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錶
白居易 Bai Juyi(唐代)王勃 Wang Bo(唐代)德誠 De Cheng(唐代)
李匡乂 Li Kuangyi(唐代)王棨 Wang Qi(唐代)
司空圖
唐代  晚唐(837年908年)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二十四詩品》
詩詞《琴麯歌辭·蔡氏五弄·秋思 Qin songs Five Autumn Thoughts Alley Chua》   《塞上 Stuffed》   《寄永嘉崔道融》   《下方 lower part》   《華下》   《僧捨貽友》   《下方 lower part》   《華下送文浦 China under Pu transmittal》   《自誡 Since the commandment》   《效陳拾遺子昂感遇二首 Effective Chen Gleaning Ziang Grateful for good treatment 2》   更多詩歌...

閱讀司空圖在诗海的作品!!!
  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人。鹹通末,擢進士第,由宣歙幕歷禮部郎中,僖宗行在用為知製誥、中書捨人,歸隱中條山王官𠔌。竜紀、乾寧間,徵拜舊官,及以戶、兵二部侍郎召,皆不起。遷洛後,被詔入朝,以野耄丐歸。朱全忠受禪,召為禮部尚書,不食而卒。圖少有俊纔,晚年避世棲遁,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先世別墅,泉石林亭,頗愜幽趣,日與名、高士遊詠其中。有《一鳴集》三十捲,內詩十捲,今編詩三捲。
  
  [晚唐後期詩文的演變]
    最後應該提到的是著名詩論傢司空圖(837—908)。他字表聖,河中(今山西永濟
  西)人,鹹通十年(869)進士,官至知製誥、中書捨人,後隱居中條山。他的詩並不
  十分出色,大體上與鄭𠔌相仿,吸收了王維、韋應物及姚合、賈島的一些特點,在語言
  的精緻工巧之外有一些清新自然的韻味,如他自己自誇的“緑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
  “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等(見《與李生論詩書》),但在詩歌理論方面,他卻提
  出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看法。
    司空圖詩論的核心觀點,見於他的幾篇書信。在《與李生論詩書》中,他提出談論
  詩首先要善於“辨於味”,詩歌的“味”用譬喻來說,不能夠酸衹是酸,鹹衹是鹹,而
  要達到一種“鹹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說,是一種“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
  用了一種相似的說法: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在《與極浦書》中,司空圖說:
    戴容州雲:詩傢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
    所謂“味外之旨”,“韻外之致”,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衹是說法不同,
  意思是差不多的,即強調詩歌所要表現的,不是從語言意義層面上就可以理解的情緒或
  形象,而是語言意義層面之外的某種可以感受卻不可究詰的韻味。這和一般地說含蓄說
  朦朧尚有所不同,它和中晚唐盛行的禪宗思想有較深的關係,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從
  重視詩歌語言的特殊性、強調詩的作用在於引發聯想而不在於描述和說明這一點來說,
  司空圖的詩論對後人有重要的啓發。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和清代王士禛的“神韻
  說”,都受到他的影響。
    列於司空圖名下的詩論著作尚有著名的《二十四詩品》。
    近時有的研究者提出此書實出於明人的偽托,這個問題尚有待深入研究,我們這裏
  暫存疑。《二十四詩品》又名《詩品》,它把詩歌風格分為雄渾、衝淡、纖穠、沉着、
  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麯、
  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品,在各品之下各以十二句四言詩
  加以解釋,如《含蓄》:
    不着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沉浮。如淥滿酒,花
  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這十二句中,有具體說明,也有麯折比喻,有些抽象與玄虛,這是因為風格畢竟是
  不容易直接說明和具體解釋的。
    《二十四詩品》也頗重視詩的言外之旨,除上引“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其他如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雄渾》)、“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衝淡》)、“離
  形得似,庶幾斯人”(《形容》)、“遠行若至,臨之已非”(《超詣》)等論述,均
  與前引司空圖詩論相合。此書的長處是善於運用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本不易說的詩境,給
  人以感性的體會。但書中其實不僅僅是談詩的風格和境界,而常常是把創作方法、藝術
  境界、欣賞心理乃至詩人的生活態度混合在一起來談,缺乏係統的理論,也不大講究邏
  輯。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