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浙江衢州江山 | ||
閱讀毛子水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1911年鼕,毛子水自衢郡中學畢業後,旋即返鄉居傢自修。1913年毛子水21歲時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預科,4年後升入本科攻讀數學;惟性喜文史,常以章太炎先生、鬍適之先生為宗師,廣交文科志同道合之學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毛子水發起創辦《新潮》,並發表了《國故和科學的精神》論著,成為當時思想啓蒙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
1920年,毛子水畢業留校工作,擔任北京大學史學係講師。1922年鼕,毛子水經北大歷史係考選後,與姚從吾等人同赴德國入柏林大學專治科學史,赴德國留學,當他抵達柏林時,傅斯年亦從英國倫敦來到柏林。傅說:陳寅恪、俞大維也在此間,他倆是中國留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人,毛即與之交往,並同時與趙元任夫婦來往熟識。俞大維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德深造的。第二年進入柏林大學理科研究所研修數學、物理,繼而專攻科學史。1930年春,毛子水回到國內,任教於北京大學史學係,講授科學史、文化史等課程。
1932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學遷至湖南長沙,合併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因戰事惡化,復遷校至雲南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毛子水為護送北大圖書館的珍善本免受損失,親自由長沙往桂林、經虎門、過香港、經安南(今越南)海防、再由滇越路抵昆明,平安到達學校。
1949年應同窗好友、時任臺灣大學校長的傅孟真之邀,毛子水赴臺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國文、論語、翻譯文學與中國科學史等課程,在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講授中文修辭討論、論孟訓詁討論等課程,在臺灣大學從教達37年之久。同時毛子水還擔任臺灣 “中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國傢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咨議委員、主席,《新時代》主編、“中央研究院”評議員等要職。1973年毛子水退休後,不顧81 歲高齡仍為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並被輔仁大學聘為講座教授,給博士研究生開設《國學專題討論》等課程。1986年94歲時被臺灣大學聘為名譽教授;1987年獲臺灣最高學術奬——“行政院”文化奬。1988年5月11日毛子水在臺灣大學醫院病逝,享年96歲。
毛子水教授為人通達,不屑名利,與人無爭,讀書成癖,崇尚科學,一生致力於學術。他無書不讀,學識淵博。早年在西南聯合大學與毛子水共事相識相知的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教授,稱“毛公乃罕有的讀書讀‘通’了的人,有廣博的視野,有深邃而公允的見解”。毛子水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産,其遺著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社論、雜文與傳記,近400篇論著涵蓋理論、修養、科學、教育、儒學、時評、圖書、人物、雜文等等。毛子水先生去世後,夫人張菊英女士請吳大猷教授,據此編纂出版了五大部的《毛子水全集》。
自從1949年2月離開家乡經上海去臺灣後,毛子水教授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培育後人,並在著述中寄托對家乡、對祖國大陸的眷念之情。針對猖獗一時的臺獨言論,毛子水在60年代初就奮筆疾書嚴加駁斥:“稍能思想的人,都知道臺灣是决沒有脫離祖國而獨立的 理由的。”
毛子水教授生前十分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在他的浩瀚論著中有相當的篇幅論述青年的理想、修養、學風、立志、做人、愛國心、人才外流問題等等,字裏行間流溢着一代大師對青年的希望和對祖國的摯愛。毛子水多次大聲疾呼,青年學生“除了勤求學問以外,須註意培養真正的愛國心”,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優秀青年,多能埋頭苦幹,修養自己的真纔實學”,“為我們民族和國傢爭取榮譽”。毛子水教授不僅這樣說,還身體力行,從多方面幫助青年,提攜後進。
月是故鄉明。1996年寧波大學校慶10周年之機,毛子水的夫人張菊英女士遵照丈夫生前遺願,在3年前派員專程到寧波大學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剋服種種睏難,不顧腿疾遠涉重洋,親自將變賣傢産所得的12萬美元悉數捐贈給寧波大學,設立“毛子水先生清寒優秀奬學金”基金,並嚮寧大圖書館贈送《毛子水全集》,成為寧波大學自1986年創辦以來捐贈額最大的一項奬學金。毛子水教授夫婦不求名利,傾囊幫助家乡青年學子的高尚品德,一時在海內外浙江籍人士中傳為美談,激勵着家乡學子勤研學問,埋頭苦幹,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