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開始 人物列錶
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冷戰開始  (1884年五月8日1972年十二月26日)
開端終結
在位1945年1953年

  哈利·S·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國第三十四任副總統(1945年),隨後接替因病逝世的富蘭剋林·D·羅斯福總統,成為了第三十三任美國總統(1945年-1953年)。
  
  面對美國國內事務,杜魯門總統正好遇上了新一輪混亂的經濟衰退周期,當時物資短缺、有無數的罷工事件和有關否决《塔夫脫-哈特利法》的爭議,都是當代的寫照。杜魯門雖於1948年成功連任總統,但卻未能成功掌握國會的多數,以致於他的“良政”計劃幾乎全部流産。然而他曾率先以行政命令在美軍內部施行廢除種族隔離,並因應形勢主持第二次“紅色恐慌”,從政府部門辭退了數以千計可能影響國政的共産黨同情者。不過,由於受到一連串的財政醜聞打擊,有達數百位由他任命的官員必須辭職。
  
  面對美國外交事務,杜魯門總統任內發生了不少世界大事,首先是盟軍戰勝納粹德國、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接着是聯合國的成立、以重建歐洲為旨的“馬歇爾計劃”的落實、杜魯門主義對抗共産主義、冷戰的開始、北約的成立以及朝鮮戰爭的爆發。其中朝鮮戰爭使美中韓三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其中衹有蘇聯獲取了實質利益。在美國方面,戰爭使44,000名美軍陣亡和失蹤,並直接破壞杜魯門第二次連任的計劃。最終,共和黨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憑藉反對杜魯門的運動與標語“韓國!共産主義!貪污!”(Korea! Communism! Corruption!)贏得人心,而在1952年出任總統,結束了民主黨長達20年的執政。
  
  杜魯門是位素以友善和謙遜聞名的總統,他的不少名言,如“推卸責任止於此”(The buck stops here!)和“怕熱就別進廚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等等,都成為傢喻戶曉的名言。相比前任總統,杜魯門的支持度不算高,但他謹慎果斷的性格令他得以面對險峻的國際情勢時,可以剋服許多艱巨的挑戰。儘管他最後在1952年被迫放棄競選連任,但今日的歷史學者仍視他為最出色的美國總統之一。
  
  早年生涯
  家庭背景
  
  杜魯門1884年5月8日出生於密蘇裏州拉馬爾,是約翰·安德森·杜魯門(John Anderson Truman)和馬莎·埃倫·揚·杜魯門(Martha Ellen Young Truman)的長子。杜魯門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分別叫約翰·維維安·杜魯門(John Vivian Truman,1886年-1965年)和瑪麗·簡·杜魯門(Mary Jane Truman,1889年-1978年)。
  
  杜魯門的父親約翰·杜魯門是一位農夫和傢畜商販,在杜魯門衹有11個月大的時候,便舉傢遷到密蘇裏州格蘭德維尤的一個農場。那個農場由杜魯門的祖父母所擁有,占地達600英畝(240公頃)。為了方便上學,杜魯門一傢在他6歲的時候又遷移到密蘇裏州獨立城。1901年,杜魯門從高中畢業後,從事了一係列的神職人員工作。1906年,杜魯門回到了格蘭德維尤的農場並在那裏度過了約十年的時光。在這段時期裏,他結識了貝絲·華萊士,並在1911年嚮她求婚,但卻以失敗收場。此後,杜魯門說要比農夫賺到更多錢後,纔再嚮貝絲求婚。結果,他在1918年如願以償,當時他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回來,而且還得到了上尉軍銜。
  
  杜魯門是最後一位沒有大學學位的美國總統,但他曾經於1920年代在堪薩斯城法律學校(Kansas City Law School,即今日密蘇裏州-堪薩斯城大學的法律學校)讀過兩年的法律學位課程,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查理斯·埃文斯·惠特剋曾經是他的同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杜魯門加入了密蘇裏州國民警衛隊擔任軍官,並在法國帶領一支炮兵部隊,名為炮兵連D組,隸屬於第35師60旅的129野戰炮隊。在體能方面,杜魯門右眼視力為20/50,而左眼是20/40,但由於他在體能測試前秘密地記誦了視力檢查表,所以他仍可以通過測試從徵。在前往法國之前,杜魯門先在俄剋拉何馬州勞頓附近的錫爾堡接受訓練。在受訓期間,他被指派去打理軍營的販賣部(提供糖果、香煙、鞋帶、汽水、煙草和撰寫發給士兵的文件),因此營中幾乎每位士兵都認識杜魯門。為了方便打理販賣部,他徵募了曾在堪薩斯城的一傢服裝店當過職員的猶太裔朋友愛德華·雅各布森中士前來幫忙。此外,杜魯門還在軍營中認識了堪薩斯城政客湯姆·彭德格斯特的侄兒詹姆士·M·彭德格斯特(James M. Pendergast),而這位政客在戰後對杜魯門有一定的幫助。
  
  在法國,杜魯門上尉的炮兵連表現十分卓越,他們雖然在孚日山受到攻擊,但他仍能夠作出十分有效的抵抗。杜魯門日後獲擢升為國民警衛隊的陸軍中校,而他一直也為自己在軍隊服役的背景感到相當自豪,因為在他的帶領下,炮兵團的炮兵連D組在大戰中沒有損失過任何人。
  婚姻和早期商業生涯
  
  大戰結束以後,杜魯門回到了獨立城,並於1919年6月28日迎娶了他一直深愛的貝絲·華萊士。婚後,兩人生有一女,取名瑪格麗特·杜魯門。
  
  婚後一個月,杜魯門把在西爾堡和海外服役所賺到的本錢,與好友雅各布森開辦了一傢專賣男裝的店鋪,名為“杜魯門與雅各布森”(Truman & Jacobson),位於堪薩斯城商業區的第十二街104號,雅各布森是杜魯門的畢生好友,杜魯門亦時常嚮他請教有關錫安主義的事。。在最初的兩年中,服裝店可謂經營得非常成功,但到了1922年,由於𠔌物市場不景氣,連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使絲質衣服供過於求。再加上服裝店的客源主要來自以前129野外炮隊的成員,所以服裝店最後以破産結業告終。原本1919年的小麥價格是2.15美元每蒲式耳的,可是1922年的時候卻衹值88美仙每蒲式耳,因此,杜魯門歸咎於共和黨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認為梅隆的政策使他的服裝店倒閉,而且之後又要工作數年,才能還清債務,於是這成為了杜魯門日後加入民主黨的一大因素。
  投身政治
  傑剋遜縣法官
  
  在堪薩斯城民主黨政治集團首腦湯姆·彭德格斯特的幫助下,杜魯門於1922年當選為密蘇裏州傑剋遜縣法院的法官。這個職位的性質和縣首長相近,都是具行政性質,而不負責審理案件。其後,杜魯門雖然在1924年競選連任失敗,可是他在1926年重新當選,並且在1930年連任。在任期間,他十分勤奮,其中幾項大型的公共建設項目,更為他獲得不少贊譽,這些建設包括擴建道路以配合日益增長的交通量和興建新的縣法院大樓。此外,他還籌劃在全國各地建造了十二座“小徑聖母像”(Madonna of the Trail),以表彰傑出婦女對國傢的貢獻。
  
  1922年,杜魯門嚮一位朋友繳納了10美元的3K黨入會費,但是這筆款項在不久以後又退還給杜魯門,因此杜魯門從來沒有入會,從來沒有出席3K黨任何活動,亦從來不是3K黨的會員。儘管杜魯門曾經在日記對猶太人表示過憎恨,但他的朋友兼生意夥伴雅各布森,卻正正就是猶太人,而且杜魯門在日後還成為以色列立國的一大推動者。
  參議員
  
  在1934年的美國參議院選舉中,彭德格斯特指定杜魯門競逐密蘇裏州的參議院席位,並支持總統羅斯福的“新政”。可是在民主黨內部的提名選舉中,杜魯門卻一度遭遇了競爭對手塔剋·米利根(Tuck Milligan)。而塔剋的兄長莫裏斯·M·米利根在日後除了拉倒彭德格斯特的政治集團外,更在1940年的參議院選舉與杜魯門對壘。
  
  參議院選舉期間,儘管堪薩斯城有3人被殺,但選舉沒有被打斷。最後在“彭德格斯特的參議員”的陰霾籠罩下,杜魯門成功當選。任職參議員初期,他在彭德格斯特影響下大力支持“新政”,但杜魯門本人指支持“新政”完全是自己的個人取態。
  
  米利根在1936年對勞埃德·C·斯塔剋當選密蘇裏州州長一事展開了調查,結果有258人被定罪。但更重要的是,米利根及後發現彭德格斯特從1927年至1937年間,都沒有繳交聯邦稅款,而且又暗中詐騙保險。施塔剋在競選州長期間曾得到彭德格斯特的祝福,可是他在後來的審訊中卻出賣和指證了彭德格斯特,並從彭德格斯特和杜魯門手上,接管聯邦政府發到地方,用作推行“新政”的資金。最終在1939年,彭德格斯特承認控罪,除了遭罰款10,000美元外,還被判入獄15個月。該次對彭德格斯特的審訊,曾因他的身體狀況惡化,又心髒病發,而多次拖延。
  
  彭德格斯特失勢後,施塔剋和米利根在1940年加入了民主黨的參議院內部提名選舉,挑戰杜魯門。可是他們兩人的參選,反而分散了反彭德格斯特的票數,加上杜魯門又得到了民主黨在聖路易斯的領袖羅伯特·E·漢尼根的支持,結果杜魯門成功連任參議員。後來在1944年,漢尼根又協助杜魯門成為羅斯福的副總統。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杜魯門宣誓就任副總統之後數日,即接替羅斯福任總統前的數個月,他公然出席了彭德格斯特的喪禮。據瞭解,他也是唯一一位列席的民選政府官員。
  
  杜魯門經常為自己支持彭德格斯特一事作出辯護,說到自己的得益大於回報。杜魯門又說,當他晉身參議院的時候,彭德格斯特曾忠告到:
  “ 閉上你的嘴,專心回你的郵件。 ”
  杜魯門委員會
  
  1941年6月23日,即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第二天,參議員杜魯門發表到:“假如德國比蘇聯強,我們應該幫助蘇聯一方;但若果占優的是蘇聯,那我們便應該幫助德國,而且要盡量讓他們大開殺戒,儘管我一直不願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況下取得勝利。”(載於1941年6月24日的《紐約時報》)杜魯門這段看似美國會支援納粹德國的言論,使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均感到不安,結果杜魯門很快便收回這段話並作出了澄清。
  
  杜魯門在戰時領導一個委員會(通稱杜魯門委員會),負責調查軍方有關行政混亂、浪費和詐騙資源等醜聞,為他搏得了不少名聲和贊譽。其中,他對軍方實施的“常識節流措施”,更使杜魯門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敬重。最初,這個委員會被認為可能會損害軍隊士氣,但事實證明委員會是一大成功,因為它為軍方總共節省了至少110億美元,而杜魯門更因此出現在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上。杜魯門曾9次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面,其中在1945年和1949年更被選為“風雲人物” 。
  副總統
  職位: 第三十四任美國副總統
  任期: 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
  前任: 亨利·A·華萊士
  繼任: 阿爾本·巴剋利
  總統: 富蘭剋林·D·羅斯福
  政黨: 民主黨
  
  曾支持杜魯門連任參議員的聖路易斯民主黨領袖羅伯特·E·漢尼根,在1944年與杜魯門達成協議,幫助他成為副總統。
  
  當時漢尼根正出任民主黨全國委員長,而總統羅斯福則因為副總統亨利·華萊士過份崇尚自由主義,希望予以撤換。南卡羅來納州的詹姆斯·F·柏恩茲是其中的一位熱門人選,但由於他的種族隔離主義者身份而被認為過於保守,所以漢尼根在芝加哥舉辦的1944年民主黨全國會議中推薦了杜魯門,從而在194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出現了“羅斯福—杜魯門”組合,結果這個組合在選舉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至於漢尼根推薦杜魯門一事,就被傳媒稱為“密蘇裏協議”。
  
  在1945年4月12日,正當杜魯門在國會和議長山姆·雷伯恩一起的時候,杜魯門被傳召到白宮。到達白宮後,埃莉諾·羅斯福告訴他羅斯福已經身故。於是杜魯門慰問可以為她做什麽,但這位前第一夫人卻反問道:“我們有什麽事可以為你效勞嗎?你現在可正身陷睏境。”
  總統
  第一屆(1945年-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杜魯門是在羅斯福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時被任命為副總統的,而任職副總統的時間衹有82日,因此他們兩人沒有開展重要的合作。一些主要計劃如曼哈頓計劃,杜魯門亦沒有參與。
  
  杜魯門曾告訴傳媒:
  
   “我的感覺就像月亮、星星和所有星球都要墜落到我身上。”
  
  以下摘錄了杜魯門上任後首五個月所發生的大事:
  
   * 4月25日-各國代表在加裏福尼亞州舊金山决議成立聯合國
   * 4月28日-意大利的墨索裏尼被殺
   * 5月1日-希特勒被宣告已自殺身亡
   * 5月2日-柏林陷落
  
  杜魯門總統在1945年8月14日於白宮宣佈日本投降。
  
   * 5月7日-納粹德國投降
   * 5月8日-歐戰勝利紀念日
   * 7月17日至8月2日-盟國召開波茨坦會議,商討如何重建戰後秩序
   * 8月6日-盟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
   *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
   * 8月9日-盟軍在長崎投下原子彈
   * 8月14日-日本同意投降,是為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 9月2日-日方在USS密蘇裏號上正式投降
  
  聯合國、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杜魯門在二次大戰後意識到美國和蘇聯不再存在共同敵人和利益,因此他在政策方針上明顯有抗衡蘇聯的傾嚮。作為一名“威爾遜國際主義者”,杜魯門強烈支持成立聯合國,並在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的襄助下,促成了首次聯合國大會的召開,以回應社會在戰後渴求和平的心態。
  
  雖然杜魯門謙稱自己不熟悉外交事務,國會又為共和黨所控製,但是他仍憑國內浸信會教徒的支持,而發表了“杜魯門主義”及落實了“馬歇爾計劃”。“杜魯門主義”是美國行“圍堵政策”的開端,他先後請國會撥款4億美元,支援希臘和土耳其對抗共産主義,又於1947年3月12日發表到:
  “ 我認為支持自由人民對抗內部少數的武裝行動,或外部壓迫者的徵服,必須成為美國的政策。如果希臘倒下了,整個中東將會陷於混亂無序的局面。全球的自由人民,都渴望得到我們的支持以捍衛自由。若果我們在猶豫不决,就可能會危及世界和平……我認為我們應該主要透過財政援助來給予支持……此外,我要求國會授權派遣美國非軍事和軍事人員到希臘和土耳其…… ”
  
  為了使國會通過對“馬歇爾計劃”撥款,杜魯門則盡量把國會的目光移到共産主義,指出共産主義正在歐洲的落後地區興旺發展。杜魯門後來承認自己的言論誇大了共産主義的威脅,但辯稱這樣做是“為了讓國會意識危機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強化美國在冷戰中對抗共産主義,他簽署了《1947年國傢安全法案》,又分別成立了國防部、中央情報局、美國空軍(獨立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和國傢安全會議。
  良政
  
  經過民主黨多年來在國會取得多數優勢和持續由民主黨人士出任總統,國民開始出現了厭倦,以致共和黨在1946年中期選舉重新在國會取得了多數優勢。共和黨除了在衆議院有55席的增幅,在參議院也有數席的增長。杜魯門一嚮在外交事務上與共和黨領袖有密切的合作,可是在國內事務上,兩黨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杜魯門未能成功阻止減稅和取消價格管製,而在《塔夫脫—哈特萊法》的爭論上,他曾對法案加以否决,但否决决定最終遭國會推翻,以致工會勢力受到相當的削弱。到了1950年,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杜魯門再次嚮國會要求加稅。
  
  到了1948年的大選,杜魯門聲言自己是民主黨的一份子,會貫徹“新政”的傳統,因而在政綱中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包括提倡實施全民醫療保險、推翻針對工會的《塔夫脫—哈特萊法》,以及一係列激進的保障民權的立法措施。這些政綱在後來歸類為“良政”。
  
  然而杜魯門的“良政”計劃並不獲普遍支持,當中衹有一項主要的法案得到通過。
  承認以色列
  
  杜魯門早在1939年已支持錫安主義的運動,並且有份策劃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在1946年,英美調查委員會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逐步建立兩個國傢,以防猶太人或阿拉伯人在該地區取得支配地位。可是,這個建議沒有得到輿論支持,而駐守巴勒斯坦的英軍因頻頻受到錫安主義集團的襲擊,使英國政府備受壓力,促成了撤軍。結果在英國的催迫下,聯合國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立即把巴勒斯坦分割成兩個國傢,這個建議在杜魯門的支持下,於1947年的聯合國大會中獲得通過。英國政府於是宣告在1948年5月15日正式撤出巴勒斯坦,但阿拉伯聯盟會議的成員國卻對聯合國的决議表示反對,並派兵到巴勒斯坦外圍。
  
  當時杜魯門與國務院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出了現明顯分歧,與此同時,美蘇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最終,杜魯門在以色列單方面立國後的11分鐘,即確認了其主權,但是這個决定,在國內外均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柏林空運
  
  在1948年6月24日,蘇聯在未經咨議盟軍的情況下,單方面中斷了前往柏林美、英、法占區的道路,而柏林正位於蘇聯所占的東德之內,顯示出蘇聯有迫使盟國撤出西柏林的意思。結果,美國駐德國美占區的司令盧西烏斯·D·剋雷(Lucius D. Clay)將軍建議,沿着由西德至西柏林的高速公路,對西柏林進行大規模的空運物資,以示公義。空運本身將以完全和平的方式進行,但若果空運隊伍遭受攻擊或被迫中斷,就應該作出防衛。然而,杜魯門聽取華盛頓的意見後,相信柏林空運計劃很有可能會觸發戰爭而表示憂慮。但最後在6月25日,盟國仍然决定對柏林空運,一直至1949年5月11日,前往西柏林的道路重開,空運行動纔告結束。
  消除軍方種族差別待遇
  
  自從重建時期以來,每屆聯邦政府都沒有再關註民權的發展,而杜魯門正是第一位重新關註民權的總統。在1946年,美國本土發生了數宗殘暴的私刑,其中有兩名黑人男子和兩名黑人婦女在佐治亞州的沃爾頓縣附近被殺害;另外亦有一名剛從二戰戰場退役的非洲裔軍人遭到虐待,稱為艾薩剋·伍德沃德事件。這些濫用私刑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對民權的關註,並促使杜魯門在1947年發表一份名為《保障這些權利》的報告。該報告對改革民權提出了10點議程,包括將私刑列入聯邦罪行。到了1948年2月,杜魯門總統將這些議程提到國會,並建議設立幾個聯邦政府職位,以專責落實一些如選舉權和平等就業等人權。
  
  可是這些改革卻招來南部民主黨員在黨內總統提名大會表達出強烈反對,但杜魯門對此不以為然,並說:“我的祖先是聯盟國的人……但當我得知剛從海外歸來的黑人士兵,在密西西比給拋出軍車之餘,又遭到毒打,我立即感到了反胃。”
  第二屆(1949年-1953年)
  1948年大選
  
  在1948年美國總統選舉,杜魯門出乎衆人所料,在大選中勝出。
  
  在1949年民主黨全國會議中,杜魯門意圖淡化他在人權方面的政綱,以緩和黨內南北派係的衝突。可是,美國參議院候選人兼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長休伯特·H·韓福瑞在地區黨領袖支持下,在會上建議民主黨應采取更積極進取的人權政策,結果建議被杜魯門全心全意地采納。不出兩星期後,杜魯門簽署了《行政命令9981號》,指令在美國軍隊廢除了種族隔離政策。但杜魯門事實上十分擔心支持民權改革會帶來政治風險,至於失去迪剋西民主黨人的支持,更有可能拖垮民主黨。
  
  當時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托馬斯·杜威在民意調查中被認定穩操勝券,而蓋洛普民意測驗在大選前兩星期,即使還有14%遊離票,也停止了民意調查。結果,蓋洛普民意測驗的創造者喬治·蓋洛普犯了一個在日後不再重蹈的錯誤,他總結到:“遊離票站到了執政者的一方。”
  
  杜魯門站在守車車尾,沿着鐵路穿州過省,到各地短暫停留,發表演說的競選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日後更成為每屆總統競選必備的重要環節。
  
  杜魯門在第一屆任期沒有副總統,在第二屆任期則以艾爾本·威廉·巴剋利出任副總統。
  核武僵局
  
  蘇聯在比預期中快的情況下,成功研發原子彈,更在1949年8月29日進行了首次試爆,從而促成了大戰後的軍備競賽。在1953年1月7日,杜魯門亦嚮外界宣佈,美國已經成功試爆體積更大的氫彈。
  共産中國
  
  由於在國共內戰中節節失利,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黨部隊於1949年12月7日自中國撤退到臺灣。而杜魯門也隨着戰局的變化,對國民政府的態度由積極轉為消極,多次拒絶援助,有不少學者指出是因為蔣中正政府在1948年大選中誤以為共和黨候選人托馬斯·杜威將會勝出,所以便大力以資金支持杜威,結果卻令杜魯門生厭。杜魯門對蔣氏政權始終沒有好感,而且對美國的援助遭嚴重虧空以及美國國會和聯邦調查局註意到孔宋兩傢不正常的斂財手法而十分不滿。美國作傢默爾·米勒有一次采訪杜魯門總統,杜魯門就氣得大駡地說:“他們(國民黨)都是賊,個個都他媽的是賊……他們從我們給蔣送去的38億美元中偷去7.5億美元。他們偷了這筆錢,而且將這筆錢投資在巴西的聖保羅,以及就在這裏,紐約的房地産。”
  
  另外受民主黨傳統左翼思潮的影響,他對中共一度抱有幻想,認為中共政權具有民族主義性質,但可以容納資本主義思想,想當然地認為有可能將中共新政權拉出蘇聯的陣營,更試圖和當時已經於1949年攻占北京的中共方面建交。因此到了1950年6月,杜魯門派出美國海軍的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以防國民政府和“新中國”有更進一步的衝突。杜魯門又要臺灣停止對中國大陸繼續進行攻擊。這一切遲至中共政權後來出兵朝鮮半島,杜魯門及美國國會方纔真正醒悟。
  阿爾傑·希斯與麥卡錫主義的興起
  
  在1948年8月3日,《時代周刊》資深編輯惠特剋·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的聽證會上,提交一份名單,上面載有自1930年代至1940年代於美國政府內暗中活動的共産黨員。該名單上載有阿爾傑·希斯(Alger Hiss)的名字,而希斯是國務院的一位官員,曾參與創立聯合國。事後,希斯在1948年8月17日找錢伯斯當面對質,白宮的官方回應亦要求終止對希斯的調查,以引開公衆的註意。
  
  然而兩人的對質與白宮的回應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在1948年11月,錢伯斯帶領兩名HUAC的調查員到馬裏蘭州的一塊南瓜田,並在一個空心的南瓜中找到四枚微型膠捲。微型膠捲內所載的資料則在後來被稱為“南瓜文件”。(事件亦使加裏福尼亞州參議員尼剋鬆一舉成名,因為他後來對着這些膠捲,擺出一個拿着放大鏡的姿勢,拍攝了幾張廣泛流傳的相片)
  
  到了1950年2月9日,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在西弗吉尼亞州惠靈的共和黨婦女會上發言,指國務院涉嫌與共産黨員糾纏不清。當時蘇聯正試爆核武、中國又成為共産黨國傢,國內又有阿爾傑·希斯一案,結果麥卡錫透過在國內冒升的反共主義,成功從公衆取得相當的支持,並揭開了“麥卡錫主義”時代的序幕。
  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入侵韓國,更差不多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
  
  杜魯門立即強烈要求聯合國作出幹預,故此以道格拉斯·麥剋阿瑟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在1950年10月成功把朝鮮軍隊退回至中國邊境一帶。
  
  在1950年10月,中國以朝鮮的名義對戰事作出幹預,麥剋阿瑟立即建議杜魯門出兵襲擊中國在鴨緑江一帶的軍事基地,在必要情況下,更可以動用原子彈。在中國援助朝鮮的情況下,聯合國部隊被迫退回到韓國,而戰綫在1951年春天的時候,更退回戰爭爆發時的地區。但杜魯門不同意麥剋阿瑟的觀點,擔心他的方案會使蘇聯加入,使大戰升級,最終有爆發核子戰爭的可能。於是麥剋阿瑟在總統反對的情況下,公開廣播出他對戰事的意見,而且更不服從杜魯門的指令。結果在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解除了麥剋阿瑟的職務,並召他回國。
  
  此後朝鮮戰爭成為了僵局,直到德懷特·艾森豪威爾上任總統後,方於1953年7月27日達成了停火協議。
  
  參與朝鮮戰爭與解除麥剋阿瑟的職務,使杜魯門在國內變得不受歡迎,更促使他在1952年的大選不再尋求連任。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杜魯門在1952年2月的支持率為22%,是有史以來在任美國總統所得到的最低支持率。
  越南
  
  越戰爆發前,美國早已介入越南問題,而且可追溯至杜魯門任總統的時期。在1945年的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鬍志明參照美國,撰寫了一份獨立宣言,並視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為頭號敵人。但在同年9月23日,美國為了防止共産主義由中國傳入越南,繼而嚮世界散布,聲明支持法國對越南的管治。
  
  由於遭美國摒棄,鬍志明轉移嚮共産黨求助。在1950年,鬍志明宣佈越南獨立,並得到中共和蘇聯的承認,當時他盤踞在接壤中國邊境的一些偏遠地區,而法國仍然占領餘下的地域。在美國的“圍堵政策”和強烈反共的前提下,美國繼續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主權,以及確認法國在越南的傀儡政權。因此同樣在1950年,杜魯門對法國發放了一共一千萬美元的援助,又派出123支非戰鬥部隊到越南,協助處理物資事宜。到了1951年,援助總額上升至一億五千萬美元,至1953年更達至了十億美元(占美國對外援助總額的1/3,也占法國一方支出的80%)。
  翻新白宮
  
  和其他美國總統不同的是,杜魯門入住白宮的時間非常之短。理由是有屋宇結構專傢在他上任後不久指出白宮隨時有倒塌的危險,部份主因是因為在1812年戰爭中,白宮的墻壁和地基曾被火焚燒,以致在結構上出現了問題。於是杜魯門對白宮的地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另外又在白宮的南翼柱廊的第二層,加建了一個陽臺(即所謂的“杜魯門陽臺”)。至於杜魯門一傢則搬到附近的布萊爾宮,作為自己的“白宮”。
  險遭刺殺
  
  在1950年11月1日,兩名分別叫傑斯裏奧·托裏索拉(Griselio Torresola)和奧斯卡·柯拉索(Oscar Collazo)的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企圖於布萊爾賓館行刺杜魯門,但行刺失敗。柯拉索被裁定謀殺罪成,於1952年被判處死刑,不過後來得到杜魯門減刑為終身監禁。
  
  事件發生後,杜魯門决定在波多黎各舉行一次民主的公民投票,以决定波多黎各的地位和與美國的關係。最終波多黎各製定了自己的憲法,並確立成為美國的自治邦。
  連串醜聞
  
  在1950年,參議院在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的帶領下,對政府高級官員受賄進行調查,當中發現不少官員曾收受過名貴皮草和冰箱一類的物品,而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更牽涉在內。結果一共有166名國稅局員工辭職或被解雇,部份人更被司法部控告瞞稅和貪污等罪行。一般歷史學家都同意杜魯門沒有牽涉到國稅局的貪污醜聞,亦相信他對此並不知情—但卻有一次例外。在1945年,一位香水公司總裁送了一部十分昂貴的新型號冰箱給杜魯門太太,該名商人其後在杜魯門和他的好友哈利·佛漢將軍的協助下,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取得優先前往歐洲的機票,而那名商人在回程時又與一位傷兵強奪機位,傷兵“被擠下機”。事件在1949年曝光,使杜魯門大為尷尬,但他仍然大力為佛漢將軍作出辯護,可是實際上,佛漢將軍本人當時被一連串的白宮辦公室醜聞纏身。
  
  到了1952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發起一連串運動,指政府混入了不少蘇聯特工,再次使杜魯門政府備受睏擾。早於1947年,杜魯門設立了一個“效忠委員會”,調查聯邦政府是否混入了間諜。後果是,自1947年至1952年,大約有20,000名公務員遭到調查,當中有約2500人“自願”辭職,400人被辭退。另外自1945年至1946年,約翰·埃德加·鬍佛(J. Edgar Hoover)多次嚮杜魯門作出警告,指財政部的助理部長哈利·德剋斯特·懷特是蘇聯間諜。加拿大總理亦同樣嚮FBI警告要註意懷特,而來自蘇聯的變節人士也證實了這個情報。最後杜魯門唯有將懷特調任為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美國代表,他又承認設立“效忠委員會”是他當總統犯下的最大失誤。
  曾簽署的重要法案
  
   * 國傢安全法案-1947年7月26日
   *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12日
   * 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1948年4月3日
  
  重要的行政命令
  
   * 行政命令9981號
  
  內閣
  
  (所有在1945年供職的內閣官員均原先在羅斯福政府供職)
  職位 名稱 任期
  總統 哈利·S·杜魯門 1945年–1953年
  副總統 沒有 1945年–1949年
   艾爾本·W·巴剋利 1949年–1953年
  國務卿 愛德華·斯戴迪紐斯 1945年
   詹姆士·F·柏恩茲 1945年–1947年
   喬治·C·馬歇爾 1947年–1949年
   迪安·G·艾奇遜 1949年–1953年
  財政部長 小亨利·摩根索 1945年
   弗雷德·M·文森 1945年–1946年
   約翰·W·斯耐德 1946年–1953年
  戰爭部長 亨利·L·史汀生 1945年
   羅伯特·P·帕特森 1945年–1947年
   肯尼士·C·盧瓦爾 1947年
  國防部長 詹姆斯·V·福萊斯特 1947年–1949年
   路易斯·A·詹森 1949年–1950年
   喬治·C·馬歇爾 1950年–1951年
   羅伯特·A·洛威特 1951年–1953年
  司法部長 法蘭西斯·比德爾 1945年
   湯姆·C·剋拉剋 1945年–1949年
   J·霍華德·麥葛瑞斯 1949年–1952年
   詹姆士·P·麥格雷納裏 1952年–1953年
  郵政部長 法蘭剋·C·沃剋 1945年
   羅伯特·E·漢尼根 1945年–1947年
   傑西·M·唐納森 1947年–1953年
  海軍部長 詹姆斯·V·福萊斯特 1945年–1947年
  內政部長 哈羅德·L·伊剋斯 1945年–1946年
   朱利葉斯·A·剋魯格 1946年–1949年
   奧斯卡·L·查普曼 1949年–1953年
  農業部長 剋勞德·R·威卡德 1945年
   剋林頓·P·安德森 1945年–1948年
   查爾斯·F·布蘭南 1948年–1953年
  商業部長 亨利·A·華萊士 1945年–1946年
   W·艾夫裏爾·哈裏曼 1946年–1948年
   查爾斯·W·索伊爾 1948年–1953年
  勞工部長 法蘭西斯·珀金斯 1945年
   劉易斯·B·施韋倫巴赫 1945年–1948年
   莫裏斯·J·托賓 1948年–1953年
  
  
  任命最高法院法官
  
  杜魯門任內任命了下列美國最高法院法官:
  
   * 哈羅德·希茨·柏頓-1945年
   * 弗雷德·M·文森(首席大法官)-1946年
   * 湯姆·甘貝爾·剋拉剋-1949年
   * 雪曼·明頓-1949年
  
  卸任總統以後
  1952年大選
  
  在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22號修正案》,防止總統尋求第三屆任期(若該總統曾有一次為期多於兩年的任期,該總統日後衹可有多一屆任期),但杜魯門總統卻不在此限。然而,杜魯門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中被黨內的埃斯蒂斯·基福弗擊敗後,他决定退出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
  
  在1951年夏天,即杜魯門解除麥剋阿瑟職務後不久,杜魯門邀請了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當時仍未决定加入什麽政黨)為民主黨出選總統,而自己則當他的副總統,但建議遭他拒絶。
  
  到了新罕布什爾州初選的時候,由於杜魯門沒有對任何民主黨候選人作明確支持,自己又沒有宣佈放棄競逐,結果杜魯門的名稱出現在選票上(在新罕布什爾州,任何人可未經當事人同意,在初選中作出提名)。但是在1952年3月,杜魯門宣佈放棄競逐,又極力勸說伊利諾伊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參選,最終史蒂文森成為了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的候選人。
  杜魯門(右方坐下)與妻子貝絲(右一)在1965年7月30日,見證總統林登·約翰遜簽署《醫療保健法案》。
  杜魯門圖書館與回憶錄
  
  杜魯門卸任後離開了華盛頓,搬到了他嶽母在密蘇裏州獨立城的居所,並到各地發表演說和撰寫回憶錄。另外,杜魯門又模仿他的前任總統羅斯福,在1957年出資成立了杜魯門總統圖書館,捐贈予聯邦政府。這也是自《1955年總統圖書館法案》通過以來第一所建立的總統圖書館,以後每位卸任總統都會建立一所總統圖書館。
  
  杜魯門任總統時曾落實通過對退休公務員發放退休金。可是他認為卸任總統接受任何的捐贈,都有損全國最高領導人的形象和專嚴,因而加以拒絶。雖然他卸任後從撰寫回憶錄賺取到600,000美元,但是當中的大部份款項均用作了交稅和支付協助撰寫回憶錄的人員的薪水。
  
  杜魯門分別在1955年和1956年出版了兩本回憶錄:
  
   * 《Memoirs by Harry S. Truman: Year of Decisions 》(第一集)(ASIN B000BC81YE)
   * 《Memoirs By Harry S Truman: Years of Trial and Hope》(第二集)(ASIN B000CQXZWM)
  
  有鑒於杜魯門的財政狀況,國會在1958年通過了《卸任總統法案》,嚮卸任總統每年發放25,000美元的退休金。不過當時另一位在世的前任總統赫伯特·鬍佛卻沒有接受這份退休金,據瞭解是為免使杜魯門尷尬。
  美國郵政管理局於1984年發行了一套紀念杜魯門總統的郵票。
  晚年生活
  
  在1956年,杜魯門伉儷出訪歐洲,一時間成為了全球的焦點。在英國,杜魯門獲牛津大學頒發民法學榮譽學士學位,並最後一次和朋友丘吉爾會面。回程美國前,他又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作全力支持(他最初支持紐約州州長W·艾夫裏爾·哈裏曼)。
  
  在1965年,詹森總統在杜魯門圖書館簽署了《醫療保健法案》,並把首兩張醫療保健卡予杜魯門和妻子貝絲。杜魯門亦曾在任內爭取落實全民醫療保健。
  
  杜魯門年屆80歲的時候,獲宴請到華盛頓,並準備在參議院發表講話,但因為他在歡迎儀式上大受感動,而不能言語。當時美國在越戰泥足深陷,後來共和黨政府又爆發水門事件,結果使杜魯門的支持度急升,更為參議院候選人助選。在1964年,杜魯門在浴室跌倒,撞傷了額頭,折斷了兩條肋骨,眼鏡也撞碎了。自此,他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並中斷了以往每天到總統圖書館的習慣。到了1972年12月5日,杜魯門因肺炎引發肺氣腫,被送往堪薩斯城研究醫院及醫療中心。最終於12月26日因器官衰竭逝世,享年88歲。他死後被安葬於杜魯門圖書館。
  
  約翰遜是唯一一位出席了杜魯門葬禮的在世前總統,但他自己在約一個月後亦因病逝世。
  榮譽
  
  雖然杜魯門在任時的民望曾跌至歷史低位,但綜合了多年來的民意調查,杜魯門得到了7.18分,在42位美國總統中排名第7,可謂“名列前茅”。
  
  杜魯門曾獲下列榮譽:
  
   *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45年和1948年)
   * 美國童軍的水牛銀章(1950年)
   * 國會榮譽金勳(1984年,身後頒發)
   * 共濟會聖殿騎士
   * 共濟會會員
   * 慈壇社會員
  
  歷史遺跡
  
   * 國立杜魯門歷史遺跡:包括在獨立城達拉威街219號的華萊士大廈和在密蘇裏州格蘭威的傢族農場。(但大部份的農地早已轉售他人發展)
   * 州立杜魯門出生地歷史遺跡:位於密蘇裏州拉馬爾,杜魯門在那裏出生,曾在那裏小住了11個月。
   * 杜魯門圖書館及博物館:位於獨立城的總統圖書館。
   * 杜魯門小白宮:杜魯門位於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的鼕天別墅。
  
  杜魯門的中間名
  
  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中間名衹有一個字母“S”。這種做法在南部州份和密蘇裏州也十分普遍,當地人都愛以英文字母來代替名字。杜魯門則表示,他的中間字母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安德森·施(普)·杜魯門(Anderson Shipp(e) Truman)和外祖父所羅門·楊(Solomon Young)而起的,因此字母“S”同時代表了“施(普)”(Shipp(e))和“所羅門”(Solomon)兩個字。他又曾說過,“S”本身就是一個名,不是字母,所以不需加上一點。
  
  然而,應說明的是,按照英文文法,衹有縮寫的字詞纔需要加上一點。但事實上,不論是美國政府部門的官方文件,抑或是杜魯門的總統圖書館,都有在“S”字後補上一點。另一方面,杜魯門圖書館內亦保存了很多他本人的親筆簽名,而這些簽名的“S”字後,大多都附有一點。
  
  關於杜魯門的字母“S”後應否加上一點,一直以來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不過一般相信,雖然“S”是一個名,但仍需在後面加上一點。
  雜記
  
   * 他10歲的時候曾染上白喉。
   * 他不愛喝威士忌,原因是他曾以威士忌治療白喉。
   * 他是第一位乘搭現代潛水艇到水底的美國總統。
   * “叫他去死!”—這是他知道自己要為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競選副總統後,對傳達員說的第一句話。
   * 他熱愛彈鋼琴,並在1948年帶了一部鋼琴到白宮。
   * 他是約翰·泰勒的曾外甥。
   * 他是首位薪金超過100,000美元的美國總統。
   * 他是左撇子,但他的父母卻強迫他改用右手,這種教學方針也在當時美國的小學十分普遍。
   * 他曾被評為“最佳衣着打扮”的10位參議員之一。
   * 他的名Harry乃取自叔父夏裏遜·楊(Harrison Young)。
   * 他是首位在戰時上任的美國總統。
   * 於1995年,HBO發行了一套關於杜魯門的電視電影,名為《杜魯門》,由蓋瑞·辛尼斯(Gary Sinise)飾演總統。該影片以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所作的傳記為底本,主要講述杜魯門如何由一位小鎮的平常人踏上了美國總統之路。該影片獲得了不少奬項。


  Harry S. Truman (May 8, 1884 – December 26, 1972) was the 33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53). As the 34th vice president, he succeeded Franklin D. Roosevelt, who died less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he began his fourth term.
  
  During World War I Truman served as an artillery officer, making him the only president to have seen combat in World War I (his successor Eisenhower spent the war training tank crews in Pennsylvania). After the war he became part of the political machine of Tom Pendergast and was elected a county commissioner in Missouri and eventually a United States senator. After he gained national prominence as head of the wartime Truman Committee, Truman replaced vice president Henry A. Wallace as Roosevelt's running mate in 1944.
  
  Truman faced challenge after challenge in domestic affairs. The disorderly postwar reconversion of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marked by severe shortages, numerous strikes, and the passage of the Taft–Hartley Act over his veto. He confounded all predictions to win re-election in 1948, helped by his famous Whistle Stop Tour of rural America. After his re-election he was able to pass only one of the proposals in his Fair Deal program. He used executive orders to begin desegregation of the U.S. armed forces and to create loyalty checks which dismissed thousands of communist supporters from office, even though he strongly opposed mandatory loyalty oaths for governmental employees, a stance that led to charges that his administration was soft on communism. Truman's presidency was also eventful in foreign affairs, with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his decision to use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Japa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Marshall Plan to rebuild Europe, the Truman Doctrine to contain communism,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d War, the cre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and the Korean War. Corruption in Truman's administration reached the cabinet and senior White House staff. Republicans made corruption a central issue in the 1952 campaign.
  
  Truman, whose demeanor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atrician Roosevelt, was a folksy, unassuming president. He popularized such phrases as "The buck stops here" and "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you better get out of the kitchen." He overcame the low expectations of many political observers who compared him unfavorably with his highly regarded predecessor. At different points in his presidency, Truman earned both the lowest public approval ratings that had ever been recorded, and the highest approval ratings to be recorded until 1991. Despite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during his term in office, popular and scholarly assessments of his presidency became more positive after his retirement from politic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his memoirs. Truman's legendary upset victory in 1948 over Thomas E. Dewey is routinely invoked by underdog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Most historians consider Truman one of the greatest U.S. Presidents.
<< 前一君主: 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冷戰開始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1945年1953年)
後一君主 >>: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