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人物列錶
𠔌川俊太郎 Shuntaro Tanikawa與謝野晶子 Yosano Akiko石川啄木 Takuboku Ishikawa
島崎藤村 Shimazaki岡元鳳 Yuan Feng Gang
昭和天皇
日本 昭和時代  (1901年四月29日1989年元月7日)
裕仁
陵墓: 武藏野陵
開端終結
在位1926年1989年
昭和1926年十二月25日1989年元月7日

  昭和天皇(本名裕仁,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現任天皇明仁(年號平成)的父親。出生時的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任皇太子期間曾訪問歐洲。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除了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的。
  
  生平
   *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
   * 1916年立為皇太子。
   * 1919年成年禮。
   * 1921年訪問歐洲。
   * 1921年11月25日開始攝政。
   * 1923年訪問臺灣。
   *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上天皇)出生。
   * 1935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
   *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 1946年1月1日公佈“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 1946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國憲法。
   * 1959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與美智子婚禮。
   * 1975年9月30日訪問美國。
   *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8歲。
   * 1989年2月24日新宿禦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結婚,育有2男5女。
  1936年的皇室傢族
  
   * 父:大正天皇
   * 母:貞明皇后
  
   * 照宮成子內親王(1925年-1961年),盛厚王妃。
   * 久宮祐子內親王(1927年-1928年),夭折。
   * 孝宮和子內親王(1929年-1989), 鷹司平通夫人。
   * 順宮厚子內親王(1931年-),池田隆政夫人。
   * 繼宮明仁親王(1933年-),今上天皇。
   * 義宮正仁親王(1935年-),常陸宮。
   * 清宮貴子內親王(1939年-),島津久永夫人。
  
  早期統治
  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采用昭和作為年號。儘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着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絶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製。但他無法駕馭軍國主義分子,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在那裏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係列政治暗殺事件。1932年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志着政黨領導的內閣之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製的官僚內閣之開始。這個獨裁體製要求學校講授絶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統製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製了政府,日本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製的日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統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併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準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裏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傢。有些人認為,在政府决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裕仁會見道格拉斯·麥剋阿瑟,1945年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本的戰爭。1945年8月,美國嚮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的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裕仁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决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不廢除天皇。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綫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嚮日本民衆解釋了投降的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戰後的統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傢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産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産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蕩,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佈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並不是神。
  
  美國占領日本後,最高負責人道格拉斯·麥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幹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使天皇這一最高統治者的位置變為了一個國傢的象徵,而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親王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因為是海事類出身,對水産有許多研究,最後出版了“水母的書”為代表作。
  昭和天皇與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嚮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鬆平慶民宮內大臣的長子鬆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瞭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决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的看法,昭和說,怎麽說大戰都是最不好的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的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戰爭責任
  
  昭和天皇在位的63年是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
  
  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衹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製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麽,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幹的事情有什麽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
  
  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緻電麥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麥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决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製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决,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决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决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决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决天皇,那麽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
  
  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决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二戰後日本國內對天皇戰爭責任的反思
  
  日本立教大學的訪問學者保阪正康認為天皇有戰爭責任:“即使天皇僅是一枚橡皮圖章,但他是唯一處在對軍隊有發言權地位的人。而且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萬歲’纔敢於獻出生命的。”
  
  日本亞洲史檔案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牟田昌平認為,日本國內如今對如何看待侵略歷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於昭和天皇的戰時責任在戰後沒有被清算:“德國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裏尼。但日本缺少一個與之匹配的人物”,“這可能部分是因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習慣於避免把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明確化。”
  
  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組織的九條會發起者之一,日本左翼作傢加藤周一說:“我看到以愛國主義之名犧牲如此多的價值,特別是人的生命——個人被要求在戰爭中為了天皇而犧牲自己。真是太可惡了!”
  天皇日記副本被發現
  
  已故的昭和天皇侍從小倉庫次,其後擔任東京都立大學法經係主任,他在二次大戰時期所寫的長達600頁的日記副本被發現,並刊登在《文藝春秋》4月號上。文中記載了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期間,未曾對公衆發表的言論,包括他曾說“滿洲事變令人飽嘗痛苦”。 日軍1937年全面侵華。3年後,日皇已經開始暗地埋怨,低估了中國的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盡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10年重整國防軍力。”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大東亞戰爭開始前我已十分憂心,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東條英機接任後我們纔真的準備好。”
  
  在位期間: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時代 昭和
  首都 東京
  皇居 宮城・皇居
  諱 裕仁
  幼稱 迪宮
  別名 攝政宮
  印 若竹
  出生 1901年4月29日
  出生場所 東京市(東宮禦所)
  逝世 1989年1月7日 (87歲)
   東京都千代田區(吹上禦所)
  陵墓 武藏野陵
  父親 大正天皇
  母親 貞明皇后
  皇后 香淳皇后
  皇子 繼宮明仁親王
  義宮正仁親王
  皇女 照宮成子內親王
  久宮祐子內親王
  孝宮和子內親王
  順宮厚子內親王
  清宮貴子內親王
<< 前一君主: 大正天皇昭和時代昭和天皇
(1926年1989年)
後一君主 >>: 明仁天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