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 | 台北三芝 | ||||||
|
李登辉被认为是中华民国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动者,另一方面被蓝营及大陆方面批评为台独分子,其后更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其党籍。在台湾民主转型以及中华民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首先容许了国内新闻媒体对官方的严厉批评,也解除了往日政府对政治异议人士的囚禁和监控。中华民国值此转变时期,李登辉身任国家元首,因其国策决定和操作,而产生了各种正负面效应。卸任总统后,李登辉被新政党台湾团结联盟奉为精神领袖,也被视为台湾本土化运动的领导人物。
早年事迹
李登辉于时值日治时代的1923年1月15日寅时出生于台湾北部当时的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今台北县三芝乡)埔坪村的“源兴居”,父亲李金龙在警署工作。李登辉为次子;上有年长他两岁的哥哥李登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被日军征调至南洋菲律宾参加大东亚战争,并于当地战死;此外,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李炳楠,从事贸易工作。
李登辉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因为李金龙任职警察,职务调动频繁,因此李登辉也跟随父亲不断地搬家和转学。从六岁到十二岁之间,先后在汐止公学校、南港公学校、三芝公学校、以及淡水公学校等四校就读过。李登辉于淡水公学校毕业以后,先在私立台北国民中学(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读一年,后于1938年转学至淡水中学二年级就读。李登辉在淡水中学,几乎各科成绩都是排名第一。在1941年考上台北高等学校。 在李登辉考上台北高等学校的前一年,日本的总督府(朝鲜总督府和台湾总督府)在韩国和台湾深化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开始全面推展“改姓名运动”。李登辉在该运动中更名为岩里政男(其兄长李登钦也改名为“岩里武则”)。他曾表示,他在22岁前(即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台湾被中华民国统治的1945年)前是日本人。
大学时代
1943年9月,李登辉毕业于台北高等学校,同年10月,他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系就读。三年后,他于1946年返国,转学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就读,并于1949年毕业。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是台大二年级的学生。
李登辉选择农业经济系就读的理由,根据他本身回忆,一方面,他在小时后看到佃农们的辛苦,想为他们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学校历史老师盐见熏的影响。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谈中国的历史,使他深受影响。为了想把农业与马克思经济学相结合,他选择农业经济作为人生的研究目标。
然而,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正火热,京都帝大校内几乎没留下什么日本学生,即使是文科系的学生也都几乎全被征去从军。这个时期的李登辉,一方面为日益短缺的食物问题发愁,一边只能自己学习“农业簿记”,或研读河上肇或马克思等社会主义相关书籍。李登辉自己这样表示:“大学时期,我遍读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对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也曾深加钻研,反复读过好几遍。”
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吃紧,文科学生军训完毕也被遣外出征。1944年,李登辉在短暂地回台湾受训以后,再度编回日本千叶高射炮部队做见习士官。但未及赴战地,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就已在千叶听闻了日本的战败声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以后,李登辉在1946年春天返回台湾,进入原台北帝国大学改制而来的国立台湾大学就读。回到台湾不久,经由身兼共产党“台北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吴克泰的邀请介绍,李登辉在1946年9月获准入共产党。1947年1月9日,他参加了地下共产党领导的针对沈崇案的游行。由于对西方经济学者的著作涉猎广泛,蓝博洲如是评论这个时期的李登辉:“显然地,这时候的青年李登辉,已经通过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但使得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压过了对自我哲学的迷恋,而且决定将这样的‘解放哲学’付诸实践吧!”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发。李登辉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自己和二二八的关系有以下这样的说明:
“ 或许有人会问,当时我在哪里?事实上,当时我也是被镇压的对象之一。…… 生为台湾人,既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使命感,也对于学习农业政策怀抱着满腔热诚,正值年轻的我,怎么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问世事,闭门苦读? ”
—《台湾的主张》第49页
事后李登辉也坦承曾加入谢雪红创立的红色组织,在二二八事件后从事反政府等地下活动。
1949年,李登辉从台大农经系毕业,并留在学校当讲师。毕业不久,他与淡水曾姓地主之女,两家在祖父辈是世交的曾文惠(基督徒)。相亲结婚,她毕业于当时的台北女子高等学校台北第三女高(今中山女高)。
退出共产党
李登辉在1947年9月退出了共产党。退党时,李登辉表示会保守地下共产党的秘密,地下共产党组织也承诺为他的这段历史保密。虽然退出了共产党,在思想上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李登辉,随即又参加了一个叫做“新民主同志会”的地下党外围团体,彼此一起研读《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社会主义书籍。在此期间李登辉第二次入共产党,并于1948年夏再度退党,并又一次作出保守秘密的承诺。因为这段曾为共产党员的经历,李登辉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仍被怀疑与共产党有牵连,曾被连续审查,获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被要求定期汇报并且被监视。许多年后,李登辉对自己参加共产党的过往表示:在当代,“三十岁前不相信共产主义是没梦想;三十岁后还相信共产主义叫不实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政协常委吴克泰曾在访谈中公开表示,李登辉加入共产党的时间是1946年9月,当时他在曾文惠家中教北京话,因此认识李登辉。吴克泰向当时的共党在台组织部长张志忠举荐,李登辉通过简单的审查程序,加入共产党。吴克泰回忆说,李登辉加入共党后,对于组织活动参与,相当积极。1947年1月9日反对政府游行,李登辉一米八,领军相当显目。随后剿匪清共,国民党发出通缉令,吴克泰逃往上海,李登辉有感党内有野心家,退出了共产党的活动。
吴克泰表示,李登辉虽然退出共产党,但不会做危害共党的事,希望相互保守秘密,彼此不陷害,有这个约定,可以说是“君子协定”。退党后,李登辉曾经再度加入共产党,不到半年又退党,总共二进二出共产党。1950年李登辉主动办理自新手续,并且受到政治监控。二十年后,在沈宗瀚、王作荣力邀之下,加入国民党,由于蒋经国的提携,走上大家所熟悉的官宦生涯。
另外此时,李登辉亦自称曾加入谢雪红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唯目前尚无历史文件证实。
留学美国
李登辉在基础教养阶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响,学术上则以在美国所受的高等教育为最高成就。美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对于其思想和决策之形成亦有高度影响。1950年,长子李宪文出生。两年后,李登辉获得中美基金奖学金,首次赴美,到艾奥瓦州立大学研究农业经济。1953取到硕士学位,同年自美返回台湾,担任台湾省农林厅技士及经济分析股股长,同时也在国立台湾大学担任兼任讲师的工作。
之后,他又陆续转到合作金库以及中国农业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就职,担任研究性质的工作。由于农复会有美国财政支援,待遇相对优渥,李登辉因此在该机关服务了12年。在这期间,他曾经于1960年被调查局约谈,未经判决就被拘留四个半月。当时农复会的负责人沈宗瀚委托蒋彦士向情治当局交涉,后来调查局以无罪释放李登辉。
1965年,李登辉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以及康乃尔大学联合奖学金,前往康乃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博士。在美国期间,1970年四二四刺蒋案的主角黄文雄,和李登辉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辉取得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他的论文《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获美国农学会全美杰出论文奖,同时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
李登辉在1968年一提出论文以后,立刻返国,回国后被聘为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兼农复会技正。
进入政坛
1969年6月,可能是由于在海外与台独运动参与者有过接触经验,李登辉再一次被警备总部约谈,第一次约谈的时间长达17个小时,之后又持续了一个礼拜才结束。李登辉在晚年回忆往事时表白,这件事使他“下定决心,如果有机会执政的话,绝不愿意同胞再忍受这种白色恐怖之苦”。1970年,联合国开发总署东亚支部邀请他到曼谷主讲农业经济问题时,即使他已经是闻名国际的农业专家,政府仍以在“观察中”的理由,不让他出境。
不过,却也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当时农复会长官沈宗瀚将李登辉以农业问题专家的身分,在1971年8月介绍给蒋经国。当时蒋经国正准备组阁,接掌最高行政权力,十分赏识他,复劝李登辉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在经济学者王作荣的介绍下,李登辉加入了国民党。翌年,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院长一职,李登辉以政务委员入阁,成为中华民国最年轻的阁员,年方49岁。自此之后的六年之间,以农经专长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这时他把运作25年、对农村影响甚大的“肥料换榖”制度废除掉。
1978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为台北市市长。在担任台北市长的这三年期间,李登辉推动台北艺术季,兴建翡翠水库。
1981年,李登辉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在省主席任内,他提倡“八万农业大军”,并培养“核心农家”,同时处理二重疏洪道的纠纷。他在省主席期间“引进区域发展观念,促进农业改革及城乡的平衡发展,同时运用他的农业专业知识,推进稻田转作,改进农产品运销”。
1984年,蒋经国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候选人,并经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选举,当选中华民国第七任副总统。
总统时期
1988年1月13日,时任总统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总统。
李和小蒋青年时代都是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都熟读社会主义理论著作,经历过共产党的组织生活,背景相似,李的文化高,而且能力强、聪明、谨慎,深得小蒋赏识和欢心,将他带在身边,多方提携教导。
他担任国家元首前两年,亦即蒋经国生命的最后两年,面对国内澎湃之民情,政府开始推动各项政治改革,包括思想自由、新闻自由和学术自由。1989年4月7日,郑南榕为抗议政府对言论自由的箝制自焚。1990年2月,国民党内爆发二月政争。1990年7月,李登辉召集朝野各党派,开“国是会议”,征求各界意见作为宪政改革参考,配合是年“三月学运”之学生运动的要求,解决第一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国民大会代表及立法委员退职问题。1991年5月,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开展第一次修宪,制定宪法增修条文,使各中央民意机关得以换届改选。
随后,中华民国的民主改革即快速进入接近完成的阶段。日本学者若林正丈认为,“如果以1992年‘万年国会’告终为第一阶段;那么,第二阶段是94年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长选举的实现;第三阶段则为总统选举的实现。”这三阶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辉总统任期内完成的。关于总统选举的方式,国民党一度有委任直选之草案(类似美国总统大选之选举人团票),李登辉后来主张全民直选,但由于国内意见不一,在1992年的国民大会修宪过程中,以上提议并未通过。1993年,以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取得了国民党党内的领导权,并在1994年7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会议中,决定自下届(第九任总统)开始,实施正副总统直接选举。
在统独立场上,身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执政的国民党党主席,李登辉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一个政治实体,且于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实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理想。1988年2月,他在继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说:“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90年10月,李登辉又表示:“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责任,也不应自外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努力”。1991年,李登辉主持下的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国统会、《国统纲领》于2006年2月被时任总统陈水扁下令终止运作、终止适用),在《国统纲领》中,为了安抚外省人中的保守派,写有“台湾固为中国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的说法。1995年的中华民国国庆,他这样表示:“四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奋斗不懈,就是要为将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立下可供遵循的典范”。此外,他也曾在接见美国联邦众议员坎贝尔(Tom Campbell II)的时候,表示“‘台独’只会断送国家的大好前途,牺牲社会的安定繁荣,这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我们应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样的话语。
然而,他在某些场合的发言,亦表达了台湾独立意识。1994年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访问,当司马讲到“地方的痛楚”时,他说,出生在波斯尼亚的人,实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辉对司马表示,他有不能为波斯尼亚尽一份心力的痛楚,生为台湾人,也有过不能为台湾尽一份心力的悲哀。他进一步指出:
“ 到目前为止,掌握台湾权力的,全都是外来政权。最近我能心平气和地说就算是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只是来统治台湾人的一个党,所以必须成为台湾人的国民党。以往像我们七十几岁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觉,我不想让子孙们受到同样的待遇。 ”
—引自《中国第一个民主体系》
李登辉谈到他对台湾人的感情时,则这样表示:
“ 我没有枪,拳头母也小粒,在国民党中的我,能够维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台湾人之声。台湾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这种想法。 ”
—引自《中国第一个民主体系》
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当中多次以英文提及中华民国达四次,且指出台湾已实现“主权在民”的政治体系。
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以54.0%的得票率,赢得了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职位,也是华人历史上首次真正民选的国家元首(参见条目: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若林正丈描述这次大选中“导弹与选票对峙”的过程:
“ 在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导弹”(missiles)与“选票”(ballots)的对垒更形鲜明。配合总统选举最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于台湾海峡举行一连串称为“海峡九六一”的军事演习以恐吓中华民国。美国为防范有事,自日本和关岛两地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巡防台湾海峡。选举就在这样一触即发,称为“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局势下完成。 ”
—引自《蒋经国与李登辉》
在当选民选总统后,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压迫,李登辉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渐渐愈发倾向台湾独立的呈现。1999年7月,他在接受“德国之声”录影专访的时候,提到海峡两岸的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也就是著名的“两国论”。他在受访时这样表示:
“ 有别于国统纲领以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一厢情愿式的国民党政策宣示,实际上的历史的事实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政权成立以后,从未统治过中华民国所辖的台、澎、金、马。我国并在1991年的修宪,增修条文第十条(现在为第十一条)将宪法的地域效力限缩在台湾,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统治权的合法性;增修条文第一、四条明定立法院与国民大会民意机关成员仅从台湾人民中选出 ……使所建构出来的国家机关只代表台湾人民,国家权力统治的正当性也只来自中华民国人民的授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完全无关。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所以,战争既已结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中华民国视为“叛离的一省”,有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 ”
1999年,李登辉在卸任总统前一年整,出版“台湾的主张”一书,之后再发行日文和英文版。该书讨论台美日关系颇多,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两大述说:一、定义台湾为中华民国在台湾;二、分割中国为七部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各自竞争发展以维持安定。后者即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国七块论。但其实前者早已有闻,后者也非他首创。
2000年,虽然当时李登辉为连战、萧万长助选,但是,由于同为泛蓝的宋楚瑜脱党,并以张昭雄为副手参选正副总统;虽然连萧、宋张等两组候选人加起来,获得大多数选票,最终却是民进党籍的陈水扁,以“相对多数”,依照选罢法规定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请参见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由于陈水扁的当选,卸任的李登辉实现了在“任内和平转移政权”的理想。国民党在这次大选成为在野党。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旋即出现了要求李登辉辞去党主席一职以示负责的声音。外省老兵这部分的党员认为是身为党主席的李登辉造成国民党近十年的分裂,并相信李登辉在暗中支持党的竞选对手陈水扁,却未曾回顾连战的主张是否与台湾主流民意相违,他们一度包围位于博爱特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聚,以表达抗议与愤怒。2000年9月,在宋楚瑜宣布将在党外组党之后,李登辉即将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一职交予连战代理。2001年9月21日,中国国民党撤销其党籍。
卸任生涯
李登辉一心希望卸任总统后要当个牧师,造福百姓。卸任年余,他指出,“中华民国”这个招牌在国际社会上早就被取下了,台湾应该加速正名,脱掉中华民国这个老旧的招牌。中华民国首次政党轮替后,由于民进党政府宣布核四停工一事激起朝野严重对立,另外国民党提出两周八十四小时的工时案也引起中小企业主的不满,政局动乱国政大受影响。本已退休的前总统李登辉透过全国工业区厂商联合会理事长黄宗源与新光集团吴东升等子弟兵筹组新政党,结合国民党本土派及部分偏绿人士成立了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李登辉虽然名义上已经离开政坛,但仍然被很多台湾独立运动的参与者视为该运动精神领袖。2001年9月21日,连战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国民党考纪会)以“李登辉同志公开抨击本党,结合其他社团与政党打击本党,其言行严重违反党纪”,撤销李登辉的党籍。 2002年9月,李登辉公开表示,钓鱼台列屿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所有权理应属于日本冲绳县,从而引起广泛争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均声称对钓鱼台列屿享有主权。2005年曾先后访问日本、美国。
2006年11月4日,台湾团结联盟提名台北市长参选人周玉蔻发表一封公开信《挺腐化的民进党,台湾万劫不复》,表明“李登辉不会和彻底腐化无能的民进党站在一起”,也呼吁台北市民不能再继续支持民进党提名的候选人。李登辉在这封信末尾亲自签名,日期是在国务机要费案和首长特别费案的起诉书双双出炉之前。
2007年1月29日,李登辉接受《台湾壹周刊》专访时表示,他不是“台独教父”,也从来没有主张过台独;台湾并不存在统独的议题,只有左右的问题。而台独本身是假议题,因为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只是现在的名字叫做中华民国。 目前国家正常化才是接下来的目标,而正名、制宪、建立国家认同、加入联合国则是国家正常化的要素;李登辉也主张在“维护国家尊严、照顾全民利益、彰显台湾主体性”的三大前提原则下开放中资,开放中国观光客来台湾,赚中国的钱避免磁吸效应。让中国观光客进来 但40%投资上限必须坚持。
2007年1月31日,李登辉接受TVBS专访时,他说,他不必追求台独,因为台湾事实上已经是一主权独立的国家。他进一步说明,追求台独是退步,而且是危险的作法;因为这种作法不但把台湾降格为未独立的国家,伤害台湾的主体性,也会引起美国、大陆方面很多困扰。他强调,现在有些人喊台独,只是为了权力斗争。他也批评,“现在(民进党政府)的黑金比较厉害。”
2007年,李登辉‘从未主张台独’言论经多方解读为路线改变;然而细读其脉络,李登辉是确定台湾已经独立,故不存在独立是否之议题,政党恶斗由统独而起,也因此造成国家的割裂。台独与否乃政客操弄的假议题,国家正常化才是要努力的目标,在台湾主权已经独立的基础下,正名、制宪、加强国家认同。这样的说法加上台湾团结联盟政纲向左派靠拢,被解读为与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下小党争取更多选票的务实作法。
2007年5月30日赴日,展开“学术交流及探访‘奥之细道’之旅”,并且参访靖国神社祭拜其亡兄李登钦(李登钦在二战时期为台籍日本兵)。2007年下半年曾提出:谢长廷或马英九选上台湾的总统都无法解决台湾目前的困境。9日,李登辉结束访日行程,在成田机场准备搭机返回台湾时,遭到中国男子薛义以装有果汁的塑胶瓶攻击,李登辉没有受伤,李曾文惠则擦伤膝盖,受到惊吓,差一点身子站不稳。该男子旋即遭到日警逮捕。
2008年3月,李登辉在总统选举投票前夕,表态支持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李登辉说:“他推动民主化就是希望台湾人民当家作主,他关心并非蓝绿的问题,而是台湾要如何走出去,以及深化台湾民主。他的一票将投给谢长廷,至于选举结果如何,他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
2008年9月24日,在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主办的午宴上,李登辉重申“尖阁列岛无可争议是日本领土,不存在主权和捕鱼权的问题”。对此,台湾驻日代表处发表声明指出:“此项发言纯属李的个人看法,我国政府就钓鱼台列屿属于中华民国领土之一的立场从未改变。”中华民国外交部长欧鸿炼也表示,中华民国的主张没有改变,不会对个人言论发表评论。
2008年9月24日,同日当台湾媒体亲自询问李登辉有关钓鱼台问题时,却说是日本国之领土。许多“保钓”运动者讨论此问题时,则忽略钓鱼台群岛自美国交予日本接管之数十年来,两岸的政府在当时皆无立即反对之议,直至若干年后方分别“主张”之事实。
评价
李登辉是一位争议性的政治人物,由于他本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身份所宣示的一系列变迁的政治主张,以及来自中华民国及国际社会,基于各种不同意识型态或国族意识的观察,李登辉的历史功过,在整个华人民族中不同的社会当中,得到相当多元,甚至多极的,正反不一的评价。
李登辉在其总统任内(1988年-2000年),将国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情况逐渐改变,朝向民主化发展,具体实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以及台北、高雄两直辖市和台湾省省长等直接民选的宪政理念,以及宪法及国会的改革。期间解放了思想、新闻和学术的政治束缚,有人将此过程赞之为“宁静革命”,许多台湾民众和国外民众对此给予正面评价,李登辉也因身为推动者而获得台湾的“民主之父”、“民主先生”等美誉。萨缪尔·杭亭顿曾在台湾演讲“民主的千秋大业”时表示,李登辉总统带给台湾的自由与创造力,对推进民主化的影响力,必在他身后留存著。然而亦有者自政治风气的变迁来观察,提出李登辉主政后期,为了与旧国民党势力抗衡而吸纳地方派系为政治班底,造成了地方黑道与民间工商力量的中央化,影响到中华民国向来稳健而确实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弥漫着严重的金权政治(黑金政治)风气;并指李登辉及连战内阁,应对1990年代以来种种官商之间不法利益输送的白热化负起责任。
对于李登辉推动本土化的努力,评价尤其趋于两极。李登辉上任总统以后,不断容忍国民党的反对势力—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坐大,并接纳本土意识与党内政敌抗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半”党主席,即“一个”民进党主席加“半个”国民党主席。日本小说《台湾纪行》就强烈透露出他内心的台湾精神,例:出埃及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以前晚上不曾睡过一场好觉、撤换郝柏村因为他是军事强人等。看法持平的人士认为,李登辉尽管支持台湾正名,然而他努力重建传统华夏文明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也戮力维护中华民国的主体性。所谓“中体台用”他在中华民国总统任内大力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支持科学研究的层次、提升与美日等传统盟国加强联系,卸任后又对台湾国家正常化的发展表达支持,许多人士因而对李相当推崇。卸任总统并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李登辉仍为中华民国政坛上,关心朝政的主要指标人物之一。
由于李登辉在其主政期间,试图促进中华民国外交空间、提出“台海两岸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说法,对中共强烈抨击,对台湾社会中传承的中原文化的渐进式强化、鼓励媒体监督时政,且于在任期间表示应以宽容和信仰来看待华人地区下一个百年的发展。但是抱持强烈民族主义和主张中国统一的中国大陆人士则多不满其支持台湾成为正常国家的作风。但李登辉在任内也并未反对统一,但须在两岸民主、自由、均富的前提下才可以谈统一问题。
李登辉早年接受日本教育,深受日本影响,在大学时代对西方名著涉猎极深,常在其言谈中剖析近代西方和日本哲学在交融上的演进。李登辉在总统任内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时以当时国际形势的关系,至22岁以前尚是日本籍,也曾与《台湾论》作者小林善纪表达年轻时代对中国国民党的失望。2007年访问日本时,赴日本供奉了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影响自己深远的长兄-李登钦。部分经历过二战或对日本统治没有好感的人士,对李身为中华民国前任国家元首有此行为表示震怒和无法接受。惟许多反对之见则几近完全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在国际场合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打压,从而导致台湾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愤怒和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