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斯塔夫理阿诺斯 L. S. Stavrianos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海伦·凯勒 Helen Keller
哈雷特·阿班 Hallett Edward Abend哈罗德·伊罗生 Harold R.Isaacs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
诺曼·卡森斯 Norman Cousins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狄克逊·韦克特 Dixon Wecter
保罗·海恩 Paul Heyne戴尔·卡耐基 Dale Carnegie罗曼·文森特·皮尔 Norman Vincent Peale
查尔斯·哈尼尔 Charls E. Haanel乔治·克拉森 George S. Clason唐纳德·克利夫顿 Donald O. Clifton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马克·费尔特 Mark Felt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James MacGregor Burns
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基思·鲁珀特·默多克 Keith Rupert Murdoch亨利·福特 Henry Ford
戴维·洛克菲勒 David Rockefeller凯瑟琳·卡尔 Cathleen Carl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Elwyn Brooks White
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弗兰克·迈考特 Frank McCourt艾里克斯·哈利 Alex Haley
约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艾萨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詹姆斯·凯恩 James Mallahan Cain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玛·金·罗琳斯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玛格丽特·米切尔 Margaret Mitchell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汤姆·戈德温 Tom Godwin罗斯·麦唐诺 Ross MacDonald
欧文·华莱士 Irving Wallace马里奥·普佐 Mario Puzo克莱夫·卡斯靳 Clive Cussler
卡尔·杰拉西 Carl Djerassi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施赖勃 Flora Rheta Schreiber
莱斯利·沃勒 Leslie Waller哈罗德·罗宾斯 Harold Robbins西德尼·谢尔顿 Sidney Sheldon
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理查德·马丁·斯特恩 Richard Martin Stern亨利·丹克尔 Henry Denker
詹姆斯·希尔顿 James Hilton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托马斯·沃尔夫 Thomas Wolfe
於梨华
作者  (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
籍贯: 浙江宁波镇海
出生地: 上海

阅读於梨华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於梨华(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原籍浙江宁波镇海,生于上海,美国华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6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5年以来,她多次回国观光考察,返美后,热情演讲祖国见闻,创作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2020年5月1日,於梨华在美国马里兰州逝世,享寿89岁。 [1-2]
 

人物经历

编辑
1931年出生于上海,原籍镇海。1944年毕业于大硖横河公德小学,随后入镇海县立中学读书。1946年随母从福建去台湾父亲处定居后,在台中女子中学继续求学。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4年赴美入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新闻。
195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加州大学新闻硕士学位。同年,与物理学博士孙至锐结婚。在纽约州立大学担任过比较文学及现代中国文学的教学工作。在加州大学攻读时,用英文练习写作的一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参加了米高梅征文比赛,压到了众多外国对手,赢得了米高梅的文艺首奖,她因此声名鹊起,登上文坛,开始引起海外文艺界的重视。
1962年9月,她回台湾小住一年,创作了以她中学时代在镇海故乡那段生活为素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得到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和张爱玲的赞赏,由此开始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生涯。发表的短篇、长篇小说有《旧》、《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女儿们》《三人行》《新中国的女性》等。在台湾和海外,被誉为“留学生的文学祖鼻”,“无根一代的代言人”。
1975年6月回国探亲,游览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地。6月8日回新禊备硖探视二十多年音信不通的姨妈期间,采写了访华特写《新中国的女性》,在国际上引起较大的反响,香港《七十年代》杂志,在1976年1月开始,分期刊登了此长篇特写,《参考消息》在1976年3月12日起分期作了摘要转载。
1977年7月来镇海探亲。1986年6月9日应省侨办邀请从沪来甬参观。  
20世纪世纪90年代末,她曾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热情参加在国内举办的文学活动。2020年5日1日,因病在美国华盛顿不幸逝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编辑
於梨华於梨华
於梨华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变》、《焰》、《傅家的儿女们》,中篇小说《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说集《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她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的生活。代表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留学生文学之滥觞。

著作列表

【梦回青河】长篇小说。1963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为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於梨华作品於梨华作品
【归】短篇小说集。1963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变】长篇小说。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集中一个中篇《母与子》于1972年拍为电影,改名《母亲三十岁》。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寿导演。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1967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该书得嘉新小说奖。1968年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白驹集】短篇小说集。1969年,台湾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说《柳家庄上》电影版权由宋存寿于1972年购得。
【焰】长篇小说。196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1972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验】长篇小说。1974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国的女性】短篇小说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於梨华於梨华
【谁在西双版纳】游记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三人行】长篇小说。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长短篇著作,于1981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全集。
【寻】短篇小说集。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华作品集》,收录长短篇著作十余种。
【相见欢】短篇小说集。198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的来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情尽自选集】1990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彼岸》,长篇小说,《收获》杂志2011年增刊(春夏卷)

翻译作品

英译中
於梨华
於梨华(3张)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开的犹大花》凯塞琳·安·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罗马假日》伊德丝华顿)Edith Wharton(《伊德丝华顿其人》)
中译英
In Liu Village(《柳家庄上》)自译,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伦比亚大学出版。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译者:萧廉任,收在《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台湾》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Ⅱ,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Nightfall(《暮》)译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学出版。

后世纪念

编辑
於梨华青年文学奖
“於梨华青年文学奖”评选由宁波市文联主办,宁波市作家协会承办。该奖项用于奖励宁波大市范围内有艺术精神和较大文学创作成就或潜力的青年作家,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评出一名获奖者,两名提名奖。按照《“於梨华青年文学奖”评选章程》,将聘请具有专业权威的文学界专家担任评委,设立评委会,秉承尊重文学精神、培养青年人才、促进地方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宗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进行评选。  

人物轶事

编辑

风度翩翩

於梨华很有风度,很有神采,她说自己“善怒善喜,活泼好动,爱好网球、游泳、滑雪……”她是个能干的主妇,会买东西,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以教书为职业,自1968年后,一直在纽约州立大学任教,讲授英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概论、书法、中国现代文学选读、中国报章杂志选读、中文会话、中文作文等课。1977年到1978年,还曾担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之后她曾去印度讲学。她是个尽职的好教师,但最爱的还是写作。她说:“书桌对于她就好像饭桌对于一个饥饿的人一样,有无尽吸引力”,“一天不写作,就觉得生活失去了平衡,一切都不对了。”

爱国主义

她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爱国主义者。1975年,在阴霾满天,暂短的云开日出的季节,离别祖国大陆二十多年的於梨华第一次踏上梦魂索绕的故土。在祖国逗留了一个月后,她飞回美国,巡回在耶鲁、麻省理工、芝加哥、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热情演讲自己回国的见闻,并很快写出人物报道、短篇小说集《新中国的女性》(1977年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介绍解放后各行各业同胞姐妹的形象。

心系祖国

常言说,儿不嫌母丑。一次次回国考察,看到困难中祖国的某些病态,她悉心尽情,通过《人民日报》她曾向祖国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长的讲述了自己的留美经历。她写出了报告文学集《谁在西双版纳》(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介绍少数民族解放后的情况和政府对兄弟民族的政策。短篇小说集《三人行》(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则描述了四个现代化在国内外所引发的问题。
在美国,她也抓紧一切时机了解、关心祖国,和访美的祖国亲人、文学家频繁接触,她“虽然住在美国,实在关心中国。”
过去,她的笔写的是中国事和情,现在,她不满足了。她渴望与祖国人民一道,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写给《人民日报》编辑的信中,她热诚地说: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不能像我许多朋友那样,回去讲他们的科学,做出比较急需而直接的贡献。这是我很遗憾的。但后来想到,如果能向国内读者报道一下美国生活实况,也是目前国家需要的。读者有什么关于美国或西方的问题,可以写信给我。我以后可以按照他们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请教这里的朋友。
於梨华热爱伟大的祖国,祖国母亲已向所有海外游子张开热情的怀抱。“没有根的一代”的苦恼是结束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