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刘半农 Liu Bannong向明 Xiang Ming郭沫若 Guo MoRuo
李叔同 Li Shutong夏承焘 Xia Chengdao方诗铭 Fang Shiming
柯劭忞 Ke Shaomin连横 Lian Heng吴则虞 Wu Zeyu
吕思勉 Lv Simian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钱穆 Qian Mu
何兹全 He Ciquan柏杨 Bai Yang林语堂 Lin Yutang
吴晗 Wu Han蔡东藩 Cai Dongfan陈汝衡 Chen Ruheng
孙希孟 Sun Ximeng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亚 Xu Zhenya
陆士谔 Liu Shie冷佛 Leng Fo王利器 Wang Liqi
马非百 Ma Feibai朱谦之 Zhu Qianzhi杨伯峻 Yang Bajun
王明 Wang Ming马叙伦 Ma Xulun欧阳竞无 Ouyang Jingmo
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余嘉锡 Yu Jiaxi
袁珂 Yuan Ke何刚德 He Gangde李葭荣 Li Jiarong
孟森 Meng Sen陶希圣 Tao Xisheng张春帆 Zhang Chunfan
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张恨水 Zhang Henshui
叶楚伧 She Chucang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
张爱玲 Zhang Ailing胡适 Hu Shi朱一玄 Zhu Yixuan
冯其庸 Feng Jiyong叶嘉莹 Ye Jiaying钱绍武 Qian Shaowu
南怀瑾 Na Huaijin梁漱溟 Liang Shuming许地山 Xu Dishan
欧阳竟无 Ou Yangjingmo熊十力 Xiong Shili季羡林 Ji Xianlin
游国恩 You Guoen鲁迅 Lu Xun费孝通 Fei Xiaotong
刘思齐
作者  (1930年3月2日)
名: 刘松林
籍贯: 湖北

传记 biography《毛泽东与海外人士》

阅读刘思齐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刘思齐:又名刘松林,1930年3月2日出生于湖北,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与毛岸英的婚姻生活虽然不长,但他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思齐”是刘谦初在狱中给女儿起的名字,她的家乡山东自古为齐鲁之地,父母曾在那里工作过,意思是要她记住那个地方,记住那里的人民以及父母在那里的遭遇。提起刘思齐,相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今年是毛岸英牺牲56周年,前不久刘思齐第一次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进行吊唁。
  
  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她结婚才3天,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事实。不仅刘思齐与毛岸英喜结连理,她的妹妹邵华与毛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去朝鲜前线。但是毛岸英对刘思齐说的却只是去执行任务。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可是自始至终,刘思齐一直蒙在鼓里,直到三年后,她才知道毛岸英当时出差去的地方是朝鲜,而岸英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刘思齐 - 爱情岁月
  
  刘思齐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 。今天我们节目的来宾有两个名字,现在她叫刘松林,提起她以前的名字刘思齐,相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不错,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今年是毛岸英牺牲56周年,前不久刘思齐第一次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中国客人。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56年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这位特殊的中国客人就是当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虽然75岁的刘思起来过四次朝鲜,但是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大榆洞,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刘思齐一直没有来过,这也成为刘思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今天,刘思齐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 5月13日,刘思齐还带着她的孩子,还有毛泽东所有的子孙,来到毛岸英的墓前,这里面有很多的亲属都是第一次来到朝鲜。岸英,今天我带孩子们前来给你扫墓,他们崇敬你,思念你。我老了,已经不是当年的思齐了;岸英,一旦我因年迈或疾病不能再来给你扫墓,他们会代我来的,你永远都是他们的亲人”。 56年的时间足以让少女变成了老人,但心里的思念与柔情却不能改变,为了那段不能割舍的情绪,刘思齐带着孩子们终于来到了当年爱人牺牲的地方。
  刘思齐 - 五去朝鲜
  主持人: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就是刘思齐女士,您好。这次您去朝鲜是第五次去了,为什么之前都没有机会到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这一次才能够第一次去?
  刘思齐:我第一次去朝鲜是1959年,那个时候主席给我们定了
  
  刘思齐与毛岸英
  规则,我们去朝鲜不要打扰朝方,因为是战后,很艰难,到牺牲的地方去,动作更大了,它和桧昌不是一个地方,它离我们的国境线很近,只有50公里,在东北有一个宽甸。再有一个就是当时就没有想到要到宽甸去,就觉得我能去扫墓已经非常满足了。我回来以后,我向主席汇报,我汇报得很晚,因为我在朝鲜病了,回来以后,到了北京,下了火车,直接就送到医院去了,在医院住了很长很长时间。
  主持人:可不可以说是精神上垮了?
  刘思齐:对,最后还是主席给了我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头两句我记得,就是说意识为主,医药为辅,我一下子就醒悟过来,我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崩溃,所以身体整个垮掉了。在我的病好以后,我去向主席汇报整个扫墓的过程。主席当时问得非常非常仔细,我就把朝鲜桧昌烈士陵园的建筑,那个建筑一层两层三层台阶都给他讲,他听得非常仔细,然后我给他画了一个图。
  主持人:为什么要把陵园的方位、规模这么细地讲给主席听呢?
  刘思齐:主席问的,他说你从进陵园开始,你怎么上去的,然后我告诉他,有六角亭,就是从陵园的大门进去,240个台阶,代表我们240万志愿军,再上去在这个台阶前面有一个匾,就是浩气长存,通过这个平台又有台阶上去,又有一个平台,他说那这个平台上是什么,我说这个平台上有一个很大的花岗岩还是大理石的石座,上面有一个志愿军端着枪的铜像,很高。后来才知道好像是14米高,但当时我不知道。
  主持人:是不是主席想通过您的眼睛能够亲身去一次?
  刘思齐:我觉得是这样。他想通过我的眼睛看到这个
  朝鲜领导人会见毛岸英烈士家属团
  陵园,后来主席问得很仔细,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我跟他讲岸英的墓在前面,他后面有133个墓。他过了很久,想了很久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你还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应该去他牺牲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好像我内心深处还是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我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隐藏的这个愿望。一直到1985年我才有第二次机会到朝鲜,那是我们的政府代表团,作为一个团,我觉得我不能提出这种要求来,我一个人离团,单独去活动。
  主持人:这个要求如果您提的话,我相信他们会想尽办法来满足的。
  刘思齐:我想可能会,因为这个代表团性质不一样,它是毛岸英烈士亲属代表团,全是他的亲属,我觉得亲属代表团好像这个活动的余地要大一些,代表团的同志们也能理解,我要去那个地方,也能理解。
  主持人:还是您提出来的。
  刘思齐:对,我提出来,我说我要去哪里。
  主持人:您一个人单独去的牺牲地?
  刘思齐: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去的。
  主持人:去扫墓和到牺牲地去,那个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刘思齐:扫墓好像是一种纪念的意思,但是去大榆洞,我在文章里说过,我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可以说到大榆洞,这个悲痛更深层,更撕心,找到他牺牲那个地方的
  刘思齐
  时候,看到的时候,想到的是他当时牺牲时候的情景,觉得这一块土地浸透了他的鲜血,他是在这块土地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这块土地上用凝固汽油弹牺牲的,他生命最痛苦的时刻是在这里度过的。
  主持人:时间都已经过去50多年了,可是您的这种感情还是这么强烈。
  刘思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假设是在战场上,一颗子弹就结束了生命,可能我的感受要淡薄一些。
  主持人:您觉得那个过程太惨了。
  刘思齐:对,我觉得他献出生命的这个过程让人不敢想象,也无法忍受的。
  主持人:那儿有任何的标志吗?
  刘思齐:有标志,那里有当时的矿洞,作为指挥部的矿洞,都把它标志出来了,而且修得很好,他们已经炸毁了,原来的作战室在旁边又修起来了。
  主持人:您从朝鲜带了一罐土回来,这是从哪儿取的土?
  刘思齐:这就是从那个平台上,从平台上取下来的。这里当时有土,而且我想把这个土留下来,做一个永久的纪念,孩子们帮我拿的。
  主持人:这看上去带回来的是一颗松塔,一抔土,您觉得带回来的是什么呢?
  刘思齐:我觉得我带回来的是毛岸英的英灵,我把他带回来了,他就伴在我身边。
  主持人:守着这罐东西会踏实一点吗?
  刘思齐:我觉得好像心里有一些安慰。
  主持人:您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去看他了,为什么会这么讲?
  刘思齐:因为我今年已经75岁了,人老了嘛,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风烛残年,我现在是残年,就像风里一支燃烧的蜡烛,风大一点很难说会怎么样。
  主持人:如果当我们意识到要做的这件事儿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话,就希望能尽量做得圆满,不留遗憾,这次在朝鲜您觉得所有的心愿都实现了吗?
  刘思齐:没有。我没有满足的心愿就是能让我一个人坐在毛岸英的墓前,坐上一天一夜,三天三夜。
  主持人:这个情感还是不能够了断,还是在延续?
  刘思齐:对,我觉得情感了断不了。
  刘松林与毛岸英的婚姻生活虽然不长,但他们两家却有着深厚的渊源。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他结婚才三天,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为了现实。不仅她与毛岸英喜结连理,妹妹邵华与毛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
  刘思齐 - 追思历程
  刘思齐1930年出生于湖北,1938年随张文秋一起准备去苏联给父亲看病,途经新疆时,遭遇到反动军阀,一家人在监狱度过了整整八年。1946年才从新疆回到延安。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多年来随母亲杨开慧和弟
  
  刘思齐
  弟毛岸青、岸龙辗转各地。1930年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抓捕、英勇就义,8岁的毛岸英和两个弟弟被地下党组织安排在上海生活,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岸龙死在了医院,岸英、岸青开始了4年的流浪生活。
  直到1936年,地下党组织找到毛岸英兄弟俩,把他们送到苏联学习。1945年毛岸英结束留学回国,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遇到了14岁的刘思齐。
  主持人:您第一次见到毛岸英的时候,您才14岁一个小姑娘,他比您大差不多有十岁吧?
  刘思齐:差不多十岁,就十岁。
  主持人:第一面您对他有印象吗?
  刘思齐:我1946年回延安,从新疆监狱里回来,我知道主席有个儿子,是从苏联回来的,小的时候很可怜,在上海流浪,后来他们就给我解释,流浪儿就是小叫花子。有一天我到主席家里,出来,毛岸英的小妹妹就是李讷,我们从主席住的地方下山,他从对面走过来,我本来牵着她,她把我的手溜开扑过去了,扑过去了叫着哥哥,我想大概就是那个小叫花子。
  主持人:从一个14岁的少女的眼睛看出去,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刘思齐:当时我看着他,觉得他个子高高的,人很潇洒,但是很朴素,和周围的干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比较年轻,显得很年轻,就这么一个印象。
  主持人:第一面就是这么擦肩而过了相当于?
  刘思齐:对。
  主持人:他对您有什么印象吗?
  刘思齐:他给我写信的时候他说过,他说我记得最深的就是你那双大眼睛,亮亮的,他说其它的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主持人:那个时候年轻人应该是特别在意自由恋爱的,你们之间的恋爱是父母之
  刘思齐到毛岸英墓前悼念
  命还是自由发展呢?
  刘思齐:我觉得是自由发展,但是好像那个时候对父母赞成我们的恋爱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主持人:是他先追求的您吗,先表示的吗?
  刘思齐:好像是。
  主持人:是怎么表示的?
  刘思齐:去了西柏坡以后,跟李讷住在一个房间,晚上毛岸英过来了,跟我们两个聊天,聊得很晚很晚了。他跟我谈到后来,就谈到理论了,马列主义,越谈我就听得越糊涂,就越想睡觉,这时候江青就来了,说妹妹都挺累的了,说妹妹骑了一天马,要睡觉了,但他还是不走,还在那儿说,那时候也没有表,我估计肯定有12点多了,李讷坐在那儿不停地点头。
  主持人:那是不是冲着您来的?
  刘思齐:他就冲着我,他就不想走了,后来实在太晚了,他就走了。我当时我很自然,我觉得没有什么,慢慢他跟我讲了一些他的身世,以后就提出来,后来我说,我们差距太大,我说你是洋学生,吃洋面包的,我是从监狱出来的,现在还在上培训班呢,后来他说,我们两个是命运相同的,一条藤上个两个苦瓜,他说我的妈妈是被国民党枪毙的,你的爸爸是被国民党枪毙的,我从小坐监狱,你也从小坐监狱。我从小流浪失学,你也是从小失学,坐监狱。但是我们两个应该能够走到一起。
  主持人:跟毛岸英谈恋爱浪漫吗?
  刘思齐:我觉得他可能打动我的除了他的出身,他的经历,坎坷的经历,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在苏联生活十年以后养成的那种奔放的感情,他不像中国的男孩子那么寒俗,他的感情出来以后像火一样,像一团火一样。
  刘思齐 - 婚姻殿堂
  
  刘思齐
  主持人:很容易被征服,女孩子很容易被这种性格情感征服。
  刘思齐:可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思齐和毛岸英也来到了北京。此前他们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两人决定结婚。1949年,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后来被特称是一场最高规格、却最低场面的婚礼。
  主持人:当时你们的关系定下来之后,决定结婚了,在那种年代,那个地方,婚姻是什么,婚礼是什么样的?正好是毛主席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他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从规格来讲,政治局常委都来了,从这个婚礼以后,其它的婚礼大概没有这么全过,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是两桌饭,一桌就是这些常委和他们的夫人,还有我和毛岸英,还有请的客人,另外一桌就是小朋友,就是我妹妹,他的妹妹,孩子们,这样一桌。菜就是湖南的家乡菜,就是腊肉、腊鱼,都是家乡里的,很普通的。
  主持人:您那天怎么打扮自己的?
  刘思齐:那个时候没有衣服,很困难。我就记得穿着一件棕色的条绒的衣服,列宁装,女同志,我也忘了,是这边扣扣还是这边扣扣,一个腰带,没有任何化妆。
  主持人:没有戴一朵花之类的?
  刘思齐:后来李讷、李敏他们不晓得从哪里找到一朵绒花给我戴上了,很简单。
  主持人:从长辈那儿得到什么礼物了吗?
  刘思齐:最后毛主席拿出一件大衣来,他说我也没有什么送给你们。
  主持人:应该也不是新大衣吧。
  刘思齐:不是,好像是他到重庆跟蒋介石协商时候的一件黑色大衣,他说我没东西送给你,这件大衣就给岸英穿吧,然后看了看我,觉得好像新儿媳没有礼物,后来就说,这样吧,晚上你们两个盖上,思齐也有份,思齐就有份了。
  主持人: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子来讲,这样的婚礼自己心里会觉得有点简单吗?
  刘思齐:没有。
  主持人:因为规格最高。
  刘思齐:也不是,那个时候的思想就是觉得,因为在战争年代,整个婚礼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对于毛岸英,您对他这个人的评价是很高尚的一个人,作为丈夫来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是比较务实的,还是比较浪漫的?
  刘思齐:我觉得他都有。
  主持人:那很完美。
  刘思齐: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他的感情还是很奔放的。
  主持人:他的浪漫怎么表现出来呢?
  刘思齐:那就是夫妻之间的浪漫了。但有的时候他到苏联去了,给我带回一件或者两件做衬衣的衣料,或者人家送他一个手提包什么的,我就觉得非常幸福。
  刘思齐 - 奔赴朝鲜
  
  第二届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去朝鲜前线。但是毛岸英对刘思齐说的却只是去执行任务。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可是自始至终,刘思齐一直蒙在鼓里,直到三年后,她才知道毛岸英当时出差去的地方是朝鲜,而岸英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回忆起当初毛岸英离开的场景,刘思齐至今不能释怀,始终觉得她欠岸英一份情。
  主持人:欠什么呢?您并不知情。
  刘思齐:正因为我不知情,他知情,他心里是明白的,他知道他可能就回不来了,我一直记得,他最后走的时候,我在医院住院,我起来,起床送他到医院门口,他不让我再送远了,他给我深深地鞠躬了,腰弯得很低,我当时就不明白,从来没有过,可能那时候自己太年轻。
  主持人:没多想。
  刘思齐:没多想。
  主持人:当时毛岸英上朝鲜战场,他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是却瞒着您,他跟您怎么说的?
  刘思齐:他就说他要出差,他说我要出差,我明天就走。
  主持人:那他在您面前对朝鲜就只字不提吗?
  刘思齐:没有,一个字没有提,但是问了我一句,他说你知道有个朝鲜,你知道吗,我说知道,我说不是在打仗吗,他说是,就过去了。然后他马上就变了话题,我根本就没想到他的出差和朝鲜有联系。他是不是想告诉我,后来又忍住了。
  主持人:他一走多长时间之内你们始终没有联系?
  刘思齐:有三年,他走了以后给我来过一封信,来过一封信,任何话都没有提。
  主持人:那信看不出来是从哪儿寄的?
  刘思齐:看不出来,因为那个信是从内部带回来的,没有邮戳,以前经常是这样的,他走的时候有一句话,我后来回想起来,就觉得就明白了,那个时候他就跟我讲,他说我走了以后,可能你收不到我的信,别着急,他说交通不方便,因为1950年,我们刚刚建国,我们原来的生活就是动荡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谁也找不到谁。
  主持人:所以这个理由是很成立的。
  刘思齐:这个理由在我心里是成立的,因为有很多夫妇都是多少年都不通信,然后又碰到一起了,又再相见。假如我那时候年纪大一些,聪明一点,我可能会想到,我又年轻,我还很蠢,所以我就没有想到。一直到什么时候,侯波你知道吧,有个摄影家,专门给主席照相,有一天侯波给我一张照片,给我一张照片我一看,他戴着人民军的军帽,照的一张侧面的相,那张相后来找不到了。当时我心里一惊,我说他到那里去了。那以后我就开始着急了,就等待他的信了,开始觉得他可能是到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写信不方便的地方,总是有他那句话垫底,垫在那个地方。
  刘思齐 - 战场牺牲
  
  刘思齐
  1950年11月25日,美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轰乱炸,正在作战室整理资料的毛岸英还没来得及逃跑,周围瞬间一片火海,毛岸英被活活烧死,年仅29岁。
  主持人:后来他牺牲的消息您是从主席那儿得到的?
  刘思齐:对。
  主持人:您那一天怎么想到不能再不问了?
  刘思齐:我得到侯波那封信以后,一直不踏实,那天实在忍不住了,我就到主席办公室里去问,我说为什么岸英这么长时间没有信。
  主持人:当时那个房间里是什么气氛,主席怎么表示的?
  刘思齐:主席说,他已经牺牲了。
  主持人:直接就告诉你了?
  刘思齐:直接就这一句话,我脑子里头一片空白,以后就哭起来了,我自己就不知道了,我只是听到有人跟我说,你不要再哭了,主席的手已经是冰凉了,这样我才醒过来。
  主持人:如果当时您就知道和三年后知道,这个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思齐:可能我心里会比较放得开,对主席,为什么?我知道了以后,这三年我可能不会去折磨主席。主席为了隐瞒这个消息,在我面前总是把岸英当做活着的跟我谈,谈到他,我经常在主席面前提起岸英的事儿来,说东道西的,主席还得哄着我,实际上他的内心我是知道的,我后来回想起来,他是非常痛苦的。
  主持人:作为主席来讲,除了要隐瞒之外,有没有试图给您一点暗示呢?您后来回想。您当时是哭了一阵就被人提醒,然后自己就控制住了。在后来有机会去真正地宣泄自己的这种悲痛吗?
  刘思齐:好像没有。我觉得没有地方去宣泄。
  主持人:而且见人见尸都见不到,墓地也见不到,那时候能接受这个事实吗?
  刘思齐:我不想接受,但是无可奈何。
  主持人:是不是到第一次去扫墓才真正能接受这件事儿了?
  刘思齐:对。我才觉得他真的走了,在这以前没有看,我总觉得他在一个什么地方活在那儿,他还活着,说不定哪天他就推开门进来了。
  刘思齐 - 普通生活
  
  刘思齐
  主持人:可是对您来说如果要想往下走人生的路,必须得接受这个事实,才能重新开始。
  刘思齐:是。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1959年,毛岸英去世10年后,刘思齐才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她从毛泽东的儿媳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多年来,刘思齐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50多年了,对于丈夫毛岸英的情感却被她永远珍藏在心底。
  主持人:当我看到您的经历的时候,很多人都议论说,刘思齐会不会在这种特殊的婚姻背景下应该是从一而终的,但是后来知道您再结婚都觉得很宽慰,当时这是您的一个选择吗?还是家长替您选择的?
  刘思齐:这个是主席说的,我知道毛岸英牺牲了以后,主席对我的教育,一开始就是觉得应该再结婚。
  主持人:刚开始提出来的时候,您从情感上一定接受不了。
  刘思齐:他刚提出来的时候,见了任何人我没感觉。就好像一个女孩子正在谈恋爱,你突然又给她找一个对象,根本不可能的,有那种感觉。
  主持人:后来为什么接受了新的生活呢?
  刘思齐:大概都有,觉得一个人还是要活下去,还是要有生活,而且还有一种压力,就是觉得我一天不解决我的个人生活,对主席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他总觉得有一件未了的心事。
  主持人:您在内心当中对毛岸英有那种痛彻心肺的怀念,您后来的丈夫他能够理解这种情感吗?
  刘思齐:我觉得他应该能理解,我是这么想的,自己的妻子,她的前夫是一位烈士,她去怀念烈士,他心里不舒服,我觉得这个就太小气了。
  主持人:你们之间谈过这个问题吗?
  刘思齐:没有。但是比如说对毛岸英的怀念、纪念活动,他没有说过任何话,没有表现过任何不舒服或者不理解。
  主持人:只有两年时间的这么一个短暂的感情,深刻地影响自己的一生,您觉得值得吗?
  刘思齐:我觉得值得,我在他的这种品格的熏陶下,我做人,我自己觉得比较干净。
  主持人:这是最大的收获吗?
  刘思齐:我觉得这高于一切,到现在,甚至于到闭上眼睛,我对得起我自己,我没有因为钱财、权力、名誉,因为这一切东西弯过腰,求过人。
  主持人:到后来您从毛主席的儿媳妇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妻子,名字从人们熟悉的刘思齐变成不那么熟悉的刘松林,这种变化对您有影响吗?
  刘思齐:这种变化可以说也是我的一个财富,身份突然变成一个很普通的女人,我就尝到了普通的女人所受到的一切。我总有一种感觉,一个人的一生假设非常顺利,他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作为一个人的酸甜苦辣。
  主持人:成为一个普通女人之后碰到了什么样的和以前不一样的困难?
  刘思齐:那当然碰到很多。生活上也好,精神上也好。
  主持人:虽然说这可以丰富人生的体验,但在具体经历那些事情的时候。
  刘思齐:那是痛苦的,但是回过头来我觉得我人生是丰富的。
  刘思齐 - 书序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这本书的作者:武立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毛岸英原来的妻子刘思齐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从字里行间深深的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岸英离开我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五十年来,“毛岸英”这三个字镌刻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中而永不褪色,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我看过许多研究和褒扬毛岸英的著作,但专门介绍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书,这还是第一本。这本书仿佛带我走过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又把我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工作过,多次为毛岸英烈士扫墓。他凭着对毛岸英的一种情感、对历史的一份责任,通过在朝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采访了不少志愿军老战士,搜集并研究了大量的相关史料,费时数载,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实文学,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这本书从一九五○年秋中央决策出兵,写到一九五九年春我去朝鲜扫墓,其中重点写了毛岸英赴朝前后一个多月的活动。尽管时间跨度不大,但作者以纪实的笔法,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朝鲜战场上毛岸英的真实生活,其中也适当夹叙了毛岸英赴朝前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平事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其中有些故事鲜为人知,的确是一本歌颂先烈、教育后人的好书。
  
  刘思齐
  毛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十四天,我作为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两年后的一九五三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岸英赴朝参战前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作者在书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一切,故事生动,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我被书中的诸多情节所吸引、所感动、所振奋。看完这个书稿,不禁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想起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想起为保卫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数十万志愿军烈士。朝鲜的同志曾对我说:“朝鲜的山山水水遍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
  岸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当美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朝鲜半岛、威胁中国安全时,岸英主动请缨去朝鲜参战,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据说,岸英被安排在志愿军总部工作也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他想到部队带兵打仗亲手消灭敌人,为此还托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帮他向彭老总说情。
  岸英是一个勤学好问、刻苦自励的人。他去朝鲜时带了很多书,彭总的秘书张养吾说他是搬着书山上战场来了!岸英利用防空时间,在敌机翅膀底下阅读了大量的美军资料,为彭德怀司令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不少帮助。
  岸英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从不以伟人之子自居,时刻视自己为普通一兵,以至同车入朝的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同志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地方干部;按当时规定团职干部应该吃小灶,他却和大伙儿一起在食堂吃大锅饭,吃粗粮;他工作积极主动,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当敌机轰炸志司驻地大榆洞时,他还在作战室处理工作……
  
  刘思齐
  在怀念岸英的同时,我不能不怀念伟大的父亲毛泽东。岸英殉国的消息传来后,父亲忍受了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一边一刻不停地处理国家大事,一边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先是隐瞒我,后是安慰我和劝导我,显示出一份深不见底的亲情和作为领袖所特有的坚强自制力与巍然屹立的卓绝风范。失去亲人后我曾一度陷入绝望境地,正是在他老人家特别的关爱下,我才又鼓起了生活的风帆。
  岸英在朝鲜的三十四天,是我和他永诀的三十四天,也是他一生中最不平凡的三十四天。手捧书稿,我仿佛看到了岸英一身戎装,在枪林弹雨中从容执行任务时的堂堂然、巍巍然、凛凛然的高大身影,感到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顿时由失去亲人的深沉的悲痛中升腾起一种强烈的必须向岸英学习的决心!
  希望所有感怀先烈珍惜今天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不仅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忆,使人感到震撼心灵的悲壮,而且也给人以力量。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将激励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幻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