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刘半农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焘 Xia Chengdao王国维 Wang Guowei方诗铭 Fang Shiming
赵尔巽 Zhao Erxun柯劭忞 Ke Shaomin连横 Lian Heng
吴则虞 Wu Zeyu吕思勉 Lv Simian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钱穆 Qian Mu何兹全 He Ciquan柏杨 Bai Yang
梁启超 Liang Qichao林语堂 Lin Yutang吴晗 Wu Han
蔡东藩 Cai Dongfan陈汝衡 Chen Ruheng孙希孟 Sun Ximeng
唐芸洲 Tang Yunzhou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亚 Xu Zhenya
林纾 Lin Shu储仁逊 Chu Renxun陆士谔 Liu Shie
冷佛 Leng Fo王利器 Wang Liqi马非百 Ma Feibai
朱谦之 Zhu Qianzhi杨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
马叙伦 Ma Xulun欧阳竞无 Ouyang Jingmo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
岑仲勉 Cen Zhongmian徐珂 Xu Ke余嘉锡 Yu Jiaxi
袁珂 Yuan Ke罗惇曧 Luo Dunrong张謇 Zhang Jian
何刚德 He Gangde叶德辉 She Dehui李葭荣 Li Jiarong
孟森 Meng Sen陶希圣 Tao Xisheng辜鸿铭 Gu Hongming
张春帆 Zhang Chunfan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
李涵秋 Li Hanqiu张恨水 Zhang Henshui叶楚伧 She Chucang
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张爱玲 Zhang Ailing
胡适 Hu Shi朱一玄 Zhu Yixuan南怀瑾 Na Huaijin
曾卓
作者  (1922年3月5日2002年4月10日)
籍贯: 湖北黄陂
出生地: 湖北武汉汉口

诗歌评论 poetry comment《诗人的两翼》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曾卓散文选》
诗歌文集 poetry corpus《曾卓抒情诗集》

阅读曾卓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阅读曾卓在诗海的作品!!!
曾卓
  曾卓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 年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年1979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生的歌》等,其中《老水生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所着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散文集《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1994年,出版《曾卓文集》3卷。原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2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临终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我没有被打败!”
  
  曾卓 - 大事年表
  
  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
  
  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
  
  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
  
  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
  
  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
  
  曾卓 - 主要作品
  
  文集
  
  《曾卓文集》(三卷本,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曾卓曾卓
  
  诗集
  
  《门》(1944年诗文学社);《悬崖边的树》(198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老水手的歌》(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卓抒情诗集》(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给少年们的诗》(1990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散文集
  
  《痛苦与欢乐》(笔名柳江,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8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让火燃着》(198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听笛人手记》(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大江上》(199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笛之韵》(2000年武汉出版社);《曾卓散文选》(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诗论集
  
  《诗人的两翼》(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听那美丽的笛声》(1999年湖北少儿出版社)
  
  文学短论
  
  《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
  
  儿童小说
  
  《小鲁宾逊的一天》(1945年重庆建国出版社)
  
  戏剧
  
  独幕剧《同病相怜》(收入《处女的心》戏剧集中。1946年上海文光出版社出版); 改编话剧《莫扎特》(1980年先后发表于《长江戏剧》和《广州文艺》);多幕话剧《江姐》等。
  
  曾卓 - 融入时代
  
  曾卓祖籍黄陂,1922年3月5日生于汉口,四岁时,不到25岁的母亲遭遗弃,曾卓随母亲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母亲的不幸,早早便给曾卓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6岁时上汉口“六小”,开始接触中外儿童读物,小学期间在老师的帮助下发表了几篇作品,从此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并狂热地喜爱文艺,加入了由高年级同学和进步青年组成的读书会,正在兴起的抗日救亡浪潮和鲁迅的思想开始影响他。
  
  1936年,年仅14岁的曾卓写作了他的第一首诗《生活》,他在诗中写道:“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漩涡。” 15岁时抗战爆发,曾卓立刻被时代的洪流吸引住了。他参加读书会,投
  
  曾卓诗人何其芳
  
  入“一二九”运动的浪潮,成为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第一批成员。后被学校开除,被迫离开故乡,又辗转到重庆,一边读书,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火一样的青春,火一样的斗争,熔炼了曾卓火一样的诗情。1939年到1943年,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成为当时靳以编的进步刊物《文群》的经常投稿者,并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抒情诗流派,他们的诗伴随着人民熬过民族的苦难,像子弹一样射向反动统治。
  
  曾卓在重庆的八年,有两件事对他产生了终生影响。一是在战火离乱之际,母亲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不知所终。母亲遭逢的双重不幸,使曾卓一生对母亲充满了怀念;而他的性格、情感也因之深受影响。一是在重庆结识了邹荻帆、绿原、姚奔、史放、冯白鲁等青年,自筹资金创办了在时代特征、艺术追求上都与胡风编的《七月》、《希望》相近的诗刊《诗垦地》,并在邹荻帆陪同下两次拜见胡风。“简单的交往,几乎影响了我一生”,这个影响,是使曾卓的诗歌创作摆脱了臧克家、何其芳的影响转而深受艾青等“七月派”诗人的影响,同时接受了胡风的文艺思想,使他的诗风转变,写出了一些为时代而歌的优秀诗篇,如《门》、《来自草原的人》、《母亲》、《铁栏与火》、《有赠》等等。
  
  曾卓 - 诗情如火
  
  曾卓 - 赞美生活
  
  曾卓巴乌斯托夫斯作品
  
  曾卓说过:“我知道,读者是不能欺骗的。他们首先区分真诗和非诗,然后才区分好诗和不好的诗。”
  
  曾卓诗的感情是真挚的,形象是鲜明的,并且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都融合着一种坚强、无私无畏、真诚、坦荡的人格力量,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从而进入人们的心灵。
  
  曾卓不仅仅是一位卓然有成的诗人。他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使他成为一位独具一格的散文家。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散文集,这些集子体现了曾卓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听笛人手记》。在这部书中,他着眼现实生活,以诗人的眼光选读外国文学作品,以诗的语言复述那些令他感动和深思的故事,敞开胸襟展示他的读后所得,并将之提炼成启人心扉、充满诗意的哲理。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你读着书,仿佛总有四个字如森林精灵扇动两翼:热爱生活”。
  
  曾卓对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尤其推崇有加,他对巴氏的评价是可以移用来评价曾卓的:他是一个生活的赞美者。
  
  《听笛人手记》也被视作一部风格独特的诗化的书话,在文体的创新上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因而这部书也一直是藏书爱好者追捧的目标。
  
  曾卓 - 人间大爱
  
  哲人说“风格即人”,曾卓的作品与人也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一点没有违拗和相悖,他的作品总给人“带来温暖
  
  曾卓解放前的汉口码头
  
  和美感”,与曾卓熟悉的人都知道,曾卓正是常常使朋友们感受到温暖和美感的。他宽厚,胸怀博大;他温情,待人以诚。他跟谁都谈得来,因此他有许多朋友。知名不知名的文艺圈中人就不说了,武昌青龙巷待业在家的藏书爱好者、汉口常码头汽运公司的普通职员、滨江蔡锷路开书店的年轻老板、鄂西北新华书店的员工,都可登其堂入其室,跟他促膝而侃。
  
  对老年作家的后事包括子女的事,他也总是给予无私的帮助。老朋友邹荻帆身后留下一部小说《苦涩的罗曼史》,也是他四处张罗销售。
  
  一个并非文坛中人的习作者,有意采访全中国健在的“七月派”诗人,追寻历史的烟云,曾卓热心地介绍联系并指导。而这个习作者不论走到哪里,曾卓的朋友对曾卓的称道都是一致的。曾卓及其朋友们的帮助,使他完成了“七月书旅”的系列采访并形诸于文字,得到了好评。
  
  曾卓在确诊病情之后,仍以近八十岁的高龄西登武当、南游海南。病魔摧残从未使他低头,前往探视的人总听得到他的笑声甚至歌声。只有曾卓这样对世界充满爱意的人,才能在弥留之际说: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也只有曾卓这样对世人满怀情谊的人,才会在人生谢幕的时候说:我爱你们,谢谢你们。
  
  诗评家张永健教授认为,在众多有影响的老诗人之中,曾卓不以高产著称,却能写出让人百读不厌的优质诗篇。“有人说,曾老是武汉的良知,湖北的良知,乃至是中国诗坛的良知。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曾老的一生代表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品德。他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性格是倔强的,理想是远大的,情感是火热的,成就是辉煌的。”
  
  曾卓2002年4月10日去世后,仍荣获国际华人诗会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
  
  曾卓 - 作品欣赏
  
  曾卓曾卓作品
  
  大森林有一个大神秘
  
  踏着枯枝、落叶、青苔走进一个原始大森林
  
  我的心轻轻颤栗起来
  
  ——呵,走进了一个大神秘高高树梢上流动的风声烘托出沉重的寂静
  
  浓荫中漏下的闪闪烁烁的光点衬显出幽深的黑黝
  
  参天的粗壮的大树
  
  低矮的交错的小树
  
  狰狞的怪石
  
  野兽的足迹
  
  偶然一滴水珠落在头上忽然一声巨鹰的长唳
  
  ……惊愕中,又沉醉于树木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满目杂乱
  
  又多么和谐
  
  时间凝固
  
  又处处布满生气
  
  它古老而又年轻
  
  经历过多少世纪
  
  经历过多少风雪雷电
  
  它永远屹立
  
  我走着,不知道
  
  是在走向原始还是走向未来我站住,不敢走进
  
  森林的海的漩涡深处
  
  一切浮躁被洗净
  
  一切哀乐被抛置
  
  肃穆、宁静、庄重……种种感觉从胸中升起
  
  我却难以表达
  
  那使我的心颤栗的大神秘
  
  曾卓 - 读者评述
  
  本段为读者对《曾卓文集》的书评,编者注
  
  曾卓先生的《听笛人手记》里,有好几篇文章是谈前苏联老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其中在《美的寻求者》一
  
  文里,曾卓说道:
  
  曾卓《曾卓文集》
  
  
  
  他不以艺术为神明,他是一个生活的赞美者。只是,他如此的善良而温情,以至血与火、人世的纷扰和苦难,似乎是他柔和的心所无力承担的,因而往往为他所无视或回避。他所追求和喜爱的,是他的心所能感应的东西,而他的心是过于柔和了。他的作品单纯、明净,有着诗意,然而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有了很大的限制。他寻求美、发现美和歌颂美,在他的标准和他能达到的范围内。
  
  
  
  在这篇文章里,曾卓还写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作品中的某些素质,却正是我们的许多作品中所缺少,然而应该具有的,如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永远的激情……
  
  曾卓曾多次坦率地承认,他对巴乌斯托夫斯基是“有所偏爱”的。他认为巴氏的作品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于生活的爱。当然,曾卓也十分喜爱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作品,它们往往也达到了诗的高度,但比较起来(这或许也与个人的气质有关),他是更喜欢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形式的诗篇”,如《一篮枞果》、《夜行的驿车》、《雪》和《雨蒙蒙的黎明》等等。他觉得,正是由于巴乌斯托夫斯基有着美好的心灵,而又将自己的激情融合在作品里,再加上他的美丽清新的文笔,因而他的作品便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使人感到一种难言的喜悦,一种轻微的心的颤动……
  
  曾卓巴乌斯托夫斯作品
  
  我读曾卓的作品,总会联想到他所偏爱的巴乌斯托夫斯基。曾卓称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一位“美的寻求者”,其实曾卓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生履历和艺术追求,也正是不停地探索和寻求着美,以及美的孪生姊妹真与善的过程。曾卓曾引用过《一篮枞果》里的主人公、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葛利格对那个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那番心声的表白,认为它:“正是巴乌斯托夫斯基自己向年轻的一代说的话,从这中间既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灵,也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其实也不妨视为曾卓的心声:
  
  
  
  你像太阳,像柔和的微风,像清晨一样,你心灵中开放出一朵白色的花,使你身上充满了春天的芳香……我经历过,见识过,而且也懂得生活;不管谁对你讲什么话,永远要相信生活是美妙的珍贵的东西。我是一个老人,但是,我把我的工作,我的才能,我的生命都献给了青年……我毫不吝惜地献出了一切,因此,也许我比你更要幸福一些。
  
  
  
  是的,毫不吝惜地献出一切,把自己的青春、壮年乃至老年的工作和才能,真诚地、毫无保留地献给自己的生活着和热爱着的时代与人民,这也正是老诗人曾卓毕生的原则和一贯的风格,同时也是他在年老之时感到“也许我比你们更幸福一些”的原因之一,即便这幸福和欢乐是用无数的痛苦换来的。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