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 | 河南鄧州 | ||||||||
閱讀周大新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河南鄧州人。中共黨員。在家乡讀完小學、初中、高中。1985年畢業於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1970年應徵入伍,歷任濟南軍區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幹事,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專業作傢,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傢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周大新 - 簡介
周大新
周大新,1952年生,鄧州市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處創作室專業作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在家乡讀完小學、初中、高中。1970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副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濟南軍區宣傳部幹事,1982年初登文壇,1983年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現已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有夢不覺夜長》、《第二十幕》、《21大廈》等,其中《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時間構思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呈現了中原古城南陽一個絲織世傢在20世紀這個舞臺上的精彩演出場面,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導演和表演升降沉浮人生際遇方面的高超本領。小說通過對一個小城百年間世相的描摹,也把中華民族在20世紀留下的腳印凸現了出來。被認為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百年孤獨》”。另外,還發表出版中篇小說三十餘篇,短篇小說六十餘篇,散文、報告文學一百餘篇,總計三百餘萬字。其短篇小說《漢傢女》、《小診所》獲全國優秀小說奬。一些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朝鮮文,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戲劇,其中由其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1993年度柏林國際電影節大奬——“金熊奬”。2002年,他先後獲“馮牧文學奬”和“冰心攝影文學奬”。
周大新出身農村,出身農民,因此對農村題材的小說情有獨鐘。許多年以來,他一直在記憶的最深處反復思考搜索,一直對故鄉的風情人物反復沉澱過濾,仔細地尋找着可用來“做”小說的素材。周大新用飽含感情的大筆寫出來的以農村生産生活為主題的小說,多以豫西南盆地作為背景,以豫西南農民作為主角,寫出了自土地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以來農村生産關係發生的變革,農村人際關係發生的變化,也寫出了農民心態行為的變異和思想觀念的嬗變,從而表達出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獨到見解。周大新的農村題材小說,既散發着清新與芳香,更藴含着苦澀與沉重,讀來特別給人以思考。
周大新在小說中含蓄地提出了自己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歐洲的田園化已經失敗,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應當走自己獨特的道路;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新農村建設的憂思: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隨着市場的強力衝擊,農村美好的人際關係開始逐漸變異,農民純真的心靈世界開始逐漸扭麯……然而,周大新並沒有就此而否定新農村建設,更沒有由此而産生悲觀絶望情緒。小說的結尾,正義戰勝了邪惡,美好的未來在眼前閃現,這正是周大新對新農村建設寄予的最美好的祝願。
周大新 - 創作簡況
著有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廈》,中短篇小說集《漢傢女》、《香魂女》、《銀飾》、《左朱雀右白虎》、《嚮上的臺階》,文集《周大新文集》(5)等。
周大新 - 獲奬作品
《漢傢女》獲全國1985年-1986年優秀短篇小說奬,《小診所》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短篇小說奬,《嚮上的臺階》獲第六屆百花奬和《十月》奬,《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奬。長篇小說《第二十幕》獲第三屆人民文學奬。
周大新 - 主要作品
周大新
長篇小說《走出盆地》 、《第二十幕》、《21大廈》
中短篇小說集《漢傢女》 、《香魂女》 、《銀飾》 、《左朱雀右白虎》、《嚮上的臺階》
文集《周大新文集》 (5)、新作《湖光山色》等。
《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時間構思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呈現了中原古城南陽一個絲織世傢在20世紀這個舞臺上的精彩演出場面,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導演和表演升降沉浮人生際遇方面的高超本領。小說通過對一個小城百年間世相的描摹,也把中華民族在20世紀留下的腳印凸現了出來。被認為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百年孤獨》 ”。
另外,還發表出版中篇小說三十餘篇,短篇小說六十餘篇,散文、報告文學一百餘篇,總計三百餘萬字。其短篇小說《漢傢女》、 《小診所》獲全國優秀小說奬。一些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朝鮮文,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戲劇,其中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1993年度柏林國際電影節大奬——“金熊奬”。
《小診所》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短篇小說奬,《嚮上的臺階》獲第六屆百花奬和《十月》奬,《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奬。
長篇小說《第二十幕》獲第三屆人民文學奬。
2002年,他先後獲“馮牧文學奬”和“冰心攝影文學奬”。
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屆茅盾文學奬揭曉,其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榮膺這項由中國作傢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奬項。
周大新 - 創作風格
周大新
周大新是近年崛起於文壇的南陽籍省外作傢,他的創作多以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豫西南陽盆地為背景,以故鄉歷史、現實中所發生的一件件、一樁樁悲喜混雜的故事作為藝術審視的中心,並將自己對逃離土地一代人的觀念、精神、情感的理性反思融入小說的情節敘述、人物塑造、象徵寓意的構建之中。他的小說,既散發出一種清新與鮮活的泥土味道,又藴含着悲愴酸楚般的苦澀與沉重,讀後常給人一種欲哭無淚、欲笑無聲的審美感受。
鄉村變革的多維反思及情感的理性透視
從嚴格意義上講,改革不僅僅是政治、經濟體製的變更,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物質效益的改觀,更重要的是人的價值觀念、民族心態的調整與更新,如果不對我們民族傳統中落後、保守、僵化的觀念進行徹底的剔除與清洗,沒有整個民族觀念意識的現代化,那麽任何意義上的改革都將舉步維艱,甚至與我們的改革初衷相去甚遠。周大新許多以改革為時代大背景的作品,通過主人公奮鬥、追求、失敗的艱難歷程,對我們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文化心態進行重新思考與重估。在傳統社會中,由於生産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物質財富匱乏,人們要維持生存,必須“損有餘以奉不足”,實行均貧富,因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觀念和吃大鍋飯的心態便逐漸積澱為一種群體的文化心態,一種集體無意識。在改革伊始,這種觀念、心態非但不能讓大傢盡快走上富裕之路,反而成為影響改革進程的惰性力量,《小盆地》中苜兒對“我”的改革創意無動於衷,溫傢泉村人們對山纔的革新措施厲聲斥責,其實最根本的原因皆源於他們一代代地固守着祖先“均溫”的祖訓,“有溫共享”的觀念已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與血液之中。雖然敘述者在文本中始終並未對“祖訓”持或是或非的價值判斷,但我們從山纔奮鬥追求的失敗中不難感悟到,“盆地人”觀念中的平均主義思想和心理定勢已經成了他們走出盆地、改變現狀、走致富自新之路的精神重負。
小說藉玉器行祖孫二代之間的對立衝突,形象地暗示我們,一個行業,一個民族,繼承傳統是需要的,但開拓和創新永遠是希望所在,任何壓抑人的創造力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將為人們所唾棄。經濟變革促使農村中一部分人率先致富,代之而來的是農村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作傢在生活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在舊中國受地主欺負的農民,采取地主欺負他們的辦法來欺負今日的還沒有富起來的鄉鄰” ( 周大新:《漫說故事》,《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 。針對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的非同步性,作者懷着一個藝術傢的良知和憂患對此進行抨擊,並把自己的思索寫進小說《老轍》中,作品中的主人公費丙成原是舊社會他母親當年去給地主傢幫傭時遭地主凌辱所生的“野種”,為此他精神上倍受傷害和摧殘。然而改革開放之後,他憑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成為當地的首富,從此他逐漸變得恃財無恐,為所欲為,乘人之危買下了馮青太的臨街營業房,又用卑劣的手段迫使貌美的姚盛芳委身於己,並要那女人偷偷地為他生一個“野種”。歷史在發展進程中又表現出驚人相似的一幕,經濟的變革,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但這並不意味着人的道德文明素質也會隨之提高。由此,作者再—次形象地提出了塑造國民健康的精神人格、清除舊社會積澱在人們頭腦中的精神污穢等這一十分重要的課題。
當然,周大新的小說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改革文學,然而,他對傳統農業社會中人的價值觀念、文化心態、思維定勢的整體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深化我們對農村變革尤其是人的精神人格重塑的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和理解,這便是周大新這類作品的價值所在。
《銀飾》
如果說在《小盆地》、《武傢祠堂》、《玉器行》、《老轍》等作品中作傢對束縛逃離土地一代人的傳統觀念、思維定勢、文化心態進行了形象的剖析和哲理的反思的話,那麽他在《香魂女》、《蝴蝶鎮紀事》、《屠戶》、《銀飾》等小說中則給我們描繪了—個又—個美麗的愛情神話。這些作品幾乎篇篇必寫愛情,且男主人公在事業追求、開拓進取的過程中必然會贏得異性的青睞,這些女性溫柔多情、善解人意,融人性美、人情美與人格美於一體。她們與異性或青梅竹馬、或—見鐘情、或以扭麯的形態艱難地體驗着愛情的甘甜。令人遺憾的是周大新筆下的愛情故事最終都是以悲劇性的結尾而告終,如果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話,那麽周大新小說中的愛情悲歌則是在激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哀婉痛心情感的同時,又從現實、歷史的角度探索了造成悲劇的遠因近源,展示其本身所容納的諸多審美意藴及男女主人公獨特的愛情追求和情感素質。
《香魂女》是周大新衆多愛情小說中知名度較高的一篇,這固然有其被搬上銀幕獲得成功所帶來的轟動效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和人物獨特的個性魅力。小說用一種近乎紀實的筆法描述了郜傢兩代婦女不幸的婚姻和命運悲劇。婚姻對於郜二嫂、環環來說,不僅僅是夫妻間沒有感情的結合,而且是一種因貧睏伴隨而來的屈辱、仇恨,一種精神與肉體的沉重創傷乃至人格的扭麯,作者由對郜二嫂婆媳愛情悲劇的敘寫走嚮對造成女性情感、生命不幸的男權文化進行反思: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她們既可作為商品來交換,又可作為工具被使來喚去。父母把她作為商品換取了維持自己溫飽的錢財,而丈夫則視其為滿足性欲和生兒育女的工具,由此看來,女性的真正解放除了經濟地位的提高之外,還取决於對“男尊女卑”等觀念的重新解構和女性意識的真正覺醒。如果說《香魂女》中的郜二嫂、環環的婚姻不幸更多的是由經濟貧睏所致,她們都是為了自己親人的生存別無選擇地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乃至終生的幸福,那麽在《蝴蝶鎮紀事》、《嚮上的臺階》等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則更多地來自極“左”路綫的摧殘和唯心主義血統論的影響。豆莢和姁姁都是天真、純潔、柔美的妙齡少女。她們抱着對理想愛情的嚮往投入情人的懷抱,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她們在真摯的愛情中還多少摻雜着一種受寵若驚的心態,在感情上,她們一往情深,以身相許,不計回報。然而命運偏偏與她們開玩笑,階級地位非但不能幫助她們走嚮光明的人生之路,甚至還因此被無情地剝奪了愛的權利。儘管她們情感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邪念,愛得坦率、誠摯,但當情人一旦因為愛她們而失去政治前途、株連傢族成員時,她們還是讓理智戰勝了個人的私情。正是因為她們愛得真誠,所以纔不忍心對方作如此大的犧牲,於是別無選擇地獨飲這杯愛情的苦酒。姁姁在告別情人之後開始了另—次艱難的人生選擇,豆莢則懷着身孕嫁給粗人,孩子問世後以死殉情。相對而講,她們所愛之人遠非像她們自己那樣單純、無私,他們常常在情與理之間顧慮重重,骨子裏的功利觀念導致他們辜負了情人的期待;這裏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抉擇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愛情對男女雙方的價值意義。
軍人情懷的全面展示
《消失的場景》
周大新的小說重點是他的盆地係列小說。但幾十年軍旅生活的深切體驗,又使他的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充滿了軍旅題材。周大新的軍旅小說,大體可分為當代戰爭題材與和平軍營題材兩類。在他的戰爭題材小說中,特別註重英雄平凡化的開掘。把軍人豪邁、剛毅、無畏無懼、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與其自身藴含的豐富人性、人情融為一體,使英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親切、血肉豐滿、可敬可愛作傢真實地刻畫出軍人在戰時的人性追求,無疑地加強、豐富了英雄性格的含藴。當然,戰爭也有“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的一面。在這樣的環境中寫出軍人的平凡很容易,而要寫出平凡的英雄,就需要作傢具有敏銳的藝術眼光和獨特的藝術感覺。
為了展現軍人復雜的情懷,周大新在戰爭題材的小說中有意淡化了戰爭進程和戰鬥場面的描摹,而強化了置身戰場的軍人們的“心理場”的展示,着力於戰爭給人帶來的心理震顫的透視,從而體現作傢對戰爭與人的思考。《硝煙中的祝願》裏,硝煙彌漫、槍炮轟鳴的戰鬥場面消隱了,而杜排長的“心理場”被放大了。他身在戰場,而心裏總抹不去妻子與市委吳秘書偷情的羞辱和憤怒。每當想到妻子和吳秘書在自己結婚所置辦的奶油色床上的情景,他就下意識地抓起一把土攥成球,再把它揉碎。在陣地上,甚至連偷襲的敵人已離他十幾米遠還沒能發覺。傢中的“醜聞”充斥着杜排長的心理空間,並時刻纏繞、撕扯着他的神經,他甚至無意識地朝口袋裏裝下兩顆復仇的子彈。在這裏,作傢對杜排長憤怒情緒和復仇心理的強化與放大,於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軍人來說無疑是真實的。戰爭一方面強化着杜排長的這種心理,另一方面又弱化和疏導着這種心理。當他從戰友們的傢書中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時,當他看到全班戰士先後犧牲時,杜排長的這種心理消解融化了。“姓杜的,你一心想回去見那個女人和姓吳的,你忘了全班兄弟……老杜要為你們報仇。”他終於從個人的恩怨中掙脫出來,把滿腔的憤怒化為英勇殺敵的力量。最後在彈盡糧絶時,他毅然把留下的兩顆子彈射嚮敵人並踩響了陣前的地雷,與敵人同歸於盡。作傢真實地寫出了杜排長艱難的心理轉換過程,顯示了戰爭給人帶來的心靈淨化和人格升華。周大新正是在戰爭與人的互動中,以犀利的筆觸剖析了戰爭背景下軍人的真實心理,傳達他對戰爭與人的思考,渲染當代軍人的英雄氣概,從而擴大軍人性格的張力和作品內涵的容量,引導讀者從更廣阔、深刻的人性層面上解讀作品、認識戰爭、認識當代軍人的復雜情懷。
都市生活的逼真畫捲
《21大廈》手繪本
周大新認為自己的作品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代軍旅生活的世界;一個是豫西南的這個小盆地的農村和市鎮生活的世界。周大新近年來的創作明顯地嚮後一個世界傾斜。繼其長篇巨著《第二十幕》之後創作出版了反映當代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21大廈》。如果說前者是以縱的綫索展示了一個傢族在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沉浮和命運遭際,那麽,《21大廈》則以橫剖面的方式表現了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來到“21大廈”的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從而活畫出了一幅當代都市社會的世態人生相。
《21大廈》所選取的敘述視角是極為獨特的。在一座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中來來往往的萍水相逢的人們原本是沒有什麽聯繫的,而要將他們統一到一個藝術世界中,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作者卻通過一個農村來的保安的視角將原本缺乏內在聯繫的事物統攝到了一起。“保安的視角”在作品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作為一個從閉塞的農村來到都市社會的謀生者,他對都市有一種“隔離”的心理狀態,正是這種狀態所産生的“陌生化”效果承擔起作傢對於陷入滾滾紅塵之中的都市男女的鞭撻與批判;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急於要在都市尋找自己生存位置的小農經濟的背叛者,他和那些與他的生活環境相距非常遙遠的政客、大款以及梅苑等靠出賣色相而生存的都市男女有了心理上的一致性,《21大廈》樓頂那座欲飛的大鳥成為他們心中共同的圖騰,也成為他們共同的渴望。正是這種審視者與被審視者既“隔”又“融”的心理狀態為作品增添了無窮的機趣,在呈現作品整體藝術上的豐富性的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雙重態度:一方面,作者揭示了都市社會在物欲侵蝕下道德的墮落與人性的沉淪;另一方面,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人生狀態又表現出力圖拯救者的無奈。惟一一個給作品帶來亮色的也是作者心中理想人生的體現者的虞悠,卻因艾滋病而離人們遠去,而她患上艾滋病的原因卻是由於其純真善良的本性。這對於善良的人們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啓發人們問出無數個為什麽。但至於真的為什麽,作者卻沒有作出回答。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處,他不想像社會學家那樣解剖社會,藝術地反映社會纔是周大新作為一個作傢的職責。對此,他有着清醒的認識。因而,無論是欲飛的大鳥的圖騰所展示的象徵,還是不時飄蕩於作品中的魔幻色彩,都成為作傢所駕輕就熟的藝術手法,也賦予了作品另一番神秘色彩。正是這種象徵與魔幻相結合所造成的怪異色彩或者“陌生化效果”,不但增強了作品本身的藝術韻緻,也使《21大廈》與當前許多表現現實生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也可以說,當那些慣寫現實題材的作傢們纖毫畢露地揭露着社會的弊端並自不量力地開着救治社會的藥方的時候,周大新卻將藝術筆觸伸嚮當代人的心靈深處,將當下社會狀態中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纔是真正抓住了社會的本質,並對這種本質進行了藝術的美學的展現。
周大新 - 榮獲茅盾文學奬的《湖光山色》
周大新
小說簡介
《湖光山色》以亞洲最大水庫——丹江口水庫為地點,描述一個曾在北京打過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歷。
“湖光山色的好風景,還有舒服的度假村,難以掩蓋城鄉之間的衝突,使得小說裏那些人的價值觀遭到震撼和衝擊。”張頤武評價說。同樣,在評論傢陳曉明眼中,《湖光山色》對鄉村的艱難發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討。“富起來之後,家庭倫理也同樣面臨考驗,夫妻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富貴。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着社會人文素質和個人精神品格的危機。”
茅盾文學奬頒奬典禮上周大新發表獲奬感言第七屆茅盾文學奬評奬工作於2008年10月25日結束,四部獲奬作品分別是:賈平凹 《秦腔》 、遲子建 《額爾古納河右岸》 、麥傢 《暗算》 、周大新《湖光山色》。
茅盾文學奬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由中國作傢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奬項之一。
第七屆茅盾文學奬評奬的範圍為2003—2006年間發表或出版的長篇小說。為了做好評奬工作,中國作傢協會組成了以鐵凝為主任,陳建功、李存葆為副主任的第七屆茅盾文學奬評奬委員會。本屆評奬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遵循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鼓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體現時代精神的創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和豐厚審美意藴的長篇小說。歷時六個月,通過初選小組的遴選以及評委會的終評程序,四部獲奬作品脫穎而出。
周大新 - 《戰爭傳說》
《戰爭傳說》
明中期宦官專權、閹況亂政,朝政十分腐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部入侵中土,權臣官王振錯庸無能,慫恿英宗皇御驾親徵,遂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於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刺,換狂瀾於既倒……
天真、純潔的瓦刺女子娜仁高娃原本無憂無慮地與父母兄弟、情人阿臺在草原上過着安寧自在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高娃和阿臺濃情密意、談婚論嫁之時,與明朝的一場伏擊戰爭奪去了阿臺年輕的生命。高娃悲痛欲絶,發誓定要報仇雪恨。正苦於報仇無門、雪恨無路之時,瓦刺首領也先選美的消息傳來了。原來也先想從草原上找一個精通漢風漢俗、與明有不共載天之仇、且長相與明朝權臣太監王振的初戀情人相似的姑娘,以為間諜,接賓王振,刺探軍情,煽動皇帝,慫恿戰爭,以達到他揮軍南下、侵霸中原的野心。高娃順利過關,化名尹杏與軍師帖哈悄悄來到了北京城。
周大新 - 《21大廈》
《21大廈》
當代著名作傢周大新繼其長篇巨著《第二十幕》之後又創作出版了反映當代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21大廈》。如果說前者是以縱的綫索展示了一個傢族在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沉浮和命運遭際,那麽,《21大廈》則以橫剖面的方式表現了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來到“21大廈”的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從而活畫出了一幅當代都市社會的世態人生相。
《21大廈》所選取的敘述視角是極為獨特的。在一座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中來來往往的萍水相逢的人們原本是沒有什麽聯繫的,而要將他們統一到一個藝術世界中,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作者卻通過一個農村來的保安的視角將原本缺乏內在聯繫的事物統攝到了一起。“保安的視角”在作品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作為一個從閉塞的農村來到都市社會的謀生者,他對都市有一種“隔”的心理狀態,正是這種狀態所産生的“陌生化”效果承擔起作傢對於陷入滾滾紅塵之中的都市男女的鞭撻與批判;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急於要在都市尋找自己生存位置的小農經濟的背叛者,他和那些與他的生活環境相距非常遙遠的政客、大款以及梅苑等靠出賣色相而生存的都市男女有了心理上的一致性,“21大廈”樓頂那座欲飛的大鳥成為他們心中共同的圖騰,也成為他們共同的渴望。正是這種審視者與被審視者既“隔”又“融”的心理狀態為作品增添了無窮的機趣,在呈現作品整體藝術上的豐富性的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雙重態度:一方面,作者揭示了都市社會在物欲侵蝕下道德的墮落與人性的沉淪,另一方面,作者對於都市社會的人生狀態又表現出力圖拯救者的無奈。惟一一個給作品帶來亮色的也是作者心中理想人生的體現者的虞悠,卻因艾滋病而離人們遠去,而她患上艾滋病的原因卻是由於其純真善良的本性。這對於善良的人們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啓發人們問出無數個為什麽。但至於真的為什麽,作者卻沒有作出回答。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處,他不想像社會學家那樣解剖社會,藝術地反映社會纔是周大新作為一個作傢的職責。對此,他有着清醒的認識。因而,無論是欲飛的大鳥的圖騰所展示的象徵,還是不時飄蕩於作品中的魔幻色彩,都成為作傢所駕輕就熟的藝術手法,也賦予了作品別一番神秘色彩。正是這種象徵與魔幻相結合所造成的怪異色彩或者“陌生化效果”,不但增強了作品本身的藝術韻緻,也使《21大廈》與當前許多表現現實生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也可以說,當那些慣寫現實題材的作傢們纖毫畢露地揭露着社會的弊端並不自量力地開着救治社會的藥方的時候,周大新卻將藝術筆觸伸嚮當代人的心靈深處,將 當下社會狀態中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纔是真正抓住了社會的本質,並對這種本質進行了藝術的美學的展現。
敘述視角的獨特性不但賦予了作品特有的藝術韻緻,也使得《21大廈》的結構更為精緻。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就像是真的在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大廈,其用筆的精緻與細密處處都展現着獨運的藝術匠心。與《第二十幕》的讓所有人物帶着其各種心理欲望來到社會歷史的大舞臺上盡情表演不同,《21大廈》則是將豐富的人生和歷史都濃縮到這座大廈中;如果以戲劇結構做比喻,前者所用是“開放式結構”,而後者所用的則是“鎖閉式結構”。這種結構方式恰恰嚮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極簡練的筆墨畫出一個人乃至數個人的靈魂;而且他們的活動空間全部限於一座大廈,統攝到一個保安的視角中。但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將人生或由此而體現出的藝術意韻簡單化,其人物仍然承載了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京劇演員魏奶奶的懺悔就包含了厚重的社會歷史意韻,而這個人物在這部作品中衹占了很少的筆墨,甚至可以說是寥寥幾筆。以簡練的筆墨傳達厚重的內涵也使得這部小說呈現出在當下的小說創作中所難得一見的空靈之氣。這樣高超的技巧與駕禦才能,也衹有周大新這樣的作傢才能具備。由這部作品也可以看出周大新在藝術上的不斷進步。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周大新一直在不斷地超越着自己,相信他的下一部作品在藝術上將會更加完美。
周大新 - 《消失的場景》
南陽這塊平常的土地,常常悄無聲息地把一些珍貴的東西藏進她的土層裏,爾後,在她認為恰當的時候,再一件一件地亮給後人。本世紀初,她把南召猿人的生活遺址和秦時的官營鑄鐵作坊襢露給人們;三十年代,又捧出一大批瑰麗的漢畫像石刻讓世人目睹;九十年代,她再把上萬枚的恐竜蛋化石和恐竜骨架化石呈現出來,使世界很是吃了一驚。
一九八○年春天的那個上午,當南陽城西落霞村的慄麗十五歲的女兒曹寧貞,扛着鐝頭去安留崗挖掘種植桑樹、柞樹的樹坑時,並不知道她也將從土裏挖出一樁新聞,挖出一處讓世人一愣的歷史遺跡……
周大新 - 《銀飾》
南陽城知府呂敬仁的長媳碧蘭,因丈夫呂道景的心理畸形而得不到正常的夫妻之愛,自殺未果之後,轉而欲通過與老實巴交的小銀匠鄭少恆的苟合,尋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情愛。得知真相的知府為了維護傢族的聲譽,施毒計並藉碧蘭之手毒死了被騙入府做銀飾的小銀匠。而老銀匠為了給兒子報仇,在自製銀飾上做了機關害死了碧蘭,老銀匠也隨即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