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劉 | |||||||||||||||
名: | 啓 | |||||||||||||||
網筆號: | 漢孝景皇帝 | |||||||||||||||
|
【景帝年表】
公元前188年,劉啓出生。
公元前179年,劉啓被立為皇太子。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享年47歲。劉啓即位,是為漢景帝。
公元前154年,諸侯王發動“七國之亂”,三個月後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未央宮中,享年48歲。
【執政業績】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那麽,景帝是怎樣發展有利的形勢、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漢王朝達到繁榮強盛的境地的呢?從對諸王、對匈奴、對政治、對儲位四個方面,加以闡釋和解說。
【對諸王: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既有遠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立兄劉仲之子劉濞為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文帝時,吳太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啓(即景帝)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太子砸死。太子因為一盤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長子,而且一點沒有道歉的意思,這使劉濞大為惱火。當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幹脆賜他幾杖(茶几、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徵),准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驕橫。
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晁錯的父親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駡晁錯不孝,並與其斷絶父子關係。在後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傢的遠見。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嚮,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為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麯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後堂兄之子)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為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並殘酷地誅其九族。雖然晁錯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畢竟不能使諸侯服氣。這樣削藩衹能使問題進一步激化,並且給了七國一個發兵的理由。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藉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後悔莫及,於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像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東越,被殺。
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諸侯王國間的一次關鍵性的戰爭,僅僅三個月就勝負分明。漢廷為何速勝?叛軍為何速敗?其答案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臣心、軍心、民心的嚮背。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好轉,所以臣民擁戴漢室。如平民趙涉嚮周亞夫建議:漢軍經藍田出武關,即可迅速控製洛陽軍械庫,又可避開吳楚伏兵,取得出奇製勝的效果。相反,吳楚等七國為了各自的私利,驅使百姓,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安定,再加上勾結匈奴,更為廣大人民所厭惡,所以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反對。
策略、戰略得當。七國叛亂事起,太尉周亞夫就嚮景帝獻計說:“楚兵勇悍,正面交鋒恐難取勝,希望棄梁國之地,然後斷絶吳楚糧道,就可以平定他們了。”此計是以暫時放棄某些空間來換取時間,達到牽製叛軍、挫其銳氣的目的。後來戰爭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周亞夫的判斷。
人才運用得當。景帝深諳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亞夫為漢軍主帥,可謂選帥得人。而吳王濞雖能廣泛招納天下亡命之徒,但卻不能真正任用他們。
七國失敗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着手解决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
調整諸侯王國的設置。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
繼續大力推行削藩。此後,絶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一變化,對於國傢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抑貶諸侯王的地位。“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取消“諸侯皆賦”,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經過景帝的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製,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决,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采取相應的措施。
【對匈奴: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着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怎樣處理漢匈關係呢?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為主。
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當然,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涌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贊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嚮之。”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為“飛將軍”。
景帝除了支持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采取了一些措施,為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决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馬政:“造苑馬以廣用”。中原內地自古以來就缺馬,這樣既不利於騎兵的壯大,又無法適應生産發展的需要,更限製了交通、運輸等事業的發展。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産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傢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準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對政治:清靜恭儉】
西漢棉袍對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清”,是為政少事;“靜”,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儉”,是節省汰用。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為政治,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農抑商,發展經濟
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産。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𠔌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喂馬。
文景時期的社會漸趨穩定,物價日益低廉,據學者統計,在整個西漢時期,文景統治的近40年內,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米價下跌的幅度最大,這就為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輕徭薄賦,約法省禁
景帝時期,對農民的剝削(賦役)、壓迫(法律),較以前有所減輕。所謂約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漢帛書簡約,刑網要寬疏。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頒布了詔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時十五稅一之半,即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為西漢定製。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
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如前所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發展教育,打擊豪強
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當時在教育領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辦學。
文翁,廬江郡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年輕時就好學,通曉《春秋》,以郡縣吏被察舉(即郡國守相經過考察後嚮朝廷推薦),景帝末年任命他為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後人的肯定,武帝很贊賞文翁的辦學模式,在全國予以推廣。
景帝一面弘揚文教禮儀,一面又打擊豪強。為了保證上令下達,景帝果斷地采取了多項措施,重要的有兩項:一是在修建陽陵時,效法漢高祖遷徙豪強以實關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寧成、周陽等,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作姦犯科者,收到了殺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強、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慄,個個惴恐,其不法行為大大收斂,這便局部地調整了階級關係,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由於推行了上述措施,就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黴腐了。但是,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貧富懸殊的分化。這種狀況,既為後來漢武帝實施“雄纔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給西漢中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對儲位:明爭暗鬥】
太子的廢立將導致統治集團權利的重新分配,各種矛盾可能在此時突然爆發,所以是君主政體最薄弱、最危險的環節。景帝從登基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身後的儲位問題,他一共生了16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嫡出。原來,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後的娘傢孫女,在他做太子時由祖母指定包辦的。薄皇后始終未生一男半女,於是便引起了對儲位激烈的明爭暗鬥。
對儲位的明爭
明爭儲位的是他的胞弟、母親竇太後最疼愛的兒子梁王劉武。皇后薄氏無子,加上劉武有賢王之名、廣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竇太後意欲在景帝駕崩之後,由梁王入繼大統。
漢景帝自己也有過失。前元三年(前154年)初,即七國之亂爆發前夕,梁王入朝,當時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後說:“朕千秋之後當傳位於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竊喜。參事竇嬰說:“漢法之約,傳子嫡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祖約乎?”景帝酒醒後驚悟失言,此議擱置起來。
七國之亂平定後,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竇太後再度暗示景帝傳位於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勸誡太後,袁盎對竇太後說:“從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發了五世之亂。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為傳子纔是正確的。”竇太後自知理虧,從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歸國。
爭儲位的暗鬥
暗鬥的主角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王夫人全名王娡,槐裏(今陝西興平縣境)人,父王仲,生母為臧兒。兄弟王信、田蚡、田勝、妹王兒姁,曾嫁金王孫生女金俗。由其母將她與其妹王兒姁送進劉啓的太子宮。
王夫人入宮後給劉啓生下4個孩子,一竜三鳳,前3個均是女孩,分別被封為平陽公主、南宮公主和隆慮公主,而竜胎,就是後來威名遠播的漢武帝劉徹,生於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元年(前156年)七月初七。
劉徹初名彘,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據《漢孝武故事》載:“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啓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欲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劉彘“訟伏羲以來群聖,所錄陰陽診候竜圖龜册數萬言,無一字遺落。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遂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聖德的要求。於是劉啓就萌生了易太子的念頭。
景帝四年(前153年),立寵妃慄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慄太子”;封劉彘為膠東王。不久劉彘取慄太子而代之的契機出現了,原因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插進來了。
劉嫖是漢景帝的姐姐,竇太後的愛女長公主想把其女陳阿嬌嫁給太子劉榮,沒想到竟遭到了慄妃的一口拒絶,劉嫖因此與她結下怨恨,心存報復之念。與慄姬不同,王夫人機敏圓滑,當館陶長公主劉嫖想將比劉彘大四歲的女兒許配給他時,王夫人見長公主地位崇高,在竇太後跟前說一不二,當下滿心歡喜地答應下來。
於是6歲的劉彘與10歲的陳阿嬌訂了婚,時在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同年九月,皇后薄氏因無嗣被廢,從此,館陶長公主屢屢嚮景帝稱贊劉徹如何聰明,如何達理,使景帝更加喜愛這個孩子。同時,長公主經常嚮景帝進讒,誣陷慄姬。景帝便在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案誅大行,廢慄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半年後,王夫人被立為皇后,7歲的劉徹被立為太子。
爭儲的餘波
後來,中元二年(前148年),臨江王劉榮不慎犯法,被從江陵(今屬湖北)徵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嚴加看管、審訊。劉榮極其憤懣、悲傷,寫完嚮父親的謝罪辭後,自殺身亡。
劉徹被立為太子,梁孝王劉武不肯就此罷手。他廣延四方豪傑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儲存金銀“且百巨萬”,又派人刺殺袁盎等十餘名大臣。陰謀敗露後,梁王大為恐慌,買通韓安國走長公主的後門,疏通竇太後,稍得寬釋,但景帝對他已疏遠多了。梁王劉武連沮喪帶驚恐,不久就身染惡疾而亡。景帝將梁地一分為五,在不知不覺中就削弱了劉武諸子的勢力。
景帝另立太子後,對權傾朝野的條侯周亞夫最不放心,又尋機處置了他。景帝後元元年(前143年),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周亞夫削職下獄。一代名將,5天不吃東西,最終嘔血冤死。逼死周亞夫與冤殺晁錯一樣,都說明景帝“寡恩忍殺”,慣於過河拆橋。
【景帝駕崩】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劉啓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臨終前對太子劉徹說:“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機、知止。景帝似乎已經感覺到兒子有許多異於自己的品質,把天下交給他是放心的,路還是讓他自己走吧,多囑咐也無益。不久,景帝病死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傢灣村北),謚號“孝景”皇帝,“景”為布行剛義]的意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這就是漢武帝。
【後妃子女】
皇后
薄皇后
王皇后 王娡
嬪妃
慄姬
程姬
賈夫人
唐姬 唐兒
王夫人 王兒姁(王娡妹)
子
長子臨江王劉榮
二子河間王劉德
三子臨江王劉閼於
四子魯王劉餘
五子江都王劉非
六子長沙王劉發
七子趙王劉彭祖
八子膠西王劉端
九子中山王劉勝
十子漢武帝劉徹
十一子廣川王劉越
十二子膠東王劉寄
十三子清河王劉乘
十四子常山王劉舜
女
平陽公主,母王娡,原封信陽公主
南宮公主,母王娡
隆慮公主,母王娡,又稱林慮公主
【後人評價】
司馬遷
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史記·孝景本紀》
班固
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姦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漢書·景帝紀》
司馬貞
景帝即位,因脩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制度斯創,禮法可則。一朝吳楚,乍起兇慝。提局成釁,拒輪緻惑。晁錯雖誅,梁城未剋。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黥,立翦牟賊。如何太尉,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
——《史記索隱》
<< 前一君主: 漢太宗孝文皇帝 漢文帝 | 西漢漢景帝 (前156年~前141年) | 後一君主 >>: 漢孝武皇帝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