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於一九一四年
(一)
極目青郊外,
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蹤。
(二)
櫻花紅陌上,
柳葉緑池邊。
燕子聲聲裏,
相思又一年。
【注釋】 【青郊】春天的田野。
【煙霾】昏暗的煙雲。這裏指戰火,戰爭。
【中原方逐鹿】語出《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晉書?石勒載記下》:“脫(作倘若解)遷光武(漢光武帝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鹿,指獵取的對象,比喻帝位或政權。此後就成為形容國傢分裂、群雄角逐的成語。魏徵詩云:“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此詩主要指的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勢力和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鬥爭。
【博浪】《史記?留侯世傢》記載: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秦滅韓以後,張良為了替韓報仇,曾經東往淮陽(今河南省淮陽縣)遊學,從隱士倉海君那裏聘請到一個大力士充當刺客。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東遊到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張良和那個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這裏是指革命人民對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鬥爭,不涉及對秦始皇、張良的評價。
【踵相蹤】踵,腳後跟,腳印;相蹤,跟隨,接連不斷,一個跟着一個。
【紅陌】陌,田間小路。紅陌,泛指開滿鮮花的郊野。
【相思】這裏是期待、嚮往的意思。
【賞析】 這兩首詩都是五言絶句,作於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所見周恩來最早的詩歌作品。當時,他年僅十六歲,在天津市南開學校學習,不但學業名列前茅,且積極從事愛國進步社團活動,與幾位同學發起成立了“敬業樂群會”,創辦了《敬業》雜志。在他編《敬業》等刊物時,撰寫了許多社論、時評、紀事和文藝作品,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朽,以喚起青年和民衆的覺醒。這兩首五言絶句,載於《敬業》創刊號上。
一九一四年前後,中國正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統治時期。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國會召開會議前夕,袁世凱陰謀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勾結帝國主義,非法簽定善後大藉款,並罷免江西、安徽、廣東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內戰。孫中山先生當即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的戰爭(即“二次革命”)。由於反動勢力強大,討袁受挫,“二次革命”遭到失敗。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中華民族陷入深重的災難,勞動人民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周恩來在《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詩中,以憂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訴了反動頭子袁世凱禍國殃民、鎮壓革命的罪行,且預感到革命人民必將奮起抗爭。後一首詩,則通過對祖國美好的大自然景象的描寫,抒發了熱愛祖國和人民、追求光明和進步、時刻“相思”着革命的春天到來的熱烈感情。
作於一九一六年初
(一)
相逢萍水亦前緣,
負笈津門豈偶然。
捫虱傾談驚四座,
持螯下酒話當年。
險夷不變應嚐膽,
道義爭擔敢息肩。
待得歸農功滿日,
他年預卜買鄰錢。
(二)
東風催異客,
南浦唱驪歌。
轉眼人千裏,
消魂夢一柯。
星離成恨事,
雲散奈愁何。
欣喜前塵影,
因緣文字多。
(三)
同儕爭疾走,
君獨著先鞭。
作嫁憐儂拙,
急流讓爾賢。
群鴉戀晚樹,
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遊舊,
臨歧意悵然。
【注釋】 【相逢萍水】浮萍隨水漂泊不定,常以此比喻人的偶然相遇。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負笈】笈,竹製書箱。負笈,背着書箱,即求學。
【津門】即天津。
【捫虱】形容談話時從容不迫、毫無顧忌的神態。《晉書?王猛傳》記載:晉代桓溫入關,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訪他。一見面,就談論起時事來。交談時,一邊掏摸着身上的虱子,好像旁邊沒有人一樣。作者運用這一典故,指與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抨擊腐敗的時政,無所顧忌。
【螯】螃蟹的大腳。泛指下酒的菜餚。
【險夷】危險和平安。這裏作偏義詞用,側重指環境的險惡。
【嚐膽】形容刻苦自勵。《史記?越王勾踐世傢》記載: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把苦膽放在座位上,隨時都能夠看到,吃飯時也要嘗一嘗,表示不忘亡國之恥,立志要報仇。
【敢息肩】息肩同俗語“撂挑子”。敢,這裏是豈敢、怎敢、不敢的意思。
【買鄰】擇鄰而居。《南史?呂僧珍傳》記載:宋季雅罷官以後,買了一所房子,和呂僧珍為鄰。呂僧珍問房價多少,宋回答說:“一千一百萬。”呂僧珍由於季雅出這樣的高價而感到奇怪。季雅說:“我拿一百萬買房子,拿一千萬買你這樣的好鄰居。”這裏意思是說革命勝利時,與好友同歡共聚。
【異客】客居外鄉的人。這裏指張蓬仙。
【南浦】地名,在福建省浦城縣南門外。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後泛指送別友人的地方。
【驪歌】古書《大戴記》記載:客人臨走的時候,唱《驪駒》詩。後泛指告別的歌。
【夢一柯】做了一個夢。唐代李公佐的《南柯記》雲:淳於棼在古槐下醉臥,夢到娶了大槐安國的公主,當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享盡榮華富貴;後來打了大敗仗,公主也死了,被遣歸。後人就把做夢或人生回憶叫作“南柯一夢”。這裏的意思是指送別好友時的情景,仿佛像做夢一樣。
【雲散】古代詩文中常用“風流雲散”比喻朋友之間的別離。
【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意思是:每憶過去同學結合在一起寫文章、搞愛國宣傳,就感到欣喜。前塵影,指往事、過去的情景;因緣,指彼此結合的緣分。
【同儕】同輩。這裏指同學。
【著先鞭】《晉書?劉琨傳》記載:劉琨和祖逖是朋友,聽說祖逖為朝廷所用,便給自己的親友寫信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後來就以“先鞭”表示“先一著”或“占先著”。這裏是走在前邊、進步最快的意思。
【作嫁】用為別人作嫁衣,來比喻為人做事,自己沒有圖謀。這裏可能是指刊物編輯工作或參加進步學運。
【儂】我,作者自稱。
【群鴉】這是指當時那些缺乏遠見和大志的人。
【晚樹】比喻沒落的社會。
【孤雁入寥天】這裏指好友奔赴寥廓遠大的前程。孤雁,比喻張蓬仙和當時一切有志之士。寥天,即寥廓的天空。
【臨歧】即將分手的路口。歧,大路分出的小路、岔道。
【賞析】 《送蓬仙兄返裏有感》三首詩,作於一九一六年初,以“飛飛”的筆名發表於《敬業》第四期上。
詩題中的“蓬仙兄”,是周恩來的同學好友張蓬仙,東北吉林人。他在一九一三年秋和周恩來同時考進天津南開學校,是“敬業樂群會”的三個發起人之一,並任會長。周任副會長兼《敬業》主編。他由東北老傢去日本後一年,周恩來也去了日本,常有交往。“九?一八”前後,張蓬仙貧病交加,死於北京。
第一首七律,通過與同學好友共同戰鬥生活的回顧,抒發了為拯救祖國而刻苦自勵、熱烈期待他日為國立功、在革命勝利之時再與好友歡聚的無畏和樂觀精神。第二首是五律,着重抒寫了與好友惜別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的祝願。最後一首也是五律,則是對同學好友參加進步學運所取得的成績的贊揚,表現了周恩來虛懷若𠔌的謙遜美德。
作於一九一六年
茫茫大陸起風雲,
舉國昏沉豈足雲;
最是傷心秋又到,
蟲聲唧唧不堪聞。
〖附〗
張皞如《傷時事》原詩
九月二十八日閱報,見徐州會盟禍已近在眉睫,政府猶用敷衍主意。國傢生命已斷送於數人之手矣!不禁擲書流涕,遂成口號。
太平希望付煙雲,
誤國人才何足雲;
孤客天涯空涕淚,
傷心最怕讀新聞。
【賞析】 這首詩,是周恩來為反對張勳復闢而寫的重要作品。一九一六年,袁世凱死後,張勳為了打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處心積慮,勾結各地軍閥,在徐州訂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妄圖復闢封建帝製。“皞如夫子”,即張皞如先生。他當時是天津市南開學校的教師,有愛國民主思想,支持學生的進步活動,曾應“敬業樂群會”的邀請,欣然加入該會的詩團。當他從報紙上看到軍閥徐州會盟的消息時,十分氣憤,疾書《傷時事》一詩。周恩來讀後,當即步韻奉和一首,一同發表在《敬業》第五期上。
周恩來和詩,從軍閥重開戰的風雲突變寫起,明確地指出,由反動軍閥所造成的“舉國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現出敢於蔑視強暴和立志變革現實的革命精神。後兩句,以草木搖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蟲鳴作為象徵,暗示了封建軍閥張勳之輩復闢倒退的喧囂,正如秋蟲一樣,不過是死前的悲鳴而已。
作於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鬆,夾着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緑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一綫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着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注釋】 【嵐山】京都著名的風景區。
【京都】日本的故都,在現首都東京的西部
【賞析】 一九一七年秋,十九歲的周恩來東渡日本求學,到東京後住在中野華洲園一傢農戶的廂房裏。當年的華洲園遠離城市的喧鬧,衹有幾棟房子,周圍都是農民種植的鮮花,街道兩旁全是櫻花樹。周恩來每天從櫻花樹下走過,去補習日文,去參加留學生“新中會”的集會。櫻花樹陪伴他度過在日本的五百個日日夜夜。
一九一八年春天,他看到櫻花開時,滿樹吐蕊,芳香四溢,淡紅嬌嫩的櫻花如雲如海。人們像潮水一般涌到中野、上野觀賞櫻花,男女老少在櫻花樹下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櫻花的花期很短,一場春風或一場春雨襲來,盛開的櫻花片片散落,輕輕飄揚,繼而像鵝毛大雪奔瀉而下,既像凱旋,又像視死如歸,是那麽壯觀,是那麽豪邁。周恩來為之驚嘆、為之折服。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他一面參加留學生辦的“新中會”,從事反對日本侵略的愛國活動,一面擠出時間,研究正在涌嚮東方的各種社會思潮,包括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等等。一九一九年一月,他在《社會問題研究》半月刊上,比較係統地讀了關於馬剋思主義的介紹文章,從迷惘中獲得啓示,便把自己的感受,結合對大自然風光的體悟,寫入詩中。
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這天,他一連寫了三首詩:《雨中嵐山——日本京都》和後面的《雨後嵐山》、《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月九日,又寫了《四次遊圓山公園》一詩。四詩均載《覺悟》創刊號。
作於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山中雨過雲愈暗,
漸近黃昏;
萬緑中擁出一叢櫻,
淡紅嬌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禮法,舊文藝,……粉飾的東西,
還在那講什麽信仰、情感、美觀……的製人學說。
登高遠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雲如帶;
十數電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島民心裏,仿佛從情景中呼出;
元老,軍閥,黨閥,資本傢,……從此後“將何所恃”?
【注釋】 【將何所恃】恃,依仗。“還依仗什麽?”之意。
【賞析】 通過美好的自然景物和醜惡的現實社會的對比描寫,痛斥了日本“元老,軍閥,黨閥,資本傢”的罪惡統治,批判了維護剝削階級利益的“宗教,禮法,舊文藝”等等“製人學說”,並表現出對反動勢力的蔑視,對人民力量的自信。
作於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滿園櫻花燦爛,
燈光四照,
人聲嘈雜。
小池邊楊柳依依,
孤單單站着一個女子。
櫻花楊柳,那個可愛?
冷清清不言不語,
可沒有人來問他。
【注釋】 【圓山公園】日本京都著名的風景區。
【賞析】 此詩通過燦爛的櫻花,四照的燈光,嘈雜的人聲,渲染出一種繁鬧的氛圍,襯托楊柳池邊那個孤單單女子的凄涼心境。表達了作者對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和階級對立的黑暗現實的不滿。
已故復旦大學趙景深教授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應鄭振鐸、王統照等文學研究會同人之約,撰寫《天津的文學界(一九一九——一九二三)》一文(該文在一九二四年三月鄭振鐸等主編的《文學》周刊上連載),介紹過周恩來的詩作。趙景深寫道:“覺悟社是天津有新思想的青年們所組成的。在天津文化運動中算是資格最老的一個團體。他們的社員中也有研究文學的,但占極少數;大多數從事於社會運動。他們的作品不署名,衹用號碼,其中有一位‘五’作了一首詩《遊京都圓山公園》,還有一位‘五零’作了一首《一個可憐的朋友》,都被《一九一九年新詩年選》選了進去。‘五’就是周恩來在覺悟社裏的代號。”從趙文介紹的情況看,周恩來的詩在當時文學界也是有名的。
作於一九一九年四月九日
四次來遊,
滿山滿𠔌的“落英繽紛”;
樹上衹剩得青枝與緑葉,
更何處尋那“淡紅嬌嫩”的“櫻”!
燈火熄,遊人漸漸稀,
我九天西京炎涼飽看;
想人世成敗繁枯,都是客觀的現象,
何曾開芳草春花,自然的美,無礙着的心。
【賞析】 此詩前一節重點是寫景。用“滿山滿𠔌的‘落英繽紛’”和“樹上衹剩得青枝與緑葉”兩句,點出圓山公園暮春時節的自然景象。後一節則由景及情,聯想到西京炎涼的世態和成敗繁枯的人世等社會“客觀的現象”。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筆調抒寫了革命的情懷:不管何時再開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觀現實如何演變,都無所挂礙,都不會動搖熱烈追求真理、嚮往光明的堅定信心。
周恩來得知南開大學成立的消息後,於一九一九年四月,離日回國。他先到東北看望伯父。
不久,五四運動爆發,周恩來聞訊回到天津,應邀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積極宣傳、推動反帝愛國運動。九月,周恩來組織運動的領導者、積極分子,打破封建習俗的束縛,發起建立不分男女界限的“覺悟社”,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覺”、“自决”為主旨,采取的方法有四:一,取共同研究的態度,發表一切主張;二,對社會一切應用生活,取評論的態度;三,介紹社外人的言論——著作同講演;四,灌輸世界新思潮。“覺悟社”成立以後,成為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社員們共同鑽研新思潮的各種理論,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道路。一九一九年九月,他們約請剛剛發表《我的馬剋思主義觀》上篇、在群衆中有很大影響的李大釗到天津講演;第二年,“覺悟社”部分社員,又邀集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和青年互助團等五個團體,在北京陶然亭茶話,目的是要爭取達到“進一步的聯絡”,討論“標明”“主義之必要”。周恩來即席發表演說,李大釗代表少年中國學會答謝。由這次座談會决議而産生的《改造聯合宣言》,主張互通“聲氣”,不事“空談”,“組織起來去切切實實地做點事”,並正式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
一九一九年,“覺悟社”剛一成立,立即籌編《覺悟》機關刊,在創刊第一册上,刊登了周恩來五首白話詩。其中,上述《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雨後嵐山》、《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次遊圓山公園》是在日本寫的,另一首題為《死人的享福》則寫於回國以後。
和他自己風華正茂的年歲、追求真理的豪情緊密聯繫的櫻花,成為周恩來的一個縈繞終生的情結。建國後他曾多次嚮日本友人詢問中野、上野櫻花的長勢。中日建交前後,日本友人也多次邀請他訪日,由於病魔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而未能成行。這個願望由夫人鄧穎超實現了。一九七九年在櫻花盛開的時節,鄧穎超在京都嵐山為周恩來詩碑剪彩時說:“絢麗的鮮花,在自然法則的作用下,千樹萬樹同時開放,又豪邁地無所保留地謝去,對年輕的周恩來追求人生真理,給予很大的啓示。”
作於一九一九年十二月
西北風呼呼響,
鼕天到了。
出門雇輛人力車,
車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
他穿着卻嫌纍贅;
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
我感謝他愛我,
他謝謝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
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賞析】 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知識分子帶來“勞工神聖”的思想。“五四”前後,出現了一批反映人力車夫生活的作品,單以《新青年》而論,直接以“人力車夫”為題的,就有瀋尹默、鬍適的詩,陳綿的短劇。同情、憐憫、人道主義、勞資協作、互愛互助等主題的作品,連篇纍牘地出現。連“覺悟社”部分成員也主張將“共同生活”與他們原來提倡的“家庭問題”、“工讀主義”並列,幾次組織社內討論。一九一九年十二月,魯迅發表《一件小事》,通過一個人力車夫的形象,暗示知識分子應當嚮勞動人民學習,作品展示了高過於同時代人的思想立場。就在同一個月,周恩來寫了這篇《死人的享福》,在觀念上批判鬍適,揭示了“互助”、“協作”、“共同生活”之類虛偽欺騙的實質。全詩先用十行敘述故事,其中九、十兩行寫浮面現象,托出虛假的互助感情,而後將轉折的重點放在第十一行句末的一個問號上,嚮所謂“共同生活”提出懷疑的挑戰,又用兩句話直截了當地作了回答。那兩句的讀法應該是:
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活”和“死”在這裏都是動詞(即及物動詞),意思是說:養活人的人,永遠辛苦地勞動着;而剝削、壓迫、置人於死地的人,卻始終在那裏逍遙享福,這便是“共同生活”的現狀。作者觸及的是深刻的社會本質問題,卻將它一語道破。
作於一九二○年六月八日
三個月沒見你,
進步的這般快了。
前些日子念強來說,
你要往英,
我以為不過說說。
過幾天丹文又來說,
你要往法,
我也以為不過說說。
那知不幾天,
你來別我;
當面告訴我,
你能去了。
你竟去了。
述弟來信告訴我,
說你給他去的信道:
“……況且我是個人,
可以做工自給的;
無論如何,
總不至餓死他鄉!
你要知道!
幸福是要自己去找,
株守相等,
是沒有得到一日的……”
你別時也同我說:
“……買四等票,
坐三等艙……
……勤工儉學去
念一年書後,
工讀自助。
……研究實用理化;
本我的志趣,
闢我們女子的生計獨立、
精神獨立的自由徑路;
保我們女子的人權天賦……”
念你的精神,
你的决心,
你的勇敢,
興勃勃的嚮上,
全憑你的奮鬥壯膽。
出國去,
走東海、南海、
紅海、地中海;
一處處的浪捲濤涌,
奔騰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鄉的
法蘭西海岸。
到那裏,
舉起工具,
出你的勞動汗;
造你的成績燦爛。
磨煉你的才幹;
保你天真爛熳。
他日歸來,
扯開自由旗;
唱起獨立歌。
爭女權,
求平等,
來到社會實驗。
推翻舊倫理,
全憑你這心頭一念。
過南京!
見着述弟;
想象中下關車站,
黃浦江畔,
一剎那的別離難。
同在世界上,
說什麽分散。
何況情意綿綿,
“藕斷絲不斷。”
兩月後,
新大陸又見了述弟的足跡。
大西洋的波瀾,
流不斷你們的書翰;
兩個無綫電桿,
矗立在東西兩岸
氣通霄漢。
三月後,
馬賽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行行珍重!
你竟去了。
你能去了。
三個月沒見你,
進步的這般快了。
——九、六、八下午 恩來
作於天津地方檢察廳看守所
〖附〗
周恩來委托提前出獄的陶尚釗將這首詩和一封信,帶給了李愚如。信文如下:
愚如:
你走了,不能送你,我做首詩送你吧!今天我從下午四點鐘做起,做到六點半鐘。居然成功了。這首詩的成績,在我的詩集裏總要算是“上中”了。
你看看怎樣?到南京請給述庵看看!海船無到,你能本着“天籟”和我一首嗎?別了!三個月後,或者能見着,希望了。
天安也有一首詩送你!
恩來
【注釋】 【念強】即陶尚釗同志。陶十一、二歲便積極參加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經常激昂慷慨講演於街頭。被捕後,與周恩來關押在同一監獄中。出獄後,一九二○年十一月與周恩來一起乘船去法國勤工儉學,不幸早逝於巴黎。
【丹文】即趙光辰,原是覺悟社社員,後墮落。
【株守相等】這裏是坐等的意思。
【心頭一念】始終如一的信念。
【過南京!見着述弟】《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反動當局查封後,潘述庵即返回南京金陵大學讀書。
【新大陸又見了述弟的足跡】“新大陸”,指美國。一九二○年九月,潘述庵去美國留學。
【書翰】書信。
【氣通霄漢】通過空間傳達信息。
【行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天籟】自然的音響。這裏指的是寫文章的才能。
【天安】即馬駿同志。五四運動時期天津愛國進步團體“天津學生聯合會”會長。當時與周恩來關押在同一監獄中。
【賞析】 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來領導一千多示威群衆包圍了直隸省公署,要求啓封愛國團體,釋放在押代表,結果自己也在當天下午二時被捕了。從一月到七月,他在檢察廳對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打亂他們的步調,揭破他們的陰謀,在難友中經常組織學習和討論,親自介紹馬剋思生平,講階級鬥爭史和剩餘價值學說。當他聽到“覺悟社”社員、協助他編輯《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同班同學潘述庵(述弟)的好友、也是他自己的戰友李愚如將去法國尋求革命真理時,他懷着按捺不住的激情,用兩個多小時,在看守所寫下這首為她送行的詩。
李愚如,又名李錫志。原是天津市河北女子師範的學生。她積極支持和參加了周恩來等領導的天津學生愛國運動。周恩來等被捕入獄後,她多次去獄中看望。在周恩來、鄧穎超等的關懷、鼓勵下,她戰勝了經濟的睏難,衝破輿論的阻力,毅然於一九二○年十月到巴黎公社的故鄉、馬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法國去學習,成為我國最早到國外勤工儉學的女同志之一。詩題中的“述弟”,即潘述庵,又名潘世綸。他是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的同班同學,積極支持並參加了“敬業樂群會”。李、潘二人於一九二五年結婚。
周恩來在這首詩中,首先熱情地贊揚了戰友的巨大進步,贊揚了她“興勃勃的嚮上”的“决心”,勇敢地穿過“浪捲濤涌”“奔騰浩瀚”的海洋,去“自由故鄉”尋求革命真理的精神。詩中還寄托着周恩來對戰友的巨大勉勵和殷切希望,希望她“磨煉”“才幹”,回國後“扯開自由旗;唱起獨立歌”,為“爭女權,求平等”、“推翻舊倫理”而鬥爭。並情意深長地提醒自己的戰友,不要為愛情所睏擾,不要因暫時的利益而動搖赴法的信念,影響革命的前途。詩中還預言三個月後,自己一旦獲得自由,也要奔赴先進的歐洲去尋求真理,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鬥。同年十一月,作者真的和陶念強(尚釗)一起,去法國勤工儉學了,比李愚如僅僅遲到一個月。
這首詩作於一九二○年(民國九年)六月八日。原件存天津歷史博物館。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9月
【賞析】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來為了投身到祖國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棄在日本學習的機會,决定回國。周恩來日本回國前夕,他的同學好友張鴻誥等人為他餞行,請書贈留念。周恩來揮毫書贈了這首詩,並在詩後寫有“右詩乃吾時所作”,“返國圖他興,整裝待發,行別諸友”等字句。 這首詩的手跡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江: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裏泛指氣勢豪邁的歌麯。
掉頭:有力地掉轉身軀,表示决心很大。杜甫詩:“巢父掉頭不肯往,終將入海隨煙霧。”
邃密:精深細密;這裏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後曾稱社會科學為群科。一說是各種科學。
濟世窮:輓救國傢的危亡。
面壁:面對墻壁坐着。《五燈會元》記載:達摩大師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這裏用來形容刻苦的鑽研。
破壁:《名畫記》記載:南北朝著名畫傢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沒有眼睛的竜。他說,如果點了眼睛,竜就要飛走。別人以為這話說得荒唐,他於是點了竜的眼睛,不一會雷電大作,轟毀了墻壁,巨竜乘雲飛去。這裏表示學成以後,象破壁而飛的巨竜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
難酬蹈海亦英雄:蹈海,投海。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這裏藉用了陳天華留學日本時,為了抗議反動當局無理驅逐中國留學生和喚起民衆的覺醒,身投日本大森海灣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