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帐汗国(蒙古语:Алтан Ордын улс,拉丁转写:Altan Ordyn Uls;土耳其语:Altın Orda;鞑靼语:Altın Urda;俄文:Золотая Орда,拉丁转写:Zolotaya Orda;英文:Golden Horde),又称钦察汗国,1242年—1502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建立于蒙古帝国西北部、后来突厥化的汗国,位于今天俄罗斯咸海和里海北部,占有东欧和中欧地区,由拔都及其后裔管理。
金帐汗国国号中的“金”据信是来自中华文明和草原民族中的五色方位系统: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或金色)。依天干,朮赤的汗国在西方,应命名为白帐。十五世纪一本波斯历史书〈伊斯坎达尔的匿名书〉称东汗国为白,西汗国为青。但另一史料,波斯的古德卜曾经在诗中称札尼别汗为白帐汗国之君。所以命名为金帐,或因黄是皇权的颜色,在地理意义上,黄是国家的中央,一位伊斯兰教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说乌兹别克汗在金色天幕接待他。金帐汗国一名,最早在俄罗斯史料出现,出现于1564年喀山汗国史。在17世纪前很少有文献称呼为金帐汗国,早期档案一般记录为朮赤汗国(朮赤的兀鲁思,Ulus of Jochi)或大斡儿朵(俄罗斯人对朮赤汗国的称呼)。一些学者将金帐汗国称呼为钦察汗国(Kipchak Khanate),因为大量钦察人活跃在此汗国中。
蒙古起源
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分封给了他的四个嫡子,朮赤是长子,但是此前已经去世并且血缘受到怀疑,因此得到了最西方的土地。南俄罗斯一带的土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拔都统领青帐汗国(东方),斡儿答统领白帐汗国(西方)。
拔都控制了黑海北岸的海滨土地后,吸收了许多突厥系人民参加他的军队,在1230年代后期和1240年代初,他不断攻击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基辅罗斯的后继国家,结束了这些地区的繁荣景象。
拔都率领他的青帐持续向西方开拓,在列格尼卡战役和蒂萨河之战之后入侵了波兰和匈牙利。1241年,窝阔台在蒙古本土去世,拔都终止维也纳围城战东归,此后蒙古军队再也没有西进如此之远。
1242年拔都在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定都,正式建立金帐汗国。不久后的一番争斗,拔都的弟弟昔班离开拔都的军队,奔赴到乌拉尔山以东的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建立了他自己的营帐,版图最远至哈萨克的阿克托贝,称蓝帐汗国。拔都的另一位兄长斡儿答建立了白帐汗国,起先是臣下,后来实际上处于自治地位。别儿迪别死后,金帐汗绝后,汗位由马麦控制,脱脱迷失后,汗位基本上由白帐汗出任。
黄金时代
金帐汗国治下的人民是蒙古人和突厥人的混合。汗国逐渐突厥化而丧失了蒙古文化的特性,不过拔都率领的蒙古战士后裔始终是社会的上层阶级,这些蒙古人包括山只斤、许兀慎、弘吉剌、乞颜。汗国的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鞑靼人、柯尔克孜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尤其以钦察人与土库曼人居多。
内部组织
政治上,金帐汗国原为蒙古帝国之一脉,自蒙哥汗去世后基本上完全独立,并曾与位于波斯的伊儿汗国多次交战。种族上,有钦察、康里、保加尔人、可萨人余部和乌克兰人、希腊人、俄罗斯人、摩尔多瓦人。汗国的统治者是由库里尔台自拔都的后裔中选举出来,可汗以下有宗王,宗王以下有大臣以及一种名为答剌罕的人,意思是自由的人,免税。他们是行政和军事长官。行政文书使用回鹘文与察合台文,外交文书用蒙古文,语言是使用钦察语为语言。政治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和突厥人,地位较低是阿兰人和俄罗斯人、北高加索人,他们在萨莱城有一定地区居住,乌克兰人居住在奥卡河下游一带。希腊人与意大利人住在克里米亚,大臣下有市民与农民,一种名为撒班赤(sabanchi),用犁者。佃农称为urtakchi,最低微的是奴隶。
军队分东、中、西三路,左右两翼,中军由可汗指挥。兵制是以十进制为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十。每大军团置统帅一人,每一个军事单位,屯兵在某地区。行政上可分为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各单位的长官负责管理政务与镇压叛逆。
宗教上,伊斯兰教受到蒙古人和突厥人信仰,被定为国教,伊斯兰教制度和蒙古制度并驾齐驱。
在俄罗斯的行政
对俄罗斯的行政,有两目的,征兵与征税。手段因地不同。有些地方蒙古人直接管理。大部分容许自治。自治的地方大公在可汗的钦差大臣宣布下即位。他们的权力在蒙古人监视下受制。在地方行政上,以十户为基本行政单位,每个十有男女200人,每个百有2000人,每个千有20000人,每个万有200000人,每人数单位要提供该单位人数的兵力和税款,十供出十人,如此类推,每地数字不同。十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在西俄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在 1345年。在东俄有两次人口普查。一次在1258-1259。一次在1274-1275。在1275年没再普查。数量也是行政单位。东俄有27个万,西俄有16个万,全俄有43个万。在1275年人口有850万。不包括在万的,大约一千万。每万蒙古人派官员行政,不受大公指挥。只向可汗负责。这些千与万的军官后成为行政长官。另派一个同级征税员。日后达鲁花赤成为全区负责人。有三个级数的达鲁花赤,万,城,村。每一行政单位,皆有达鲁花赤,有少量军队供指挥,维持秩序。
在蒙古人直辖区,十人置一十夫长,百人置一百夫长。第一次在俄罗斯征兵是男子人数的十分之一,以后是二十分之一。司法上,有最高法庭与地区法庭,大公也会在此受审。设达鲁花赤和哈的(伊斯兰教法官),有法官八人,按案件性质决定。
Metropolitan Alexis healing Jani Beg's wife from blindness.
在征税上,在别儿哥时代,最初使用伊斯兰商人与犹太人及亚美尼亚人包税,第一位包税长是一位改宗伊斯兰教的俄罗斯人,名称叫伊佐希马。后来改为使用征税官,再后来一位弗拉基米尔大公征税。税收分农村和城市两种,有实物税和货币税,可汗有权征收临时税。税率是十分之一。有三种税吏:书记、农村征税员、城市征税员,也是八思哈。不同的罗斯公国,税收大相迳庭,弗拉基米尔每年交85000卢布,莫斯科只是4000。汗国幅员辽阔,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乌尔根奇、萨莱、别儿哥萨莱、阿速、喀法、速答黑是贸易中心。经济上有牧民和城市居民,农人。南俄和北高加索大草原是土库曼人、康里人、钦察人、蒙古人放牧的地方,伏尔加河和卡马河地区与梁赞州,是生产粮食的地区。
兵力多为突厥人。在宗教上,信仰自由,忙哥帖木儿时代,东正教受到优待,忙哥帖木儿发了一道诏书,它和属民一律免税,豁免他们的户口普查,诽谤正教的人一律处死。教会成为一特权团体。他们的工作是为俄罗斯人提供精神生活与道德上的指教,这时代也是东正教最独立的时期。到月即别汗时期,侮辱东正教信仰与破坏教会财物的人要处死,帖木儿·忽格鲁特诏书也言明,不得干预教会运作。蒙古统治的第一个世纪,教会繁荣,对精神生活上的活动有甚大帮助。另一方面,东正教有自己的法庭,宗教案件只能由教会法庭审判,绝不能在汗庭审判。
另一方面,金帐汗国与蒙元有不少的交往,在1330年代,有三万俄罗斯人在蒙元服役,以前也有阿兰人与钦察人军团,证明两者交往密切。对外关系主要是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交往。
对俄罗斯司法上,所有公国的大公也在可汗的权威下,大公若反抗,可汗会立刻处置。教会已立法保护。蒙古人不干涉俄罗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诉讼,大公可保留司法权。如俄罗斯人与蒙古人争执,由蒙古达鲁花赤处置。死刑与体罚是蒙古的遗产。
金帐汗国对俄罗斯的政策是不让任何一个公国太强大,但如果没大问题,一般会照章做事,发给敕令,在乌兹别克汗时代后,全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由莫斯科大公世袭。
臣下与盟邦
它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切尔克斯、哥特人、克里米亚希腊人、克里米亚哥特人和其他人,只要他们继续表示敬意,这些附庸国的人永远不会并入汗国。在俄罗斯方面,莫斯科统治者获得征税特权,表扬自己。为了保持控制权,俄罗斯鞑靼军阀经常对其他公国进行惩罚性打击。在另一方面看,古米廖夫说,正是俄罗斯与金帐汗国结盟,才阻止日耳曼人入侵东方。
覆亡
在札尼别死后,别儿迪别即位时期极短,死后汗国大乱,他的两兄弟不服他,改宗基督教,汗国大乱。斡儿答与昔班的后裔曾立为汗。换了多位可汗。汗位由马麦掌握。后期,金帐汗分裂。大帐汗国继承对莫斯科公国的统治。大帐汗只剩下萨莱。1472年,莫斯科大公国抗税,大汗阿合马率兵征讨,结果失败。
1480年阿合马再次征讨,再次失败,并死于内乱。至此罗斯公国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距朮赤建立汗国已有二百六十年的时间。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正式改称俄罗斯沙皇国,伊凡四世加冕为俄罗斯沙皇。1550年代,沙皇俄国先后攻打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三个汗国。其中,克里米亚汗国寿命最长,因为它是当代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臣。1783年,克里米亚在法国大革命前,中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奥匈帝国有战端,无暇东顾,汗国遂被归并于沙俄领内。
金帐汗国君主列表
* 拔都 (1227-1255)
* 撒里答 (1255?)
* 乌剌黑赤 (1255?-1257?)
* 别儿哥 (1257-1266)
* 忙哥帖木儿 (1266-1280)
* 脱脱蒙哥 (1280-1287)
* 兀剌不花 (1287-1290)
* 脱脱 (1290-1312.8)
* 月即别 (乌兹别克汗) (1312-1340)
* 迪尼别 (1340)
* 札尼别 (1340-1357)
* 别儿迪别 (1357-1359)
* 忽里纳
* 纳兀鲁斯
* 乞迪儿
* 帖木儿火者
* 乞里迪别
* 木里汗 阿不剌
* 阿即思汗
* 扎尼别二世
* 秃伦别·哈纳木·汗妃
* 亦里班汗
* 阿剌火者
* 哈只.彻尔客思
* 爱别汗
* 合里罕
* 兀鲁斯汗 (?-1377)
* 脱脱乞 (1377?)
* 帖木儿·灭里·斡里兰 (?-1380)
* 脱脱迷失 (1380-1391? 1393-1406)
* 帖木儿·忽格鲁特 (1391-1400)
* 沙迪别汗 (1400-1407)
* 不剌汗 (1407-1412)
* 帖木儿汗 (1412-1415)
* 扎兰丁汗
* 乞邻·别儿歹
* 怯别汗
* 扎巴儿·别儿迪
* 兀鲁黑·马哈麻 (1423?-1459?)
* 博剌汗
* 兀鲁黑·马哈麻
* 赛亦得·阿黑麻
* 阿黑麻汗 (1460-1481)
* 赛克赫阿里 (1481-1502)
The Ulus of Jochi or the Golden Horde (Mongolian: Алтан Орд, Altan Ord; Tatar: Алтын Урда, Altın Urda; Russian: Золотая Орда, Zolotaya Orda) is an East Slavic designation for the Mongol—later Turkicized—Muslim khanate establish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Mongol Empire after the Mongol invasion of Rus' in the 1240s: present-day Russia, Ukraine, Moldova, Kazakhstan, and the Caucasus. Also known as Jochi ulus or Kipchak Khanat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earlier Kipchak khanate prior to its conquest by the Mongols), the territory of the Golden Horde at its peak included most of Eastern Europe from the Urals to the right banks of the Dnieper River, extending east deep into Siberia. On the south, the Golden Horde's lands bordered on the Black Sea, the Caucasus Mountains, and the territories of the Mongol dynasty known as the Ilkhanate.
The origins of the name "Golden Horde" is uncertai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refers to the camp of Batu and the later rulers of the Horde. In Mongolian, Altan Orda refers to the golden camp or palace (Mongolian: Алтан Ордон, Altan Ordon = Golden Palace). Altan (golden) was also the color connoting imperial status. Other sources mention that Batu had a golden tent, and it is from this that the Golden Horde received its name. While this legend is persistent, no one is positive of the origin of the term. In most contemporary sources, the Golden Horde was referred to as the Khanate of the Qipchaq, as the Qipchaq Turks comprised the majority of the nomadic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the Ulus Jochid).