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 人物列錶
蔣經國 Jiang Jingguo馬林科夫 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Kurt Georg Kiesinger昭和天皇
埃貢·剋倫茨 Egon Krenz維利·勃蘭特 Willy Brandt
嚴傢淦 Yan Gugan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Martin Brian Mulroney
金·坎貝爾 Kim Campbell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剋鬆 Richard Milhous Nixon
埃裏希·昂納剋 Erich Honecker李登輝 Li Denghui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弗朗索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鄧小平 Deng Xiaoping皮埃爾·特魯多 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
皮埃爾·特魯多 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讓·剋雷蒂安 Joseph Jacques Jean Chrétien
羅納德·裏根格哈特·施羅德 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
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 Gerald Rudolph Ford, Jr.保羅·馬丁 Paul Edgar Philippe Martin
葉利欽 Boris Yeltsin陳水扁 Chen Shuibian
華國鋒 Hua Guofeng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斯蒂芬·哈珀 Stephen Joseph Harper赫爾穆特·施密特 Helmut Heinrich Waldemar Schmidt
赫爾穆特·科爾 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馬英九 Ma Yingjiu
鬍錦濤 Hu Jintao江澤民 Jiang Zemin
伊麗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詹姆斯·厄爾·卡特 James Earl Carter, Jr
喬治·赫伯特·沃剋·布什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比爾·剋林頓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喬治·H·W·布什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喬治·沃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
瓦勒裏·季斯卡·德斯坦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雅剋·希拉剋 Jacques René Chirac
十四世達賴喇嘛 Dalai Lama戈爾巴喬夫
普京 Vladimir Putin梅德韋傑夫 Medvedev
普京 Vladimir Putin習近平 Xi Jinping
埃馬紐埃爾·馬剋竜 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賈斯廷·特魯多 Justin Pierre James Trudeau
安格拉·默剋爾 Angela Merkel喬·拜登 Joe Biden
蔣經國
君主  (1910年四月27日1988年元月13日)
字: 建豐
籍貫: 浙江奉化
開端終結
在位1978年1988年

傳記 biography《蔣經國自述》

閱讀蔣經國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男,字建豐,浙江奉化縣人。蔣經國係蔣介石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
  早年經歷
  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啓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産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擔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據說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製,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衝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臺灣事宜。國民政府遷臺後蔣經國於1950年擔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製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傢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决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訪韓、1967年訪日。1970年第四度訪美時在紐約遭到臺灣青年黃文雄、鄭自纔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繼蔣介石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1988年因糖尿病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職務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
  由於1978年美國宣佈將與中華民國斷交,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决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犟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繼而於1987年宣佈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並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竜之一」。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介石逝世後,臺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嚮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衹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纔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衆赴大陸探親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馬英九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臺灣戒嚴的觀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傢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傢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臺灣與澎湖地區正式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數年後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决定,確定了臺灣朝嚮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政治評價
  蔣經國是大多數臺灣人民所認同的政治領袖,也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任"總統"中,唯一符合政治傢定義的"總統"。
  正面評價
  解除戒嚴令,使臺灣社會恢復實態憲政,促進"政治民主化"。
  大量啓用臺灣本省籍官員(如李登輝、林洋港),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讓臺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
  創設"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並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有效減少青年自殺率。
  關心基層民衆的生活,並實際走訪臺灣各鄉鎮以瞭解地方實際需要,勤政愛民,成為臺灣走透透的始祖。
  在集權政權中罕見的以統治者自身的清廉為表率,藉以維持政府的清廉,發揮政府團隊的廉能政治。
  負面評價
  縱容特務政治,助長白色恐怖。
<< 前一君主: 李宗仁臺灣國民政府蔣經國
(1978年1988年)
後一君主 >>: 嚴傢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