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 | 北京 | ||
阅读方军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
人物经历
1954年生于北京,1973年参军,在军队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当日本记者助手,继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工作。 1990年在北京一家报社任记者,随后赴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两所大学学习社会学和经济统计学, 1997年3月回国。12月发表了处女作《我认识的鬼子兵》,之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兼任北京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
著有专著《我认识的鬼子兵》、《最后一批人》等。作品获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奖、中国第十一届图书奖、1998年中国政府广播奖等。
个人荣誉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书画艺术》以及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一百多家传媒进行了专题报导。精品被国家文化部、美术馆、名人纪念馆、中南海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收藏。出版有《方军书法集》、《方军书法作品全国巡回展专集》、特别报道《方军?全国书法巡回个展第一人》。艺术成就被中国文联确认为“有突出成就的书画家”,荣获“二十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作品评价
方军的第一本书《我认识的鬼子兵》畅销大江南北。他的第二部力作《最后一批人》,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与读者见面。
这部书的全名是《1931-1945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一共有三本,目前只出版了第一本,后两本将陆续推出。
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方军这部书也写了八年。也许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巧合,更是方军的抗战情结、老兵情结、历史情结的再一次凸显。
方军是八路军的后代,血管里流淌着抗日烈士的血。1991年,他到日本留学时就是一个“另类留学生”,专门采访当年的侵华老兵。他负载着父辈的使命,要对那些杀害父辈的罪人们无情地进行灵魂的拷问。回国后,方军写了他的成名作《我认识的鬼子兵》,引起轰动。在他的努力下,曾经有好几个80岁以上的“老鬼子”到中国公开谢罪。
从1997年开始,方军便萌发了采写“最后一批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这些人包括: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原国民党军抗日将士,东北抗联老战士,回国参战的华侨,援助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队、驼峰航线的老飞行员,抗战中的中国知识分子,被日军强掳到日本的中国劳工,被日军强掳为性奴隶的“慰安妇”,战争中的受害平民,战争中降生的军人子女等十几类人。方军力图通过这些人物的不同命运,全方位展现残酷而惨烈的抗战历史。
在方军的写作初衷里,有两个关键词使用频率很高。其一是“抢救”。方军说:当年的战争见证人大都垂垂老矣,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今天他同我谈话,也许明天就只有照片了,如果我不去采访记录,活在他们心中的那段记忆就不复存在了。夸张地说,历史的一页就这么翻过去了。”因此,方军以一种争分夺秒“抢救”史料的心态进行采访写作。
其二是“口述史”。方军多次提到:在“博物馆学”里有三个名词:人证、物证、口述史。方军对“口述史”情有独钟,因为在少年时代,有两部历史丛书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部是《红旗飘飘》,一部是《星火燎原》,共有几十本,数百亲历者亲口讲述,记录了中国革命进程中整整一个时代人的命运和思想。抗日战争也是一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鸿篇巨制,方军认为,他写的两本书都是抗日战争的口述史,“我填补了两个空白,一是让中国人了解了老鬼子;二是告诉大家当年的抗战老兵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8年来,方军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延伸至国外,一共采访了260多人,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从66岁到105岁,都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方军的笔锋不仅对准了这些人物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昂壮阔,还着力描写了他们平淡的晚年生活。一个个引人感叹的故事让读者深思:战争与国家和人生交织在一起,究竟怎样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甚至他们后代的命运?
因此,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局限在“战争人证”、“口述历史”这一点上,而是一部敢于向残酷真相提问,揭示战争遗留者真实命运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