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埃米尔·路德维希 Emil Ludwig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布莱姆·斯托克 Bram Stoker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卡尔·麦 Karl May
弗莉达·劳伦斯 Frieda von Richthofen玛丽安妮·韦伯 Marianne Weber
斯宾格勒 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特奥多尔·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保罗·海泽 Paul Johann Ludwig von Heyse里昂·孚希特万格 Lion Feuchtwanger
阿道夫·冯·贝耶尔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作者  (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
Erich Paul Remark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埃里希·保罗·雷马克

现实百态 Realistic Fiction《凯旋门 Arch of Triumph》

阅读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年出生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市。祖先是法国人,1789年法兰西大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父亲在当地普雷勒工厂当书籍装订工人。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雷马克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天主教会学校念书。在当时,穷苦人家子弟的唯一出路是教书,因为进师范学校学习不需要家长在经济上有什么负担;就这样,从1912年起,雷马克读了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备班,1915年正式进入当地的初等师范学校,可是修业未满两年,1916年11月就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五次负伤,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佛兰德战役中,他从火线救出一位受伤的战友时,在英军的突然袭击下,自己被好几颗手榴弹所炸伤,伤势相当严重,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总算只在右腕节上留下一个无法消褪的疤痕。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原来的学校,修毕规定的课程,在靠近荷兰边境的一个村子里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但是他对这个工作感到失望,觉得太受约束,而且根据他自身的经验,教书也不过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士兵,因此他就坚决辞去了教职。二十年代,对战后德国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日子很不好过。在那段时间里,雷马克自己说是“干过各种各样的营生:有时候我到处闯荡,拿着一只手提箱,贩卖零星什物……后来,我又做过石匠,干这其他一些事情,还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当过风琴手”。之后,他为《大陆回声报》撰写广告稿和评论文章,1922年秋,去汉诺威大陆公司正式担任广告部主任兼《大陆回声报》主编,为这个刊物写了许多作为轮胎、摩托车、汽车广告的短小而幽默的文字。由于撰写这类文字所显示的才能,他被聘担任(体育画报》的编辑,于1925年移居柏林。在这个刊物上,他曾连载过一篇题名为《地平线上的车站》的小说,反映了他对汽车和赛车的爱好,但是也像1920年在德累斯顿自费出版的另一本小说《梦之窝》一样,写得“实在很糟”。后来他自己也说:“早些时候,我完全不是这样写作的。我做过种种试验……为了想创立一种风格,可是所有的东西都显得沉闷而苍白,自己一点也不满意。大概因为我的路子完全走错了。”

1927年下半年,雷马克开始写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在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In Westen nichts Neues)。完全利用业余的晚上,他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可是那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一家书店不愿意出版这部作品,另一家出版社总算将它接受下来了。先在《福斯报》上连载,随后作了一些修改,印成单行本出版。连载的时候,那份报纸的销数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人们都说十九世纪英国读者争先抢购狄更斯连载小说的盛况,居然重见于今日的德国。1929年1月全书出版以后,更引起了德国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轰动。仅在德国国内,第一年就销售了一百二十万册。同年3月,首先被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每册定价虽高达七先令六便士,但六周之内销售了二十七万五千册。把其他许多语种的译本一并计算在内,此书总发行量当在五百万册以上,这在出版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意外的成功,使雷马克的整个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先是个无名小卒的记者,竟然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有的人喜欢他,有的人厌恶他,有的人称颂他,有的人低毁他,一时间对他本人和这部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他一向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既不愿意接见为此而来访的客人,更不愿意参与有关他作品的争论。而且他从来都以不问世事自居,他也确实从来不参加任何社会运动,不料到了1930年,纳粹党还是找到他头上来了。他们攻击他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采取反对英雄主义的态度,而在他们看来,这种在军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正是锤炼国家社会主义的钢铁精神的熊熊烈火,因此他们决不能宽恕他对这个纳粹神话的挑战。正好那时根据《西线无战事》改编拍摄的美国影片准备在柏林放映,区的纳粹党魁戈培尔便利用这一时机,唆使一帮希特勒青年团员向那家剧场进行破坏和捣乱,达到了禁演这部影片的目的。这一行动,迫使雷马克不得不离开柏林,甚至不得不离开德国。他后来说:“1931年,我不得不离开德国,因为我的生命遭受到威胁。我既不是犹太人,而且在上也并不左倾。当时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样,是个战斗的和平主义者。”离开伯林以后,他到了瑞士,定居于马乔列湖上的龙谷港,纳粹政变的消息他就是在那里听到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雷马克的作品跟托马斯.曼。亨利希.曼、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公开烧毁,随后又因为他坚决拒绝回国而于1938年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翌年,他转赴美国,到1942年为止,大部分时间都在好莱坞,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1947年加入了美国国籍。雷马克虽然已经国外,但是纳粹政权并没有放松对他的。1943年12月,他那仍在德国的妹妹埃尔夫莉德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控她不相信德国会取得胜利)被纳粹法庭宣判了死刑。从1945年起,雷马克也常在瑞士居住。六十年代中期,他突然发作了几次心脏病,健康情况越来越差,1970年9月25日病逝于瑞士的洛迦诺,终年72岁。

雷马克一生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最后一站》《Die letzte Station,1956年》。十一部小说中,除《西线无战事》专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其余几部,如果按题材来划分,那么有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以及通货膨胀年代生活的,如《战后》、《三个战友》(Drei Kameraden,1937年)、《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1956年)、《上帝没有宠儿》(1961年》;有写生活的,如《爱你的邻人》(1953年)、(凯旋门》(Arcde Triomphe ,1946年)、《里斯本之夜》(1963年);有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如《生命的火花》(Der Funke Leben,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954年》。作家逝世后一年,又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1971年》。

雷马克写生活的几部作品中,数《凯旋门》最有影响;除《西线无战事》以外的十部小说中,也数《凯旋门》最为畅销。在德文原著发行之前,它的英译本首先在美国出版,仅在美国国内,销数就在二百万册以上,不久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又销售了五百万册,其盛况与当年《西线无战事》不相上下。这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十分动人,艺术手法也更臻成熟。


  Erich Maria Remarque (born Erich Paul Remark; 22 June 1898 – 25 September 1970) was a German author, most known for his anti-war novel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