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官 人物列錶
周恩來 Zhou Enlai喬治·巴頓 George Smith Patton林森 Lin Sen
劉少奇 Liu Shaoji王寵惠 Wang Chonghui張太雷 Zhang Tailei
陳炯明 Chen Jiongming鄧中夏 Deng Zhongxia李大釗 Li Dazhao
夏鬥寅 Xia Douyin傅作義 Fu Zuoyi東條英機 Toujou Hideki
張自忠 Zhang Zizhong吳忠信 Wu Zhongxin陳納德 Claire Lee Chennault
岡村寧次 Yasuji Okamura薛嶽 Xue Yue史迪威 Joseph Warren Stilwell
赫爾利 Hurley佟麟閣 Tong Linge趙登禹 Zhao Dengyu
郝夢齡 Hao Mengling馬歇爾 Marshall魏德邁 Wedemeyer
朱可夫 Zhukov陳潭秋 Chen Tanqiu朱德 Zhu De
彭德懷 Peng Dehuai劉伯承 Liu Bocheng賀竜 He Long
聶榮臻 Nie Rongzhen葉劍英 Ye Jianying道格拉斯·麥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埃爾溫·隆美爾 Erwin Rommel海因茨·古德裏安 Heinz Guderian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 Gustav Radbruch
鬆井石根 Matsui Iwane
周恩來 Zhou Enlai
將官  (1898年三月5日1976年元月8日)
姓:
名: 大鸞
字: 翔宇
網筆號: 伍豪
籍貫: 浙江紹興
出生地: 江蘇淮安

詩詞《春日偶成 Spring Even as 2》   《送蓬仙兄返裏有感 s hometown Thoughts 3》   《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 Times Hao, such as Man Injury time accident Original rhyme》   《雨中嵐山 Rain Lanshan Japan kyoto》   《雨後嵐山 After the rain Lanshan》   《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   《四次遊圓山公園 Four Round Hill Tour Park》   《死人的享福 Dead of live in ease and comfort》   《別李愚如並示述弟 Li Yu and said other state such as the younger brother》   《大江歌罷掉頭東 Great river Song stop Turn round east》   更多詩歌...

閱讀周恩來 Zhou Enlai在诗海的作品!!!
周恩来
周恩來(1898~1976) 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和外交傢,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堅定了共産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和賀竜、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後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為保證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為聯繫和指導各地區共産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離開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徵。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成發動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後,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结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他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製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綫工作,努力團结各方面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並先後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结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製止反共逆流,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抗日戰爭勝利後,為製止內戰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並領導了國民黨統治區內黨的工作、軍事工作和統一戰綫工作。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着處理黨和國傢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産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製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傢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睏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特別關註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並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綫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給予特殊的關註,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

  他參與製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協助毛澤東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並擔負了後勤保障的組織工作,領導了中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傢,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非常睏難的處境中,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使黨和國傢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維持國民經濟建設;為保護大批領導幹部和民主人士,恢復和落實黨和國傢的政策,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挫敗林彪、江青集團種種分裂和奪權陰謀活動中,起到了控製和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他為開拓外交新局面,實現中美緩和、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産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勝睏難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衆,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1976年4月清明節前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大批黨員、工人、學生、幹部甚至士兵和農民,為了紀念他,也為反對當時還當權的“四人幫”,舉行自發的集會,被稱為“天安門事件”,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抗議運動,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衆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1949-199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7月版


Zhou Enlai (5 March 1898 – 8 January 1976) was the first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ou was China's head of government, serving from October 1949 until his death in January 1976. Zhou served under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Communist Party's rise to power, and later in consolidating its control, forming foreign policy,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economy.

A skilled and able diplomat, Zhou served as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from 1949 to 1958. Advocating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West after the Korean War, he participated in the 1954 Geneva Conference and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and helped orchestrate Richard Nixon's 1972 visit to China. He helped devise policies regarding the bitter disput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Taiwa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60), India, and Vietnam.

Zhou survived the purges of other top official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le Mao dedicated most of his later years to political struggle and ideological work, Zhou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affairs of state during muc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is attempts at mitigating the Red Guards' damage and his efforts to protect others from their wrath made him immensely popular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later stages.

As Mao's health began to decline in 1971 and 1972 and following the death of disgraced Lin Biao, Zhou was elected to the vacant position of First 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y the 10th Central Committee in 1973 and thereby designated as Mao's successor (the third person after Liu Shaoqi and Lin), but still struggled against the Gang of Four internally over leadership of China. His last major public appearance was a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13 January 1975, where he presented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He then fell out of the public eye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died one year later. The massive public outpouring of grief in Beijing turned to anger at the Gang of Four, leading to the 1976 Tiananmen Incident. Although Zhou was succeeded by Hua Guofeng as First Vice Chairman and designated successor, Zhou's ally Deng Xiaoping was able to outmaneuver the Gang of Four politically and took Hua's place as paramount leader by 1978.


貢獻者: 迪拜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