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 | 江西宜黄 | ||
阅读欧阳竟无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南昌经训书院,跟随从叔欧阳昱学习程朱理学,博涉经史,兼修天文、数学。后又潜心研习陆王之学。受桂伯华(念祖)影响开始信佛。三十年,赴朝考回乡途中,在南京拜访居士杨文会(仁山),听其阐弘佛法,益加坚定了学佛的信念。不久,在宜黄创办诚志学堂,授以陆王之学和科学技艺等实用科目。三十二年任广昌教谕。一年后,去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后遵杨嘱赴日本学习密宗佛法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宣统二年(1910),再赴南京,从杨文会学唯识宗。杨去世后,承其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并附设佛学研究部。
1912年,他与李翊灼等发起佛教会,保护经坊,主张政教分离未成,返宜黄专治梵经。3年后,返南京刻经处,编辑、刊行佛学经疏,并在佛学研究部开讲佛学,吸引了一大批潜心佛学的弟子与佛学研究者,章炳麟、梁启超、胡汉民、陈独秀等均与其切磋学问。1918年,刻成《瑜珈师地论》后50卷,并为之写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阐明“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的宗义纲要。1922年,创立中国内学院,主讲《唯识抉择谈》,又在内学院开研究部试学班及法相大学特科。1925年,他和学院中40多名生徒开始编辑和刊印唐代以来译自梵文的佛经20余种100多卷。1931年,创办《内院年刊》和《内院杂志》,讨论和宣传唯识论。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院众携经板至四川江津,建立中国内学院蜀院,主持该院并讲学刻经,直到1943年2月去世为止。
他一生刻佛典达2000卷。对法相学有较深研究。他说:“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是两种学”,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是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其著作有《竟无内外学》26种30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