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康拉德·布莱克 Conrad Black埃克哈特·托利 Eckhart Tolle李爱英 Jean
丁果 Ding Guo贾葆蘅 Jia Baoheng黎全恩 David Chuenyan Lai
于志全
贾葆蘅
作者  (1964年10月)
葆蘅
籍贯: 北京

别史 historical records on facts《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

阅读贾葆蘅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贾葆蘅
贾葆蘅,1987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2005年在加拿大《环球华报》发表小说《人在温哥华》,2007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弘治皇帝》,2009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嘉靖王朝》,2011年5月出版长篇移民小说《移民梦》。2013年9月,在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发表议论文集,发布论文《1923年之前,华人在加拿大卑诗省遭受的痛苦》。2005年在撰写《人在温哥华》时,置身于不同的移民群体中,曾就业于多种领域,深刻了解不同层次新移民的状况、特点和心声。2009年在撰写长篇移民小说《移民梦》时,为充分了解华人群体在加拿大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壤里努力开拓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为建设第二故乡与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的积极互动过程,专门采访了加拿大的政界要员、侨界与社团领袖、加拿大作家、高科技人员、时事评论员、企业家、留学生、普通装修人员、难民,亲身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能从全视角去客观、分析华人社会的变化与成长。近年在撰写本书时,采访过华裔政界要员、华工和华商后代、华工和原住民同居的后代、华裔军人、侨界领袖、华裔学者、华裔历史学家、华裔作家和画家、华裔艺术家、著名先侨后裔,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华裔家谱和华人历史史料。

贾葆蘅,女,汉族,1964年10月出生,籍贯北京。1987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椿树整流器厂任工程师,从事工装模具设计与工艺审核工作。1993-1996年在国内贸易部计算机室从事计算机开发研究工作。1997—1998年先后在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和通源科技有限公司任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的技术支持,主要从事客户服务及计算机和网络维修维护工作。1999年移民到加拿大,2000年在加拿大SuperCom从事计算机组装工作。2001-2007年在加拿大一家电子公司从事安全监视器的组装与测试工作。2003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取得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证书,2010年在温哥华中央学院取得大专证书。2005年在加拿大《环球华报》发表小说《人在温哥华》,2007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弘治皇帝》,2009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嘉靖王朝》,2011年五月出版长篇移民小说《移民梦》。
梦想,是每个人都有会的东西。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梦想始终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然而,在结束幸福的求学生涯后,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对于梦想的追求,只将其作为单纯的“兴趣”和一种心乡归宿。不过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是一位“梦想成真”的校友,从她的人生经历中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始终没有放弃追梦的脚步,最终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双丰收”——她就是我校083级校友,贾葆蘅校友。
贾葆蘅从小酷爱历史、文学。她说到:“小学和中学期间,我曾阅读了几十部历史小说和几百部现代小说,有些小说甚至是重复阅读十几遍的。记得当时我非常喜欢一部长篇小说,很想拥有它,可我又没有什么钱,我就亲手抄写了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如此,后来我还阅读了不少评论历史进程的文章。这些文章也许在某些人眼里有点枯燥无味,但我却在这些古旧发黄的卷宗中和评论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走进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中间。”但那一时期她仅仅将文学作为“兴趣”,至于当作家之类的想法,是没有的。不过正因为自小对文学与历史的刻苦钻研,使她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为今后创作历史小说提供了用之不尽的丰富素材。
文革结束后,贾葆蘅考入我校机械工程系。“我原本是想考文科的,可是我的母亲认为文科生毕业后出路太窄。而且他们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希望我今后最好靠技术吃饭,所以要求我报考了理工科”——然而兴趣与所学的巨大差异使她在大学期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贾葆蘅坦陈:自己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需要用很多课余时间来学习功课,因此在大学期间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有所减少,尤其是英文在当对她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她说:“在工商大学求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在第一学期英文考试就不及格,当然这和我从小没学过英文有很大关系。我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冲击,造反派把父亲下放到农村中学教书,那时候我们家先后去了北京郊区很苦的地方——大东流公社及阳坊公社,我从小就没有机会学英文。我是上了大学后才系统去学英文,但当时学校里也不是从ABCD开始教起,所以我刚开始学英文是很吃力的。”
然而与现在年轻人的浮躁心态不同,贾葆蘅并没有因为专业与最终兴趣、职业不对口,就认为大学无用。她说:“说句心里话,也许将来你们在工作中没有用上多少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但是上大学并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人的自学能力,扩展了思维方式,这是很重要的。我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老师们教会了我做事要严谨,要脚踏实地并有条理,不去追求浮躁的东西,这对我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诚然,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不论在学校学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用的,唯独具备了在以后生涯之中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
1999年,贾葆蘅移居加拿大。然而移民生活在光鲜、体面的外表下,更有着难以言喻的艰辛。她一次次经历着文化上的“休克”,用她的话说,国外生活“太寂寞了”。“但正是因为寂寞,我才有足够的理智解剖人生。其实寂寞是一片诗意的土壤,是一切创造的契机”。于是,贾葆蘅怀念起她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拿起笔,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人在温哥华》。这是一部反映了伴随着梦想、奋斗与困苦的移民故事。随后,客居他乡多年的贾葆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愈发浓厚,她开始就祖国的故事、祖国的历史进行创作,便诞生了《弘治皇帝》与《嘉靖王朝》这两部作品。
就贾葆蘅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似乎是绕了一个圈:她从文学梦起始,在生涯中变换了数次职业,然而最终又回到了文学这个原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追梦成功,与对于梦想坚定不移地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试问当下有多少青年,将“梦想”与“梦”混为一谈,仅仅憧憬,却不肯付诸实践去追寻呢?而贾葆蘅认为,在她的“追梦”历程中,她是快乐的:“我认为有理想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没有理想的生活,是死水一潭。生命就是创造、超越,而我们心中的潜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很所事情能够成功,不在于我们有多高的智商,而在于我们不懈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很艰辛的。”
就当下中国学生“留学热”的问题,多年客居在外的贾葆蘅对这个问题颇有独到见地:“很多国内的人以为出国后就自动就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就会与外国人融合起来,就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就能出人头地了,这其实是有偏差的。近几年有很多留学生到加拿大求学,目前温哥华公立大学里有百分之三十都是留学生。可讲到这里,我想说公立学校的留学生大都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但也有不少留学生只活动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调查了一下,发现从中国大陆来加的留学生,彼此之间容易结成好朋友,因为他们来自共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也一样,他们大都一起租房,一起活动,但这却这会失去更多融入外国社会的机会。有很多80后的留学生学有所长,成为了栋梁之材。但是,从目前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来看,还是有不少负面效果的。尤其是中国中学生留学所产生的问题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问题。当然这些中学生在国外糟糕的学习环境都与中介公司有直接关系。有些中介为了不义之财,想尽办法把学生送出去。只要跨出国门,一切都与中介没关系了。有不少学生是上了私立学校,在加拿大很多私立学校只租一栋楼房里的几间,连中国的中学都远远不如,学校质量欠佳不说,有时倒闭了也不通知学生。而有些父母对国外的情况一无所知,把养老的钱都拿了出来,自己在国内紧衣缩食,供孩子出国。遗憾的是,他们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后,对孩子的留学真相根本不了解。在加拿大,我们看见有很多富裕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去赌场,出入各大娱乐场所,他们全身上下名牌装备,互相炫富攀比。当地甚至有人说是留学生繁荣了当地的餐饮业和娱乐业。其实在这互相炫富攀比的背后,却隐藏着留学生都不愿意去面对的“自卑”。但这种依靠“露富”来满足“虚荣心”,来标榜成功,是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的。这些小留学生的物质条件好了,有钱但不成熟。国内这种出国热,社会视洋文凭如黄金,我不能苟同。”
最后,贾葆蘅告诫后辈学子,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马到成功,而在于不断追求和探索,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成功的不见得是优秀的,同样不成功的也不见得是庸碌的。只要坚持踏实、勤恳、不懈的奋斗,你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坚定理想 放飞希望——访贾葆蘅  .北京工商大学校友会.2013-04-26[引用日期2015-06-11]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 
 卢楚函.    贾葆蘅:温哥华的寂寞让我思考人生. 2015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