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劉 | ||||||||||||
名: | 恆 | ||||||||||||
網筆號: | 漢太宗孝文皇帝 | ||||||||||||
|
【劉恆年表】
公元前203年,劉恆出生。
公元前197年,劉恆被封為代王。
公元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為帝,是為漢文帝。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享年47歲,葬於灞陵,廟號太宗。
【登基:是偶然,還是必然】
漢文帝劉恆,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治世”是治平之世,也就是太平盛世。
初封代王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庶妻薄姬所生。薄姬是吳(今江蘇蘇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了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布。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四年(前203年),她便生下了劉恆。劉邦專寵戚夫人時,薄姬基本上就沒有被寵幸過,在後宮爭寵中屬於中立派,為人謙和,誰知這正是她沒有遭到呂後暗算的一個原因。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
代王即位
公元前180年,高後呂雉病死,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産、呂祿各自住在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
妄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结成聯盟,共同誅滅諸呂。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奪取北軍於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
諸呂被滅以後,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傢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决了。淮南王劉長也因“傢母惡”被否决。
周勃和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恆,“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後傢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這是衆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贊同,於是派人去請代王。
代王劉恆見到迎請的使者後,頗為猶豫,又請母親薄太後給拿主意。薄氏不肯輕易讓兒子去冒險。母子决定先讓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周勃嚮薄昭講明大臣們立劉恆為皇帝的真意後,劉恆這纔啓程進京。
劉恆至京,丞相陳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當奉宗廟。大王,高祖長子,宜為嗣。願大王即天子位!”劉恆再三推讓之後,於高後八年(前180年)九月三十日,遂即天子位,時年24歲。劉章的弟弟東牟侯劉興居提出清除宮內的姦佞小人,於是和太僕夏侯嬰進宮,用車將後少帝載出,然後擁護着法駕去迎接皇帝,當晚,劉恆進入未央宮。
從上述史實可見,文帝登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方面看:漢文帝並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更何況劉邦在世的兒子僅剩兩名,他又年長於淮南王劉長。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
從客觀方面看: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製的重新組合。在漢初,皇權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成。三大集團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衝突。誅除諸呂就是這種衝突和鬥爭的結果。因為文帝母族“薄氏謹良”,即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兩大集團構不成威脅,所以纔得到他們的首肯。
皇權這種結構關係,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劉恆之“勢”天生不足,必須掩飾自己的權欲,必須實行妥協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團出現過敏反映,誘發不測事件。
【皇權:是分割,還是集中】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决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製,以恢復和加強國傢政權的運轉能力。
鞏固皇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恩”: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第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啓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傢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后。
“威”:堅决地鎮壓兩起諸侯王的叛亂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産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衹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絶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
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决的辦法就是“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衆建諸侯的建議,至此纔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治世:是利國,還是利民】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着力於發展農業生産,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傢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睏頓。造成這種貧睏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怎樣才能解决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采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 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
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傢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産,利用和開發漁????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産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鐵生産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製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 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産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傢令晁錯嚮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采納了這個建議,采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是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註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治世
由於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傢,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
統治者認識的改變
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一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絶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
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
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决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
劉恆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贊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司法:是守成,還是改革】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
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衹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嚮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製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纔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傢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傢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佈:“現在,廢除一人犯罪,傢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製。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傢,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製。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製的改革,在中國法製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製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製嚮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邊事:是抵禦,還是安撫】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鬍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鬍強”:匈奴強悍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采取剋製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幹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禦邊之策。
當時任太子傢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 ”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鬍”;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製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納了這個策略。
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佈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奬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産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决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南勁”:南越強勁
在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衆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後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公元前180年,呂後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嚮南越提供發展生産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结,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名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帝駕崩】
漢文帝後七年(前157年)夏六月,漢文帝駕崩,享年47歲,葬於霸陵(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死後,人們給了他最美好的謚號“孝文皇帝”。所謂“文”,代表着“經天緯地”“道德博聞”“學勤好文”“慈惠愛民”“愍民惠禮”等豐富含義,這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漢文帝的政績。
文帝駕崩後,太子劉啓即皇帝位,是為漢景帝。
【後妃子女】
皇后
代王王後,劉恆還是代王時便已過世,所生的四個兒子相繼病死
竇姬,兒子劉啓被立為太子後成為皇后,稱孝文竇皇后,現在多稱竇太後
妃嬪
慎夫人
尹姬
子
漢景帝劉啓(竇皇后之子)
梁孝王劉武(竇皇后之子)
代孝王劉參
梁懷王劉揖
女
絳侯公主 史書未留名,嫁給周勃之子,絳侯(食邑8180戶)周勝之,按西漢慣例,稱為:絳侯公主
館陶公主 劉嫖(竇皇后之女),嫁給堂邑侯(食邑1800戶)陳午,所以又稱堂邑公主,武帝時稱竇太主
【《史記》記載】
孝文皇帝,◇集解漢書音義曰:“諱恆。”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正義括地志雲:“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十二裏,秦屬太原郡也。”太後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後八年七月,高後崩。九月,諸呂呂産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後語中。
酢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後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索隱疌,漢書作“喋”,音跕,丁牒反。漢書陳湯杜業皆言喋血,無盟歃事。廣雅雲“蹀,履也”,謂履涉之。京師,集解公羊傳曰:“京,大;師,衆也,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也。”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索隱東觀漢記宋楊傳宋義後有宋昌。又會稽典錄昌,宋義孫也。“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絶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製,○索隱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之牙不正相當而相銜入也。此所謂盤石之宗也,○索隱言其固如盤石。此語見太公六韜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後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製,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索隱即紀通所矯帝之節。一呼士皆左襢,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報太後計之,猶與未定。卜之龜,卦兆得大橫。◇集解應劭曰:“以荊灼龜,文正橫。”占曰:“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啓以光。”◇集解服虔曰:“庚庚,橫貌也。”李奇曰:“庚庚,其繇文也。”張晏曰:“橫無思不服。庚,更也。言去諸侯而即帝位也。先是五帝官天下,老則禪賢,至啓始傳父爵,乃能光治先君之基業。文帝亦襲父跡,言似夏啓者也。”○索隱荀悅雲:“大橫,龜兆橫理也。”按:庚庚猶“更更”,言以諸侯更帝位也。荀悅雲“繇,抽也,所以抽出吉兇之情也”。杜預雲“繇,兆辭也,音胄也”。按:漢書蓋寬饒雲“五帝官天下,三王傢天下,官以傳賢人,傢以傳子孫”。官猶公也,謂不私也。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於是代王乃遣太後弟薄昭往見絳侯,絳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正義括地志雲:“高陵故城在雍州高陵縣西南一裏,本名橫橋,架渭水上。三輔舊事雲秦於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鹹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步,橋北石水中,舊有忖留神象。此神曾與魯班語,班令其出,留曰‘我貌醜,卿善圖物容,不出’。班於是拱手與語曰‘出頭見我’。留乃出首。班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沒水。故置其像於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馬見而驚,命移下之。”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故事昌至渭橋,◇集解蘇林曰:“在長安北三裏。”○索隱三輔故事:“鹹陽宮在渭北,興樂宮在渭南,秦昭王通兩宮之間,作渭橋,長三百八十步。”又關中記雲石柱以北屬扶風,石柱以南屬京兆也。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原請間言。”○索隱包愷音閑,言欲嚮空間處語。顔師古雲:“間,容也,猶言中間。請容暇之頃,當有所陳,不欲即公論也。”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索隱說文:“邸,屬國捨。”遂馳入代邸。群臣從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宗正,秦官。”應劭曰:“周成王時,彤伯入為宗正。”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臣謹請陰安侯◇集解蘇林曰:“高帝兄伯妻羹頡侯信母,丘嫂也。”列侯頃王後◇集解徐廣曰:“代頃王劉仲之妻。”駰按:蘇林曰“仲子濞為吳王,故追謚頃王”也。如淳曰“頃王後封陰安侯,時呂嬃為林光侯,蕭何夫人亦為酇侯”。又宗室表此時無陰安,知其為頃王後也。○索隱按:蘇林、徐廣、韋昭以為二人封號,而樂産引如淳,以頃王後別封陰安侯,與漢祠令相會。今以陰安是別人封爵,非也。頃王後是代王後,文帝之伯母。代王降為郃陽侯,故云“列侯頃王後”。韋昭曰“陰安屬魏郡”也。與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曰:‘大王高帝長子,宜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宗廟。原請楚王計宜者,◇集解蘇林曰:“楚王名交,高帝弟。”○索隱楚王交,高帝弟,最尊。言更請楚王計宜者,故下云“皆為宜”也。寡人不敢當。”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集解如淳曰:“讓群臣也。或曰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故西嚮坐,三讓不受,群臣猶稱宜,乃更回坐示變,即君位之漸也。”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原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遂即天子位。
熳有群臣以禮次侍。乃使太僕嬰與東牟侯興居清宮,◇集解應劭曰:“舊典,天子行幸所至,必遣靜宮令先案行清靜殿中,以虞非常。”○索隱按:漢儀雲“皇帝起居,索室清宮而後行。”奉天子法駕,○索隱漢官儀雲:“天子鹵簿有大駕、法駕。大駕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惟京兆尹、執金吾、長安令奉引,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也。”迎於代邸。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還坐前殿。於是夜下詔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集解蘇林曰:“男賜爵,女子賜牛酒。”○索隱按:封禪書云“百戶牛一頭,酒十石”。樂産雲“婦人無夫或無子不沾爵,故賜之也”。酺五日。”◇集解文穎曰:“漢律三人已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今詔橫賜得令會聚飲食五日。”○索隱說文雲“酺,王者布德,大飲酒也”。出錢為醵,出食為酺。又按:趙武靈王滅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也。
S催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澤為燕王。
亥,辛亥,皇帝即阼,□正義主人階也。謁高廟。右丞相平徙為左丞相,正義此時尚右。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
騎將壬子,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後於代。皇帝曰:“呂産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矯遣灌將軍嬰將兵擊齊,欲代劉氏,嬰留滎陽弗擊,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産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産等軍。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産等。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益封太尉勃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陳平、灌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集解徐廣曰:“十一月辛醜。”封典客揭為陽信侯,○索隱韋昭雲勃海縣。□正義括地志雲:“陽信故城在滄州無棣縣東南三十裏,漢陽信縣。”賜金千斤。”
者,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産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其議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纍其心,使重犯法,所從來遠矣。如故便。”上曰:“朕聞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有司皆曰:“ 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集解應劭曰:“帑,子也。秦法一人有罪,並坐其傢室。今除此律。”知
。請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索隱按:嗛者,滿之意也。未有嗛志,言天下皆志不滿也。漢書作“鸑志”,安也。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索隱言何以謂於天下也。其安之。”○索隱其,發聲也。安者,徐也。言徐徐且待也。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集解如淳曰:“閱,猶言多所更歷也。”明於國傢之大體。吳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集解文穎曰:“陪,輔也。”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索隱言古之有天下者,無長於立子,故云“莫長焉”。用此道者,用殷周立子之道,故安治千有餘歲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絶,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索隱言不宜更別議也。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集解韋昭曰:“文帝以立子為後,不欲獨饗其福,故賜天下為父後者爵。”封將軍薄昭為軹侯。◇集解徐廣曰:“正月乙巳也。”
子母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索隱謂帝之子為諸侯王,皆同姓。姓,生也。言皆同母生,故立太子母也。皇后姓竇氏。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睏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上從代來,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驩,乃循從代來功臣。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集解徐廣曰:“四月辛亥封,封三十四年,景帝中四年奪侯,國除。”○索隱韋昭雲膠東縣。□正義括地志雲:“壯武故城在萊州即墨縣西六十裏,古萊夷國,有漢壯武縣故城。”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正義漢置九卿,一曰太常,二曰光祿,三曰衛尉,四曰太僕,五曰廷尉,六曰大鴻臚,七曰宗正,八曰大司農,九曰少府,是為九卿也。齋
吏二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正義括地志雲:“周陽故城在絳州聞喜縣東二十九裏。”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集解如淳曰:“邑名,六國時齊有清郭君。清音靜。”○索隱按表,駟鈞封鄔侯。不同者,蓋後徙封於鄔。鄔屬鉅鹿郡。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索隱韋昭雲:“樊,東平之縣。”□正義括地志雲:“漢樊縣城在兗州瑕丘西南二十五裏。地理志雲樊縣古樊國,仲山甫所封。”
ψ鷂人或說右丞相曰:“君本誅諸呂,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賞,處尊位,禍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左丞相平專為丞相。◇集解徐廣曰:“八月中。”
餘,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復以絳侯勃為丞相。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驩欣,靡有遺德。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正義馴,古“訓”字。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集解張晏曰:“為吏,謂以卿大夫為兼官者。詔所止,特以恩愛見留者。”
有食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正義按:說文雲日蝕則朔,月蝕則望。而云晦日食之,恐歷錯誤。十二月望,日又食。◇集解徐廣曰:“此雲望日又食。按:漢書及五行志無此日食文也。一本作‘月食’,然史書不紀月食。”上曰:“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菑,以誡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菑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纍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飭其任職,務省繇費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故忄間然念外人之有非,◇集解漢書音義曰:“忄間然猶介然也。非,姦非也。”○索隱蘇林雲“忄間,寢視不安之貌”,蓋近其意。餘說皆疏。忄間音下板反。是以設備未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而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 索隱遺猶留也。財,古字與“纔”同。言太僕見在之馬,今留纔足充事而已也。餘皆以給傳置。”○索隱按:廣雅雲“置,驛也”。續漢書云“驛馬三十裏一置”。故樂産亦云傳置一也。言乘傳者以傳次受名,乘置者以馬取匹。傳音丁戀反。如淳雲“律,四馬高足為傳置,四馬中足為馳置,下足為乘置,一馬二馬為軺置,如置急者乘一馬曰乘也”。
煜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集解應劭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畝,為天下先。籍者,帝王典籍之常。”韋昭曰:“籍,藉也。藉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農也。”瓚曰:“景帝詔曰‘朕親耕,後親桑,為天下先’。本以躬親為義,不得以假藉為稱也。籍,蹈籍也。”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集解應劭曰:“黍稷曰粢,在器中曰盛。”
詈鍆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遂弟闢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乃立趙幽王少子闢彊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
盡蠹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集解應劭曰:“旌,幡也。堯設之五達之道,令民進善也。”如淳曰:“欲有進善者,立於旌下言之。”誹謗之木,◇集解服虔曰:“堯作之,橋梁交午柱頭。”應劭曰:“橋梁邊板,所以書政治之愆失也。至秦去之,今乃復施也。”○索隱按:屍子云“堯立誹謗之木”。誹音非,亦音沸。韋昭雲“慮政有闕失,使書於木,此堯時然也,後代因以為飾。今宮外橋梁頭四植木是也 ”。鄭玄註禮雲“一縱一橫為午,謂以木貫表柱四出,即今之華表”。崔浩以為木貫表柱四出名“桓”,陳楚俗桓聲近和,又云“和表”,則“華”與“和”又相訛耳。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集解漢書音義曰:“民相結共祝詛上也。謾者,而後謾而止之,不畢祝詛也。”○索隱韋昭雲:“謾,相抵讕也。”說文雲:“謾,欺也。”謂初相約共行祝,後相欺誑,中道而止之也。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庥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集解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傢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鎸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珪璋,從簡易也。”○索隱漢舊儀銅虎符發兵,長六寸。竹使符出入徵發。說文雲分符而合之。小顔雲“右留京師,左與之。”古今註云“銅虎符銀錯書之”。張晏雲“銅取其同心也”。
漲擦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絳侯勃免丞相就國,以太尉潁陰侯嬰為丞相。罷太尉官,屬丞相。四月,城陽王章薨。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闢陽侯審食其。
唬骸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集解蔡邕曰:“天子車駕所至,民臣以為僥幸,故曰幸。至見令長三老官屬,親臨軒,作樂,賜食帛越巾刀佩帶,民爵有級數,或賜田租之半,故因是謂之幸。”○索隱應劭雲:“宮名,在雲陽。一名林光。 ”臣瓚雲:“甘泉,山名。林光,秦離宮名。”又顧氏按:邢承宗西徵賦註云“甘泉,水名”。今按:蓋因地有甘泉以名山,則山水皆通也。宮名謬爾。六月,帝曰:“漢與匈奴約為昆弟,毋使害邊境,所以輸遺匈奴甚厚。今右賢王離其國,將衆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來近塞,捕殺吏卒,驅保塞蠻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轢邊吏,入盜,甚敖無道,非約也。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去,發中尉◇集解漢書百官表曰:“中尉,秦官。”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諸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故群臣,皆賜之。舉功行賞,諸民裏賜牛酒。復晉陽□正義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十三裏。中都民三歲。留遊太原十餘日。
遣棘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鬍,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祁侯賀◇集解徐廣曰:“姓繒,以文帝十一年卒,謚曰敬。”○索隱漢書音義祁音遲。賀姓繒。繒,古國,夏同姓也。正義括地志雲:“並州祁縣城,晉大夫祁奚之邑。”為將軍,軍滎陽。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長安。乃詔有司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地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與王興居去來,亦赦之。”◇集解徐廣曰:“乍去乍來也。”駰案:張晏曰“雖始與興居反,今降,赦之”。八月,破濟北軍,虜其王。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言淮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毋度,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群臣議,皆曰“長當棄市”帝不忍緻法於王,赦其罪,廢勿王。群臣請處王蜀嚴道、邛都,◇集解徐廣曰:“漢書或作‘郵’字,或直雲‘邛僰’。邛都乃本是西南夷,爾時未通嚴道,有邛僰山。”□正義邛,其恭反。括地志雲:“嚴道今為縣,即邛州所理縣也。縣有蠻夷曰道,故曰嚴道。邛都縣本邛都國,漢為縣,今巂州也。西南夷傳云‘滇池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是也。”按:群臣請處淮南王長蜀之嚴道,不爾,更遠邛都西有邛僰山也。邛僰山在雅州榮經縣界。榮經,武德年間置,本秦嚴道地。華陽國志雲:“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也。山岩峭峻,麯回九折乃至,上下有凝冰。按即王尊登者也。今從九折西南行至巂州,山多雨少晴,俗呼名為漏天。”帝許之。長未到處所,行病死,上憐之。後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長謚為厲王,立其子三人為淮南王、○索隱名安,阜陵侯也。衡山王、○索隱名勃,安陽侯也。廬江王。○索隱名賜,周陽侯也。
唬骸十三年夏,上曰:“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過於下,◇集解應劭曰:“秘祝之官移過於下,國傢諱之,故曰秘。”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猓五月,齊太倉令淳於公○索隱名意,為齊太倉令,故謂之倉公也。有罪當刑,詔獄逮徙係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行會逮,駡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索隱緹音啼。鄒氏音體,非。自傷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原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正義晉書刑法志雲:“三皇設言而民不違,五帝畫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阜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臏者墨其體,犯宮者雜其屨,大辟之罪,殊刑之極,布其衣裾而無領緣,投之於市,與衆棄之。”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集解李奇曰:“約法三章無肉刑,文帝則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隱韋昭雲:“斷趾、黥、劓之屬。”崔浩漢律序雲:“文帝除肉刑而宮不易。”張斐註云:“以淫亂人族序,故不易之也。”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今勤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集解李奇曰:“本,農也。末,賈也。言農與賈俱出租無異也,故除田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
鋇囟十四年鼕,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塞,殺北地都尉昂。◇集解徐廣曰:“姓孫。封其子單為瓶侯。匈奴所殺。”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捨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軍吏卒。帝欲自將擊匈奴,群臣諫,皆不聽。皇太後固要帝,◇集解如淳曰:“必不得自徵也。”帝乃止。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赤◇集解徐廣曰:“姓董也。”為內史,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
於今春,上曰:“朕獲執犧牲珪幣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於今,歷日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其廣增諸祀墠場珪幣。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集解韋昭曰:“右猶高,左猶下也。”○索隱劉德雲:“先賢後親也。”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今吾聞祠官祝釐,◇集解如淳曰:“釐,福也。賈誼傳‘受釐坐宣室’。”索隱音禧,福也。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
始傳是時北平侯張蒼為丞相,方明律歷。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索隱五行之德,帝王相承傳易,終而復始,故云“終始傳五德之事”。傳音轉也。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竜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丞相推以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以為其言非是,請罷之。
熳幽十五年,黃竜見成紀,◇集解韋昭曰:“成紀縣屬天水。”天子乃復召魯公孫臣,以為博士,申明土德事。於是上乃下詔曰:“有異物之神見於成紀,無害於民,歲以有年。朕親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勞朕。”◇集解漢書音義曰:“言無所諱,勿以朕為勞。”有司禮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於是天子始幸雍,郊見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禮焉。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集解韋昭曰:“在渭城。”欲出周鼎,當有玉英見。◇集解瑞應圖雲:“玉英,五常並修則見。”
S催十六年,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亦以夏答禮而尚赤。
人主十七年,得玉杯,◇集解應劭曰:“新垣平詐令人獻之。”刻曰“人主延壽”。於是天子始更為元年,○索隱按:秦本紀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又汲塚竹書魏惠王亦有後元,當取法於此。又按:封禪書以新垣平候日再中,故改元也。令天下大酺。其歲,新垣平事覺,夷三族。
,上後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索隱顧胤按:爾雅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間者纍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軼於道,◇集解韋昭曰:“使車往還,故轍如結也。相如曰‘結軌還轍’。”○索隱鄒氏軼音逸,又音轍。漢書作“轍”。顧氏按:司馬彪雲“結謂車轍迴旋錯結之也”。以諭朕意於單於。今單於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索隱戰國策雲:“ 製海內,子元元,非兵不可。”高誘註云:“元元,善也。”又按:姚察雲“古者謂人云善,言善人也。因善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顧野王又云“元元猶喁喁,可憐愛貌”。未安其說,聊記異也。和親已定,始於今年。”“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集解徐廣曰:“年四十七。”遺詔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絶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集解瓚曰:“方,四方也。內,中也。猶雲中外也。”靡有兵革。◇集解徐廣曰:“一云‘方內安,兵革息’。”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集解如淳曰:“與,發聲也。得卒天年已善矣。”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集解服虔曰:“踐,翦也。謂無斬衰也。”孟康曰:“踐,跣也。”晉灼曰:“漢語作‘跣’。跣,徒跣也。”○索隱漢語是書名,荀爽所作也。絰帶無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集解應劭曰:“無以布衣車及兵器也。”服虔曰:“不施輕車介士也。”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已下,索解謂柩已下於壙。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集解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纖,細布衣也。”應劭曰:“紅者,中祥大祥以紅為領緣也。纖者,禫也。凡三十六日而釋服。”○索隱劉德雲:“紅亦功也。男功非一,故以‘工力’為字。而女工唯在於絲,故以‘糸工’為字。三十六日,以日易月故也。”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從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集解應劭曰:“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山下川流不遏絶也。就其水名以為陵號。”○索隱霸是水名,水徑於山,亦曰霸山,即芷陽地也。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集解應劭曰:“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凡七輩,皆遣歸傢,重絶人類也。”令中尉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集解徐廣曰:“姓徐。”駰按:漢書百官表“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為將屯將軍,◇集解李奇曰:“馮奉世為右將軍,以將屯將軍為名,此監主諸屯也。”郎中令武為復土將軍,◇集解如淳曰:“主穿壙填瘞事者。”○索隱復音伏。謂穿壙出土,下棺已而填之,即以為墳,故云復土。復,反還也。又音福。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索隱按:百官表雲內史掌理京師之官也。景帝更名京兆尹也。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古
宜齲乙巳,◇集解漢書云:“乙巳葬霸陵。”皇甫謐曰:“霸陵去長安七十裏。”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主
子即太子即位於高廟。丁未,襲號曰皇帝。
蓋聞孝景皇帝元年十月,製詔御史:“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集解應劭曰:“始取天下者為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為宗,文帝稱太宗是也。”製禮樂各有由。聞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廟酎,◇集解張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至武帝時,因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所謂‘酎金’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集解孟康曰:“武德,高祖所作也。文始,舜舞也。五行,周舞也。武德者,其舞人執幹戚。文始舞執羽籥。五行舞冠冕,衣服法五行色。見禮樂志。”○索隱應劭雲:“禮樂志文始舞本舜韶舞,高祖更名文始,示不相襲。五行舞本周武舞,秦始皇更名五行舞。按:今言‘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者,其樂總象武王樂,言高祖以武定天下也。既示不相襲,其作樂之始。先奏文始,以羽籥衣文綉居先;次即奏五行,五行即武舞,執幹戚而衣有五行之色也。”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集解張晏曰:“孝文十二年,除關,不用傳令,遠近若一。”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集解徐廣曰:“減,一作‘滅’。”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集解蘇林曰:“刑不及妻子。”不誅無罪。除刑,出美人,重絶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識。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集解李奇曰:“侔,齊等。”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甚懼焉。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集解文穎曰:“景帝采高祖武德舞作昭德舞,舞之於文帝廟,見禮樂志。”以明休德。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其與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為禮儀奏。”丞相臣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集解張晏曰:“王及列侯歲時遣使詣京師,侍祠助祭也。”如淳曰:“若光武廟在章陵,南陽太守稱使者往祭是也。不使侯王祭者,諸侯不得祖天子也。凡臨祭祀宗廟,皆為侍祭。”請著之竹帛,宣佈天下。”製曰:“可。”
【漢文帝生年考】
對於漢文帝壽命的唯一記載為《史記》註《集解徐廣》曰:年四十七。古人算虛歲,漢文帝享年為46周歲,崩於公元前157年,因此可得出:漢文帝生於公元前203年。《史記》亦載:魏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魏豹死於公元前205年,歲餘不得幸,可得:前204年,劉邦幸薄姬,十個月後,大約為前203年,漢文帝誕生!
【後人評價】
司馬遷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史記·孝文本紀》
班固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傢之産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藉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緻刑措。嗚呼,仁哉!
——《漢書·文帝紀》
司馬貞
孝文在代,兆遇大橫。宋昌建册,絳侯奉迎。南面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臺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
——《史記索隱·孝文本紀述贊》
【故事傳說——親嘗湯藥的孝子】
原文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贊詩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
漢文帝劉恆,劉邦的四兒子,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纔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親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