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廣東順德 | ||
閱讀梁廷枏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
梁廷枏 - 人物年表
1796年(嘉慶元年),梁廷枏生於廣東順德倫教堡(現為倫教鎮)。父親和伯父都是飽學之士,受家庭熏陶,梁廷枏自幼也好鐘鼎之文。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編成《金石稱例》四捲。
1829年(道光九年),寫完《南漢書》等係列著作。
1834年(道光十四年),中副榜貢生,次受聘入海防書局,編纂《廣東海防匯覽》。
1837年(道光十七年),在越華書院主修《粵海關志》,更多接觸西方國傢的政治經濟等情況。兩年後完成此書。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則徐來廣東禁煙,梁廷枏為之出謀劃策,大力協助禁煙工作。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在為母親守孝期間著《耶穌教難入中國說》,又寫成《合省國說》等,後刊行為《海國四說》。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倡導發起反對英人入城鬥爭。因護城有功,兩年後朝廷賜封內閣中書,後又加侍讀銜。
梁廷枏 - 大事件
1765年正月,清帝南巡,至海寧,四月回京。閏二月,烏什回民起事,六月後被鎮壓。十二月,因私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蒙古土謝圖郡王被削爵,辦事大臣醜達被殺。
1766年正月,清帝下詔:自今年(乾隆三十一年)起,免徵五年內各省漕糧。十一月,因緬甸“莽子”內犯,令雲貴總督楊應琚攻之。十二月,《大清會典》篡成。是年,緬甸攻破暹羅京城阿瑜陀耶,暹羅鄭王披耶達信(即中國人鄭昭,澄海人)率五百人突圍,後據陀那巫裏,自立為王。
1768年正月,入緬之軍敗潰,額勒登額因逗留貽誤,五月,凌遲處死。七月,禁止哈薩剋等轉販俄羅斯貨物進入內地銷售。八月,披耶達信遣使至清國,請求册封,清帝駁斥之。是年,緬甸遣使請和,清帝不理。
梁廷枏 - 人物辭典
經世致用,成史學大傢
梁廷枏的故居已經成為普通民居的一部分.jpg
出身儒學世傢,嗜好金石文字的梁廷枏早年從事辭章考據之學,著述頗豐,23歲的時候,就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金石勘例》,幾年後又刊行《論語古解》。
少年時期,梁廷枏曾跟隨父親來到廣州,寓居光孝寺,研讀寺中南漢鐵塔上的銘文記載。梁廷枏發現,銘文所載和清代吳任臣所著《十國春秋》上的記載很多不一致,於是就想重新梳理南漢的歷史,想成一傢之言。在以後的讀書過程中,凡是遇到有關南漢的文字,總是摘錄下來。1829年,梁廷枏仿陸遊《南唐書》的體例,撰《南漢書》18捲,專門記載南漢50多年的歷史,之後又將自己的考證札記寫成作《南漢書考異》等書。梁廷枏之所以再花如此大的精力,就是希望“使事實燎然,共知興霸之由,與敗亡之故,著千古炯戒,不獨資考證、廣異聞已也”,說到底就是經世致用,鑒往知來。當時整個社會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時候,社會有識之士紛紛倡導經世致用的學術,期望從中找到救國的道路。
繼南漢之後,梁廷枏把精力放在南越國上。1833年,梁廷枏在光孝寺完成《南越五主傳》3捲,緊接着把散見於史籍中的南越國史料匯集成《南越叢錄》2捲。有專傢認為,這兩部地方史著作填補了廣州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除史學之外,梁廷枏在詩詞戲麯創作上也有突出的成績。設想一下,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梁廷枏會在學術上取得更多的成績。1834年,梁廷枏中副榜貢生。終於有了機會進入仕途,但是隨着第二年他進入廣東海防書局,梁廷枏的一生發生了重要改變。
漸趨保守,“馭夷之策”是“畏之以威”
1848年底,英人企圖強行進入廣州城,激起廣州人民的義憤,於是在官府的支持下,廣州人民掀起反入城鬥爭。當時官府令粵秀、越華、羊城三書院監院,勸民自衛,但三個書院彼此觀望,沒有行動。在事態緊急的情況下,梁廷枏聯合羅傢政、譚瑩、許祥光等士紳,印刷佈告,聯絡各社學,號召民衆團结起來抵抗英人入城。沒幾天就組建了十餘萬的民兵隊伍,加強巡邏,形成了反入城鬥爭的浩大聲勢。後來,梁廷枏又親自跑到英國領事館,當面嚴責英國公使。這時“夷館耳目切近,始而駭,繼而畏,終而服,而後貼然受範,市易相安,事遂寢息”。鹹豐元年(1851年),梁廷枏因此受封內閣中書加侍讀銜。
王金鋒《梁廷枏》一書介紹,在梁廷枏為反對英人入城而奔走呼號後,他寫下了《夷氛聞記》,保留了鴉片戰爭時期的寶貴資料。但是,這也成了他人生最後的輝煌。隨後梁廷枏陷入了彷徨和矛盾之中,他看到了人民群衆的力量,但是作為儒傢的傳統知識分子,他把自己當成統治階級的一員,又害怕人民群衆的力量壯大起來,因此懷有戒備之心。更為嚴重的是,晚年的梁廷枏反對“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反對學習西方。他認為,西方沒有值得中國學習的東西,學習西方會失禮於人。在當時睜眼看世界的一批知識分子當中,明確提出反對學習西方的,衹有梁廷枏一個人,顯然他已經走嚮了保守的一面。
在梁廷枏的心目中,西方敵人是虛弱驕傲的,對他們不需要戰鬥,衹需畏之以威。他理想的馭夷之策便是使敵人畏而屈服,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他主張建立強大的海軍艦隊來震服敵人,而不是徵服敵人。這個想法無疑還是認為大清乃天朝大國,西洋各國不過爾爾,他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世界發展的潮流。當然,他畢竟是歷史人物,不可能脫離當時的時代和社會環境。
實務救國,實為看世界第一人
當時中國實行廣州一口通商,中外商船雲集廣州,因此也就成為中外衝突多發、海盜出沒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的地方官就把整頓海防提上了議事日程。1834年,兩廣總督盧坤在越華書院設廣東海防書局,纂修《廣東海防匯覽》,次年,梁廷枏被聘入書局,開始接觸西方世界。
由於受到鄧廷楨的賞識,1836年梁被任命越華書院監院。第二年,粵海關監督豫坤聘梁廷枏為粵海關志局總纂,在越華書院的紅雲明鏡亭編纂《粵海關志》。在修志的過程中,他閱讀了大量的官署檔案,有機會對以前“從古未通中國者”進行了深入考察,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則徐奉命來廣東查禁鴉片,歡迎儀式過後,他直接來到越華書院。此時,作為監院的梁廷枏主動把越華書院讓出作為林的行轅。在越華書院,林則徐首先拜訪了書院監院梁廷枏,詢問籌備海防和戰守的事情,兩人一見如故,說起廣東海防和禁煙事情,暢談甚歡。後來梁廷枏繪製了海防地圖送給林則徐。
其實,早在10多年以前,林則徐任杭嘉湖道時就看過梁廷枏的著作,對他非常欣賞。在來廣州的路上,聽說梁廷枏在海防書局,經手所有國來往文書以及沿海要隘、縣界道裏等資料,因此囑托梁廷枏把有關海防和外國人的資料收集整理,梁廷枏整理了大量資料轉交給林則徐,為林則徐籌備海防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梁廷枏的學識和才幹深得林則徐的信任,在禁煙的大事上,多次與梁商討。剛開始,林則徐深感責任重大,政事繁多,不知如何安排,梁廷枏建議他“集思廣益,自可執而用之,”,“此後但以夷情來者見之”。對於這一建議,林則徐非常贊賞。
梁廷枏 - 地理尋蹤
倫教鎮的故居
光孝寺圖片
順德倫教鎮文化站的盧先生介紹說,梁的故居還在,而且一直有人居住,順德區第二次文物普查的資料上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調查登記表上看到,這棟房子至今保存尚好,1952年土改的時候分給當地一位鄭姓村民居住至今,現在産權仍歸鄭傢所有。經過盧先生的指點,記者在倫教鎮城區聚星裏找到了梁廷枏的故居。這是一棟青磚瓦面平房,坐西北朝東南,院子不大,通嚮正屋的是兩級的臺階,房屋長約15米,面闊三間。
光孝寺的鐵塔
相關圖片
光孝寺大雄寶殿的西北角有一個三層高的鐵塔,經過上千年風雨的侵蝕,鐵塔下面的石座已經開始風化了。據說以前塔有七層,上世紀三十年代因臺風塌屋壓壞了上面四層。塔的四面每層都有很多小佛像,中間則圍繞着一個大的佛像。在最下層中間處,每面都有一段文字。仔細辨認可以看清,記載了鑄造的年代和誰人捐建。記者看到一段文字,說明了鐵塔建於大寶六年(963年)。100多年前的一天,十幾歲的梁廷枏靠近鐵塔,認真辨認着上面的記載。
消失的越華書院
從研究經史的光孝寺到組織抗英的越華書院,作為知識分子的梁廷枏道路頗為有趣。
作為清代廣州四大書院之一,而且是梁廷枏曾經編纂過《廣東海防匯覽》和《粵海關志》的地方,具體的位置如今已經很少人知道了。正是在越華書院的五年,纔改變了梁廷枏的人生軌跡,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從清代廣州城的地圖上看,越華書院就在今天越華路的中間一帶,越華路就是因該院得名的。當時這裏叫做司後街,因位於清代廣東布政使司衙署的後面而得名。走在越華路上,周圍人稠屋密,車輛來來往往,絲毫看不到當年書院的所留下來的遺跡。
廣衛街都府社區居委會的張穗安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提起對於小時候越華書院的情形還記憶猶新。“那是兩層高青磚瓦片的房子。正對越華路是四米高的大木門,氣勢雄偉,門額上寫着越華書院四個大字。門前放着一塊1.5米高的石頭。進門之後,右邊是朱梯,可以上到二樓。”據他介紹,越華書院有10多間房子,他小時候還有兩戶人傢居住,裏面還挂着張氏祖先的畫像。1968年時候拆掉了。現在越華路64號就是當年越華書院的所在,大門的位置現在變成了小商店。
梁廷枏 - 人物軼事
寫了國內第一部美國通史
1842-1846年,梁廷枏在傢整理以前收集的資料,寫下14捲《海國四說》,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耶穌教難入中國說》1捲、《合省國說》3捲、《蘭倫偶說》4捲、《粵道貢國說》6捲。《海國四說》對於美、英、法、荷蘭等西方國傢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進行了比較係統的考察。尤其是《合省國說》,記載了美國的獨立經過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以及風土人情,被學者譽為第一部由中國人編寫的美國通志。他表達了自己對西方政治體製的贊揚,這在當時來說是少之又少的。有學者認為“梁廷楠堪稱中國近代最早認識和着力介紹西方民主制度的先驅”。
為禁煙開展“社會調查”
對於關係地方百姓切實利益的事情,梁廷枏希望林則徐“似可訪其重且大者施行之,庶不負百姓之望”,比如修整農田,籌備資金。林則徐當即采納,派人前去巡查。為了切實掌握鴉片流毒情況,調查廣東水師賄縱之說的真假,梁廷楠協助林則徐召集粵秀、越華、羊城三書院幾百名學生,藉學政考棚舉行觀風試,考試中提出四個問題,詢問大窯口所在及開設者姓名、零星販賣鴉片的或自己看到的,並要求學生提出斷絶鴉片的方法。林則徐率梁廷楠親自到場監考。通過這次考試,林則徐詳細掌握了鴉片煙屯戶姓名和水師賄縱報功欺瞞上級的情況,掌握了確切的證據。
一年以後,林則徐從越華書院搬出的時候,對梁廷枏深表歉意,“我占諸生肆業地,殊報不安”。梁說,“公以粵事來,諸生望之久已,何歉為”。梁廷枏全力支持林則徐的行動和對其感情盡在此言中。1841年5月,當林則徐被調往浙江時,梁廷枏“猶深扼腕”,連夜趕到佛山碼頭為之送行,以詩書、團扇相贈,依依惜別。
不和英國人握手
鴉片戰爭時,中國大多數士大夫對英國還“實不知其來歷”,而在《粵海關志》中,梁廷枏已經能夠確指其地理位置,並記載了英國的政治、經濟、物産等情況。
到鴉片戰爭結束時,梁廷枏已經成為當時究心時務的名士。1842年6月,徐繼畲到廣東任按察史時,曾多次嚮梁廷枏請教海外知識。鴉片戰爭失敗,激勵了梁廷枏開始著書立說,嚮國人介紹其心目中所認識的西方世界。
在領導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的鬥爭中,梁廷枏面見英國領事,在進出領事館時,同行人有按西方禮儀以握手為禮的,唯獨梁廷枏遠遠地作揖,可見他是與西方人保持一定距離的。如果說這是梁廷枏思想不夠開放,似乎不太合理,很可能是他的《海國四說》剛剛刊行,他感受到了強大的社會輿論。在《夷氛聞記》一書的結尾,他反對學習西方,可能就是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思想趨於保守,參與意識減退所致。
梁廷枏 - 專傢論道
梁廷枏 看世界比魏源還早
廣州市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駱寶善,曾點校過《海國四說》。
真正代表梁廷枏睜眼看世界的著作是《海國四說》。和魏源、徐繼畲等人相比,梁廷枏更早接觸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當時魏源在長江三角洲一帶,他並沒有來過廣州,徐繼畲在福建。梁廷枏從道光十五年(1835)起開始纂修《廣東海防匯覽》,隨後又編纂《粵海關志》,在這個過程中,他真正接觸了西方的經濟文化。長江三角洲真正接觸西方的思想文化比珠江三角洲晚了將近半個世紀。如果從時間上來說,首先接觸西方的是梁廷枏,其次是魏源,最後纔是徐繼畲。
魏源的《海國圖志》後來傳到了日本,其影響比《海國四說》要大,因此現在一說起睜眼看世界,總是先提魏源。
梁廷枏內心仍有“華夷之別”
陳澤泓,廣州市地方志館副館長
問:梁廷枏在睜眼看世界的一批人中處於什麽地位,他的觀點和魏源的觀點有什麽區別?
答:梁廷枏纂修《廣東海防匯覽》、《粵海關志》的經歷,使他接觸了大量西方國傢的政治、經濟、物産的資料。在他之前,也有人把眼光轉嚮海外,著書介紹,如謝清高寫了《海錄》,但他衹是零散介紹了西方的情況,認識也不清晰。梁廷枏對外部世界的介紹,重點抓住了近代中國與西方世界根本的不同是社會制度的不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不同。《海國四說》重點是英美國傢的情況。可以說,梁廷枏是鴉片戰爭前後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傑出代表。
和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觀點相比,梁廷枏的認識更為全面、深刻,關註到了西方政治制度與其國傢獨立富強的關係,註意到了工業社會、商業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的重要區別。並且認識到受商業利益驅使“實覬合覦其利”的西方國傢殖民活動之擴張性。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問:梁廷枏前期專註於辭章考據,中年轉嚮關註西方國傢情況,晚年卻又趨嚮於保守,為什麽會發生這種轉變。
答:梁廷枏出身書香世傢,曾主講過廣州粵秀書院,詩文著作很多。他父親、伯父都是酷愛讀書的飽學之士,和父輩經常交往的都是嶺海漢學名傢。從小受這種環境熏陶,他自然關註歷史。隨着西方列強不斷侵入中國,當時的有識之士受到強烈刺激,開始走出書齋,重新倡導經世致用之學,這是梁廷枏轉變大的原因。更為直接的是,他在越華書院應聘參修《廣東海防匯覽》時,對沿海考察中,痛感洋舶之撞擊,主張切實整飭海防,並引發了探索這些“從古未道之國”的興趣。以後,在總纂《粵海關志》過程中,對西方各國又作了逐一考證,時代和現實推動着他,從訓詁考據的圈子中掙脫出來,關心時務,關註域外之事。當然,他身上深深的歷史因襲使他的思想上有着保守的一面,由開始的轟轟烈烈禁煙到鴉片戰爭的挫折,使他失去了原來的銳氣,轉而趨嚮保守,並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嚮西方學習的主張,固然有他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也有傳統文化在他的頭腦中的深深作用。他在所寫的《夷氛聞記》中批判“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觀點,提出理想的馭夷之策,他的內心深處仍有着華夷之別的觀念,他認為,衹要中國建造百艘戰艦,組織萬人艦隊,派令巡洋,就可以阻止敵人的進攻。他還認為,敵人的所謂長技都是中國所固有的,不必嚮西方學習,而且嚮西方學習有失國體。對於一個歷史人物,其認識受到歷史的局限是不能苛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