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上官仪 Shangguan Yi李百药 Li Baiyao李峤 Li Jiao
长孙无忌 Changsun Moji令狐德棻 Linghu Defen孙思邈 Sun Saimiao
李善 Li Shan房玄龄 Fang Xuanling唐玄奘 Tang Xuanzang
孔颖达 Kong Yingda释道宣 Shi Daoxuan释慧能 Shi Huineng
惠能 Hui Neng王孝通 Wang Xiaotong唐临 Tang Lin
智俨 Zhi Yan白云子 Bai Yunzi娄师德 Lou Shide
白云子
作者  (647年735年)
姓: 司马
名: 承祯
字: 子徽
网笔号: 道隐
籍贯: 河内温县
阅读白云子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白云子,本名司马承祯(Sima Chengzhen)(647~735),字子徽,法号道隐,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文学修养很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

南岳天台派,上清派的支派之一。唐代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至司马承祯时又开天台山道派和衡山道派。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天台白云子和赤城居士,河内温人,晋王后裔,曾师事潘师正,居嵩山,传其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止于天台山传法。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以赞美之。睿宗时,又访以阴阳术数之事。玄宗从其受法策,又为他在王屋山筑观。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并为御制碑文。司马承祯居天台山,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士大夫来往密切,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李白等为“仙宗十友”,扩大了茅山宗(上清派)在文士中的影响。他在道教理论上也多所建树,主要著作有《坐忘论》、《天隐子》等十余部。曾经度玄宗皇帝为道士,并是武后、睿宗、玄宗三代帝王师。据〈唐王屋山中岩台先生碑碣〉等记载,司马承祯在嵩山礼潘师正为师后,曾居天台山,传有女道士谢自然等弟子;在南岳时,又传有薛季昌等弟子。此后,薛季昌传田虚应,田传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刘元静,冯惟良再传应夷节、叶藏质,陈寡言再传刘介,徐再传左元泽,应夷节再传杜光庭。以上除薛季昌、刘玄静长居南岳外,田虚应和冯惟良则先居南岳,元和(806―820年)中同去天台,其余如陈寡言、徐灵府及其以后诸人皆长住天台。

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予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思想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浴身洁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玄宗开元元年(713)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开元九年(721),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入宫,命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句文,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命弟子薛季昌主其观。复命衡州铸铜钟一口赐观中,重四千斤。他揉合儒家《中庸》的正心诚意和佛家的止观禅定等学说于一炉,以老庄之学为根本,创造出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论和"五渐门"、"七阶次"等一系列修真法则,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剑鉴图》、《坐忘录》、《天隐子》、《服气精义论》、《采服松叶法》等近20种,收入《四库全书·道藏》内。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