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李緑園
清代  (1707年1790年)
籍貫: 河南

中國經典 Chinese classic《歧路燈》

閱讀李緑園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原名李海觀,字孔堂,號緑園,亦號碧圃老人。清代文學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原籍洛陽市新安縣北冶鄉馬行溝,生於寶豐宋寨(今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鄉宋傢寨)。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緑園考中丙辰恩科舉人。到40歲時,他三次赴京應試,都名落孫山,最後一次科考後,就留京謀職,當了3年教師。後經其學生舉薦,李緑園被皇帝選任江浙漕運之職。從此,李緑園開始了他“舟車海內”的宦遊生涯。20年中,他走遍大江南北,閱盡人世間百般風情,身經了宦海中滄桑變幻,留下了許多詩文名篇,並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 ,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歧路燈》。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李緑園68歲,方回老傢宋傢寨。居傢期間,他把《歧路燈》書稿重新修改一遍,到70歲時纔脫稿刻印。《歧路燈》主要以康、乾盛世社會生活為背景,反映了富傢子弟譚紹聞如何由一個敗傢子到浪子回頭重振傢業的故事。這也是一部中國小說史上僅有的以“浪子回頭”為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李緑園用他的巨筆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人物長廊,這部偉大作品為後人瞭解封建社會提供了寶貴資料。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李緑園逝世於北京,享年84歲。
  李緑園,名海觀,字孔堂,號緑園,晚年又稱碧圃老人。李緑園生於1707年,終年84歲。李緑園是清代文學家、長篇小說《歧路燈》的作者。今年恰逢李緑園誕辰300周年,8月30日上午,記者一行從市區嚮南出發,去探訪這位文學名傢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湛河區曹鎮鄉宋寨村。
  探訪李緑園故居
  在曹鎮鄉政府,記者見到了鄉政府秘書李紅亮,他是李緑園的第9代後人。在李紅亮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了李緑園的家乡宋寨村。宋寨村是一個緊臨水庫環境清幽的村莊,僅村內和附近就有李緑園的後人100多口。在李紅亮傢屋後不遠處,就是李緑園的書屋。
  如今的書屋院內草木叢生,原有的5間房屋衹剩下一間還沒有完全坍塌。一塊大石頭倒在雜草中,李紅亮告訴記者,這是一塊拴馬石,是傢裏人從原來的大門口搬到這裏來的。李紅亮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上高中時,李傢人還在這裏居住。後來在西邊兩間居住的親戚搬了出去,這兩間房便慢慢塌了。不久,自己傢也搬了出去。2002年,爺爺李春林搬出之後,剩下的房子也在風雨中坍塌了。
  李紅亮和其父親告訴記者,李緑園次子李蘧送父親回鄉後為了讓老人傢安度晚年,就在如今書房的地方購得一處田地,構建別墅,並在別墅內建藏書樓一座。清末同治年間,李緑園的藏書樓在戰火中被焚。三萬卷書籍被毀過半,李緑園後人將剩餘書籍轉移到書齋內。抗日戰爭時期,傢人擔心書籍被日本人搶掠,李春林和父親將書掩埋在地下,造成了部分書籍的腐蝕。“文革”時期,藏書的損毀程度更加嚴重,李春林的父親衹偷偷保存下來很少一些書籍。上世紀80年代初,《歧路燈》公開出版後,李春林將剩餘的藏書捐獻給了國傢。
  在李紅亮的傢中,記者見到了一個據說是當年李緑園使用過的筆筒,貌不起眼的筆筒被放在傢裏的書房內,雖然有些裂痕,但它還在繼續為李傢的後人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李紅亮告訴記者,爺爺李春林將傢譜等一些文字資料交給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保管,自己傢裏僅有的就是這個筆筒。
  李紅亮還回憶起了兒時在村中玩耍時經常騎的“石猴”。同行的湛河區文化館的杜央解釋說,村民們所說的“石猴”,其實就是“避邪”。李緑園晚年在《避邪歌》中寫道:“四塚各列避邪一,麟首、駝項、狻猊尾。”說的就是這個所謂的“石猴”。杜央分析,這些“避邪”也可能是李緑園兒時玩耍的道具。
  李緑園的成長之路明洪武年間,李緑園先世李昂從山西洪洞遷到河南新安北冶鎮馬行溝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嚴重幹旱,農田顆粒無收。新安一帶大鬧饑荒,老百姓紛紛背井離鄉。李緑園的祖父李玉琳從新安逃荒到寶豐宋寨,靠種菜度日。此後,李玉琳與當地李姓大族認了本門宗親。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故事:李玉琳逃荒到宋寨之後,一開始衹是在當地大戶人傢的菜園裏種菜,村裏人也一直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逃荒百姓。一次,這戶人傢請客時缺少人陪客,臨時將正在菜園裏勞作的李玉琳拉去湊數。李玉琳趕緊回傢換上了一身秀纔的衣服。就這樣,村裏人才知道一直在菜園裏種菜的李玉琳原來是個有學問的人,就邀請他到村邊魚齒山義學教書。
  李緑園的父親李甲,出生於新安,後隨李玉琳遷居到宋寨,並考取了秀纔。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李緑園在魚齒山下降生。幼年的李緑園從小隨祖父讀書識字,聰穎好學,博聞強記。魚齒山附近是一個埋藏豐富的戰國至漢代的墓葬群和文化遺址,流傳着許多歷史故事和優美的傳說,李緑園就是在這種濃郁的歷史文化環境熏陶中長大的。
  李緑園30歲那年,恰逢乾隆皇帝即位後改元,特開了恩科考試,李緑園考中了舉人。
  李緑園中舉後,對未來的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寫下了《贈汝州屈敬止》一詩,抒發了他誓將所學才智用於經世濟國的宏願。但此後本是一帆風順的李緑園在中舉後一直科考不順,他參加了三次會試,一次未中。在壯志未酬的遺憾中,李緑園産生了創作小說的念頭。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緑園的父親去世,42歲的李緑園守製在傢閑居。經歷仕途的挫折和40多年的歲月,李緑園對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認識。生活上的無憂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寫作條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說《歧路燈》的創作中,並將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三次會試未第的鬱悶之情寄予筆端。經過十年的努力,李緑園完成了《歧路燈》的主要部分,即全書的八十回,至此,他輟筆停寫《歧路燈》,開始了為期 20年的遊宦生活。
  李緑園最後一次應試後,曾在京任教三年,深受學生們的欽佩和尊重。他們為老師考不上進士而遺憾,並想方設法為老師尋找入仕的門路。後來,福建學生李傑考中狀元,在乾隆皇帝和吏部舉薦恩師,李緑園被皇帝選任江浙漕運之職。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50歲的李緑園開始了他舟車海內的仕途遊歷生活。20年間,李緑園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運河兩岸。
  晚年,李緑園曾在貴州思南府印江縣做過一任知縣。《印江縣志》載其政績:“能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若仇。”後經督、撫推薦,代理思南府知府。1774年,68歲的李緑園辭官返鄉,後被次子李蘧接到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緑園卒於北京,終年84歲。李緑園一生官路坎坷,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幾乎與18世紀共始終。
  勤奮創作留美名
  李緑園一生博覽群書,舟車海內,見多識廣,曾寫下大量文學作品,堪稱18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家和教育傢。
  李緑園在其早期作品《李孔堂製義》中就曾針對當時的文學藝術和教育界存在的弊端發出“有志斬伐俗學”、“名方正學”、“發常人所未發”等振聾發聵的高論,為其日後的詩歌及小說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緑園還創作了《東郭傳奇》等戲劇劇本,並采用戲劇的方式編寫了《四談集》教學讀本。
  李緑園的詩在其文學創作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緑園詩抄》是其主要詩集,收集了李緑園的主要詩篇佳作將近百首。主要體裁包括近體、古體、七言、雜言;內容包括吟詠風土人情、敘事、說理、名勝遊記等。他的詩別具特色,耐人尋味,當時影響遠超過其小說。
  李緑園最受世人關註的代表作還是長篇小說《歧路燈》。
  《歧路燈》的創作始於1749年,中間因“舟車海內”一度輟筆,1777年纔脫稿,歷時30年。小說一共一百零八回,60多萬字。以寫實的手法,描寫了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普通人的生活,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同為清代文壇上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品。
  《歧路燈》以清乾隆時期的太平盛世為時代背景,反映盛世背後隱藏的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小說以富傢子弟譚紹聞如何由一個敗傢浪子回頭重振傢業的故事為主要綫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教育危機的嚴重性,為社會教育敲響了警鐘,為誤入歧途的青年找出了指路明燈。這部小說開創了我國教育題材古典小說的先河。小說生動形象地揭示了青少年墮落的四大原因:家庭教育不當,教師素質不高,社會交往不慎,個人意志不堅。概括出了古今青少年失足犯罪的一般規律,對於當代人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啓示作用。200多年來,《歧路燈》多以抄本流傳,後經河南大學欒星教授校註,1980年,這本被譽為18世紀中國普通人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傑作纔得以出版發行。
  《歧路燈》是我國小說史上僅有的一部以“浪子回頭”為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李緑園在小說中勸誡世人:教子要嚴,延師要正,交友要慎。書中譚孝移的臨終遺言,“用心讀書,親近正人”這八個字,則是小說的主旨,堪稱封建時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燈。
  後人對《歧路燈》的評價也很高,清乾嘉學者呂中一評李緑園是“以左丘、司馬之筆,寫布帛菽粟之文章”;近代小說史傢蔣瑞藻稱《歧路燈》“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絶世奇文也”;朱自清先生認為:“《歧路燈》衹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