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郑 | ||||||||
名: | 锦 | ||||||||
字: | 贤之 | ||||||||
网笔号: | 延平郡王 | ||||||||
阅读郑经在诗海的作品!!! |
郑经,又名郑锦,字元之,南安人,郑成功长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成功率师取台湾,命郑经镇守思明(厦门),调度沿海各岛。当时郑经19岁,已娶尚书唐显悦之女为妻,但两不相得,与四弟之乳母陈氏私通,生下一子。康熙元年(1662年),唐显悦致书郑成功,责其“治家不严,安能治国”?郑成功怒,命兄郑泰到思明斩其妻董氏并子郑经及孙。郑泰与洪旭等人议曰:主母、小主其可杀乎?仅斩陈氏及其子复命。郑成功不允,于是发生诸将联合抗命。加上当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数痛攻心,遂于五月初一日病逝。
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举郑经弟郑袭护理国事,而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乱伦”,“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消息传来,郑经即在思明继位发丧,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渡台。会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遣人前来议抚,郑经执“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议未成。同年十月,郑经率师东渡,迅速平定黄昭、萧拱宸之叛。翌年正月,返回思明。六月,以其伯父郑泰支持黄昭拥郑袭拒己,假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而杀之。郑泰死后,其弟郑鸣骏、子郑缵绪即率所部入泉州降清。十月,清廷调集大军,会合投诚诸军及荷兰舰队进攻金、厦,郑经不敌,退守铜山(今东山县)。这时,耿继茂、李率泰又遣人议抚,郑经仍执前议,声言:“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在许多将领叛去的情况下,郑经与洪旭等率师东渡,于初十日抵达台湾。
到达台湾后,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在承天府起盖房屋,安插诸宗室及乡绅。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把政事委于陈永华。陈永华善治国,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国用日足。又采纳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并以陈永华为学院,“自此台人始知学”。还接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令各镇于农隙时教习武艺,“春、秋操练阵法”;并檄各镇,入深山采办桅舵,修葺、兴造船舰。平时装载货物,兴贩各国。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先后遣人来访,郑经许其通商,但拒绝西班牙在台设教的要求,并面告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生端勒掯”,“苟背约,立遣师问罪”。康熙六至八年(1667~1669年),清廷又两次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均坚持“照朝鲜事例”,议未成。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清驻闽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耿精忠遣使到台湾,约郑经会师,许以“全闽沿海战舰”。郑经命陈永华留守东宁,自率侍卫冯锡范、兵官陈绳武、吏官洪磊等西渡,进驻厦门。耿精忠接报:郑军“兵不满二千,船不过百只”,又下令照前禁海,断绝与郑经往来。郑经怒,立遣冯锡范率师攻同安,接着又连续攻取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见郑经已据有三府之地,“兵马强盛”,又遣使修好。双方约定,以枫亭为界,“有事相援,无得侵伐”。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平南王尚之信降于吴三桂,吴三桂檄之信,让惠州以与郑经修好。郑军遂进据广东惠州。五月,耿精忠将领马应麟密通郑经,表示愿献汀州。郑经曾以“业与耿藩修好”而犹豫,终于听信冯锡范等意见,令吴淑督兵取汀州。此事激起耿精忠大怒,耿、郑复交恶。耿精忠部将徐光武见郑师日逼,遂遣人持书到浙江衢州,向康亲王纳款,促其从速进兵。九月,清师入闽,耿精忠剃发待罪,复降于清。其驻兴化、邵武的部将不愿降,献城归郑经。郑经得二府后,误听洪磊、陈绳武、冯锡范之言,以许耀为总督,督师进屯乌龙江西岸,结果在耿军所导清军进攻下,迅即溃不成军。继而邵武、兴化、泉州、漳州相继失守。郑经只好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遁回厦门。康亲王遣人前来议和,郑经仍持“照朝鲜例”,议不成。六月,刘进忠在潮州降清,刘国轩弃惠州回厦门。七月,康亲王又遣人议和,郑经与冯锡范、刘国轩会议,冯锡范以索四府之地裕饷为议和条件,议又决裂。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郑经授刘国轩为中提督,刘国轩有将才,郑师复振于漳州,遂取长泰、同安,乘胜进围泉州。不久,清军大举来援,刘国轩部自泉州退回漳州,与清军大战于龙虎山,败绩,退保海澄。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舟师进攻金、厦。郑经以右武卫林陛督师抵御,刘国轩部亦自海澄来援,战皆不利,郑经率诸将回台湾。其母董夫人见而责之曰:“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郑经无言以对。秋八月,清贝子赖塔复致书郑经,准照朝鲜事例,“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俾沿海生灵永息涂炭”。郑经复书,请如约,请要求留海澄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许,议又搁。
郑经自败回台湾后,心情郁抑,不理政事,日近醇酒、妇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十八日病卒。
郑克,郑经长子,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系郑经之妾昭娘所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郑经率师西征时,奉命监国,由其岳父陈永华辅政。郑克年少,但明敏果断,有乃祖郑成功之风。在陈永华辅助下,郑克内戢兵民,外给粮糈,治理井井有条,凡事坚持原则,“虽诸父昆弟不少假”。郑经从大陆败归台湾后,仍委政于陈永华,由郑克监国。翌年(1681年)正月,郑经欲庆元宵,命居民张灯结彩,郑克闻讯,立即上启:“偏僻海外,地窄民穷,屡年征战,民不聊生。际兹清人整军备舰,准备东征,人心汹涌,何必以数夕之欢,而费民间一月之食?伏乞崇俭,以培元气,以永国祚。”郑克方正有为,使诸叔及奸邪之人深为畏惧,害怕由其继位,于己不利。因此,郑经一死,侍卫冯锡范便带头以传闻“监国非藩主(郑经)真血脉(系昭娘抱养之子)”为辞,与郑经之弟郑聪等人共谋,收回郑克监国之印,并杀之。当时郑克只有18岁。
郑克塽,郑经次子,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系郑经之妻和娘所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死后,郑克塽继承延平王位。因年幼,由其叔郑聪辅政。郑聪贪鄙懦弱,诸事皆决于冯锡范和刘国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水师提督施琅督师攻克澎湖后,郑克塽从刘国轩之议,修表交印归清。降清后,移住北京,受封为正黄旗汉军公,后卒于京。
<< 前一君主: 南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 | 明郑郑经 (1662年~1681年) | 后一君主 >>: 延平郡王 郑克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