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瓦列金·別列什科夫 Valery Kim Do Leshkov索爾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
肖洛霍夫 M.A. Sholokhov帕烏斯托夫斯基 Pau Stouffville Sharansky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钦吉斯艾特 Ma Tuofu
列昂諾夫 Leonid Leonov波列沃依 波列沃 by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 Oleg Gordievsky
尼娜·盧戈夫斯卡婭 Nina Lugovskaya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帕烏斯托夫斯基
作者  (1892年1968年)

短篇小說 novella《雪 Snow》

閱讀帕烏斯托夫斯基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帕乌斯托夫斯基
  蘇聯 俄羅斯作傢。生於莫斯科一鐵路員工家庭。1911至1913年在基輔大學自然歷史係學習,後肄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當過工人、水手。十月革命後在報社工作,後來在羅斯塔—塔斯社工作(1924~1929)。191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早期作品表現出追求異國情調、充滿幻想的傾嚮,如《閃爍的雲彩》(1929)等。193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卡拉·布加茲海灣》,描寫蘇聯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將文獻材料與藝術構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作者的成名作。1933年完成傳記小說《查理·隆謝維爾的命運》,描寫一位拿破侖軍官被俘後,决心以一死來解脫自己終身被禁錮的命運。自傳體小說《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作者的經歷,是作者創作歷程和道德探索的總結。195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金薔薇》,實際是一部總結創作經驗和研究其他許多大作傢創作活動的作品。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柯爾希達》(1934)、《黑海》(1936)、《北方故事》(1938)等。他的作品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擅長寫作富於抒情色彩的短篇,藉景抒情,文筆細膩,格調清新。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1892——1968年)是蘇聯著名小說傢、劇作傢、散文傢和文藝評論傢。青年時代他遊歷過許多地方,從事過多種職業,這為他的創作積纍了豐富、深厚的生活經驗。帕烏斯托夫斯基在本質上是一位浪漫主義作傢。在現實主義大一統的年代,他的創作受到官方的冷遇。美國學者馬剋·斯洛寧在談到他的創作時說:“與其說是情節,倒不如說是抒情的風采、情感的一致性、一種不間斷的音符,使他那不連貫的散文具有一種統一性。他的散文還具有某些評論傢認為是他對法語的愛好所導致的那種光彩。”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個人資料
  姓名:康·帕烏斯托夫斯
  生卒:1892——1968年
  國籍:俄羅斯
  職業:小說傢、劇作傢、散文傢、文藝評論傢
  代表作:《金薔薇》、《一生的故事》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寫作生涯
  1892年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出身於莫斯科一個鐵路員工家庭,從中學時代起他就醉心於文學。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
  1912年,他考入基輔大學自然歷史係。寒假和暑假則當家庭教師。
  
  1914年轉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中途輟學,當了電車司機。後又志願參加列車擔架隊和救護隊。
  
  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後在布良斯剋冶金工廠、新羅西斯剋工廠、塔甘羅格鍋爐廠當工人,後又去亞速海漁業合作社當漁業工人,並在那裏寫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想傢》。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他返回莫斯科擔任記者。十月革命後,仍留報社工作,常常列席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曾多次聽到列寧的演說。後來他去基輔參加了紅軍。
  
  由紅軍復員後,他一度在敖德薩的《海員報》工作。與他同事的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傢和詩人的卡塔耶夫、伊裏夫、巴別爾、巴格裏茨基等人。離開《海員報》後,他在塔斯社前身羅斯塔斯社擔任編輯。
  
  1932年,他的中篇小說《卡拉布加茲海灣》問世。小說描寫俄羅斯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將文獻資料與藝術構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他的成名作,評論界稱其為“科學小說”。此書出版後,他便辭去通訊社的工作,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他響應高爾基寫工廠史的號召,完成傳記小說《夏爾·朗賽韋的命運》,以一名拿破侖軍官被俄軍俘獲後,在俄國一重工業工廠內所度過的餘生為主綫,反映了這個工廠的歷史。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
  
  
  1934年發表中篇小說《科爾希達》,描繪排幹沼澤地的艱苦過程;兩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黑海》,主題與前書相同,結尾為沼澤地變成了繁花似錦的亞熱帶地區;又兩年後發表中篇小說《北方故事》,由三篇小說組成,第一篇寫十二月黨人的起義,第二篇寫十月革命,第三篇寫現當代。自一九四五年起開始寫多捲集自傳體小說《一生的故事》:《遙遠的歲月》(1946)、《不平靜的青春》(1955)、《前程無量的時代》(1959)和《投身南方》(1962)。多捲集以優美的語言和嚴謹的風格,反映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作者的經歷,是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壓捲之作。
  
  1955年,蘇聯《十月》雜志第九和第十期連載了《金薔薇》。同年,蘇聯作傢出版社出版了此書單行本。
  
  1957年,作者對《金薔薇》作了一次修改,收人該年蘇聯國傢文藝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六捲集《帕烏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二捲。
  
  他於1956年發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創作札記,其中談了許多創作體會和經歷,受到廣泛歡迎。後期他致力於創作長篇自傳體小說《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30年代作者的經歷,是作者對創作歷程和道德、精神內容的思考、探索的總結。
  
  此後,帕烏斯托夫斯基曾着手寫作《金薔薇》第二捲,探討散文的詩化、旅行對於創作的意義、虛構的意義、文學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但未及成書,便離開了人世。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又一次對《金薔薇》第一捲全書作了全面的修訂潤飾,還重寫了《契訶夫》和《亞歷山大·勃洛剋》,新寫了《伊凡·蒲寧》和《插在紐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記尤裏·奧列沙)》。此乃最終的修訂本,收入蘇聯國傢文藝書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九捲集《帕烏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三捲。
  
  1968年,帕烏斯托夫斯基在莫斯科與世長辭。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主要作品
  《卡拉-布加茲海灣》、《伊薩剋·列維坦》、《塔拉斯·謝甫琴柯》、《北方故事》、《金薔蔽》、《一生的故事》、《雪》、《雨濛濛的黎明》、《一籃雲杉果》、《卡拉-布加茲海灣》、《帕烏斯托夫斯基選集》、《獵犬星座》、《面嚮秋野》、《祖國的炊煙》等小說、散文集。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寫作特點
  帕烏斯托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鮮明創作個性的作傢。早期作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幻想,自中期起,作品開始具有強烈的心理學傾嚮,着力於探討人的情感和個性,從寫多彩而奇特的英雄人物轉而寫普通人,塑造農民、勞動者和手藝人的形象,致力於發掘他們身上的“永恆之光”。他創作特色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善於用詩一般優美、動人的語言描寫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故事。他的《卡拉布加茲海灣》和《科爾希達》曾被高爾基和剋魯普斯卡婭譽為小說和科學結合的創新範例。
  帕烏斯托夫斯基不僅寫出了一係列優秀的中篇小說,而且尤其擅長寫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說。他的許多短篇小說藉景抒情,寓情於景,文筆細膩,格調清新,宛如一首首散文詩;他還以知識淵博著稱,著有一係列關於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契訶夫、雨果、福樓拜、莫泊桑及音樂傢柴可夫斯基、畫傢弗魯別利的傳記作品。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文學成就
  帕烏斯托夫斯基本人把《金薔薇》稱作中篇小說,也有評論傢將其歸為探討人文科學的“科學小說”,而實際上這是一部總結作傢本人的創作經驗、研究俄羅斯和世界許多大作傢的創作活動,探討寫作上一係列問題的散文
  
  《金薔薇》
  集。娓娓而談,清新雋永,對作傢如何培養觀察力、提煉素材、錘煉語言、豐富知識等等都有獨到的見地,對想像的必要性,細節描寫的功能、人物性格的邏輯性以及靈感的由來等等也作了深刻的闡述。對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亦有所探討,且旁及天文、地理、氣象、地質、植物、海洋、光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給人以信筆拈來,皆成文章之感。
  
  《金薔薇》全書共十九篇,每篇分別以詩情畫意的筆觸闡發一個或若幹個有關文學創作的問題,並無情節上的依存性和連續性。然而人們卻不覺得此書結構鬆散,內容龐雜。這是因為有一條紅綫似磁石一般貫穿全書,將所有章節凝聚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條紅綫便是以本書書名《金薔薇》所象徵的作傢對文學事業、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愛和對美的鍥而不捨的追求。作者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無不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此書問世時,庸俗社會學和教條主義尚盛行於蘇聯文壇,衛道者們言必稱文學的階級I生和黨性原則,強調作傢的首要任務為世界觀的改造,要求於作傢的是歌功頌德,圖解政策,把探討自我表現和寫作技巧的言論斥為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所以像《金薔薇》這樣一部掙脫條條框框的桎梏,探討文學創作本身規律的作品的問世,在當時蘇聯文學界無疑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長年來一直受到普遍的歡迎。幾十年過去了,幾番鬥轉星移,舊貌已改新顔,然而《金薔薇》因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仍為俄羅斯的讀者所珍視。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中國情緣
  《金薔薇》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即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中譯本。大概由於該書同當時的政治氛圍和文化氛圍不合,有許多違礙之處,所以出版社將該書作為“內部讀物”發行。
  
  其時中國文壇的境況與蘇聯頗為相似。文學作品的功能已超越文學,而進入政治領域,且被無限擴大,成了階級鬥爭的晴雨表,成了若不能興邦必將導致亡國的令人股慄的大事。起初奉為圭臬的文學概論之類此時已被斥為修正主義。
  
  文學創作所應遵循的已不再是文學創作的準則,而是階級鬥爭的規律,所以《金薔薇》中譯本的面世,對於尚未忘卻文學,對文學仍有愛心的人來說,不啻滿天烏雲中的一綫陽光,自然趨之若鶩。如今教條主義極“左”思潮早已在中國分崩離析,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回歸已成為衡量作品優劣的標準。那麽這本闡述作傢本人及世界許多大作傢的創作心得的書,必將大有益於中國的讀者。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