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
現代中國  (1904年六月10日1955年四月1日)
籍貫: 福建省閩侯
出生地: 杭州
去世地: 北京

詩詞《題剔空菩提葉 Bodhi Leaves Empty title tick》   《八月的憂愁 Aug of sorrowful》   《時間 elapse》   《深笑 Dark laughter》   《昆明即景 be inspired by what one actually sees Have been Lost》   《雨後天 rai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記憶 anamnesis》   《無題 Untitled》   《黃昏過泰山 Dusk across tarzan》   《哭三弟恆——三十年空戰陣亡》   更多詩歌...

閱讀林徽因 Lin Huiyin在诗海的作品!!!
林徽因
  林徽因簡介:
  
   原名徽音,福建省閩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於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於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係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並回福州探親。在福州期間,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築與文學》,為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築藝術》,1929年出任東北大學建築係副教授,講授《雕塑史》和專業英語。是年,張學良出奬金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奬。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療養。1931年應聘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任參校。
  
  從1931年到1946年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參加調查研究中國古建築,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東、陝西等地。
  
  1946年後擔任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課並為研究生開設《住宅概說》等專題課。1949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工作,1951年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設計紋飾和浮雕圖案,1951年調查研究景泰藍生産工藝並設計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景泰藍新圖案,還親自參與測試。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工程師,1953年當選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
  
  參與設計的工程有北京大學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雲南大學學生宿舍、清華大學教師住宅。中南海懷仁堂裝修工程等。
  
  她發表的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詩集》(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香港三聯書店聯合編輯出版了《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傢選集叢書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紀中國的纔女。
  
  林徽因年表:
  
  1904年1歲
  
   6月10日,林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住宅。
  
   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光緒己醜科(1889年)進士,初為政知縣候選,歷任浙江海寧、石門、仁和各州縣,他資助青年赴日留學的學生,多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祖母遊氏,生有子女七人。
  
   徽因父林長民(1876年生),字宗孟,為孝恂長子,1906年赴日留學,不久回國,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後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學,習政治法律;叔林天民(1887年生),字希實,早年亦留學日本,習電氣工程;大姑林澤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後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謀;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
  
   徽因之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岡革命烈士。
  
  1909年5歲
  
   是年,遷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隨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澤民發蒙讀書。
  
  1910年6歲
  
   是年,林長民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善詩文、工書法,回國後與同學劉崇佑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並任校長。
  
  1911年7歲
  
   是年,祖母遊氏因心髒病逝世於杭州。
  
   是年,武昌起義後,林長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傳辛亥革命。
  
  1912年8歲
  
   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林長民為福建代表,任參議院秘書長。並與湯化竜等人在上海發起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
  
   4月13日,正式成立“共和建設討論會”,擁在日的梁啓超為領袖,電其歸國。
  
   10月27日,將“共和建設討論會”、國民協會等團體合併,林長民參與組織民主黨。
  
   是年,林長民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區金益裏,徽因與表姐妹們人附近愛國小學,讀二年級,並侍奉祖父。
  
  1913年9歲
  
   是年,林長民被選為衆議院議員,任秘書長。母親何雪媛(1882年—1972年,林長民第二夫人,浙江嘉興人)帶妹妹麟趾(後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廠舊居,徽因留滬。
  
   是年,林長民與第三夫人程桂林(上海人)成婚,一說1912年。
  
  1914年10歲
  
   是年,林長民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全家遷居北京。
  
   祖父林孝恂因膽石癥病逝。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妹燕玉。
  
  1915年11歲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桓(現在美國俄亥俄美術學院任院長)。
  
  1916年12歲
  
  4月,袁世凱稱帝後,全家遷居天津英租界紅道路,林長民仍留北京。
  
  5月,林長民去津,又同二娘程桂林回京。
  
  秋,舉傢由津返京。
  
  9月,在梁啓超支持下,林長民參加並組織“憲法研究會。”
  
  是年,林徽因與表姐們同人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恆。
  
  1917年13歲
  
  張勳復闢,全家遷居天津,惟徽因留京。後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來水路,諸姑偕諸姊繼至。林長民由寧歸,獨自回京。
  
  7月17日,因支持段棋瑞討伐張勳復闢,林長民被任命為司法總長
  
  8月,舉傢由津返京。
  
  11月15日,“安福係”崛起,林不再受重視,辭司法總長之職。
  
  1918年14歲
  
  3月24日,林長民與湯化竜、藍公武赴日遊歷。傢仍居北京南長街織女橋,徽因自信能編字畫目錄,及父歸,閱之以為不適用,頗暗慚。但徽因料理傢事,屢得其父褒奬。
  
  是年,認識梁啓超之子梁思成。 
  
  是年,成立國際聯合協會中國分會,林長民是發起人之一,任協會總幹事,為國聯事務常住歐倫。
  
  1919年15歲
  
  是年,林長民任巴黎和會觀察員,著書立說,抨擊親日派,反對日本承認德國在華權益。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暄。 
  
  1920年16歲
  
  春,林長民赴英講學,林徽因亦隨父去讀中學。
  
  3月,林長民赴瑞開國聯會,由法去英,居阿門二十七號。
  
  7月,林徽因隨父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倫敦,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 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
  
  9月24日,徐志摩由美到英。
  
   10月上旬,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17歲
  
  是年,徐志摩與林徽因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始可。
  
  8月,徽因隨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邊避暑。林長民獨居倫敦。
  
  9月14日,租屋期滿,因歸期延至10月14日,徽因藉住柏烈特傢,林長民住他處。
  
  10月14日,徽因隨父由英赴法,乘“波羅加”船歸國。
  
  11、12月間,林長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啓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進培華女中讀書,林長民暫居上海。
  
  1922年18歲
  
  在培華女中讀書。
  
  3月,徐志摩赴柏林,經金嶽霖、吳經熊作證,與張幼儀離婚。
  
  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
  
  9月,徐志摩乘船回國,10月15日抵達上海,不久北上來京,林、徐暫告不歡。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19歲
  
  在培華女中讀書。
  
  春,新月社在西單石虎鬍同七號成立,林長民、林徽因等參加並祝賀。
  
  5月7日,梁思成帶梁思永騎摩托車去追趕“國恥日”遊行隊伍,至南長街口被一大轎車將左腿撞斷,住協和醫院。彼時林徽因到醫院探望。7月出院後,終身留下殘疾。
  
  是年,林長民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曹錕賄選總統時,他在滬參與反直運動。
  
  是年,林徽因經常與表姐王孟瑜,曾語兒參加新月社俱樂部文學、遊藝活動。
  
  是年,林徽因畢業於培華女中,並考取半官費留學。
  
  1924年20歲
  
  4月23日,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在日壇草坪講演,林徽因攙扶上臺,徐志摩擔任翻譯。文載:“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一時成為京城美談。5月8日,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誕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東單三條協和小禮堂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演出前,林徽因飾一古裝少女戀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組織的這場演出活動。
  
  泰戈爾在京期間,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會了溥儀、顔惠慶。
  
  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國留學,7月7日抵達綺色佳康奈爾大學。林選戶外寫生和高等代數;梁選水彩靜物畫、戶外寫生和三角。
  
  9月,結束康校暑期課程,林、梁同往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
  
  同月,梁思成母親李惠仙病故。
  
  是年,“有幾個月(林徽因、梁思成)在刀山劍樹上過活。比城隍廟十五殿裏畫出來還可怕。思成後來懺悔了。”
  
  1925年21歲
  
  在賓大學習。
  
  1月18日,林徽因與聞一多等在美參加“中華戲劇改進社”。
  
  11月22日,郭鬆齡在灤州倒戈反奉,通電張作霖,林長民受邀為“東北國民車”政務處長。
  
  12月24日,郭部兵敗,林長民被流彈擊中,死於瀋陽西南新民屯,年49歲。
  
  1927年23歲
  
  9月,林徽因結束賓大學業,得學士學位,後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貝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半年。
  
  12月18日,梁啓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禮”。
  
  1928年24歲
  
  3月,結束舞美學業。
  
  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傢結婚。之後按照其父梁啓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於8月
  
  18日回京。
  
  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係,分別為主任、教授。林徽因回福州探親,受到父親林長民創辦的私立法政專科學校同人歡迎和宴請。
  
  11月,梁啓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趕赴北京。
  
  1929年25歲
  
  1月19日,梁啓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為其父設計墓碑。
  
  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祖父梁啓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是年,張學良以奬金徵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奬。
  
  1930年26歲
  
  秋,徐志摩到瀋陽,勸林徽因回北平治病。
  
  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趨嚴重,協和醫院大夫建議到山上靜養。
  
  1931年27歲
  
  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裏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
  
  9月,梁思成、林徽因應朱啓鈐聘請,離開東大,到中國營造學社供職。梁任法式部主任,林為“校理”。
  
  秋,林徽因病愈下山。
  
  11月19日,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築。
  
  同日,徐志摩為聽林徽因學術報告,乘機遇雨觸濟南党家莊開山身亡。
  
  11月22日,林徽因、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墜亡,即以鐵樹、白花編製小花圈,梁思成隨與金嶽霖、張奚若趕到徐遇難處處理後事。
  
  同月,由林徽因等主持,在北平為徐志摩舉行追悼活動。
  
  12月7日,發表散文《悼志摩》。
  
  1932年28歲
  
  元旦、正月初一,分別兩次緻鬍適信。
  
  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養病。
  
  夏,林徽因、梁思成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古建築,並發表《平郊建築雜錄》。
  
  7月至10月,作詩《蓮燈》、《別丟掉》、《雨後天》。
  
  8月,子從誡生。意為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
  
  是年,在一次聚餐時林徽因結識美籍學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
  
  1933年29歲
  
  是年,林徽因參加朱光潛、梁宗岱舉辦的文化沙竜,每月集會一次,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
  
  秋,林徽因與聞一多、餘上沅、楊振聲、葉公超等籌備並創辦了《學文》月刊。
  
  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雲岡石窟。
  
  10月7日,發表散文《閑談關於古代建築的一點消息》。
  
  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築。
  
  11月18日,發表詩《秋天,這秋天》。
  
  同月,林徽因請蕭乾、瀋從文到北總布鬍同談《蠶》的創作。
  
  12月,作詩《憶》。
  
  1934年30歲
  
  1月,中國營造學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林徽因為該書寫了《緒論》。
  
  2月、5月,發表詩《年關》、《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
  
  年初,為葉公超主編的《學文》月刊一捲二期設計了富有建築美的封面。
  
  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費正清夫婦、漢莫去山西汾陽、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築。
  
  9月5日,發表散文《窗子以外》。
  
  10月,林徽因、梁思成應浙江建設廳邀請,到杭州商討六和塔重修計劃,之後又去浙南武義宣平鎮和金華天寧寺做古建築考察。
  
  1935年31歲
  
  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合著《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
  
  6月,發表詩《吊瑋德》,短篇小說《模影零篇:一、鐘緑,二、吉公》。
  
  10月,作詩《靈感》、《城樓上》。
  
  11月19日,發表散文《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鼕,林徽因經常與費氏夫婦到郊外練習騎馬。
  
  1936年32歲
  
  1至11月,發表詩《深笑》、《靜院》、《風箏》、《記憶》、《無題》、《題剔空菩提葉》、《黃昏過泰山》、《晝夢》、《八月的憂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來了、“九一八”閑走、藤花前、旅途中》、《過楊柳》、《靜坐》;散文《蛛絲和梅花》、《究竟怎麽一回事》;短篇小說《模影零篇:三、文珍》。
  
  5月28日,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陽竜門石窟、開封及山東歷城、章邱、泰安、濟寧等處作古建築考察。
  
  9月,擔任《大公報》文藝作品徵文評委。
  
  10月,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的宣言》中,嚮國民黨當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項要求,林徽因為文藝界發起人之一,並在宣言上簽名。
  
  是年,選編《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並為之作序。
  
  1937年33歲
  
  1至7月,發表詩《紅葉裏的信念》、《十月獨行》、《時間》、《古城春景》、《前後》、《去春》;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模影零篇:四、綉綉》。
  
   是年,任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編委。
  
  是年,林徽因、梁思成應顧祝同邀請,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維修計劃,同時還到西安、長安、臨潼、戶縣、耀縣等處作古建築考察。
  
  7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赴五臺山考察古建築,林徽因意外地發現榆次宋代的雨花宮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築年代。
  
  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縣,得知發生“盧溝橋事變”,於是匆匆返回北平。
  
  8月,林徽因一傢從天津乘船去煙臺,又從濟南乘火車經徐州、鄭州、武漢南下,9月中旬抵長沙。
  
  11月下旬,日機轟炸長沙,林徽因一傢險些喪生。不久,他們離開長沙,經常德、晃縣、貴陽、鎮寧、普安、麯靖到昆明。
  
  1938年34歲
  
  1月,林徽因一傢住昆明翠湖前市長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陳明達、劉志平、劉敦楨也到昆明,經與中美庚款基金會聯繫,組建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
  
  是年,作詩《昆明即景:一、茶鋪,二、小樓》。
  
  1939年35歲
  
  年初,因日機轟炸,林徽因一傢搬至郊區竜泉鎮麥地村。
  
  2月5日,發表散文《彼此》。
  
  6月28日,發表詩《除夕看花》。
  
  鼕,梁思成、劉敦楨等去雲南、四川、陝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築考察,林徽因為雲南大學設計女生宿舍。
  
  1940年36歲
  
  初鼕,營造學社隨史語所入川,林徽因一傢亦遷四川南溪縣李莊鎮上壩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復發,從此抱病臥床四年。
  
  1941年37歲
  
  在李莊鎮。
  
  春,三弟恆在對日作戰中身亡。
  
  1942年38歲
  
  在李莊鎮。
  
  春,作詩《一天》。
  
  是年,梁思成接受國立編譯館委托,編寫《中國建築史》,林徽因為寫作《中國建築史》抱病閱讀二十四史,作資料準備。她寫了該書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並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
  
  11月4日,費正清、陶孟和從重慶溯江而上,去李莊訪問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40歲
  
  在李莊鎮。
  
  是年,作詩《十一月的小村》、《憂鬱》、《哭三弟恆》。
  
  是年,費慰梅到李莊訪問林徽因。
  
  1945年41歲
  
  在李莊鎮。
  
  8月,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
  
  是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慶檢查身體,大夫告訴思成,徽因將不久於人世。
  
  1946年42歲
  
  2月,林徽因在費慰梅陪同下乘機去昆明拜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建議清華大學增設建築係,住唐繼堯後山祖居一座花園別墅,與張莫若、錢端升、金嶽霖等舊友重聚。
  
  7月31目,同西南聯大教工由重慶乘機返回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勝因院教師住宅。
  
  10月,梁思成應聘赴美耶魯大學作訪問教授。
  
  11月24日,發表散文《一片陽光》。
  
  是年,作詩《對殘枝》、《對北門街園子》。
  
  1947年43歲
  
  夏,飽經歐戰浸染的蕭乾,由上海來清華園探望林徽因,二人長談七年來各自的經歷。
  
  是年,作詩《給秋天》、《人生》、《展緩》、《病中雜詩·小詩(一)、小詩(二)、寫給我的大姊、惡劣的心緒》。
  
  12月,做腎切除手術。
  
  1948年44歲
  
  2月18日,作詩《我們的雄雞》。
  
  2至5月,發表詩《空虛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雜詩九首》、《哭三弟恆》。
  
  11月,國民黨當局迫使北平高校南遷。清華園展開反遷校鬥爭,林徽因說:“我們不做中國的‘白俄’。”
  
  是年,大軍攻城前夕,張奚若帶兩名解放軍到林徽因傢,請梁、林劃出保護古建築目標,為此深感新政權對他們的信任。
  
  是年,叔林天民故。
  
  1949年45歲
  
  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係一級教授。
  
  2月,為百萬大軍揮師南下,與梁思成等編印《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
  
  春,送女兒再冰參加南下工作團。
  
  7月,政協籌委會决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
  
  1950年46歲
  
  6月,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設計的國徽圖案完成並在中南海懷仁堂評選,經周總理廣泛徵求意見,清華小組設計圖案以佈局嚴謹、構圖莊重而中選。
  
  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
  
  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佈國徽圖案命令。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是年,妹燕玉故。
  
  1951年47歲
  
  是年,為輓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48歲
  
  是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竜門書局印行,為國傢建設提供了藉鑒。
  
  是年,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我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49歲
  
  10月,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
  
  是年,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江豐在美術傢協會的報告上,對林徽因和清華小組輓救景泰藍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954年50歲
  
  6月,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裏去住。不久,因病情惡化住同仁醫院。
  
  1955年51歲
  
  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
  
  4月2日,《北京日報》發表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嶽霖等13人組成。
  
  4月3日在金魚鬍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遺體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Lin Huiyin (Chinese: 林徽因, born 林徽音; pinyin: Lín Huíyīn; known as Phyllis Lin or Lin Whei-yin wh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June 1904 – 1 April 1955) was a noted 20th 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 and writer. She is said to be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Her niece is Maya Lin.
  
   BiographyLin was born in Hangzhou though her family was from Minhou, Fujian.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Lin Changmin (林長民) (16 September 1876 - Xinmin, Liaoning, 24 December 1925) and He Xuehuan (何雪媛) (1882–1972). Raised in a wealthy family, she received the best education a woman could obtain at the time. She pursued her degrees both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e attended St Mary's College in London, where she became acquainted with the well known Chinese poet Xu Zhimo. Their relationship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in a romantic anecdote. However, according to Lin, she had never fallen in love with Xu.
  
  In April 1924, the sixty-four-year old Indian poet Tagore visited China, Lin Huiyin and Xu Zhimo worked together to do the interpretation work for Tagore, during which Lin Huiyin distinguished herself with her fluent English and also won the admiration of the great poet.
  
  Lin studied art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s an undergraduate, where she also worked as a part-time assistan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Later, she enrolled in stage design programs in Yale University as a graduate student, pursuing her longtime interest in drama.
  
  Upon her return to Chin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e helped to establish the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Shenyang, where she then taught architecture briefly. Meanwhile, in 1928, she designed a railway station in Jilin. This was one of the few buildings Lin designed.
  
  Throughout the 1930s, Lin and her husband, Liang Sicheng, traveled in Shanxi, Shaanxi, Shandong, Hebei, Jiangsu, and other Chinese provinces to study and record architectural relics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se provinces. In 1937, She discovered the main hall of Foguang Temple near Doucun, Shanxi. The hall was the only remaining Tang dynasty timber structure known at the time.
  
  In 1936, in order to do the measurement work of the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Lin Huiyin together with Liang Sicheng climbed the quiet solemn roof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She is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wom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o set foot on the emperor worship palace roof.
  
  After 1949, Lin and Liang Siceng wa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located in the Tiananmen Square. Lin designed the floral wreath patterns at the base of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Lin Huiyin wrote poems, essay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Many of her works were praised for its subtlety, beauty, and creativity. With her husband she wrote a book named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he also translated English works into Chinese.
  
  She died of tuberculosis.
貢獻者: 迪拜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