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刘半农 Liu Bannong(现代中国)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郭沫若 Guo MoRuo(现代中国)
周天游 Zhou Tianyou(现代中国)方诗铭 Fang Shiming(现代中国)柯劭忞 Ke Shaomin(现代中国)
连横 Lian Heng(现代中国)陈尚君 Chen Shangjun(现代中国)吴树平 Wu Shuping(现代中国)
吴则虞 Wu Zeyu(现代中国)赵超 Zhao Chao(现代中国)张惠诚 Zhang Huicheng(现代中国)
火焰塔 Huo Yanta(现代中国)吕思勉 Lv Simian(现代中国)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现代中国)
钱穆 Qian Mu(现代中国)黄仁宇 Ray Huang(现代中国)舒敏 Shu Min(现代中国)
王觉溟 Wang Jiaoming(现代中国)梅毅 Mei Yi(现代中国)陈羡 Chen Xian(现代中国)
樊树志 Fan Shuzhi(现代中国)何兹全 He Ciquan(现代中国)柏杨 Bai Yang(现代中国)
罗玺纲 Luo Xigang(现代中国)葛剑雄 Ge Jianxiong(现代中国)潇水 Xiao Shui(现代中国)
岳南 Yue Na(现代中国)魏昌 Wei Chang(现代中国)顾诚 Gu Cheng(现代中国)
文韬 Wen Tao(现代中国)易中天 Yi Zhongtian(现代中国)周膺 Zhou Ying(现代中国)
刘江华 Liu Jianghua(现代中国)林洛 Lin Luo(现代中国)屈维英 Qu Weiying(现代中国)
茅十七 Mao Shiqi(现代中国)蒋胜男 Jiang Shengnan(现代中国)唐博 Tang Bo(现代中国)
孙杰 Sun Jie(现代中国)许志龙 Xu Zhilong(现代中国)向斯 Xiang Si(现代中国)
张鸣 Zhang Ming(现代中国)河边 He Bian(现代中国)落榜生5 La Bangsheng(现代中国)
林语堂 Lin Yutang(现代中国)赵柏田 Zhao Baitian(现代中国)陈舜臣 Chin Shunshin(现代中国)
倪政兴 Ni Zhengxing(现代中国)王春瑜 Wang Chunyu(现代中国)吴晗 Wu Han(现代中国)
子金山 Zi Jinshan(现代中国)朱岩 Zhu Yan(现代中国)孙立群 Sun Liqun(现代中国)
赵焰 Zhao Yan(现代中国)牛贯杰 Niu Guanjie(现代中国)张研 Zhang Yan(现代中国)
郭燕红 Guo Yangong(现代中国)二月河 Eryuehe(现代中国)阎崇年 Yan Chongnian(现代中国)
米庆余
现代中国  (1938年)

史论史评 a historical treatise historiography《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

阅读米庆余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男,河北玉田人。1959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64年毕业留校,从事日本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近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外交、中日关系。著书《琉球历史研究》,获天津市和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合著《日本史》获国家图书奖,监修《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先后赴日研修、考察。现今正在主持教育部博士点科研项目《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等。
  
  主要著述:
  
  《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求实出版社1988年。
  
  《日本西南战争》,商务印书馆1986年。
  
  《日本的民权运动》(收入《日本的改革与振兴》,商务印书馆1993年。
  
  《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监修),新华出版社2000年。
  
  《日本百年外交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本史》(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日本近代化研究》(合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
  
  《日中文化传统与近代化的比较》(合著),日本龙溪书社1992年。
  
  “古代日琉关系考”,《世界历史》2000年第3期。
  
  “《随书·流求传》是琉球(冲绳)吗?”,《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
  
  “近代中日琉球问题交涉”,收入《中日关系史论考》,中华书局2001年。
  
  “中日美三国关系与东亚的安全保障”,《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