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江西宜黃 | ||
閱讀歐陽竟無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南昌經訓書院,跟隨從叔歐陽昱學習程朱理學,博涉經史,兼修天文、數學。後又潛心研習陸王之學。受桂伯華(念祖)影響開始信佛。三十年,赴朝考回鄉途中,在南京拜訪居士楊文會(仁山),聽其闡弘佛法,益加堅定了學佛的信念。不久,在宜黃創辦誠志學堂,授以陸王之學和科學技藝等實用科目。三十二年任廣昌教諭。一年後,去南京從楊文會學佛學。後遵楊囑赴日本學習密宗佛法數月,回國後任兩廣優級師範教師,因病辭職。宣統二年(1910),再赴南京,從楊文會學唯識宗。楊去世後,承其遺志經營金陵刻經處,並附設佛學研究部。
1912年,他與李翊灼等發起佛教會,保護經坊,主張政教分離未成,返宜黃專治梵經。3年後,返南京刻經處,編輯、刊行佛學經疏,並在佛學研究部開講佛學,吸引了一大批潛心佛學的弟子與佛學研究者,章炳麟、梁啓超、鬍漢民、陳獨秀等均與其切磋學問。1918年,刻成《瑜珈師地論》50捲,並為之寫序;分唯識、法相為二宗,闡明“約觀心門建立唯識義,約教相門建立法相義”的宗義綱要。1922年,創立中國內學院,主講《唯識抉擇談》,又在內學院開研究部試學班及法相大學特科。1925年,他和學院中40多名生徒開始編輯和刊印唐代以來譯自梵文的佛經20餘種100多捲。1931年,創辦《內院年刊》和《內院雜志》,討論和宣傳唯識論。
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院衆攜經板至四川江津,建立中國內學院蜀院,主持該院並講學刻經,直到1943年2月去世為止。
他一生刻佛典達2000捲。對法相學有較深研究。他說:“法相、法性是一種學”,“唯識、法相是兩種學”,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學”的觀點,認為佛教是包羅人生各門原理的獨特體係。其著作有《竟無內外學》2630餘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