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劉半農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
蘇曼殊 Su Manshu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燾 Xia Chengdao王國維 Wang Guowei
趙爾巽 Zhao Erxun柯劭忞 Ke Shaomin
連橫 Lian Heng呂思勉 Lv Simian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錢穆 Qian Mu
何茲全 He Ciquan梁啓超 Liang Qichao
林語堂 Lin Yutang吳晗 Wu Han
蔡東藩 Cai Dongfan張祖翼(梁溪坐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
陳汝衡 Chen Ruheng孫希孟 Sun Ximeng
黃小配 Huang Xiaopei唐蕓洲 Tang Yunzhou
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亞 Xu Zhenya
林紓 Lin Shu儲仁遜 Chu Renxun
陸士諤 Liu Shie黃世仲 Huang Shizhong
蘇輿 Su Yu馬非百 Ma Feibai
朱謙之 Zhu Qianzhi王先謙 Wang Xianqian
楊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
馬敘倫 Ma Xulun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道源法師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
徐珂 Xu Ke餘嘉錫 Yu Jiaxi
易順鼎 Yi Shunding羅惇曧 Luo Dunrong
金安清 Jin Anqing張謇 Zhang Jian
何剛德 He Gangde許南英 Xu Naying
葉煒 She Hui葉德輝 She Dehui
李葭榮 Li Jiarong孟森 Meng Sen
陶希聖 Tao Xisheng辜鴻銘 Gu Hongming
張春帆 Zhang Chunfan程善之 Cheng Shanzhi
周大荒 Zhou Dahuang李涵秋 Li Hanqiu
張恨水 Zhang Henshui葉楚傖 She Chucang
俞平伯 Yu Pingba鬍適 Hu Shi
何茲全
作者  (1911年)

通史 comprehensive history《中國古代社會》

閱讀何茲全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著名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史學係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曾師從傅斯年、陳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係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係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學術研究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製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製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傢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係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係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
  
  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産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産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嚮深入。他在兵製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製﹑魏晉中軍﹑孫吳兵製﹑十六國兵製和府兵製前的北朝兵製諸問題﹐ 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嚮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産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代表性論文
  
  《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中國經濟》第2捲第9期,1934年。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創刊號,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天津《益世報—食貨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晉南朝的兵製》,《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6年第8期。
  《漢魏之際封建說》,《歷史研究》,1979年第1期。
  《關於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第1期。
  
  代表性著作
  
  《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古代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
  
  自述節選
  
  我是山東菏澤縣人。菏澤縣現在改為菏澤市。何傢是菏澤縣的大戶人傢。
  傢譜上說:何傢是明朝洪武年間從 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好像最初先遷到河南考城,後來又遷到菏澤來魯西一帶的居民,很多是從山西洪洞遷來的。傳說,遷人時候,明朝透露口風說,山西人要遷到山東去,衹有洪洞縣人不遷。於是大批百姓逃到洪洞去。官府又說,洪洞大也要遷衹有老鴰窩(村名)的人不遷。於是大傢又逃往老鴰窩。最後,就衹遷了老鴰窩的人。山東西部很多人傢說起老傢,都說是山西洪洞縣老鴰窩人。
  1970年左右,我下放臨汾勞動兩年,火車從老鴰窩大槐樹旁經過,老鴰窩的大槐樹老樹已死,新樹還在。我總要延頸嚮車窗外 觀望,好像看到大槐樹,就像看到自己的老傢一樣。
  明神宗萬歷年問,何傢出了一位何爾健:宮拜浙,江、湖廣道監 察御史、遼東巡按、大理寺丞。為人耿直敢言。神宗為了搜刮民財,填補他匱乏的財政收入,派太監到處采礦稅,到遼東去的是太監高 淮。何爾健適於此時巡按遼東,為了請求皇帝豁免礦稅而申述遼東軍民生活上的困苦,揭發高淮的鬍作非為。他前後上了13個奏章, 為遼東掙紮在生死綫上的軍民請命。這些奏章在傢族中保存下來, 題名為“禦璫疏稿”。何爾健不畏強梁,拼死為民請命的赤心肝膽,在當時就受到人 民的敬愛,朝鮮到中國的使臣在遼東聽到他的事跡,稱他為“鐵面御史”,朝鮮歷史上都有記載。這部“禦璫疏奏”是研究明朝末年遼東人民生活、官逼民反和女真人所由興起的很有價值的史料。我和內人郭良玉女士曾加以整理和點校,1982年由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
  何爾健的兒子何應瑞做過南臺(在南京)工部尚書,明朝亡後, 絶食而死,以效忠明朝。
  以後何傢雖然沒有出過大官、學者,但幾百年來,一直是菏澤的大傢族、書香人傢、官宦門第。 何傢有祠堂,供奉祖先。在我的記憶裏,祠堂大門朝南,大門對面是影壁墻。進大門,有個二門。大門、二門之間,有二三十米距離。 西面是跨院,東面是一南北長條空地。大門三大間,兩邊各有兩間 配房。平時大門不開,西跨院的南頭,有一對外的小門,到祠堂去都開這個小門。進二門,對面是大廳。這是祠堂的主房,有五大間,兩旁廂房各三間或四間。族有族田,有族長,還有管族中公共財産和 事務的人。各代都有排行的字。我衹記得我這一代的上下是:恆、思、芳、淑、茂。我原有個名字叫何思九,字子全,後來嫌這名字不好聽,廢了,以字行,又改“子”為“茲”,成為現在的名字。
  在傢族中,我的輩數很高。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一些族中老人們已經叫我爺爺、老爺爺(曾祖)了。現在家乡來人說,我已是族長。衹是我這族長,已沒有族長的威風。解放後或者可以說北伐以後,族權和皇權、神權一起被打倒了。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