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人物列錶
張仲景 Zhang Zhongjing(東漢)竺大力 Zhu Dali(東漢)漢光武帝 Han Guangwudi(東漢)
漢明帝 Han Mingdi(東漢)漢章帝 Han Zhangdi(東漢)漢和帝 Han Hedi(東漢)
漢殤帝 Han Shangdi(東漢)漢安帝 Han Andi(東漢)劉懿 Liu Yi(東漢)
漢順帝 Han Shundi(東漢)漢衝帝 Han Chongdi(東漢)漢質帝 Han Zhidi(東漢)
漢桓帝 Han Huandi(東漢)漢靈帝 Han Lingdi(東漢)漢少帝 Han Shaodi(東漢)
漢獻帝 Han Xiandi(東漢)王景 Wang Jing(東漢)班超 Ban Chao(東漢)
隗囂 Kui Ao(東漢)隗純 Kui Chun(東漢)支曜 Zhi Yao(東漢)
康孟詳 Kang Mengxiang(東漢)曇果 Tan Guo(東漢)支婁迦讖 Lokaksema(東漢)
許慎 Xu Shen(東漢)袁康 Yuan Kang(東漢)吳平 Wu Ping(東漢)
竜樹 Nāgārjuna(東漢)
漢光武帝
東漢  (前6年57年)
姓:
名:
字: 文叔
網筆號: 光武皇帝
廟號: 世祖
籍貫: 蔡陽
陵墓: 原陵
開端終結
在位25年57年
建武25年六月56年四月
建武中元56年四月57年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輓狂瀾於即倒,王尋等百萬之衆,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鐘,由此而敲響。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謚號光武,即光紹前業之意,廟號世祖。
  西漢皇族,漢高祖九世孫。秀九歲喪父,寄養叔父劉良傢。早年從事農業生産。新莽天鳳三年(16),到長安求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後因資用拮据,回到家乡。地皇三年(22),農民起義軍蜂起,與其長兄劉縯率領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棗陽)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軍編為六部,擊殺王莽南陽守將,又擊敗王莽大將嚴尤、陳茂,進軍圍宛,聲勢大振。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諸將擁立劉玄做漢帝,號更始帝。是年劉縯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劉秀大哥後,讓劉秀巡河北,想讓河北勢力殺了劉秀,可劉秀藉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在以後先後消滅了其它割據勢力,赤眉軍(建立建世政權),緑林軍(建立更始政權),銅馬軍,公孫述(稱帝)國號“成傢,大成,成,”,漁陽的彭寵(稱燕王),南郡的秦豐(稱楚黎王),梁地的劉永(稱帝),齊地的張步(齊王),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稱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西伯王,西州上將軍),安定的盧芳(西平王),王郎(稱帝),劉秀都與之有過較量。經過參照某事建議與自己的雄纔宏略等方針準備後,打敗高潮、重連、尤來、大槍、五幡……等起義軍,終成大業,建立了東漢帝國。
  
  劉秀年表
  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
  公元22年,劉秀和兄長劉縯在舂陵(棗陽)起兵,加入緑林軍作戰。
  
  公元23年,兄長劉縯被劉玄所殺。
  公元23年,緑林軍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王莽軍隊。劉秀因此戰名鶴起。
  公元24年,劉秀前往河北,得到當地豪強的支持,開始與緑林、赤眉分庭抗禮。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東漢紀元開始。
  公元27年,劉秀收編赤眉軍,之後花了10餘年的時間,統一了全國。
  公元57年,劉秀逝世,謚號光武帝,廟號世祖。
  
  【與兄起兵 合擊新莽】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為高祖九世玄孫。王莽天鳳年間(公元 14—19 年),劉秀到長安求學,受教於中大夫許子威,攻讀《尚書》。他衹求弄通大義,不拘字句。由於傢境並不寬裕,學費不足。劉秀還曾與同學合資買條驢,讓僕人趕驢拉腳掙錢。王莽地皇三年( 公元 23 年),南陽饑荒。
  劉傢的賓客徒附等有很多人投奔了王匡、王鳳的義軍。劉秀本無心參加起義{劉秀並非無心起義,而是韜光養晦,遇小挫而怯(劉縯遇害),臨大敵而勇(昆陽之役),是其證也。},便躲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去當了𠔌商。其兄劉糹寅先自起兵,自稱拄天都部。劉秀在新野遇到宛縣人( 今河南省南陽市)李通,並成為好友。編造一條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十月,和李通及其弟李軼等在宛起兵。這時劉秀 28 歲,開始了推翻新朝,重興漢室天下的戎馬生涯。
  劉糹寅、劉秀為了保護自傢利益,主動派人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進攻宛縣失利後。劉糹寅、劉秀便到下江兵營中,說服了下江兵首領王常,合兵攻擊莽軍,這年二月辛已(公元 23 年),三支義軍擁立劉玄為天子,以劉糹寅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派劉糹寅攻取婉城。三月劉秀隨諸將攻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 昆陽東)、郾縣( 今河南省郾城縣),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王莽感到威脅到了他的統治。便率莽軍將昆陽團團圍住,劉秀各處求援兵趕到,城內義軍勇氣倍增,裏應外合,大敗莽軍,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敲響了王莽新朝滅亡的喪鐘。
  在昆陽之戰和 5 天後的攻剋宛城中,劉糹寅和劉秀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在緑林軍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顯赫。劉糹寅沒當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劉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奪,於是就殺了劉糹寅待人。那時劉秀正在外地巡視,獲悉後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開對抗,心中十分不安,便立即趕回宛城,嚮劉玄請罪。取得了劉玄的信任,劉玄加封劉秀為武信侯,拜他做破虜大將軍。
  公元 23 年,義軍攻破長安,王莽敗亡。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拜劉秀為司錄校尉。劉秀持節出巡黃河以北,此時官拜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為了與在邯鄲稱帝的王郎爭奪河北,自行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依靠地方官僚集團,並利用和聯絡一部分農民軍,終於奪取邯鄲,消滅了王郎,在河北站穩了腳根,有了立足之地。劉玄看出劉秀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戰回洛陽。劉秀以黃河以北尚未平定為由,第一次公開違抗劉玄形成的命令。
  
  【統一天下 善政立業】
  此時的長安政壇十分混亂,赤眉軍各自為政。形勢對劉秀擴展勢力,擴大地盤很有利。劉秀先徵發銅馬,逼降銅馬、高湖等義軍,兵力由數千人發展到十餘萬人,人們便鼓動劉秀稱帝。建武元年(公
  [年輕時的劉秀]
  年輕時的劉秀
  元 25 年),六月己未日,劉秀稱帝,國號漢,幾乎同時,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戰,不久劉玄被絞死,更始王朝至此結束,而劉秀在赤眉與緑林餘部廝殺削弱時坐收漁利。
  劉秀登基伊始,就以與劉玄的強烈對比,出現在中原錯綜復雜的政治舞臺上。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劉秀即位不久,大軍直下,包圍洛陽。固守洛陽的朱鮪因參與謀劃殺害劉糹寅,在劉秀以黃河水起誓的保證不講仇的情況下,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土嚮劉秀投降。劉秀兵不血刃,占領洛陽城,拜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劉秀定都洛陽。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又在洛陽建起宗廟。在宗廟右邊建立稷壇。以表示自己建立政權,擁有國土。劉秀認為赤眉軍是心腹大患,先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逼迫劉盆子率百萬之衆請降。解决了臥榻之側的赤眉主力,又先後討伐劉永,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孫述,於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統一中國。
  1劉秀建立東漢後,在政治上改革官製,加強對官吏的監察,強化對軍隊的控製。在經濟上,實行度田,把公田藉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在思想上提倡經學,表彰名節。由於這一切措施,使當時社會安定,生産發展,東漢王朝得以興盛,史稱「光武中興」。在位三十三年卒。
  2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纔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製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剋敵製勝,還在於他註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采用政治攻勢,如宣佈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註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註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3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傢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晔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徵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緻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佈圖讖於天下,用儒傢思想和圖讖相結合的混合物加深對國傢人民的思想統治;光武有納諫之失,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着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傢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光武帝統一之戰
  東漢統一 戰爭
  東漢統一關東之戰
  東漢平隴西之戰
  東漢滅蜀之戰
  【集權於尚書臺】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臺。尚書臺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臺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决。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决,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臺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註意民生 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睏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佈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註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奬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産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註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製。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製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製,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製。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 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衹得不瞭瞭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傢強盛的物質基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於洛陽南宮,終年六十三歲,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葬於洛陽城北之原陵。光武死後,其子漢明帝劉莊將統一戰爭中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畫在雲臺閣,稱雲臺二十八將。並繼續維持父親在內政與制度上的施政方針,開創了東漢的“明章之治”。
  
  【簡化機構 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製,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 表彰氣節】
  出身皇族世傢的劉秀,從小接受儒學教育,在徵戰時就重視儒學。每到一處就徵集古代典籍,並且拜訪當地著名的儒學人物,請他們當官或者封賞他們。光武帝以儒學方略治理天下,每天處理完政務後,還和很多他們徹夜暢談儒學經典,秉燭誦讀,夜深不寐。有時還親自主持有關文學的辯論。自稱樂此不疲。
  建國後,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傢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傢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頒布詔書,明告天下,廣泛尋訪隱居的學者,提拔淵博的儒士,如逢萌,周黨,王霸,嚴光等,史稱”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岩中矣。”“舉逸民天下歸心“。後來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時涌現了許多如李膺、陳蕃、範滂這樣蹈仁踐義、視死如歸、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剛烈士大夫。東漢末年,對高士的欣慕往往勝過王公貴族,可以說與這種對氣節的倡導有關。
  
  【重情重義 寬容仁愛】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太學生出身。劉秀接着又問道:“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意思是說:大傢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們又是怎樣的境遇呢?)”。太傅鄧禹說:“我要是沒有遇到陛下,可能是一個五經博士了。”揚虛侯馬武見皇帝和首輔都這麽謙虛,就說:“馬武要是沒有遇到陛下,一定是去做縣裏抓捕強盜的捕頭了。”光武說:“你馬武自己不去做強盜就萬幸了,哪還指望着你去抓強盜?”君臣相對大笑。
  這是何等其樂融融的場面,試想怎樣的君主才能與自己的臣下有這份融洽?如果他不是個重情重義、寬容仁愛的人,他的屬下會在他面前流露出開懷的笑聲嗎?
  史籍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不妨隨手擷取幾則:
  劉秀手下的猛將賈復作戰勇猛,常置生死於度外,劉秀時刻關註賈復的生命安全。當聽說賈復傷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聽說賈復的夫人懷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的兒子就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將來我的女兒就嫁給他。” 由於劉秀有意不讓賈復出徵,使他具體戰功不多,每當諸將論功時,劉秀都要替賈復說上一句:“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劉秀早年有“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後來他就把執金吾一職許給了賈復,足見對他的賞識之心。為這樣的君主效力,誰又能不捨生忘死呢!
  馮異先前是王莽陣營中人,後又依附劉秀,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馮異曾連續數年鎮撫關中,威權日重,民間稱之為“關中王”,朝中亦有人非議。劉秀便將參毀的書信交給馮異本人,馮異看後驚恐異常,上表自辯,劉秀安慰他說:“沒什麽可以擔憂的!”後來馮異入朝覲見,劉秀嚮滿朝文武介紹:“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回憶起幾年前在河北逃難時,馮異為自己弄來豆粥與麥飯充饑,劉秀又感慨地說那是一份無法報答的厚意,這些話讓馮異心裏感到無比的溫暖。
  大將李忠從軍之後,不能照顧傢人,往往失散。劉秀對李忠說出了這樣的話來:“今吾兵已成矣,將軍可歸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傢屬者,賜錢千萬,來從我取。”
  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在鄔地(今河北束鹿縣東南)作戰,大敗敵軍後,投降他的人並不很安心。劉秀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他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降者感嘆道:“蕭王(劉秀當時被劉玄封為“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劉秀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規定民有被賣為奴婢而願意歸隨父母的聽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對於沒有釋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給予一定的人身保障,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灸傷奴婢者要依法治罪。
  從這些事例中,讓我們看出劉秀內心的善良與仁義的本色。
  這就是劉秀,一個靠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聚集起天下的力量;中興漢室的一代名君,連同自己與整個大漢王朝一起載入史册。
  
  【勇猛大丈夫 多謀軍事傢】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衝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傢。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註重采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能夠說明劉秀的軍事才能的例證很多,這裏無須細述。但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了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知人善任 凝聚力量】
  劉秀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企圖下見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
  耿在雲臺二十八將之中年紀最小,劉秀到河北的時候他纔二十出頭,但耿作戰勇猛,兵法嫻熟。耿曾在河北時救過劉秀的命,劉秀常常把他比作韓信,頗為欣賞。曾經親昵地說他:“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後,耿獻平齊之策,劉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結果真就大功告成。
  劉秀高興之餘,饒有興致地又拿耿與當年的韓信做了一番比較,結論是耿的能力更強,同時又回顧了當初耿獻策時的情景:“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遂得出了流傳後世的定論:“有志者事竟成也!”這對耿來說,是何等欣慰的評價啊!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靠。劉秀豪情蓋天地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此後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劉秀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時刻,隨王霸的一道投奔劉秀的人紛紛溜走。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時,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傢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産,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衹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鐵面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劉秀本來很生氣,但是覺得這麽做是對的,並且藉此警告諸位臣屬:“當備祭遵!吾捨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 (你們防備點祭遵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殺,更別說給你們面子了)!祭遵去世後,劉秀常常懷念他,並不時感嘆“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徵虜者乎!”
  有這樣的領袖,才能有這樣的幹將,有這樣的幹將,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
  
  【以柔為主 剛柔相濟】
  劉秀坐穩江山後,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衣錦還鄉。在大宴鄉親時,當年宗族本傢的大嬸大娘們藉着幾分酒力,上前巴結道:“是因為你小時候,行事穩重謹慎,性格柔和,纔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啊!”劉秀聞之,大笑着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劉秀的“柔”中藴涵着“剛”的一面。“剛”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籠其心,盡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即使在力量占絶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馮異出徵關中,劉秀戒之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銅馬三十萬衆;取洛陽,降納殺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劉秀的影響下,其部將也多能以此法取勝。
  劉秀的“柔術”還體現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劉秀對待匈奴采取守勢,把邊郡的居民遷入內地,這是他厭武、愛惜民力的表現。他教誨臣下說:“《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剋剛,弱能製勝。”對敵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並且希望能和親,劉秀答應了和親的請求。後來北匈奴出現災害,勇將臧宮表示願意率領五千騎兵掃蕩大漠,劉秀亦對此一笑了之。
  當長兄死在劉玄的刀下時,善於韜光養晦的劉秀,靠“柔術”得以求全,但當時的屈從,絶不意味着剛性全無。在局面安穩之後,劉秀遠走河北也同樣是對“柔”的領悟;勢力壯大起來後,劉秀“柔”中的剛性纔得以顯露了出來。如果沒有先前的“柔”,劉秀恐怕早就成了劉玄刀下的冤魂,至於後來的“光武中興”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劉秀眼裏,屈而不折的“柔” 有時會勝於折而不屈的“剛”。
  
  【勤勉不息 名留青史】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清晨即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太子曾勸說道:“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吾自樂此不疲!”
  《後漢書》作者范晔評說道:“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
  經歷了無數次身陷絶地、命懸毫發,經歷了無數次南徵北戰、東擋西殺,經歷了無數次刀光劍影、明爭暗鬥,經歷了無數次消魂奪魄、睏頓憂愁,他把一段光鮮的風景呈現在後人眼裏,帶着人們的景仰和或許衹有他自己纔知道的遺憾與滿足,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人生歷程,消失在悠遠的天際,這一年是公元57年。
  
  【封禪泰山 詔令薄葬】
  光武帝不喜浮華,克勤克儉,登基多年,身為一朝天子依然嚴格身穿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多次下詔提倡薄葬。群臣屢次提出封禪泰山,他都認為是勞民傷財之舉,不予答應。可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初,卻因圖箴而主動提出封禪泰山。二月,率領諸王,百官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四月,大赦天下並將建武三十二年改為建武中元元年,一紀念泰山之行。次年二月,病逝於洛陽南宮前殿。時年63歲。葬於原陵,廟號世祖。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據,平定天下,勵精圖治,重建劉氏王朝,恢復國民生計,使百姓重新安居樂業,史稱建武之治。也為後世的明章之治打下結實的基礎。
  
  【探訪劉秀墓】
  
  ●“禦林軍”守衛的皇陵
  
   7月4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的一片古園——“漢光武帝劉秀原陵”。
  來之前,聽當地人把劉秀的陵園叫做“劉秀墳兒 ”,心裏有點奇怪,這樣稱呼皇帝的墓,太平民化了吧?從孟津縣城乘車,來到邙嶺北面、黃河岸邊的這片陵園,心裏更為劉秀感到委屈:把這地方叫“墳兒”,可真有點辱沒了皇傢陵墓的氣魄,古樸雄偉的闕門裏,長而寬闊的神道兩旁立着威武的石獸,怎麽看也不能稱之為“墳兒”。再仔細一琢磨,也想明白了,近2000年前的皇帝,人們已經沒有了敬畏感,或者是關於劉秀的民間傳說太多,老百姓說起他有親切感,纔給他的陵園一個平民化的稱呼吧。
  走過神道,來到墓園大門,記者被門前兩棵兩人合抱的巨柏吸引了,那柏樹粗壯挺拔,散發着滄桑的感覺。我張開雙臂丈量,撫摩着粗糙的樹幹,半天不想離開。在門口迎候的講解員邢亞紅笑了:“這是隋唐時種植的柏樹,我們叫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是把門的也是迎客的。在我們這兒這樣的樹不稀奇,你進了門,滿園都是呢!”
  果然,一進大門,合抱粗的古柏蒼翠蓊鬱,密密麻麻,錯落有緻。園子裏古徑幽僻,緑陰掩映,滿地稚嫩的野花青草,把古柏襯托得更加粗獷和滄桑。
  高大的樹冠漏下來的陽光,斑斑點點灑在小徑上。隨着邢亞紅,我們沿着小徑在林間穿行,時而有鬆鼠在樹縫中探頭探腦,“撲棱棱”的聲響引得人不時擡頭:一隻啄木鳥翩翩飛起,黃白條紋相間的翅羽瞬間消失在林間。
  陣陣的風,把連翹的幽香送到我們的鼻尖,遠遠近近的鳥鳴襯托出難得的幽靜。行走在古樹、秀草、幽花搭造起的空間裏,記者感受到了十足的古風古韻。
  河洛地區是中國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個陵園的周圍都是耕耘了數千年的莊稼地,很少有像樣的大樹林。而陵園內竟然生存着這樣的千年古柏林,真是難得。邢亞紅說,陵園占地百餘畝,原有3000多株隋唐古柏,都是當時的地方官員前來拜謁時種植的。因病蟲害、雷擊等各種自然災害,現存1400多株。邢亞紅自豪地說,一園中有上千株古柏的,全國獨此一傢。這些柏樹品種很特別,每當雨後,會散發香氣。有人清理死去的柏樹,鋸開了,發現裏面色澤金黃如杏,香味濃郁,木質堅韌,所以稱之為杏柏。
  記者看到,不少古柏傾斜着,有的樹不得不用樁子支撐,林子顯得有點兒凌亂,像風災中倒伏的莊稼。問起原因,邢亞紅講得很有人情味:“你仔細看,這些柏樹都是嚮南傾斜的,傳說這些樹是劉秀的‘禦林軍’,劉秀是南陽人,他的禦林軍也多是南陽人,思鄉心切,所以嚮南傾斜。”
  由於是守衛劉秀的“禦林軍”,這些柏樹到底有多少?那就是軍事秘密了,不能隨便讓人知道。過去劉秀墳兒有多少柏樹沒人知道,國民黨將領湯恩伯來參拜劉秀,不相信這個說法,讓部下點數,可怎麽也點不清楚,傻湯恩伯較了真,調來數千士兵,一人抱住一棵柏樹,然後集合了報數,平時報數很“專業”的士兵,卻一會兒就糊塗了,怎麽也報不清楚。這時候狂風大作,柏林森然,濤聲如怒,湯恩伯心裏害怕,衹好作罷。
  講完故事,邢亞紅吐露了實情:實際上是因為劉秀墳兒地處黃河灘,土質鬆軟,上千年的北風,吹斜了這些柏樹。而柏樹的數量也不是真的數不清楚,為了做好保護工作,他們就查清了,這裏共有古柏1458株。
  看來劉秀不愧是民間傳說最多的皇帝,在他的陵園,沒有傳說纔是怪事呢
  這些隋唐古柏,吸取上千年的天地日月精華,說句不敬的話,這些樹都快“成精”了。上千年的生長過程,柏樹樹形千姿百態,有的樹幹如附有盤竜,有的樹杈酷似驚鹿回頭,有的好像面對墓塚用雙手扒開胸膛,因此叫“赤膽忠心、肝膽相照柏”。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苦戀柏”。“苦戀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觀,一株古柏的樹幹中,長出了一棵苦楝樹,有好事者就此“創作”了“苦戀柏”故事:劉秀和他的皇后陰麗華苦苦相戀,最終長相廝守。陰麗華是南陽新野人,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年輕的劉秀對她一見鐘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劉秀果然贏得美人芳心,但由於戰爭,兩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劉秀當了皇帝、定都洛陽後,派人把陰麗華接來,長相廝守,共度終生,死後合葬在這裏。
  其實,苦楝樹寄生在這棵空心的千年柏樹裏,纔不過15年時間,因此,是“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絶戀”。“苦戀柏”四周圍起了欄桿,不少戀人在上面挂起了連心鎖。“不管怎麽說,柏樹是針葉,苦楝樹是闊葉,樹種不同,苦楝能寄生在柏樹中,在植物學上也是奇觀。”邢亞紅說。
  陵園的中間是高20米、周長500米的墓塚。塚前樹清乾隆十五年巨碑一通,上書“漢世祖中興光武皇帝陵”。我們拾級而上,塚上同樣是古柏密佈,臺階上滿是青苔,衹能壓着腳走路,不小心就要滑倒。邢亞紅說,古代帝王墓幾乎全被盜過,但劉秀墓是個例外,從來沒被盜過,這倒不全因為劉秀人緣好,主要是劉秀平生節儉,去世前交代不隨葬任何金銀玉器,全用瓦器,所以盜墓賊沒興趣。另外,劉秀墓位於黃河灘,地下幾米就是水,也沒法盜挖。(圖8)當初的劉秀墓就是平地起了一個土堆,後來人們纔陸續建起了神道、祠堂,劉秀墓纔有了皇陵的氣派。這些古柏是隋唐時的人們出於對劉秀的景仰種植的。
  漢代所種的柏樹,如今衹有一棵,在陵墓西邊的劉秀祠內。記者看到,這株漢柏三四人合抱粗細,從樹根處一洞口望進去,漢柏的樹心已經全部空了。樹幹上,脫落了枝杈自然形成一幅人臉的圖案,極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因此被稱為“奶奶柏”。這棵樹被當地人當成神樹,以前不少農民在樹前燒香許願,據說很是靈驗。10多年前,幾個孩子挑香火玩兒,不小心把“奶奶柏”裏面燃着了,幾天後人們纔發現。現在還留着火燒過的痕跡,但令人驚奇的是,這棵漢柏嚮着陵墓的一枝還活着,枝葉稀疏,一如老人的白發。
  這株柏樹,大概是劉秀和陰麗華下葬於此的為惟一見證了。關於劉秀與陰麗華合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兩個人都下葬在這個墓塚,另一種說法是,遵循西漢帝後合葬慣例,這對恩愛情侶“同塋不同穴”,劉秀墓塚東500多米的地方,有一方墳塚,老百姓叫它“ 娘娘塚”,相傳是皇后陰麗華的墓。據說陰皇后陵園中也有高大的寢殿、便殿,可惜如今已蕩然無存了。孟津縣原文化局局長、76歲的王俊生告訴記者,他曾經看到過打開的“娘娘塚”。國民黨扒開花園口那年,王俊生12歲,由於花園口决口,黃河水流速加快,衝刷堤岸,“娘娘塚”附近地面下沉,塚塌了一角,當時王俊生傢就在鐵謝村,小孩子腿快,都跑去看。王俊生說,當時他看到墓塚裏有磚圈着,棺材用鐵鏈子吊在幾根柱子上,棺材很大。後來,鐵謝村一個姓王的大紳士趕到,讓人們用磚頭堵上,用土又把墓封嚴實了。
  說起劉秀墓,當地人認為有兩個獨一無二:一是千株古柏聚於一園,有了這支“禦林軍”的護衛,劉秀墓環境清靜幽雅,他一生悲歡沉浮、大起大落、風雲激蕩,去世後靈魂能安息在這樣的地方,與古柏、秀草、幽花、鳥鳴相伴,也算“得其所哉”。
  還有就是陵址獨特。中國古代皇帝選陵,一般是靠山面河,象徵帝王襟懷博大,駕馭萬物之志,同時也可免遭水淹,這叫“枕山蹬河”,洛陽那麽多的古墓,都是在邙山上,面對着伊水、洛水。而劉秀的陵園卻在黃河岸邊,面對着邙山,是“枕河蹬山”,這在古代帝王陵墓中絶無僅有。劉秀為什麽把墓選在這樣的險地?近2000年來,人們無法理解,做出了各種猜測。但劉秀一生喜歡險中求勝,昆陽之戰,他以不足兩萬人,打敗王莽42萬大軍,憑藉的就是出奇製勝。看看這千株古柏,就知道選擇這樣一個幽僻的地方,是他一生最後一個正確决定。
  孟津分九麯黃河為中下遊,黃河在其上穿山越嶺,奔騰咆哮;而在其下河面寬闊,聲息流緩,靜走大海。不在北邙山上望洛陽的興衰,而是隔一道邙嶺,多一分超脫,少幾許牽挂,在這黃河岸邊聽濤聲,觀雲飛,同樣是氣度不凡。
  
  ●從糧農到帝王
  
   劉秀祠位於墓園的西側,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三進院落構成,建築古樸而粗獷。記者隨講解員邢亞紅走入光武殿,看着關於劉秀的壁畫,講解着種種往事,邢亞紅對劉秀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她認為越瞭解劉秀,就越尊敬他:“他比劉邦有本事,他自己就是韓信,自己就是張良,自己就是蕭何!”
  在劉秀陵園門內,有一尊大石獸,身體麯張度極大,身形矯健,極富動感,陽剛之氣十足,與神道旁現代雕刻的石獸大為不同。邢亞紅說,10多年前,村民在劉秀墓南100多米處挖渠時,挖出了一個石闢邪,據考證是漢代劉秀陵園前的,全國存留的漢代石刻塑像大概衹有三五件,像這樣完整的大型石刻,是國寶級文物。不過這個石闢邪是仿製的,現在真品存放在洛陽博物館,真品比這個漂亮多了。漢代的藝術品很難見到了,但就這麽個仿製品,已經讓人對漢風漢韻神往了。
  石闢邪由九種動物的部分組成:竜頭、鹿耳、蛇芯、馬肚、麒麟翼、牛鬃、蛟竜尾,前邁的一隻是虎爪,其餘三衹是獅爪。石闢邪的任務,是引領着皇帝的靈魂,走過神道,升入仙界。
  儘管劉秀墓園漢代的遺物幾乎沒有了,但這個陵園依然這麽景色優美,這裏的一草一木,是漢朝遠逝在歷史深處後,人們站在劉秀人生的終點,對他的回望和肯定。
  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濟陽(今河南蘭考)。他是西漢皇室後裔,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史書上說,漢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願去,把她的宮女唐兒送去蒙事兒,景帝喝醉了酒,迷迷糊糊“幸之”,於是就有了劉秀這支後裔。劉秀的先世,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父親這一輩,衹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他一傢人回到故鄉南陽,成了普通的平民。
  這個時期,西漢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公元9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權有術,治國無方,他“增重賦斂,刻剝百姓”,法令嚴苛殘酷,並且朝令夕改,法無常製。王莽曾在7年內,四次改換貨幣,“每一易錢,民用破産”,老百姓手裏的錢一夜之間成了廢銅爛鐵。所有這些導致社會更加混亂,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7年,緑林、赤眉先後起義,天下越來越動蕩不安。
  劉秀的哥哥劉縯勇武剛毅,希望在亂世有所作為,他喜歡結交四方俠士,不願種田。而劉秀當時是個沒多少想法的人,從小喜歡種田、讀書,常有多餘的糧食到宛城(今南陽)去賣。漢高祖劉邦就不願意種田,被他父親太公稱作“無賴”,而劉邦的哥哥劉仲卻很善於經營。劉邦在做了皇帝以後,曾經反問父親太公說:“現在我的産業,與哥哥比誰多?”這時劉縯就笑話劉秀,把自己比作劉邦,把劉秀比作劉仲。在哥哥的激勵下,劉秀纔“憤而有志於天下”。但誰料劉縯後來因為功高被猜忌他的更始帝劉玄殺死了,這一回是喜歡種地的劉秀做了皇帝,這是後話。
  公元22年,一場大災荒嚮南陽郡襲來,合郡地方,樹皮草根,剝食殆盡;餓殍遍野,入夜磷火飄忽,一片凄涼恐怖的景象,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28歲的劉秀和劉縯一起,藉機利用宗族勢力起兵,並與進入南陽的緑林軍聯合起來。
  開始劉秀在部隊中並不重要,他的軍事才能在著名的昆陽大戰中顯露出來,在最危急的關頭,劉秀經受了考驗,指揮部隊上演大逆轉,以少勝多,敲響了王莽新朝的喪鐘,也拉開了自己走嚮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緑林軍已發展至10萬人,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義軍派主力圍攻宛城,同時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軍2萬人北上,連剋昆陽(今葉縣)、定陵(今郾城西)、郾縣(今郾城南),繳獲大量物資,供應圍宛大軍。
  王莽感到長安受到極大威脅,急派王邑、王尋調集各州郡精兵42萬人,號稱百萬,直撲昆陽,守城緑林軍僅八九千人,看着王莽的軍隊鋪天蓋地而來,多數將領主張撤離。但此時避開敵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隊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兩面受敵,必然大敗。在改寫歷史的關鍵時刻,劉秀以冷靜的分析和遠見卓識,說服衆將堅守待援,自率13騎趁夜出城,前往郾縣、定陵調集援兵。王邑、王尋依仗人多勢衆,不聽撤圍攻宛和網開一面、讓守軍逃離的建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後舞,豈不快耶!”他們發動強攻,以衝車撞城,挖地道攻城,架雲梯爬城,但昆陽城小而堅固,絶不是省油的燈,何況睏獸猶鬥,守城的被逼上絶路,死命抵抗,王邑、王尋幹着急沒辦法。
  六月初一,劉秀率領近萬人救援昆陽,先頭部隊1000多人距王莽軍四五裏列陣。王尋派兵數千迎戰。劉秀親自揮刀殺嚮敵陣,諸將說:“劉將軍見小敵怯,見大敵怎麽這樣毫無畏懼?!”因此人人奮力拼殺,殲敵千餘,擊退王莽軍。
  劉秀假傳宛城已剋戰報,射入城中及王莽軍營,一面鼓舞城內部隊堅守,一面動搖王莽軍心。接着,劉秀率3000敢死隊秘渡昆水(今葉縣輝河),迂回至王莽軍側後,衝擊王尋、王邑大營。王邑、王尋認為義軍不堪一擊,下令各營不得擅自行動,自率萬人迎戰。兩軍激戰,劉秀率精兵勇猛衝殺,王邑、王尋軍陣勢大亂。各州郡兵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潰敗,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擊,王莽軍紛紛奪路逃命。這時,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漲,王莽軍涉水溺死者上萬。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往洛陽。如此這般,創造了2萬打敗42萬的奇跡。
  昆陽之戰,是决定性一戰,它逆轉了形勢,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但最大的功臣劉秀並沒有得到升遷,反而陷入極大的危險中。
  威望日增的劉縯受到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劉玄殺害。正領兵在外的劉秀自知勢孤,強忍悲痛,主動回到宛城謝罪,忍辱負重,不為哥哥舉辦葬禮,反而與相戀多年的愛人陰麗華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洞房花燭夜之後,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時行樂的模樣。劉玄對他放了心,認為劉秀不過是紈絝子弟一個,因此他得以躲過殺身之禍。
  
  ●死在“工作崗位”
  
   炎炎夏日肆意地烘烤着大地,記者乘車從劉秀墓往東南而行,翻過邙山,大約走了十幾公裏,一堵殘存的古城墻進入了視野。長約百米的城墻橫亙在茂盛的玉米地裏,頂上長滿了雜草,裸露的斷面千瘡百孔,我穿過玉米地走過去,生機勃勃的青紗帳下,原本紮腳的麥茬灰黃殘破,腳踩上去很鬆軟了。
  孟津縣文化旅遊局的王延輝告訴記者,這是漢魏洛陽城的遺址。眼前的一切很難讓人相信,這裏就是當年東漢王朝的國都!在劉秀的年代,這玉米地裏是輝煌雄偉的宮殿,是熱鬧繁華的街市,冠蓋如雲,人流如織。站在古城墻上遠望,這大片的玉米地,1900多年前,有規模龐大、學生多達3萬人的太學,有張衡創製地動儀、渾天儀的靈臺,王充在這裏寫作了偉大的《論衡》,蔡倫在這裏造出了人類第一批紙。
  當時的洛陽不僅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都市,而且是一個國際絲綢貿易中心,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有數以萬計的外國人在這裏生活:“蔥嶺以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鬍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余家。”
  劉秀開創的東漢時期,無疑是洛陽最輝煌的歲月,而眼前的玉米地,讓人無限感傷。而日後洛陽的這些繁榮與衰落,是昆陽大戰後睏在南陽的劉秀所想像不到的。為全身避禍的劉秀,白天強顔歡笑,晚上淚濕枕席,有人說劉秀是中國古代最懂得“忍術”的皇帝,在大哥劉縯被謀殺後的日子裏,劉秀苦苦地忍耐,等待着屬於自己的歷史機遇。
  
   王莽政權被推翻後,天下形勢仍紛亂不堪,劉秀爭取到了獨立發展的機會:劉玄命劉秀以大司馬身份,“持節北度河,鎮慰州郡”。當時河北形勢紛繁復雜,各種武裝林立,劉秀依照馮異“理冤結,布惠澤”和鄧禹“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的建議,“所過郡縣,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吏民喜悅,爭持牛酒迎勞”,爭得了各階層民衆以及一些地方實力派的支持,逐漸形成了建立政權的基礎力量。先拿下河北做立身之本,逐步奪取天下,是劉秀的如意算盤。
  但劉秀剛剛在河北找到點感覺,王郎在邯鄲稱帝,勢力盛極一時,兵微將寡、羽毛未豐的劉秀被逼得四處奔逃,“趣駕南轅,晨夜不敢入城邑,捨食道傍”,處境艱危,幾度陷於絶地。但劉秀再次經受住了考驗,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們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衆多英雄紛紛投奔,如今在劉秀祠二十八宿館內供奉的雲臺大將,這個時候大都歸附了劉秀,這些人個個能徵慣戰,智勇雙全,帶領自己的部隊效忠劉秀,劉秀纔在河北站穩了,組織力量一舉消滅王郎勢力,掃除占領河北的最大障礙。
  公元25年6月,在衆將的極力擁戴勸進下,劉秀即皇帝位於鄗城,年號建武,正式建立了東漢王朝,這一年,他年僅31歲。此後劉秀隨即派大司馬吳漢統軍十餘萬,渡河圍攻洛陽,並親至河陽坐鎮指揮。他采取政治誘降策略,終使洛陽30萬人不戰而降。進入洛陽城的劉秀宣佈定都於此,此後數百年,洛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不久,定都長安的更始帝政權被赤眉軍打敗,忌賢妒能的劉玄死於軍中。劉秀先後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馮異誘敵於崤底,取得大捷,迫降赤眉8萬餘人。赤眉餘部十多萬人倉惶東走宜陽。劉秀早已斷定“赤眉無𠔌,自當東來”,此時已親臨宜陽,率諸軍嚴陣以待。赤眉軍正好落入圈套,十多萬人全部投降。至此,劉秀取得了關中地區,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
  歷經艱難後的劉秀,開始“順風順水”地進行他的統一大業。根據當時各地割據勢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強弱,劉秀製定了由近及遠、先東後西、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他聯隴製蜀,使漢軍得以偏師扼守關中,主力則用於對付東方。自公元26年到30年,劉秀平定了東方,移軍西徵,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平定隴西。然後命吳漢、岑彭、來歙、蓋延等分道伐蜀。他坐鎮長安,親自指導戰爭進程。在漢軍強大的攻勢下,蜀軍全綫崩潰。公元36年11月,吳漢擊殺公孫述於成都,蜀地平定。至此掃平各地的割據勢力,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統一。
  劉秀要統率駕馭很多不容易領導的人物,他極強的領導能力不容否定。同時他對大小事宜,都親身督察經營,毫不鬆懈。他經常在局勢艱危的時候,冒生命危險親臨前綫。有人說他平生“見小敵怯,見大敵勇”。我們也可以想像大敵已在他預料之中,若不規避,一定是準備好一决雌雄,所以能臨危不懼。反而是小敵會出其不意地出現,需要警惕,否則處置不當,“陰溝翻船”,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毛澤東稱贊劉秀是“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與他的祖宗劉邦不同的是,劉秀沒有殺戮功臣,而對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給他們豐厚的待遇。但為了避免功臣權力過大帶來問題,他“退功臣,進文臣”,把治理國傢的事交給了文臣。
  經過多年的戰亂,國傢殘破,人民貧窮,有資料顯示,西漢人口最多時達5900萬,東漢建立時,人口衹剩下2100多萬。劉秀完成了統一大業後,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國方針,致力於發展社會經濟,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東漢一度興盛。史傢譽之為“光武中興”。
  為了恢復國力,劉秀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實行漢文帝時期的“三十稅一”。同時,他大量裁減官員,“十留其一”,合併400多個縣。並大量釋放奴婢,解放生産力,經濟很快得到復蘇,中國重新走嚮穩定和繁榮。
  在位32年,劉秀生活簡樸、終日操勞,公元57年,63歲的劉秀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死在“工作崗位”——洛陽南宮批閱文書的竜案上。
  古柏森森的劉秀墓園,是他的終點,同時也是東漢王朝和此後數百年洛陽發展輝煌的起點。
  【雲臺二十八將】
   太傅高密侯 鄧禹 大司馬廣平侯 吳漢
  左將軍膠東侯 賈復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 耿弇
  執金吾雍奴侯 寇恂 徵南大將軍舞陽侯 岑彭
  徵西大將軍夏陽侯 馮異 建義大將軍鬲侯 朱祜
  徵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 驃騎大將軍櫟陽侯 景丹
  虎牙大將軍安平侯 蓋延 衛尉安成侯 銚期
  東郡太守東光侯 耿純 捕虜將軍揚虛侯 馬武
  中山太守全椒侯 馬成 河南尹阜成侯 王梁
  琅邪太守祝阿侯 陳俊 驃騎大將軍參蘧侯 杜茂
  積弩將軍昆陽侯 傅俊 左曹合肥侯 堅鐔
  上𠔌太守淮陽侯 王霸 信都太守阿陵侯 任光
  豫章太守中水侯 李忠 右將軍槐裏侯 萬修
  太常靈壽侯 邳彤 驍騎將軍昌成侯 劉植
  城門校尉朗陵侯 臧宮 驃騎將軍慎侯 劉隆
  
  【後人評價】
  范晔
  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瀋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啓,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係隆我漢。
  ——《後漢書·光武帝紀》
  王夫之
  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毛澤東
  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
  
  【劉秀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也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天地之性人為貴。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疾風知勁草。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傢族成員】
  
  祖先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
  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鬱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頓令劉欽和劉良。
  劉欽,娶樊重女樊嫻都,生劉縯、劉仲、劉秀。
  
  兄弟
  
  長兄 齊武王劉縯
  次兄 劉仲
  
  姐妹
  
  長姐 湖陽公主劉黃
  二姐 新野公主劉元
  妹 寧平公主劉伯姬
  
  後妃
  
  光武皇后 郭聖通
  光烈皇后 陰麗華
  許美人
  
  子嗣
  
  
  十一子
  東海恭王劉疆,母郭皇后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阜陵質王劉延,母郭皇后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楚王劉英,母許美人
  漢明帝劉莊,母光烈皇后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琅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女兒
  
  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適陵鄉侯太僕梁鬆。梁鬆坐誹謗誅。
  劉中禮,母不詳,十五年封涅陽公主,適顯親侯大鴻臚竇固,肅宗尊為長公主。
  劉紅夫,母不詳,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韓光坐與淮陽王延謀反誅。
  劉禮劉,母不詳,十七年封淯陽公主,適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郭璜坐與竇憲謀反誅。
  劉綬, 母不詳,二十一年封酈邑公主,適新陽侯世子陰豐。陰豐害主,誅死。
  
  【古人稱贊光武的詩文】 
  
  謁漢世祖廟 劉希夷(唐)
  
   
  舂陵氣初發,漸臺首未傳。
  列營百萬衆,持國十八年。
  運開朱旗後,道合赤符先。
  
  宛城劍鳴匣,昆陽鏑應弦。
  獷獸血塗地,巨人聲沸天。
  長驅過北趙,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門外,王郎死道邊。
  升壇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躍,劍佩幾聯翩。
  至德刑四海,神儀翳九泉。
  宗子行舊邑,恭聞清廟篇。
  君容穆而聖,臣像儼猶賢。
  攢木承危柱,疏蘿挂朽椽。
  祠庭巢鳥啄,祭器網蟲緣。
  懷古江山在,惟新歷數遷。
  空餘今夜月,長似舊時懸。
  
  元好問:光武臺
  
  東南地上遊,荊楚兵四衝。
  遊子十月來,登高送長鴻。
  當年赤帝孫,提劍起嵩蓬。
  一顧滍水斷,再顧新都空。
  雷霆萬萬古,青天看飛竜。
  巋然此遺臺,落日荒煙重。
  誰見經綸初,指揮走群雄。
  白水日夜東,石麟幾秋風。
  空餘廣武嘆,無復雲臺功。
  
  王磐 昆陽懷古
  
  行役宛葉間,路入昆陽城。
  滍水抱城左,蕩漾東南溟。
  川源入四顧,盤互多岡陵。
  城頽削懸崖,草深惡鴟鳴。
  嗟爾一抔土,當此百萬兵。
  莽圖十九年,聚此天為坑。
  
  王者況不死,千騎驚竜騰。
  漢業兆豐沛,赤符此中興。
  創復兩不易,山川賁雄名。
  東南遙相望,盤盤兩神京。
  千年事雲散,草木含威靈。
  野人無所知,城邊事春耕。
  扶犁上廢壘,隴畝縱復橫。
  衹應懷古士,千古愴餘情。
  
  王泰來:光武廟記
  
  帝王肇興盛德者,必百世祀,窮天地亙古今者不可易之,理也。在漢中葉,新室竊柄,呼號者連響,攖城者相望。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戡定禍亂,削平天下,海內蒙恩,德至渥也。是以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欣不自勝,故老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其拯民水火之功為何如哉?輿情推戴,雖百世可也,況所謂之故鄉者乎?原其所自,實由舂陵節侯買厭地蒸濕,乞移內郡,由是作邑乎棗陽之白水,地靈人傑,篤生賢哲,果有以驗蘇伯阿望氣之識。及帝握赤符乘六竜十有七年,乃過故裏,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大會宗戚,改縣為章陵焉。帝心之眷乎茲土者審矣,民之報效者,禮固宜然。古城距白水十裏餘,故宅有廟,後廢。有元混一區宇,詔天下名山大川,聖帝明王,特舉祀典。於是裏之耆宿慨焉,鼎新祀事,遂以至正三年三月三日徵土工木工石工,修器備用,來會祠下,斬枝幹,礱柱礎,陶瓦甓,築垣墉,恢復舊製。剋獲就緒,以祠禱祭祀,如響斯答是能,易歉為穰,易冷為和,沾被惠澤者,乃復鑱石為爐,輦來於庭,以永供養,民心之眷眷於帝亦云至矣。民之仰帝也如是,帝之念民也如彼,交契於冥冥之中,祠之所以作也。餘嘉其居帝裏而能篤崇報之意,以示不朽,爰述其大概,俾歲時以便觀覽焉。
東漢漢光武帝
(25年57年)
後一君主 >>: 顯宗 孝明皇帝 漢明帝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