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向明 Xiang Ming郭沫若 Guo MoRuo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焘 Xia Chengdao刘学锴 Liu Xuekai方诗铭 Fang Shiming
连横 Lian Heng吴则虞 Wu Zeyu吕思勉 Lv Simian
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钱穆 Qian Mu何兹全 He Ciquan
柏杨 Bai Yang顾诚 Gu Cheng林语堂 Lin Yutang
吴晗 Wu Han阎崇年 Yan Chongnian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蔡东藩 Cai Dongfan陈汝衡 Chen Ruheng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
徐枕亚 Xu Zhenya陆士谔 Liu Shie冷佛 Leng Fo
王利器 Wang Liqi马非百 Ma Feibai朱谦之 Zhu Qianzhi
杨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马叙伦 Ma Xulun
欧阳竞无 Ouyang Jingmo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
余嘉锡 Yu Jiaxi袁珂 Yuan Ke何刚德 He Gangde
李葭荣 Li Jiarong孟森 Meng Sen陶希圣 Tao Xisheng
张春帆 Zhang Chunfan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
张恨水 Zhang Henshui叶楚伧 She Chucang周汝昌 Zhou Ruchang
俞平伯 Yu Pingba蔡义江 Cai Yijiang张爱玲 Zhang Ailing
胡适 Hu Shi王蒙 Wang Meng崔耀华 Cui Yaohua
刘世德 Liu Shide朱一玄 Zhu Yixuan韩兆琦 Han Zhaoqi
赵大年 Zhao Danian周先慎 Zhou Xianshen冯其庸 Feng Jiyong
叶嘉莹 Ye Jiaying杨泓 Yang Hong钱绍武 Qian Shaowu
李梧龄
作者  (1935年10月24日)
籍贯: 浙江嘉兴

科学家 Scientists《不堪回首》

阅读李梧龄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李梧龄祖藉浙江嘉兴。生于1935年10月24日(农历9月27日)。殁于2002年12月13日。享年67岁。李梧龄生长在一个知书达理的家庭,早年聪慧,天赋甚高,1953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任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李梧龄热爱科学,凡熟悉他的人,无不相信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会作出卓越成绩。
  
  李梧龄 - 经历
  1957年,一场旨在扼杀言论的政治运动,所谓“反右派运动”,在中国展开。22岁的李梧龄因言论获罪。被定为当时特定的政治罪名:“右派”,被迫离开教学岗位。
  李梧龄热爱生活,孝敬父母。1957年12月1日,他和妻子金美梅恋爱五年之后,在极大的政治压力下成婚,李梧龄深爱自己的妻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庭。1958年4月19日,新婚仅仅五个多月,未经任何司法程序定罪,李梧龄在复旦大学被非法绑架,押送至上海横浜路劳动教养收容所。李梧龄被迫与妻子分离、与父母和亲人分离,从此开始长达21年残酷的劳改和牢狱生活。
  1978年底,李梧龄回到上海家中,仍然有着“右派”的政治罪名。此时,父母已在文革的政治迫害中去世。他挚爱的兄长,不堪文革中红卫兵的侮辱殴打,自杀身亡。李梧龄回到妻子身边。他的妻子金美梅,因丈夫为“右派”,也被株连成为“右派”,经历了长期的迫害和歧视。在21年的分离之后,这对患难夫妻才得以重新生活在一起。他们相爱相扶,异常珍惜这久别后的共同生活。可是,长期被迫分居,致使他们失去了拥有自己孩子的机会。
  李梧龄 - 成果
  1979年,历经周折,李梧龄进入同济大学物理系任教师。他被宣布,以前的“右派”罪名是错误的。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工作,编写教材,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同济大学在文革后的首批研究生导师,李梧龄指导了14名研究生。他是受到学生爱戴的出色教师。可是,长期非人的牢狱生活,已经彻底摧毁了李梧龄的健康。他突然爆发重症哮喘,此后,一直艰难地生活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之中。不幸中的大幸是,在李梧龄的最后岁月中,他一直得到妻子金美梅的悉心照料,亲友的关心,同济大学中昔日难友、向明中学的校友、邻居、朋友们,提供了许多实在的帮助和精神支持。
  李梧龄是一个光明磊落、充满热情的人。在他周围的人,无论老幼,都受到他的感染,终生受益。他有大智慧,却依然天真率直;他知识渊博,却不停地追求知识,寻求真理;他被病魔缠身,却始终热爱生命。他的大半生在政治迫害中度过,却宁折不弯,自尊自强,通体透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梧龄不顾病痛折磨,以极大勇气和惊人毅力,写下15万字的回忆录,在香港博思出版社以《泣血年华》为书名出版。将他亲历的一段中国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震动了千千万万个人。为今后中国不再发生类似悲剧,作出了他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份贡献。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