他堅决拒絶回國而於1938年被剝奪了德國國籍。翌年,他轉赴美國,到1942年為止,大部分時間都在好萊塢,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1947年加入了美國國籍。雷馬剋雖然已經國外,但是納粹政權並沒有放鬆對他的。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國的妹妹埃爾夫莉德以莫須有的罪名(誣控她不相信德國會取得勝利)被納粹法庭宣判了死刑。從1945年起,雷馬剋也常在瑞士居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發作了幾次心髒病,健康情況越來越差,1970年9月25日病逝於瑞士的洛迦諾,終年72歲。
雷馬剋一生寫了十一部長篇小說和一個劇本《最後一站》《Die letzte Station,1956年》。十一部小說中,除《西綫無戰事》專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外,其餘幾部,如果按題材來劃分,那麽有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以及通貨膨脹年代生活的,如《戰後》、《三個戰友》(Drei Kameraden,1937年)、《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1956年)、《上帝沒有寵兒》(1961年》;有寫生活的,如《愛你的鄰人》(1953年)、(凱旋門》(Arcde Triomphe ,1946年)、《裏斯本之夜》(1963年);有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如《生命的火花》(Der Funke Leben,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954年》。作傢逝世後一年,又發表了他的最後一部小說《天堂裏的影子》(1971年》。
雷馬剋寫生活的幾部作品中,數《凱旋門》最有影響;除《西綫無戰事》以外的十部小說中,也數《凱旋門》最為暢銷。在德文原著發行之前,它的英譯本首先在美國出版,僅在美國國內,銷數就在二百萬册以上,不久被譯成十五種文字,又銷售了五百萬册,其盛況與當年《西綫無戰事》不相上下。這是因為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十分動人,藝術手法也更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