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姚園 Yuan Yao雷蒙德·卡佛 Raymond Carver
露易絲·博根 Louise Bogan艾倫·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陳納德 Claire Lee Chennault
美國 二戰中的美國  (1893年九月6日1958年七月27日)
籍貫: 美國得剋薩斯州康麥斯

Claire Lee Chennault
剋萊爾·李·陳納德(英語:Claire Lee Chennault,或通常直接稱呼為陳納德,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飛行員。陳納德有法國裔和匈牙利裔家庭背景,陳氏是二次大戰時在中國作戰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的指揮官,有“飛虎將軍”之稱。陳納德將軍的夫人是華裔美國政治傢陳香梅女士。
 

剋萊爾·李·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893—1958),美國人。空軍中將,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隊長。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指揮官。1937年至1945年期間與中國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入侵。
原名剋萊爾·李·謝諾爾特(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出生在美國得剋薩斯州康麥斯的一個小農場主家庭。中學畢業後入剋裏佛航空學校攻讀,並取得優異成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陳納德進入印第安納州.本傑明.哈裏遜堡的軍官學校受訓。3個月後,成為預備役中尉轉入陸軍通信兵航空處。
1918年秋,陳納德到長島米契爾機場擔任第46戰鬥機隊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餘學習飛行,剋服了許多睏難和阻力,終於掌握了飛行技術,並且在1920年得到飛行員職位,從而轉入正式飛行,與藍天結下了不解之緣。1923年,陳納德調到夏威夷珍珠港擔任第19驅逐機中隊中隊長。1930年,陳納德被保送到弗吉尼亞州蘭黎空軍戰術學校學習。畢業後在亞拉巴馬州馬剋斯韋爾基地的航空兵戰術學校任戰鬥機的戰術教官。
30年代,世界空軍界流行意大利軍事理論傢杜黑的“轟炸至上”的空戰理論,戰鬥機受到漠視。陳納德對這一套理論持懷疑態度。他堅信,現代空戰是不能沒有戰鬥機的,在未來的戰爭中,戰鬥機將像轟炸機一樣扮演着重要角色。1935年,他編著出版了《防禦性追擊的作用》一書,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用兩三架戰鬥機編組試驗——得出一個令當時美國空軍認為是無稽之談的理論:“在其他因素都毫無二緻的情況下,交戰雙方的火力差不是火力單位數的差別,而是火力單位數差別的平方,就是說,一個由兩架戰鬥機編隊的機組攻打一個目標,這不僅是二對一的優勢而是四對一的優勢。”“兩機小組是最容易運動的並最能集中火力攻擊轟炸機或敵人的戰鬥機,同時又最能保護每一個進行攻擊的駕駛員。”陳納德的老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著名飛行員,教授的是老一套的理論,陳納德不贊成,寫了一篇長達8頁紙的批駁文章,由此他成了空軍高級將領們的眼中釘,此書出版後,其戰術理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有着一定的影響,但卻未引起軍界上層的註意。
陳納德技術精湛,但徵途坎坷。他的戰友都榮膺校官,可他已46歲肩上還扛着尉官的牌牌。這對於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來講,他的情緒可想而知。當時他的身體也不好。於是他的上司順水推舟,於1937年4月以上尉軍銜讓他退役。正在這時,宋美齡讓航空委員會為自己物色一名外國顧問,要求顧問必須是個百分之百的行傢,最好是美國人,在中國任教的兩個美國教官一致推薦——一位美國空軍退役上尉陳納德,他的好友霍勃魯剋從中國來信,問他是否願意來華任職。他答應了。4月初,他從舊金山啓程來中國。
1937年5月29日,陳納德踏上了中國的土地。6月3日,蔣介石、宋美齡接見了他。宋美齡曾在美國喬治亞州讀書。陳納德與她一見如故。此時,宋美齡任航空委員會的秘書長,實際上領導着中國空軍。宋要他擔任她的專業顧問,並給他兩架T-13式教練機,以便他於視察中國空軍的現狀。通過考察,陳納德發現當時中國國內的空軍狀況十分復雜,不同的地區各有獨自的航校,而且不同的航校訓練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陳納德拍電報告訴宋美齡,名義上中國當時大約有1400名飛行員,但多數是初級航空人員,真正合格的衹有當時中央航校培養的500人,加上別的航校培養出來的航空人員不過600人,陳納德還得知國民政府名義上有500架飛機,但實際上衹有91架能起飛戰鬥。
當陳納德即將完成對中國空軍的考察時,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正是檢驗自己空戰理論的機會,他决心在藍天上實現自己的抱負。他馬上給蔣介石去電,表示願在任何能盡其所能的崗位上服務。蔣回電接受了陳納德志願服務的請求,讓他“即赴南昌主持該地戰鬥機隊的最後作戰訓練”。根據蔣介石的要求,陳納德又招募了部分美國飛行員組成了第14志願轟炸機中隊。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第二天,陳納德派飛機參戰。雖然轟炸機隊投彈偏離目標,但中國戰鬥機在當日的空戰中取得了勝利。1937年10月,中國的飛機衹剩10多架,許多中國飛行員陣亡。陳納德設法雇用了4個法國人、3個美國人,1個荷蘭人和1個德國人,加上6個幸存的中國轟炸機飛行員,組成了一個“國際中隊”。他們成功的襲擊了幾個敵占區目標,造成日軍的恐慌。但是在一天下午,日軍飛機襲擊了機場,使國際中隊的飛機全部被炸毀。
按照陳納德與中國航空委員會所訂的3個月合同,他的顧問任期到10月就滿了。之後,蔣介石、宋美齡邀請他留在中國參加抗戰,他毅然留下了。他們也沒談延長合同的事,衹是每月發給他一定的薪金。當時,美國政府對日侵華戰爭持“中立”的態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國顧問在華幫助中國,曾要求美國下令讓所有在華的美國空軍人員離開中國。美國國務院將此情況轉告陳納德時,陳斬釘截鐵地回答:等到最後一個日本人離開中國時,我會高高興興地離開中國。領事館威脅說要逮捕他,送軍事法庭審判,並將會失去美國公民權。是端納幫助了他,使美國僑民會一直無法拘捕陳納德。但是陳納德也衹好躲起來,不輕易出門,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為中國空軍出謀劃策。陳納德在指導中國空軍抗戰,這是鮮為人知的秘密,衹有中國國民政府的小部分高級將領和要員們知道。他領導、指揮中國空軍抗戰,是在幕後,而非臺前。因為他不能直接發佈命令,衹能作為顧問出謀劃策,然後報與航空委員會、蔣介石,然後蔣介石在他的計劃上批示:“照辦無誤”四個大字。他的建議和計劃實際上很多也就是空軍的作戰計劃。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陳納德隨軍撤到漢口。這時中國空軍幾乎損失殆盡,衹得靠蘇聯援華的飛機來保衛城市。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陳納德和中國、蘇聯的空軍指揮官斷定這一天日機不會空襲,决定懲罰日本侵略者。為引誘日機來犯,陳要中國和蘇聯的飛機佯裝撤離漢口,飛往南昌。飛機起飛後先在武漢上空盤旋,讓人們(包括日本間諜)看到他們撤離,當夜又溜回機場。29日清晨,日機從蕪湖機場起飛,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飛臨武漢上空。陳納德事先偵得日機衹有從蕪湖到漢口一個來回的汽油,於是派了20架戰鬥機在城南拖住日軍戰鬥機,使他們消耗大量汽油,在城市安排40架蘇聯飛機埋伏在高空,等日機折回蕪湖時把轟炸機和戰鬥機分開,日軍戰鬥機因缺油不敢去保護轟炸機,中蘇飛機一隊攻擊轟炸機,一隊攻擊戰鬥機,將39架日機擊落36架,衹有3架落荒而逃。這就是天皇生日的慘敗。
1938年3月,面對日軍的大舉進攻,中國最高軍事當局製定了“空軍對敵國內地襲擊計劃”陳納德指揮兩架“馬丁 B-10”遠程轟炸機在日本投下了10萬份傳單;8月,根據宋美齡的要求,陳納德去昆明籌辦航空學校,訓練中國飛行員。他在昆明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對學員進行嚴格的訓練,不少人中途被淘汰。
1940年後蘇聯空軍援華人員陸續撤走,中國空軍在數量上處於絶對劣勢,特別是飛機更為缺乏。這時中國空軍和日本飛機之比是1:53,日本完全控製了中國的製空權。1940 年5月20日,蔣介石召見陳納德,要他去美國,設法搞道盡可能多的作戰物資。陳納德返美後,雖然他在美國軍政界並沒什麽分量,但他四處宣揚中國人民的抗戰,爭取各方援助。羅斯福總統的兩名助手被陳納德的遊說打動,在羅斯福面前贊成陳納德關於建立空軍的計劃。羅斯福决定對華進行軍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國。陳納德幾經周折,最終得到100架P-40型戰鬥機。1941年4月14日,羅斯福總統又簽署命令,准許預備役軍官和退出陸軍和海軍航空部隊的士兵參加赴華的美國志願隊。1941年7月中旬,陳納德回到中國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到達中國。
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發佈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任命“陳納德上校為該大隊指揮員”。陳納德立即開始對志願隊成員進行專門訓練。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有幾人最終忍不住辭職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志願隊人員的技戰術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1941年11月,陳納德將美國志願大隊編為3個中隊。第1隊為“亞當與夏娃隊”,該隊飛機均有亞當圍着蘋果追夏娃的圖案。第2隊為“熊貓隊”,該隊飛機未畫熊貓而畫有飛行員的漫畫像。第3隊為“地獄天使隊”,該隊飛機均畫有姿態各異的裸體天使圖案。
1941年12月7日,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20日,一批日機嚮雲南方向飛來,昆明機場所有的飛機都升空迎擊,並出師告捷。日入侵飛機10架,被擊落6架,3架負傷。志願隊無1架飛機損失。志願隊的初戰勝利,給飽經日機轟炸的昆明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當天晚上,昆明各界為美志願隊舉行慶功會。報紙頭版頭條報道戰鬥經過,稱美國志願隊的飛機是“飛虎”,從此飛虎隊成為志願隊的代稱。12 月23日,陳納德派第3中隊轉往仰光,協同英軍作戰。在兩個多月的空戰中,美英戰機對日作戰31次,共擊落日機217架。
1942年2月3日,宋美齡致電陳納德,要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軍銜升為准將。陳納德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退役陸軍航空上尉,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聞人物。在美國,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各個戰場上的消息都不佳,戰爭正處於黑暗的時刻。這時突然冒出陳納德帶領一小批“兵油子”取的輝煌勝利的消息,立即引起美國人的轟動和興奮,陳納德頃刻之間成為美國傢喻戶曉的英雄,獲得“飛虎將軍”的美稱。
1942年5月,日軍進占緬甸,繼而進犯雲南。為阻止日軍跨越怒江,陳納德指揮志願隊連續出擊。襲擊保山、騰衝、竜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企圖強渡怒江的一隊日軍在志願隊的轟炸下幾乎全軍覆沒。6月,陳納德率司令部及2個中隊前往桂林。12日,志願隊在桂林上空一舉擊落日機8架,自己僅受傷1架。桂林人民為之歡欣鼓舞,集資2萬元慰勞美飛行員。日軍遭受打擊後,飛行員上天心慌膽怯,因而要求增派飛機。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航空志願隊,而以志願隊部分隊員為主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美國航空志願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美國航空志願隊共損失26名飛行員。
美國航空志願隊解散之後,該隊所留飛機和人員歸併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大隊,與派駐中國的第 16戰鬥機中隊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譴隊,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陳納德改任美國駐華航空特譴隊司令,軍銜仍為准將。日軍得知航空志願隊解散的消息,遂將原在南洋的第3飛行師調往中國,企圖一舉殲滅新組建的美空軍。7月份,日空軍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對華中的美空軍基地發起進攻,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陳納德仍采取志願隊的空中遊擊戰術,以奇襲和機動的作戰方式打擊日軍。到7月底,共擊毀日軍戰鬥機2架,轟炸機12架。自己損失戰鬥機5架,轟炸機1架。特譴隊初試鋒芒,粉碎了日軍一舉殲滅在華美空軍的企圖,也表明該隊有能力與數倍於己的日本空軍周旋。
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陳納德上任後,強烈要求羅斯福總統加強駐華空軍力量,奪回中國戰場的製空權,並伺機攻擊日本本土。他在作戰計劃和指揮權等問題上與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發生衝突。蔣介石對史迪威也多有不滿,因此陳納德得到蔣的支持。為使陳納德脫離史迪威的指揮,蔣介石於7月12日致電羅斯福,要求將陳納德提升為中國戰區空軍參謀長。羅斯福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同意讓陳納德擔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
指揮權限的擴大使陳納德開始發動計劃中的攻勢作戰。從7月下旬起,美日雙方為爭奪製空權在華中展開了激烈的空戰。陳納德指揮美空軍,依靠“精密的情報通訊網”,僅在7月下旬的8天空戰中,美軍就擊落日機62架,自己僅損失3架。美空軍掌握了製空權後,即對長江和北部灣的日艦進行轟炸,並接連襲擊了漢口、香港和廣州的機場、碼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43年11月25日,陳納德指揮美空軍機隊遠征日軍在臺灣的機場,擊落日戰鬥機15架,並把機場上的42架日機全部摧毀。
1944年秋,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矛盾激化。10月18日,羅斯福决定調回史迪威將軍,改派魏德邁來華接替他任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離華後,馬歇爾等人就開始考慮改組在亞洲的航空隊,擬將所有駐緬甸和印度的空軍調往中國,由駐華的空軍司令部統一指揮第10和第14航空隊。陳納德堅决反對這一改組計劃,然而他沒有得到華盛頓的支持,也沒得到蔣介石的支持。1945年7月6日,陳納德提出辭呈,魏德邁等立即批準並任命了斯通將軍接替陳納德指揮第14航空隊。1945年8月1日,陳納德帶着失意離開中國回國。陳納德在中國8年,協助中國人民抗戰,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立下汗馬功勞。蔣介石和宋美齡設宴為他送行,並授予他中國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大藍綬帶。
中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陳納德將軍指揮的二戰中最弱小、美軍中最遙遠的一支空軍,在中國的天空擊落日軍機2600餘架,可能擊毀的約有1500架,擊沉和打壞2230000噸日本商船和44艘日海軍船衹,打死66700以上日軍、毀損日軍的 13000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衹,摧毀573座橋梁!而他衹付出了約500架飛機的代價!
陳納德回國幾天後,日本投降了。他對自己不能最後參與受降儀式十分難受。他說:“8年來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敗日本,我很希望親眼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稱他們的失敗。”
1945年12月,陳納德重返中國。1946年10月成立了民航空運隊,為行政院善後救急總署運送救急物資。1947年,陳納德與中國女記者陳香梅結婚。1948年後,蔣介石軍隊在內戰中節節失利,陳納德的民航空運隊又幫助蔣介石空運軍隊、給養。1949年,陳納德的回憶錄《一個戰士的道路》在紐約出版。1950年6月,空運隊改組為控股公司,陳納德任公司董事長。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爾總統要求國會晉升陳納德為中將。18日,美國國會通過晉升他為空軍中將的法案。7月27日,陳納德因病在華盛頓去世。美國國防部以最隆重的軍禮將其安葬於華盛頓阿靈頓軍人公墓。他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銘,背面是用中文寫的“陳納德將軍之墓”,這是美國阿靈頓公墓中僅現的中文文字。


Claire Lee Chennault (September 6, 1893 – July 27, 1958) was an American military aviator best known for his leadership of the "Flying Tiger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 in World War II.

Chennault was a fierce advocate of "pursuit" or fighter-interceptor aircraft during the 1930s whe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 was focused primarily on high-altitude bombardment. Chennault retir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1937, and went to work as an aviation adviser and trainer in China.

Starting in early 1941, Chennault commanded the 1st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nicknamed Flying Tigers). He headed both the volunteer group and the uniformed U.S. Army Air Forces units that replaced it in 1942. He feuded constantly with General Joseph Stilwell, the U.S. Army commander in China, and helped China's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to convince President Roosevelt to remove Stilwell in 1944.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was strategically essential in order to fix many vital element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limit their use against Allied forces advancing towards Japan in the two Pacific campaigns.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