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人物列錶
孟森
近代中國  (1869年1937年)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清朝前紀》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丁香花》

閱讀孟森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孟森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字蒓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為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後並入武進縣)。十四歲就學於當地名師周載帆﹐以應科舉之試。時孟森於製藝(八股文)外﹐開始着意於學術﹑政治﹑經濟諸方面的發展。嗣後又赴日本留學﹐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影響﹐並於其後撰寫翻譯了一些有關法學及經濟學的著作。中年時﹐孟森作幕廣西竜江兵備道﹐又為著名實業傢張謇親近幕友。他留心於地方政治經濟現狀﹐曾參與了清末立憲運動。
  清末民初﹐孟森逐漸脫離政治活動﹐開始專力於治史。1914年﹐他以“心史”之號發表《心史史料》第一册﹐着重對清朝入關前的歷史進行係統研究。1930年﹐孟森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講授清朝入關前歷史﹐撰成講義《清朝前紀》。不久﹐復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講授《滿洲開國史》﹐編纂《明元清係通紀》。鑒於清朝入關後﹐諱言在關外曾臣於明朝的歷史﹐致使其入關前史事多有湮沒﹐孟森開創滿洲開國史的研究﹐着力對清朝入關前後的歷史資料進行發掘﹑梳理和考訂。此間﹐他還講授明﹑清斷代史﹐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對史實進行考訂敘述﹐多有發明創見﹔所作評議﹐亦具精闢獨到之處。其中《清史講義》﹐在利用《清實錄》﹑《清史稿》的同時﹐又兼采檔册及《朝鮮李朝實錄》等鮮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較高的斷代史專著。他還先後發表明清史及其他斷代史論文近百篇﹐多收入《心史叢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中﹐另有少量未發表過的文章﹐1949年後由中華書局編入《明清史論著集刊》及《續刊》中。主要有:《清太祖起兵為父祖復仇事詳考》﹑《女真源流考略》﹑《橫波夫人考》﹑《海寧陳傢》﹑《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 ﹑《太後下嫁考實》﹑《世祖出傢考實》等。孟森治史在傳統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但他在立場﹑觀點﹑方法等方面均未超出舊時代的窠臼。1937年鼕﹐孟森病逝於北平(今北京),享年六十有九。
  孟森是被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一位傑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學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發展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孟森年十四,從裏中名師周載帆讀,於製藝應舉之外,稍稍窺見學術、事功、文章、經濟之門徑,嗣獲廩生銜後,因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思潮的影響,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專攻法律。越三年,畢業回國。翌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入廣西邊防大臣鄭孝胥幕,利用幕府中收藏的箋奏、函牘、札答等大量公私文獻資料,撰成《廣西邊事旁記》,主要為頌揚鄭督辦廣西邊防政績而作,而立言以鄭為“將之良者,恆兼宰相器”,則所期非人矣。
  是年鼕,鄭辭廣西邊防大臣職,孟森隨鄭之上海,參預成立預備立憲公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七月孟森接任《東方雜志》主編職,藉宣傳君主立憲,乃以其平日法學修養,發表文章議論君主立憲,頗有獨到之處。越年(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孟森當選江蘇省咨議局議員,以其所著《各省咨議局章程箋釋》中有雲:“以議院為國傢立法機關,以政府為國傢行政機關,以法院為國傢司法機關,三權分立,而君主獨攬之”,是孟森對君主立憲政體之主張十分明確。同年秋,他被派往奉天(今遼寧省)、吉林、黑竜江、直隸、山東各省考察憲政,希望能聯合各省咨議局,共同發起請願運動,上奏清廷,請求速開國會成立立憲政府。時不我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武昌起義後,清社雲屋。而孟森為程德全指揮的江浙聯軍進攻南京起草誓言,仍為立憲派的主張進行最後的遊說,如雲:“其日夜所希望,惟求改專製為立憲,使吾中華大國,得一位置於列強之間”;“欲求政體之廓清,端賴國體之變革 ”;“非仇故君,非敵百姓”;“無漢無滿,一視同仁,為國為民,務求在我,將泯貴賤親疏為一大平等,即合行省藩屬為一大共和”雲雲。全文約一千字,雖無遺老保皇之陳詞濫調,亦無革命排滿之豪言壯語,是孟森不啻為我國末代皇帝唱助喪歌雲。
  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孟森被推為共和黨幹事。民國元年(1912年)秋,與民族實業傢張謇【江蘇南通人,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恩科狀元】因建議組織中美銀行和改革????政以減輕政府財政睏難,受到袁世凱的青睞。翌年一月當選為衆議院議員,七月又被選為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再越年(1914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停止衆、參兩院議員職務,從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結束。
  進入民國後,孟森為了配合其所從事的議會活動,曾撰寫了一些政治論著:譯書有《平民政治》(原為英國布魯士J.B.Bryce所著,孟森據日譯本譯成中文)、《日本民法要義》(日本梅謙次郎著)與《統計通論》(日本橫山雅男著);自己撰有《法學通論》與《財政學》兩書,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問世。此為孟森壯年有緻力於經世致用之學,而其所譯所撰究均與所學有關,非投合時流所可比擬。孟森還註重對清代“公案”即歷史疑案的研究,為此,他十分重視利用第一手檔案資料,相繼發表了不少篇有關清史專題的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滿洲名義考》、《清國號原稱後金考》、《清始祖布庫裏英雄考》、《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八旗制度考實》以及《奏銷案》、《科場案》、《朱方旦案》、《金聖嘆考》等,後來多被收入《心史叢刊》一、二、三集中。上述各文涉及前朝典章,國故謏聞,事無巨細,有見必述,考證具見功力,論斷令人折服,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很多人的重視。自此,孟森的論著被認為是有關清史問題的權威之作。
  從1929年起,孟森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學歷史係為副教授,開清史一課。越年,他出版了《清朝前紀》,再越年(1931年),北上應聘北京大學歷史係教授,講授滿洲開國史,並印發《明元清係通紀》講義,迄至1937年夏,先後又印《明史講義》與《清史講義》。
  孟森致力於明清斷代史研究,成績斐然,多有精湛之處。如對清朝開國史之研究,清之子孫對清朝開國史用盡心思,捏造假狀,而參與纂修《清史稿》的清遺老們,也竭力為之掩蓋麯洗,以泯滅其事明之跡。孟森在《滿洲開國史》一書中集中揭發了二百年間清與明之關係真相,誠為歷史上一大快事。他對明清人物活動的研究多具灼見明識。如明朝建文、朱三太子等及“太後下嫁”、“順治出傢”、“雍正承統”及董小宛、顧眉(橫波夫人)、孔四貞、香妃、顧太清(丁香花)五個女性的著述文字,皆具有時代人事的重要意義,非一時興致漫然拿筆之作。他對五個有涉歷史的女性的考證,考實釋疑,還其本真,也是快事。
  孟森之治史,多本中國之傳統方法,即多取官修正史,《明史》及《清史稿》等,旁及其他官私著作,窺其旨趣,稽考補苴,以求明備。又善於發見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纍史料,深入探索情實,求明真相原委。茲舉關於“朱三太子事述” 為例,孟森對朱三太子本傳,更為補正,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獲朱三太子,實為崇禎四子封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顛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機心刻深長久,為振古所未有”。由此可見,孟森對問題發現之明敏、致力探索之勤久足為治史楷模。
  孟森以知命之年出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志》主編,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輒於談清故者有所辯正;北上掌北京大學史學講席,年逾花甲;迄至1937年底,捐館輟筆。總合而計之,他研治清朝歷史不過三十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後輩末學所能望其肩背。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