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 人物列錶
武則天 Wu Zetian(武周)
武則天
武周  大周(624年705年)
姓:
名:
網筆號: 則天順聖皇帝
籍貫: 並州文水
陵墓: 乾陵
開端終結
在位683年705年
光宅684年九月684年十二月
垂拱685年元月688年十二月
载初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
永昌689年元月689年十一月
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长寿692年四月694年五月
如意692年四月692年九月
延载694年五月694年十二月
万岁登封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证圣695年元月695年九月
天册万岁695年九月695年十一月
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神功697年九月697年十二月
圣历698年元月700年五月
久视700年五月701年元月
大足701年元月701年十月
长安701年十月704年十二月

法傢類 Legalism class《臣軌》
詩詞《曳鼎歌 Drag Ding Song》   《唐享昊天樂·第一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chiefly》   《唐享昊天樂·第二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secondly》   《唐享昊天樂·第三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third》   《唐享昊天樂·第四》   《唐享昊天樂·第五》   《唐享昊天樂·第六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sixthly》   《唐享昊天樂·第七》   《唐享昊天樂·第八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eighth》   《唐享昊天樂·第九 Tang enjoy Hao tian (surname) ninth》   更多詩歌...

閱讀武則天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武則天在诗海的作品!!!
武则天
武则天
  則天皇后。高宗後,武氏,並州文水人,荊州都督士彠之女。永徽六年,立為皇后。中宗即位,稱皇太後。臨朝,尋自稱皇帝,改國號曰周,自名曌,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謚則天順聖皇后。有《垂拱集》百捲,《金輪集》六捲。今存詩四十六篇。
  
  武則天(624—705年),籍貫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創造了“曌”(讀音“zhào”),這個字意為“日月當空”,並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統治的前期,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他的元老重臣,勳貴舊族,就此打破大族控製政局,壟斷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世人據其尊號“則天大聖皇帝”稱之為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嚮上天學習,遵循上天的規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權術。唐朝開國功勳武士彠的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彠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絶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傢”。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傢,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着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係列政治鬥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太宗遂賜號“媚娘”。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麯,對她極有興趣,遂藉祭祀之名來到感業寺,兩人一見面涕泗橫流。宮中皇后王氏端莊矜持,不特意討好李治,已被冷落多年,受寵的是蕭淑妃,為李治生有一兒兩女,因此,蕭淑妃稱霸後宮。與王皇后不和,且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按唐慣例,皇后的長子為太子,剩下的若幹個兒子纔有一個有可能封為雍王。蕭淑妃的兒子受封,是不是意味着蕭淑妃將由二品妃子升為一品,成為皇后?王皇后為保住自己的位子,特意授讓皇上接武氏進宮,以免二人飽嘗相思之苦。皇后這一關通過了。武氏便順利進入宮內。王皇后原本認為武氏原是先帝的妾,而且身份低微,皇帝不會給她任何名分,接進宮內是讓她打擊蕭淑妃,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可正是這樣,她卻給自己築造了一個太大的墳墓,成為武則天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犧牲品。兩三年後武氏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嚮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挺武派的支持。後武則天親的女兒突然夭折,便稱為王皇后所殺,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則天為皇后,册立皇后後,武則天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將其放入酒缸中,稱其為醉骨。狠狠駡道:“看你倆還能不能翻身!”這樣蕭淑妃和王皇后這兩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血腥的結束了。逼高宗逼死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决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裏,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托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决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武則天,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武則天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傢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嚮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 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製。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製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衹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嚮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勳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駱賓王寫下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衝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决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衝、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幸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藉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着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衆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 ”,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麽,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傢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纔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幹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着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産,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傢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竜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决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嚮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𠔌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曌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奬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傢的治理和生産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産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産,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武則天的每一項功績都伴隨着矛盾,正如林達先生所說的“每撒下一縷陽光,就投下一片陰影”。在武則天去世之後的一千多年裏,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反反復復在變,如唐前期對她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因為從唐中期開始儒學復興,到南宋程朱理學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主導地位,所以從南宋開始對武則天的評價持續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傢王夫之對於武則天的評價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又賦予武則天婦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鼕,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據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這裏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確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別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衹好留給歷史學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傢講壇》——蒙曼說唐之武則天,也有一些記載。
  
  人物軼事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遊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須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武則天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云:
  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鼕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後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捲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云:“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佈置。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捲,《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人物年譜
  
  1歲,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公歷2月17日),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父,武士彠,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武元慶、武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3歲,武德八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彠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彠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后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回文水(屬山西呂梁市)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彠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範》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按當時的法律,皇上死後,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傢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后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媚。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后因無子失寵,得知此事,利用武媚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后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鼕,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彠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后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册立皇后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后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彠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后、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年)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彠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製《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竜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采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采納。
  39歲,竜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臺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后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裏不絶,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禦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麯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徵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鹹亨元年(670)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鹹亨二年(671)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鹹亨三年(672)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鹹亨四年(673)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製樂章,有《上元》《二儀》《三纔》《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麯。
  51歲,上元元年(674)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决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鼕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80)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嶽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后。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彠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餘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製》,製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莊嚴經序》,撰《臣規》兩捲,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太後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李成美為恆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嶽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衝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衝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准許民衆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製》。
  66歲,載初元年(689)正月初一,武太後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二月十四日,武太後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後,文水陵為章德陵,鹹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後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王(華)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後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並始用周正(周歷),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67歲,天授元年(690)正月初二,武太後布政於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為己名。改詔書為製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後策試貢生於洛城殿,數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四月十一日,範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製獄於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九日,武太後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68歲,天授二年(691)一月二十三日,殺丘神績。二十八日,殺史務滋。二月,開始懲治酷吏,殺周興、索元禮。九月二十五日,傅遊藝下獄死。魏王武承嗣授意,鳳閣捨人張嘉福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皇帝不許,王慶之即以死泣請,皇帝衹得賜其印紙一張為出入憑信,纔使他離去。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皇帝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餘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69歲,長壽元年(692)一月初一,皇帝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捨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順,分設十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餘人歸降。八月,女皇帝令嚴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餘人,羅織之風開始平息。十月,狄仁傑請放棄安西四鎮,皇帝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守。
  70歲,長壽二年(693)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於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皇帝命來俊臣審問其隨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皇帝親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聖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認錯誤。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皇帝在萬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是年正月初二,皇嗣李旦之妃,竇德妃(唐玄宗的生母)及劉氏(肅明皇后)為武則天所殺,屍體下落不明.
  71歲,延載元年(694)一月初十,帝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令做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傑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餘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十六日,帝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鬍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帝功業。帝令於端門外鑄天樞。
  72歲,天册萬歲元年(695)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號。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群臣賦詩稱贊。七月,吐蕃犯臨洮,皇帝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傑討伐。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於南郊,加號為“天册金輪大聖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册萬歲,大赦天下。
  73歲,天册萬歲元年(695)臘月初一(這時已進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嶽”,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模小於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皇帝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辭海等附錄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鬆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攻陷營州。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萬。二十五日,武則天令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衛大將軍李多祚、麻仁節等二十八將率軍徵討。七月,皇帝令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戰於峽石𠔌,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兵徵討。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皇帝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鬆漠,虜李盡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在唐軍與突厥的共同打擊下,不久李盡忠兵敗身亡。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收拾其衆,軍勢復振,數侵擾州縣,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74歲,神功元年(697)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十八日,武則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徵討。五月初八,又令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二十萬徵討。六月初三,皇帝下《暴來俊臣罪狀製》,殺來俊臣。三十日,斬殺孫萬榮,討平契丹,餘部降於突厥。
  75歲,聖歷元年(698)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宮,改元聖歷。本月,皇帝下《條流佛道二教製》,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規、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皇帝準,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帝親自送行。
  76歲,聖歷二年(699)臘月二十五日,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於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皇帝為防止身後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於通天宮,銘之鐵券,藏入史館。七月,吐𠔌渾1400帳歸順。本年,改昊陵為攀竜臺,順陵為望鳳臺。
  77歲,聖歷三年(700)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守碎葉。三月初六,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並為入蕃,以外為絶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服長生藥病愈,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輪大聖”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餘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鬆,被唐休璟打敗。十月初十,下詔復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大足元年(701)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故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恆上表請聖神皇帝還政,抑武興唐。十月,皇帝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後,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衝,拓寬州境一千五百裏,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竜臺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傢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彠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是年,李顯之女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其夫武延基因竊議二張事,被殺,郡主年僅十七歲,一起被殺的還有李顯的世子邵王李重潤.後郡主追封永泰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
  79歲,長安二年(702)正月十七日,首設武舉選將纔。六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於鹹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衆多。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於庭州,使安定北境。
  80歲,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是年,武則天在麟德殿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
  81歲,長安四年(704)八月,病臥長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神竜元年(705)正月初一,改元神竜。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昌宗、張易之,進至皇帝寢宮,逼迫讓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聖神帝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暐為守內史,敬暉、桓彥範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並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則天大聖皇帝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永淳前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於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廟社稷於東都,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則天大聖皇帝崩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並赦免王皇后及蕭淑妃的族人。
  神竜二年(706)五月十八日,葬則天大聖皇帝於乾陵。謚曰:“則天大聖皇后”。
  景雲元年(710)七月七日,改稱“天後”。
  景雲元年(710)十月十八日,改稱“大聖天後”。
  延和元年(712)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後”。
  天寶八年(749)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
  乾陵武則天無字碑
  
  1.無字碑的簡介 
  無字碑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區嚮西北方,五十公裏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着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製,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衹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竜,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竜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竜,綫刻而成,竜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綫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綫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這塊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註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註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2.無字碑無字的秘密對於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駡,還是不寫為好。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並到達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纔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鑒於此,武則天要將無字碑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一生的功過是非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這三種解釋都不科學。
  大傢知道,無字碑是武則天死後立的,與她本人的活動沒有關係。我國古代的陵寢制度規定,皇帝的功績太大的,不立碑。而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標新立異的皇帝,非要給給他老公唐高宗立了一塊碑,上面刻了一篇文字:“述聖記”。武則天死後,帝王立碑成為一個新的傳統,她的兒子李顯就給她立了一塊碑。碑立好了,麻煩也出來了,上面的文字怎麽寫?這倒成了一個問題。直到唐玄宗天寶八載,她的尊號纔最後定下來“則天順聖皇后”。這時離武則天去世已過去近半個世紀,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裏,沒有人能夠給武則開一個定評,於是刻碑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後不瞭瞭之。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無字碑。
  3.新的發現和推斷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釐米,寬5釐米,排列整齊。衹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麽,為什麽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咤風雲幾十年,但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逼迫武則天退位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衹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中國女皇帝一覽表
  
  公元528年 北魏殤帝(元姑娘①) 年號: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陳碩真) 年號:無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聖神皇帝(武曌、武則天)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册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神竜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遼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號崇福
  在位14年
  
  註:
  ①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詡被鬍太後殺死,國不可一日無君,鬍太後遂從後宮抱來一個女嬰,假稱是孝明帝之子,讓女嬰做皇帝,改元“武秦”,不久鬍太後為了避免被衆人知曉此事,於是殺死該名女嬰,另立元暉之子元釗為帝,是為北魏幼主。因此該名女嬰在鬍太後的操縱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一般可稱“元姑娘”,鬍太後之後匆匆給女嬰加上謚號殤帝(一般正史不可見),所以北魏元姑娘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②耶律普速完:西遼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由於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遺命耶律普速完稱製;公元1164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稱製,改元崇福,號承天太後,後由於公爹蕭斡裏刺和駙馬蕭朵魯不的控製,耶律普速完號稱皇帝,稱承天皇帝,不到幾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殺,耶律直魯古即位。耶律直魯古謚號“承天太後”,她也是中國歷史最後一位女皇帝。
  
  後世評價
  
  陳子昂對武則天的評價,說到則天的用人之道: 欲收人心 尤務撥起,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纔.所薦必行,所舉則試 以至當代謂知人之明,纍朝賴多士之用......
  毛澤東這樣評價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郭沫若對武則天的評價:“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親王
  1. 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初入宮為李世民才人,也即後宮嬪妃之一,二人無子嗣)
  2. 唐高宗李治
  
  男寵
  1. 薛懷義
  2. 瀋南繆
  3. 張昌宗
  4. 張易之
  
  子
  1. 孝敬皇帝(代王)(曾有廟號——唐義宗) 李弘
  2. 章懷太子(潞王,後改封雍王) 李賢(曾改名李德)
  3. 中宗李顯(曾用名李哲)
  4.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輪、李輪)
  
  女
  1. 安定公主早殤,後來武則天收養唐高祖女千金公主,並改其封號為安定公主。
  2. 太平公主李令月
  
  雜錄
  相傳唐太宗在世時,曾請天文師算命,天文師認為,不出三十年,李氏皆亡於一個姓武的人手裏。於是太宗屠殺武氏朝臣,沒想到所算者竟是他身邊的武媚娘。
  相傳感業寺時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則天後便魂不守捨。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便趁此納武則天為自己派係,跟蕭淑妃對抗,沒想到兩人皆亡於武則天之手。
  武則天稱帝後,亦有多名男寵。其中最出名者乃馮小寶(薛懷義),武則天後派他在洛陽東的白馬寺出傢,法名懷義,但仍與武則天私通。某年盂蘭盆節,當時已經逐漸失寵的懷義,為討武則天註意,火燒明堂,火勢蔓延整個洛陽。
  武則天為了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的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武周武則天
(683年705年)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